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精选5篇)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精选5篇)

作者:飞雪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精选5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按照汪玉兰老师所学祝禧“文化语文”这一视角的说法而言,里面充满着儒家文化。虽然我对小学语文教学里面是否承载得下重重的“文化”有些质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在教学中渗透一点“文化”。

在介绍孔子时,我先对学生们说:孔子很了不起,他可是我们老师的老师啊!接下来,让学生读一读课前准备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大家开始走近孔子。

由于本文共有19个自然段,相对于小学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来说,应该算是一篇“长文”了。在布置预习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

《孔子游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词语相当多,需要花点儿时间读读,理解理解。还是要分清侧重点,因为有一些词语以前已经接触过了,这节课只需多读一读就行了。“善施教化、温文尔雅”这两个词,成了这节课上词语教学的重点。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来理清课文的条理,列出各部分的小标题来: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言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先自由地读一读,说一说欣赏如此美景之后的感受。学生们有的说,这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有的说,到了泗水河畔,即使有一些烦恼,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说,来到这里,就会感到神清气爽。我说:“很美,但这篇课文写大自然的美有些与众不同。你们看看这儿运用了什么写法?”大家一下子说出这一节运用了连比的写法。我读起了“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画出大自然母亲的形象:神圣、美丽、温柔。之后,指导学生读出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来。

读过之后,我要学生补充省略号,把大自然母亲的形象描绘得更清楚一些。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发夹,闪烁的星星是她迷人的耳环,天边的月牙是她洁白的牙齿,鲜艳的花瓣是她柔嫩的嘴唇,阵阵花香是她甜美的气息,天上的彩虹是她美丽的笑容,洁白的.云朵是她高雅的衣裙,绵绵的春雨是她辛勤的汗水,滚滚的江水是她沸腾的血液,滚滚的春雷是她炽热的心跳……在同学们的描绘中,大自然是一位多么神圣多么美丽的母亲啊!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进行认真地文本解读,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其实,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从《孔子游春》一课中感悟到。

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课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介绍——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后面还有颜回的一句话:说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所以,结合这两处,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感悟孔子和学生谈水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孔子自己对“水”早就有了深刻的感悟,有了多元的、独特的解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那是因为孔子这一代宗师已和“水”这一文本进行了充分的对话,这就是与学生对话或者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前提。因此,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文本解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课前备课,首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握好教材,充分地进行预设,才能引导学生交流对话。

所以,在教学“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一段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有哪些发现?

2、组织交流:

(1)、学生发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2)、这段话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来展开具体叙述。

(3)这段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师追问:真的?说说你的理由。)因为排比的修辞手法刚刚在上一练习中出现,不妨加以巩固。(然而学生纷纷再次读这段话,说明理由: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教师:四个,好,排比句只要满三个就行。但结构真-相似吗?说说这是怎样的结构?)它们都是:“什么的什么是她什么的什么”。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的?

(1)组织读书、交流,着力引导赏析比喻句之间的相似点(形似、情似之处)

(如: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它们都是博大的,这是形似之处;它们都包容着一切,这是神似之处。)

(2)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到底伟大在哪里?(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4、再读读课文,你觉得大自然还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1)、美丽的母亲——飘逸的长发(感受长发飘逸的美)、明亮的眸子

让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把“飘逸”和“飘动”比,学生发现,“飘逸”是迎风飘飞,飘得那么的美,而“飘动”则是飘得很笨拙,没有那种美感。

把“眸子”和“眼睛”比,学生发现,“眸子”是“眼珠”的意思,是“眼睛”中最有神采的部位,写出了“大自然”这位母亲的亮丽。

(2)、慈祥的母亲——甜蜜的絮语(把“絮语”和“话语”比,学生发现“絮语”更能表达“大自然”这位母亲的慈祥。母亲在我们耳边轻轻地叮咛)

5、引领学生在体会句子特点、感受自然美丽的基础上积累背诵,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6、这句话的最后一个省略号,告诉我们,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让我们仿照这样的句式,也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吧。

(1)、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自己试着写一两句。

(2)、组内交流,引领评析:

(3)、拓展交流: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弯弯的月亮是她亲切的微笑,闪烁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饰,绚丽的晚霞是她羞怯的红晕,蒙蒙的细雨是她幸福的泪水,缥缈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滔滔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芬芳的花香是她青春的气息,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美丽的花朵是她精美的衣边,翠绿的草地是她华丽的披风,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呼啸的海涛是她嘹亮的歌声,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由此,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语)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深刻的思考,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有多元解读,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多元感悟;而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这一课生动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趁着春天大好时光到风光秀丽的泗水河边游玩观赏的情景,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本文的自然段较多,教学时重点抓住“春天美景”“孔子论水”“谈志向”这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认识孔子。

如此设计,学生不仅能以放松的心态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和孔子的弟子们一起聆听老师的教诲,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将孔子和春天联系在一起,为下文深入地认识孔子做好铺垫。在教学第八自然段“论水”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采用小组合作然后班上汇报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这段话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引导弟子观水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便领悟到: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子如何做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老师。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孩子对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写作特点,即: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描写出春天到来时的美景;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激发学生了解其深层的哲理的兴趣。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在学生通过吟读充分地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丽春景之后,我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描述,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再放一段录像,增加学生的积累,然后围绕“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等比喻句,我设计以下想象作业:依照“()是她()的()”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许多许多,同学们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用自己的笔写出那五彩缤纷的春天。学生经过积极的酝酿,说出了许多非常优美的句子,让我有点喜出望外:美丽的花儿是她精美的发簪;流淌的小河是她甜美的乳汁;闪烁的星星是她明亮的眼睛;盛开的鲜花是她甜蜜的笑容......如此凝聚丰富想象的句子可是同学自己思考的结果,我想只有对学生饱含期待,才能结出这富有诗意的妙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动了笔,又动了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拓展。让我们的学生在吟读、想像、描写中深刻感受到春天的美景,仅管他们的想象不一定丰富,写的不一定精彩,吟读的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情感,只要拥有了这些,还愁我们的学生将来不能成才吗?而我们关注的这些内容以及学生的充分发挥、表现都要以相信我们的学生作为前提,如果在活动之前,你已经开始怀疑你的学生或不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对于学生的作品只是说三道四,学生是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的,学生永远也不可能成长的。

2、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过度到对水的品性的理解。针对这一比较难以理解的一节,我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再让学生通过自学去理解这一小节,通过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后来的发言还是比较精彩的,他们感悟得也比较到位。这样的设计,我是在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第一部分讲春天的美景时,花时过多,有些环节例如:教师范读,分句可以适当省去。这样可以留下更的时候去引导学生说感悟水的品性。

要上一节好课是很不容易,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我还要进一步地努力。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事。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展开教学,就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两个自然段。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春,在读中感受作者写作方法。当学生抓住课文排比句和比喻手法体会春之美时,我先给予肯定,让他们齐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再引导他们用“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她()的()练习拓展说话,最后以引读的方式回归文本。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说,再说中读,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学起来不枯燥呢?根据我班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我让他们围绕这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想不到学生的问题和我预设的一样,有个学生还提了”孔子为什么要对弟子们说这番话?“这个有深度的问题,着实让我既欣喜又意外。接着我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品读、拓展说话。课后听了张主任的点评后,意识到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其实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如:学生说到”因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所以水是真君子。“时,应该引导学生”你能用这句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将文本读薄,然后再以”你从哪儿看出水有德行呢?请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并联系生活举例来说。“引导学生将文本读厚。学完这句话小结学法,再要求学生运用学法来说其他三句。我想这样可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抽象深奥的课文内容。最后进行拓展说话学生会说的更精彩、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