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社区管理论文(汇总22篇)

社区管理论文(汇总22篇)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文体特定领域的经典作品进行规范和示范的样本,它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途径。范文九:关于自我认知的范文,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城市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暴露除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的理念落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管理的效率地下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先了解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然后找到具体存在的问题的,通过两者的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促进我国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城市小区主体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复杂,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双方缺乏深度的合作,在具体问题的管理中,由于管理信息的不匹配,实际达到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太乐观的。提高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深度合作、创新管理模式是促进当今城市社会管理中重要的措施,对于充分的发挥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的质量,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就是社区的广大居民。它们的差异在于社区管理注重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更像是一种监管,而物业的管理注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服务。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和稳定,维护广大居民的正常的生活。所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么它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是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社区的管理还是物业的管理都是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基本类似。物业管理通过对居民的服务来达到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而社区管理通过对不稳定因素的管理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不能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二者管理手段的类似也使得它们的融合创新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融合创新模式,它们必然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在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中,一个非常直观的矛盾问题在于居民的信息更多的掌握在物业管理者的受众,而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者却很难及时有效的获取必要的信息。居民的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物业,但是物业的管理职能有限,对于一些影响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因素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相比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的存在感就很低,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社区管理的存在,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职权帮助居民解决这些问题的恰恰是他们忽视的社区的管理。这一信息的不匹配,让社区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在日常的管理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师分开的,但是由于其各自管理的局限性,最终管理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社区管理虽然拥有足够的管理职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和居民的联系较少,所以居民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社区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居民解决问题。而物业管理同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他们没有相应的职权,管理的职能也十分的有效。所以,二者分管的结果就是居民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管理智能的缺失。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虽然他们的手段、目的、受众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却往往是单独管理的,缺乏彼此之间的合作。一旦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对象,让居民的问题更难解决。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他们是缺乏合作的,或者简单的合作也流于表面,使得居民真正学到问题是,双方都彼此推卸责任,让居民的问题无从解决。这是一种明显的管理上的缺失,更是一种制度的问题。

一般来说,物业管理者更多的是由开发商选定的,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为开发商服务。但是当居民购买房屋之后,房屋的所有权是居民的,物业管理需要为居民服务。一旦房屋出现问题,在居民和开发商的纠纷中,物业管理就面临极大的考验,他们需要维护居民的利益,但是自身的局限性又导致物业管理需要为开发商服务,所以三者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难以有效的解决。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职能,让二者的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物业管理同居民联系密切,但是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也是为开发商服务的,当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管理中监管的职能,让社区管理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同时物业的管理也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必再为开发商服务,而是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此时双方的工作和职能都得到了优化,而居民也享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提高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之间的`。

服务职能社区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多的是保证社区的安全和稳定,而物业管理确实微观的,能够更好的解决居民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可能很好的发挥二者服务的职能。一方面,社区管理能够借助物业管理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物业管理也能够通过社区管理提升自身威信,让后续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不同于社区的管理,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的职能,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物业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够更好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居民收益。此时,物业管理者和居民之间就不会存在太多的的矛盾,对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费。所以说,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其服务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居民来说,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此时,社区管理者在同物业管理的融合中,就需要考虑到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社区管理所能够做的就是很好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性,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四)有效缓解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社区的管理中,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居民、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就是把通过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的融合,让物业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发商选择物业管理者的时候,需要从社区管理中选择。这样的物业管理产生的方式,就会其的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而不再需要为开发商服务。物业管理者作为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媒介,就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协调的职能,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必然的选择,对于加强城市社会的管理、化解居民矛盾、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社区管理通过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大的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让社区的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的稳定社会秩序。对于物业的管理来说,也能够大大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主体居民来说,则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月萍.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耦合——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6):74.

社区管理与建设论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早已发展起来,古镇旅游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居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的形式进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从安居古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来判断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观点,以及古镇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1)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448.59万元(安居古城6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00元,同比增长16.5%;到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感知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和意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文化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时,感知无疑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林爱明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涵义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主观反映。笔者在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满意度的调查中,为能收集到具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试调查,对不同景点,不同年龄阶段,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式深度调查,抽样访谈,并分阶段式进行。

205月1日到7日,笔者在安居古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所参与的类型、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对古镇旅游的满意程度。本次抽样问卷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6份,有效率达到88%;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访谈了25户。在收回的176份问卷中有158份问卷对古镇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满意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都处于古镇的核心区,而对于另外的18份问卷所持的不支持或保持中立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古镇“边缘地带”。古镇旅游对该地社区居民影响较小,特别是指经济上的利益。针对安居古镇的走访调查中,社区居民作为古镇生活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认识及对旅游发展的感受,尤其是核心区的居民,他们对旅游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感知是最为直接、深刻的。从对安居古镇的社区参与调查发现,居民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发所带来的感知都占有很大的好评,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居民进行访谈式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安居古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居民参与的类型、经济发展情况、就业以及旅游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环境、文化影响。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认识以及期望,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目前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论文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极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并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直接加大了环境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使既有的体制难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在此形势下,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区管理与建设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实行社区精神卫生健康宣讲以及社区管理,观察实施前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结果: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稳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降低肇事、轻度滋事以及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严重精神障碍;康复影响。

0引言。

精神病患者早期通常表现为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孤僻)、失眠或者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由于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不愿接受的心理,使得病情受到延误,耽误治疗[1]。鉴于此,本研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家庭护理技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本社区固定居住1年以上,且均已录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其中,男102例,女84例,年龄32~79岁,平均(55.5±23.5)岁。

1.2方法。

1.2.1建立患者档案。登记患者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危险性评估、家庭经济状况、治疗、用药情况、目前治疗康复阶段等进行登记,并对患者各个时期的检查结果、报告入档管理,以便医护人员定期随访。1.2.2社区健康宣讲。成立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护理小组,在社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让社区人员对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症状、危险性、早期症状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呼吁大家应当正确、科学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告知大家经过科学证明精神病使可以治愈和预防的疾病,让全社区形成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消除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从家庭到社会给予其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为其营造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1.2.3社区管理。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家访,(1)在家访期间要亲切而专注地和患者进行交谈,话语要简洁、意思要明了、速度要缓慢;(2)对患者近期在生活、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大小都应当对其加以鼓励,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责备和抱怨;(3)为患者提供一些社交机会,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活动、表演等,通过参与集体合唱、学习表演等为其制定一些短期目标,让其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4)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等进行表达,对于患者出现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时,应当认真倾听其内心的想法不要与其争辩、说服和嘲笑;(5)强化家属的责任心以及护理技巧培训。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与分析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对比: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发生率为4.30%,显著低于实施前26.88%,实施社区管理后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通常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患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2]。社区管理是在一种开放式、社会化以及综合性质的管理治疗模式,是将精神疾病医院的防治与康复技术直接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服务于社区患者。冯卫玉[3]等人在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进行了探索,为社区康复提出了诸多建议。本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建立档案,有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通过对社区群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有效改善了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通过家访可以对患者病情的发展状态进行掌握,并在家访期间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以及强化家属责任心和进行护理技巧培训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消除社区群众对患者的歧和偏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病情稳定,降低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油田社区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油田企业社区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职能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管理不足。

因此,油田社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打破原有的用人制度,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关键。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是油田社区快速构筑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镇管社区管理模式思考论文社区基层管理者

会展旅游是以举办研讨会、论坛会、商务会议等各类会务活动和展览从而开展的一种旅游形式。会展旅游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指以展览和会议为目的的旅游,其中包括了出于工作需求开展的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另一方面是指从为会展活动举办提供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会展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从而使旅游的服务线得以延长,增加了城市设施的使用率,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会展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国内外会展旅游的发展。从国际会展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看,会展业是西方国家事件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领域,会展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商务旅游领域的产业支柱。在西方国家,展览业的产值占世界各国gdp的1%,如果加上有展览业产出的其他行业的相关收益,展览业在全球经济的比重高达8%。与此同时,近年来参加会展的人数也在同比上涨。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十分迅猛,明显高于我国其他行业经济总量的增长,其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但是,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期,而传统的旅游业受到其影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我国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并带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掀起了展馆建设的高潮,使得会展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的会展旅游还处在发展阶段,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很多城市注重于会展场地、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环境的提高和改善。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会展旅游政府干预的.过多,以及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不成熟,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会展旅游行业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

(二)国外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现状。现阶段,国外的会展旅游业已经呈稳步的趋势发展了,形成了一套由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成熟的管理模式。

(1)市场主导管理模式。市场主导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提供支持,市场完成会展旅游资源的配置。而不同国家的政府间接支持有不同的形式,各具特色。市场主导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例如在美国,商业机构和贸易组织不需要政府的审批即可进入会展旅游业,是以市场主导管理运行的。而政府的职能是在后期进行审核认证,对会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不是直接进行干预的。美国国际会展管理协会在美国是会展业唯一且权威的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责是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展和会员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行业协会与政府相辅相成,为会展旅游市场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使得会展旅游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2)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主导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为其提供各项服务,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政府发挥着直接作用。例如,在德国的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它有国家级会展机构———贸易会展和会展业联盟,这些是由德国政府授权,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协调机构,对本国的会展旅游业进行统一的管理。德国会展旅游业的成功,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在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时,会首要考虑到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联邦政府会做出专门的预算,为企业办展参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得到政府的经费资助。德国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会展场馆,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展览公司一般是由政府控股,企业管理,这也为德国高水准的专业会展打下了基础。尽管政府在会展旅游业中占主导的管理模式,但行业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领导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专业的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和组织。上到国务院、下到各省市都有资格对下属单位参展办展提供批文。这样难免会造成管理无序、多方办展、重复办展等问题,从而影响会展行业的规律发展。整体来看,我国的会展旅游业是属于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但是我国政府主导所行使的职能不同于国外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我国的会展旅游业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政府职能的行使出现了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展的管理方法、体制还没有及时得到充分的变革,管理方法还不能完全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造成了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的低效。民间行业在国际会展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了行业自律的机制,规范了会展旅游市场,推动了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会展旅游行业中,很多城市还没有形成行业协会的管理机构,而且政府也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这也就导致了政府主导不力甚至没有主导的现象。

(二)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应该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协会和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走向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道路。政府职能需要从具体办展向总体引导转变。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职能,由具体的办展向总体的导向转变,做好角色定位,在会展旅游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会展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政府需要集中在会展场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建设,支持国企参展,制定会展旅游的运行和行业规则,为会展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各城市的地区政府还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固有资源指定适合本地区的会展旅游规划,促使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政府应将权力转交给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之间的联系。行业协会要了解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会展协会和旅游协会要共同参与到会展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规划中,优势互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的发展。要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合作,使两者利益达到最大化。旅游企业要积极配合会展公司举办会展活动,会展公司也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双方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实现共赢,从而更好的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

随着会展旅游行业近年来稳步发展的趋势,市场主导管理模式将成为会展旅游业发展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以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为主,这就要求政府逐渐将行政管理的职能转接到行业协会手中,使行业协会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建立健全的会展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协会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达到相互协调和合作。

参考文献:

[2]詹伟芳.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黄玉妹.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何建英.中国会展旅游业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3.

[5]付明莹.关于我国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4.

[6]陈乡.城市会展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7]李思慧.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社区管理论文

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重要一环的街道办事处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节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街道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安徽省以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为核心,同时理顺政党、政府和社会关系与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关系,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形成了撤销街道模式、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等多种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撤销街道模式是以铜陵市铜官山区和狮子山区、蚌埠市禹会区和淮上区、六安市裕安区等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是直接撤销街道、重构大社区,调整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完善区直部门与新社区工作对接机制,[1]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实现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一)撤销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撤销街道模式有效的摈弃了原有街道“二传手”的弊端,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真正压缩了管理层级,较好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性政府建设和社区自治的推进。具体而言,这种模式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行政管理层级缩减,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体制之后,将原来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变为现在的“区—社区”两级管理体制,变垂直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实现了区和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情况,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居民。

2.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社区积聚,社区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撤销街道后,资源直接向社区倾斜。以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改革前,铜官山区每个小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60万之间不等,社区的办公经费明显增加。改革前社区居民文化用房总面积为6267平方米,改革后达到10052平方米,比改革前增加了57.9%。改革前,干部浮在上面,为居民服务的少,但改革之后,干部开始向社区流动,真正的开始为民服务。改革前,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改革后,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精简,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区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优秀人才也被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当中,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在对铜官山区阳光社区进行调研时,该社区某领导说道,改革之前,三个小社区的工作经费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有12万,改革之后,阳光社区光办公经费就有58万,加上其他的经费大概有120万左右。同时建立大社区后,原来小社区的工作场所都变成了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的活动场地更多了,社区工作者的办公场所也更好了。

3.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居民自治功能改革后,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升了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居委会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得到加强,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质量。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各类社区活动的蓬勃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空间。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越来越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成立了一系列社区志愿者组织,像金口岭社区的“夕阳红”卫生服务保健队、义务巡逻队、网吧监督队。同时文体类和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蓬勃发展。

(二)撤销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不顺之处调研发现,虽然政策设计上较好的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有些制度根本没有办法落实。例如,合理界定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将街道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度以及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现实中就没有很好落实。区仍然把相关任务下放到社区中去,社区无法拒绝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这样就导致社区的事务更多、人更累了,许多社区职能范围外的事项都交办至社区,使社区疲于应付,社区行政化和社区负担重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2.政党、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不顺这种模式的社区治理结构是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新型治理架构。[3]由于在大多数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较好、原则性较强,党就能更好的融入和整合社会,这样既能发挥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又能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不够,在压力型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他就会强化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而忽视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强化社区选举形式化和居民被参与化,进一步加剧党政不分和政党行政化,从而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结构僵化和功能失调问题。

再造街道模式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与花山区、合肥市庐阳区和芜湖市镜湖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不同于直接撤销街道,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而是对原有的街道予以保留或把街道“翻牌”为公共服务中心,但对街道和社区所辖范围进行调整,职能和运作流程实行再造,继续实行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一级政府三层管理。下面以芜湖市镜湖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再造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1.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实现了社区居委会在辖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体系。随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立,初步实现了减少管理层级,推行信息化、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迈出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新步伐。

2.社区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基本形成。辖区单位党组织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双覆盖”,做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党群互动和文明共建。3.政府效能建设有所提高通过对区直部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面向社区群众的行政服务事项认真梳理后,将其全部纳入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能。

(二)再造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这种模式下,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

2.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通过试点社区服务标准化,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相对减轻了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但是,该区是芜湖市唯一一个试点区,下改上不改,市级考核管理指标体系未能考虑该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特点,市直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改变,一些工作的压力还是由社区承受,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

3.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无论是区直部门还是社区,对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都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十个公共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与原街道的管辖范围没有多大变化,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对社区的党建统揽、指导,已扩大为行政上的指挥与指导。由此导致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作为中间层级依然客观存在,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随着安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逐渐向外围拓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新建城区(这些新建城区部分隶属于功能性经济开发区,部分隶属于传统的行政辖区)。上述撤销街道模式和再造街道模式主要在老城区实施,不设街道模式主要在那些新建城区实施。不设街道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些新建城区不再设立街道这一政府派出机构,直接建立新的大社区,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大社区的基层政权模式,这种模式以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为代表。

(一)不设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一方面吸取了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的优点,实现了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缩减了城市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不设街道模式吸取了再造街道模式的优点,建立较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有利于应对新建城区特有的社区禀赋,集中供给居民服务需求、节省并科学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第三,不设街道模式设立社区党委,不同于撤销街道模式下的社区党工委,这样更有利于社区党内民主的开展,更有利于加强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较多的社会资源。第四,不设街道模式在大社区下分设居民委员会,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不承担行政事务,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并承接社区公益性服务,这样更有利于让居委会回归自治属性,开展较大的自治活动。

(二)不设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在一个社区中设立多个居民委员会即“一社多居”,和国家相关政策所倡导的“一居一社”不同,其在运作中如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如何赢得相关部门的认同支持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这种模式下区、大社区和小社区的层级关系,和再造街道模式下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关系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文本上清晰的职能界定可能在实践中无法落实,导致区、大社区和小社区之间关系的混乱。第三,小社区中居民委员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可能无法有效监督社区服务中心和开展社区自治服务,导致居委会边缘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评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这种管理体制是否能够理顺区、街道和社区,政党、政府和社会,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这三个关系(尤其是区、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要看看党和群众、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加密切、社区居民自治是否得到强化、社区服务是否更加完善、老百姓是否更加满意。相对于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撤销街道模式更有利于上述关系的理顺和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再造街道模式在政策中设计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职能的明晰划分,在实践运作中根本没有办法落实。由此导致,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仍然是一个“二传手”的角色,由于这个“二传手”的法定职能减少而实际职能难以减少,从而导致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的推诿扯皮,其关系更加混乱。虽然,撤销街道模式也存在区和社区之间关系不顺之处,但是这种模式却是实实在在摒弃了街道这个“二传手”,精简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撤销街道模式相较于再造街道模式,其社区负担确实较轻、社区行政化确实较弱。当区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像以前那样把行政任务下推到社区,而自己又难以完成时,这样就倒逼区级权力机构优化管理流程、进行大部制改革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大力对社区进行赋权赋能,从而推进社区自治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在铜陵铜官山区,我们可以看到其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非常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也前所未有的增大。

(二)从管理主体上和管理功能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也明显优于再造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中,没有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的“肠梗阻”,大量的资源都下沉到社区。就下拨社区经费来说,大社区一般有30到60万元,而小社区一般只有10到20万。由于大社区比再造街道模式中的小社区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因此,就更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公共集体活动,从而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公共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行动能力的培育,更有利于推动社区自治。这样就有利于优化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撤销街道模式中的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党更加融入到社区之中,居民的需要和要求能够更快的反应到党工委里去,党工委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更加直接和迫切,这样就会倒逼基层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由行政功能过强、社会功能过弱的党转型为社会功能强而行政功能优的党,从而有利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市之所以不愿意撤销街道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基层工作人员的分流和人员稳定问题,他们怕那些与撤销街道利益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闹事,怕他们抵制改革,影响基层政权有序运作。二是,担心撤销了街道,行政权力缩减后,区和社区控制不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维稳出现问题,社会失序和社会矛盾加大。铜陵和蚌埠等市区撤销街道后,他们的人员得到了有序分流、也很稳定。社会不但没有失序,而且更加稳定,社会活力也增强了。由此表明,那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安徽省进行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表明,在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可以成为下一步中国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模式,其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而各种形式的再造街道模式,可能徒增更多的混乱,其存在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撤销街道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必须对市甚至省级政府进行实实在在的大部制改革,省、市适当下沉权力于区,真正优化省、市和区之间的权力关系,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另外,由于在新建城区合肥市包河区所探索的不设街道模式刚刚运行两年的时间,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研究,但是就其现在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其可以成为一个在新建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好选项。

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1.2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缺少合理的考核考评体系:目前,大多数社区护理主要由各个医院或者本地的卫生单位负责,尽管卫生系统发布了发展社区护理的相关文件,但并未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及评价指标。卫生机构或者医院领导均把临床摆在第一位,而轻视了社区护理,导致社区护理质量评价处于杂乱无章,均是自发形成的考核考评体系。

1.3考核过程中忽略了社区医院服务的社区居民的重要性: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还没有真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调整到以患者为中心。指标与质量评定及指标的制定缺乏务实性,违背了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忽略了以医院内护理调整到以社区家庭护理,因此目前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在制定指标时未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仅强调“患者适应社区医院制度,而社区医院未适应患者需求”。在评价护理质量中忽略了社区居民对护理质量的.诉求及感受,脱离了实际与群众。

1.4社区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疲于应付:大多数社区医院护理质量评审多采用事后查,考核内容多为护士记录来评定护理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很多护士为了应付检查,补写记录,甚至篡改记录,护士把考核看做包袱,疲于应对;同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社区医院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绩效奖励制度未有相应的财政支持,绩效难以准确执行,很难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很难重视护理质量的管理,不能起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2对策。

2.1加大对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现任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因为欠缺护理管理知识,致使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性与偏差。因而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很有必要,管理素质培训后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允许上岗,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2建立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考核考评体系:社区医院的健康发展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随着城镇居民的医保的建立,相关部门应考虑怎样能够和社区医院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居民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得到快速、便捷、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因此,卫生部应促进有关部门增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考核考评体系。

2.3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重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纳入考核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护理技术服务己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医院的发展。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根本,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在重视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的同时,应给以居民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能够和居民深入交谈,关注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应该把管理决策、制度和患者紧密联系起来,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护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是否使社区居民满意,而不应该仅关注护理人员工作是否完成。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护理质量的考核标准。

2.4明确考核目的,增强护理人员对重视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以往的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改善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的作用。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考核目的,加大宣传,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能够在工作中结合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严于律己;量化护理人员绩效,保障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来说,“乐”一直是中国人所强调的修养之一。西周“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而“五经”更原有“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而孔子也一个中庸的观点强调现代人所说的身心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情》)。在现在生活中“和谐”成为教育界发展主题,音乐教育在发展中也注重和谐之美的的发展。人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在于包含理性和感性、理智与情感的情感的协调发展。人们在理性思维的同时感想思维的交织使得理性思维的发展更为充实,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份。所以在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中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发展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正想心理学说的理性在左,感性在右一样,人们不仅要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更应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

音乐在生活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而理解音乐有助于人们在还是在生活中寻找事物中没得一部分并用心去感悟出,来把这种美传达给别人。“艺术并不是少数圈内人的专利,也不是纯而又纯,与生活相脱离。

而是与生活建立联系的一个手段。人们通过艺术建立这种联系的一个具体途径,就是靠对它的审美体验”雷默这句话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在新疆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而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自己地区音乐的融入性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本地区的'结合能更充分了解和熟悉音乐的功能与艺术价值。因为大多艺术类考生在进入学校时,出一定的分数影响外,更多的就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虽然对于音乐专业来说,音乐学习很少对针对某一项民族音乐进行过于系统的分析习得(专门针对性专业、研究除外)。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别是新疆地区,地域文化已完全渗透与生活思想之中。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老师更应该结合这种音乐体系的融入和音乐差异的对比,就能够更好的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会使学习氛围加强。学习中加之相对应的现代化设施能更好的去了解音乐在身体上的效应,使学生不但学习音乐更能感受音乐使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提升。

二、新疆教育水平提高的对策。

1、提高文化课分数,保证生源质量教育应基于长足发展,长远建设。要加大对新疆地区外的生源招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新疆本土文化的有益吸收及融合。只有外地人不断从新疆本土文化中吸取灵感,以和所学知识相较相结合,这样在新疆本土的文化才会更好的发展,为别人所接受。然提高文化线是为不光需要掌握音乐知识的人才,我们更需要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接受音乐教育,也会在学习中有所建树。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师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所谓“英雄惜英雄,英雄知英雄”。只有在全国广纳贤才,这样全国的优秀学子才会纷至沓来。老师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只有经验加新知识的新型人才,才能和更好的真正在一些引进的老教授的优质体系下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符合教学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新疆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来说,优秀的音乐资源值得人们传承与发扬,但这些现在已然成为一个难题。现在我们不能死抱欧美音乐,既然在新疆进行音乐教育,就要有新疆特色。要以新疆音乐为出发点来认识西方音乐,加强新疆特色,符合新疆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理念。

现在新疆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而新疆的学生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课程毫无兴趣,这种现象与现在的多元融化大融合发展十分不融合,甚至是大相径庭。这种想象十分不符合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加强新疆音乐的学习,设计带有新疆特色的课程内容。这样能够加强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学习动力。只有高校音乐教育坚持创新认识,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本地与国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摆脱传统影响,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

地方社区糖尿病管理论文

xx年11月14日是第xx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为有效争强群众对糖尿病的知识的认识,并且要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我院决定于xx年11月14日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1.提高糖尿病的防范知识,要健康饮食,低糖饮食。

2.宣传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高群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3.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力度,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二.活动地点:

苇河镇中心路。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上午9点到11点30分。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1现场咨询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饮食。

2.电子版横幅宣传。

社区管理中的问题与建

(1)注重建设过程,录入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要主重建设过程管理,确保建设期的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比如蓝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等,在建设过程中,业主方随时到工地现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也进行检查,从原材料的进场均报验、送检,中间产品的抽检等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定期检查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的同步性,定期召开工程建设专题会议及监理例会,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工程顺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及时进行工程验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如蓝田县2013年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共计新打机井105眼,修复配套机井36眼。建设变压器4台套,该工程建成后,通过县、镇、村三级及时办理了工程移交手续,并在每座井房内布设机井参数(井深、水泵型号、下泵深度、建成时间),低压暗管运行制度为以后的维修管护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

(2)转变观念,全民参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县级政府和水管部门要在政策、法律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维护和运行。印发宣传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小型农田水利这项民生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举办培训班,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认知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3)明确管理产权主体,科学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要从明确权利方面入手,工程管理主体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划分进行确定,明确产权责任方,工程建成验收后通过办理移交手续,应及时移交给镇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案,确保管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4)定期排查,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管理责任,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水利设施的实际管理中。各级管理单位要定期对辖区内水利工程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补救。乡镇水利站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水费的收入解决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维修,大的维修通过上报上级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解决。

(5)建立监督管理体系水利部门应对已成的所有水利工程通过数据录入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定期检查的结果及时更新,水利部门应明确对应每个乡镇的联络员,随时掌握水利工程的动态管理情况,对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小型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将督促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4结语。

粮食生产的基础工程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务必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中,最主要的是深化改革、明晰产权、落实责任。抓好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积累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为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管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通过各级政府、村集体和工程管理机构统一运作,相互信任,发挥作用,使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公益性工程的认知度得到提高,让农民树立以管好农村事务为己任的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各级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农民自身的用水权益,从而加快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社区管理方案

根据xx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和《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实施方案》《xx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实施方案》,结合本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摸清以来我街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了解完善我街人口、就业、教育等结构,科学制定我街“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街统一领导、科室分工协作、每组各负其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街办事处统一领导下进行。

xx街道办事处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居(村)委会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辖区内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xx街道普查办公室及居(村)普查小组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抽调有关人员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2、具体的工作,按街普查办公室统一分工执行;

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按照区街两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文件规定,列入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一)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今年11月1日零时。

(二)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居住在我区所辖区域内的自然人。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关信息。

(三)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四)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五)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六)11月1日至今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人口普查登记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普查员应当按照普查表列出的项目逐户逐人询问清楚,逐项进行填写,做好不重不漏、准确无误。普查员调查完一户,应将填写的内容,向本户申报人当面宣读,进行核对。

普查区域的划分坚持地域的原则。以居(村)委会所辖地区为基础划分普查区。每个普查区划分若干普查小区,每个普查小区原则上按照约300人划分。各普查小区在地域上不能交叉、重叠和遗漏,所有普查小区连接起来,要完整覆盖全街。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方案》的要求进行户口整顿。全面、完整、及时的向普查机构提供普查所需的人口行政登记资料,包括按照普查区域范围的常住人口、外来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无户口和应销未销户口等资料。

社区管理论文

1协调各方利益关切,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社区可以充分运用其聚居功能、整合机制、情义价值和非正式控制,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而达到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就减少矛盾来说,化解社区矛盾和构建和谐社区都是必不可少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如果以“矛盾的发生”为参考坐标点的话,疏导化解是矛盾发生以后的补救手段,亡羊而补牢,通过开展工作化解和减少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而构建和谐社区是矛盾发生前的预防手段,通过密切社区内政府与群众、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积极创建“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制止于未发。例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创建京剧社、组织义诊、开展创安竞赛、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辖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构建社区内安全、有序、礼让的和谐氛围,辖区居民心齐气顺,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

2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强化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加快社区安全管理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构建严密的社区信息工作网络。通过广泛建构信息员,形成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信息员网络,及时收集涉及社会稳定和社区安全的各种信息动态。要通过业主论坛、社区qq群、网上社区警务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深度,做到预知在先、掌握主动。二要统一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数据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保证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加强源头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保持系统源头信息的鲜活准确。三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要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摈弃小作坊式的狭隘思想,切实增强共享、通用的工作理念,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构,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完善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实有人口管理,突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有效管控。

在所有可能影响社区安全,尤其是社区治安状况的因素中,“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内实有人口的管理,对于社区安全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人的成分非常复杂,从国家的领导人到高级知识分子,从普通老百姓到流动人口,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重点关注那些有危害国家安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有违法犯罪前科、可能再次给社会带来治安危害的,因为各种矛盾激化、对社会严重不满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的,以及因病理性原因、有极端倾向或可能肇事肇祸的各类重点人员,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分级管控,对这些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的了,控制的住”。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城公安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根据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要素,对各类重点人员按照“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逐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层次开展动态管控工作。奥运会期间,对梳理出来的可能危及奥运会安全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管控方案、逐人落实管控人员和管控措施,还专门向街道办事处申请了保安力量,做到“人人有落实,人人有交待”,未发生漏管失控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部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人叫“单位人”,人的活动轨迹、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从上班到退休再到去世,单位几乎能管住这个人的一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则被称作“社会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今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就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单位,后天又可能辞职不干了,这对社区安全管理来说,增加了工作难度。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掌握,是人口管理的难点问题,在一个社区、一个院落,甚至一间房子里,居住的人员都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重点关注出租房屋、施工工地、旅店宾馆、网吧洗浴等落脚场所,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要严格落实出租房屋检查“五见面”、旅店宾馆验证登记等各项制度,尽可能掌握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轨迹。

4结语。

总之,社区安全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当前社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如出租房屋管理、城中村治理、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下室经营旅馆等诸多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探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社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9).

[2]王辉.《社区减灾与小康安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2).

社区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和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原先的校内公寓逐步转型为公众社区,学生管理模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时间不长,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可尝试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融入高校社区管理,构建高校社区管理的新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建设的需求。

网格化管理是网格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应用,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因此,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管理中由于部门间职能分割造成的数据分散、信息内闭、流程“冗余”等现象,最终形成资源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当前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来看,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实现网格化管理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构建规范化网格。规范化网格结构应该是条块结合,即在同一部门系统的“条”与各部门系统间的“块”互通,业务办理相互协助。而原有管理体系中,其管理功能“条强块弱”,“条”上同一部门内的业务沟通比较多,效率也较高;而“块”上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效率较低。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重新整合各职能部门,提升块与块之间的互通与协助,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建好信息化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一站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在具体建设中,网格内的各部门要根据业务流程情况,统一用户数据库、共享服务端口,做到流程科学化,给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思想是基于“用户需求”,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目的是实现高效率、便捷性的管理与服务,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是管理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着一致的服务理念,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要求,为用户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四是加强服务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功能是各部门之间在同一“块状”网格中的协调与服务。因此,需要加强服务流程中各环节的监督,确保内部管理流程更优化,工作职责更明确,服务质量更完备,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

1、管理主体多元化,使高校社区育人作用难于形成合力。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内存在着学生教育主体的学校、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和学生自治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三种多元关系主体。学校虽然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主体,但学务工作者很难全程参与学生的社区生活,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作为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存在着公司效益与学校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形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而作为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主体地位相对弱势,且存在着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也很难在社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内的不同管理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很难在社区育人上形成合力。

2、管理机制碎片化,使高校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盲点。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许多高校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学生管理规范和制度不适应学生入住社区后的管理和教育,多元主体间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从而使生活在社区内的学生脱离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各种不良隐患,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3、服务形式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当前高校社区大多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提升学生的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考虑不多,管理手段单一,服务内容简单,没能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学生社区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社区管理要求,网格化管理思想适合当前学生社区管理的需求。1、网格化管理模式契合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创新需要。高校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前移,在原有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条块结合、权责明确、资源共享、内部协同”的要求,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从体制上解决条块矛盾、信息孤岛等现象,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契合当前高校社区管理创新的需要。

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应合网格化管理技术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构建了360°视角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信息能够在数据中心实现查询、分析、统计,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3、社会领域成功经验为高校提供借鉴。网格化管理从最初的城市管理到目前的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运用,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在学生安全、学生党建、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上融入网格管理思想进行探索实践,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为例,作为较早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的高校,20xx年,学校开始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探索,根据两校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实行书院制管理;其他学生入住钱湖校区学生社区,实行学院制管理。20xx年,学校分析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将网格管理思想逐步融入社区管理服务,通过合理划分社区网格、科学设置网格组织机构、建立共享平台、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高校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单元网格是系统构建的基础。学校按照地域和管理特点的不同,将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和钱湖校区学生社区作为一级网格。在回龙校区学生社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基础教育功能,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书院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按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在钱湖校区学生社区,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建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学院制网格管理化模式,按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同时在各层级网格内,建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形成了“条”与“块”相结合的网格系统。

多元关系主体的存在,势必会因主体利益不同而使得管理目标不一,导致社区育人成效不理想。学校以统一管理、主体协同为目标,在不改变原有各主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社区工作的最高决策层,统筹社区发展规划及重大事务决策处理。委员会下按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模块分别由社区党、团工委、后勤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及学生自治委员会等部门和组织负责,各模块组织间实行协同管理和信息互通,使工作全覆盖,不留“真空地带”。

1、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融通,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平台内容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生基本情况、个人行为表现考核记录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学生生活服务方面的学生住宿服务、“一卡通”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数据库;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如辅导员qq群、值班在线、学生干部qq群、社区微博、微信等。

2、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站式社区学生事务中心”,采用协同办公、统一办理的形式,将学生在社区的相关事务和服务事项纳入中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单位派员入驻,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中心事务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统一调配资源,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理清工作流程,实现工作内部协调,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1、建立管理主体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加强各管理主体间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及学校的有关精神,研究社区发展重大事项,讨论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统一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组团式”网格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的特征之一是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因此,在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高校需要整合资源,开辟专门场所,引导专业团队入驻社区,分类指导,解决不同需求学生的困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团队联系网格制度,全员动员,实现每个网格都有教师参与,加强网格内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学生自我服务机制,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群众性组织,在学生中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学校应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指导和引导学生组织开展自我管理和服务活动。如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按照网格管理要求,设立各层级网格管理员,开展责任区活动,网格管理员每周按要求进寝室走访同学,及时掌握网格内情况,引导同学们参加文明寝室建设,劝说和制止寝室同学的不良习惯和违纪违规行为,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建立社区社团活动中心,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入驻社区,社区开展“兴趣+专业”相结合的小型、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在物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社区文化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而指出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资金支持和场地等。

住宅小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特征,是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最直接地体现于社区文化之中。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直接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物业的保值、增值,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住宅小区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各种环境设备设施的设立和业主之间的接触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深圳万厦居业——一个在全国物管行业中被反复传颂和效仿的`著名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深圳万厦居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文体设施和场地。目前,社区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已建成游泳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馆5个。此外,在梅林一村开通社区网站,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这些无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无论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只是个外壳,社区文化才是灵魂。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宅小区有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业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邻里关系、小区内的安全秩序,都容易成为业主共同关注的话题,容易形成社区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减少业主的烦躁、焦虑心理,也为净化人们心灵找到了切入点[2]。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契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如提供老人保健咨询、儿童教育帮助、家庭生活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小区内业主觉得有依靠、有温暖、有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便具有号召力。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社区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各种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从社区做起,即由最基层的社会公众参与,提出自己的需要并切实加以解决。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社区业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不断提升社区业主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但在文化封闭的一些地区,很多业主没有接触社区文化。业主之间意识冷漠,有的小区业主平时沟通不够,信任基础不够,使人们在交往时顾虑重重。连开展“认识我的邻居”活动都比较困难,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现代都市症”。这一病症像一堵无形的围墙阻挡了社区成员间的沟通与融洽,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物业管理公司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住宅小区内的休闲和健身娱乐,认为无非是组织业主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通常重视环境的美化、硬件设施的达标,而轻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甚至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迈向成熟。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者购房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大自然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发商在小区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景观非常漂亮,用雕塑、假山、水池、喷泉、亭台装扮小区,使小区景色优美、清幽宜人,但是却没有小区会所。即使小区会所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住宅小区无法在节假日向业主提供文体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主要力量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中青年参与却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大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遇到过此类难题,甚至小区业委会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于精干业主不愿意参与而成立不起来。

另外,开展社区活动经费不足,资源难以整合。物业管理公司是保本微利型行业,大多保证正常运转已较为困难,很难有充足的资金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市、区政府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没有,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开展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靠物业管理公司自身解决问题,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文化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业主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业主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业主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加强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设施和活动应两应俱全,不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首先要求规划好业主会所,作为休闲健身的场所,会所也给业主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场所;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成立书画中心、戏曲角等区内各种活动基地,使业主休闲娱乐有去处,锻炼学习有场所,业余生活更充实。开发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将业主会所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从业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社区活动开展的场所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每年从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可以把在住宅小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这样既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经费,又给企业做了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也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物业管理公司举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少儿艺术口才班、书画学习班、老年电脑辅导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以补偿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维系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协商,以“功能互补,服务共享”为原则,制订社区文化设施资源整合方案[4]。距离较近的几家社区共享文化设施使用权,如各小区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等,使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不同小区的业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开展社区文化要雅俗共赏,既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短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业主的通俗文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各个物业小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针对老年人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尽量照顾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业主的文化需求。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双升比赛、烹饪技巧交流活动等,高雅的活动如举办交响音乐会、春游、少儿书画展、保健知识讲座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主可以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无穷乐趣,并能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社区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从人的成长来看,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

物业管理小区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物业管理的充分发展为其建设的内容和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物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领导力。

[1]高占祥主编.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89.

[2]段洪义,袁永胜.探索物业管理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新道路[j].中国物业管理,20xx(2):38.

[3]洪文霞,卢培猛.智能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住宅科技,20xx(4):125.

[4]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0.

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以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油田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物业管理与服务社区措施。

在物业管理日受关注的今天,对社区来说,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细中求发展,细中求和谐。

1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直以来,一谈到管理,往往认为管理就是约束,通过约束机制来达到管的目的,殊不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什么职权部门,更没有独立和强制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没有必然的约束力。相反的,物业管理者在从事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满足社区居民所需,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合理、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完成物业管理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善以及其他的物业管理成所需,而社区居民同时就享受了自己花钱买来的整洁、安全、文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每一个过程中,都切实需要管理者用心为社区居民服务,都透着服务业的特性,确切地说,物业管理在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以服务为主,以管为辅。因此,要搞好物业管理就需要有服务的管理理念,有寓服务于管理的精神,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2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去执行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中,人是决定效果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

物业管理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具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服务当成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服务业的角色进行管理工作。在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个别的物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因此对人员的使用、培训、要求等方面不够重视。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会使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因此,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

3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工作不管是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或是治安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者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让社区居民满意,而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也最终要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来具体解决,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双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通过深度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与社区居民真诚地沟通,才能实现管理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语言的沟通自不必说,而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通过具体的形态来体现。比如,通常情况下,很多社区居民都会关心水电气暖的动态信息、物业管理费用的收缴,就可以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予以告知,实现社区居民所期望的透明化;在不同的节假日、纪念日,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小区共建活动;针对小区居民工作、年龄、爱好等特点,可以搞一些不同群体风格和趣味特征的群体活动;对有特殊情况的个别社区居民,多关注,多留意,并适时地予以帮助;建立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回访,并切实在回访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感情、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才能了解社区居民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得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的支持,促进管理工作向更合理、更轻松、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4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社区居民的角色等都趋于多样化,最明显的就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物业有了新的市场概念,投资型物业在大量增加,因此,社区物业管理者必须更新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思路。

现代物业管理者要有成本意识,不只是内部管理成本控制,还要充分考虑小区居民利益,在取之于小区居民、用之于小区居民的物业管理方面要逐步与市场接轨,努力降低成本,花更少的钱提供更超值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所管物业管理的社会效益,通过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质量尽力提高物业管理的市场价值,实现物业管理的保值增值。还可以通过投资型的物业管理项目,想社区居民所想,通过发布租售信息、提供交易中介、甚至合同管理等多方位增值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这些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也能提升管理者的行业声誉,为自己开拓更大的市场,真正实现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利双赢。

好的物业管理,需要管理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创造,只有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和谐的社区。对物业管理者来说,用心服务,用心与社区居民沟通,想社区居民所想,急社区居民所急,做社区居民所需,从做好内功开始,从细处着眼,向大局看齐,始终牢记“物业管理无小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

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社区共管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对象、目标、原则、激励机制、乡土文化在共管中的作用等方面,实践和认识都不尽相同。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在解决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等手段,但由于忽视了当地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与当地政府也存在权属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冲突。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尖锐。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

社区共管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已不仅仅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而且也越来越被更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同样也很难找到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定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编写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1]中对社区共管所下的定义为:社区共管是指共同参与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结合。

对于社区共管的目标,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保护为主要目标,社区发展为次要目标(大多数的观点)。(2)保护与社区发展目标并重。对于此问题,研究中的局限主要在于:第一,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出发的。如果将保护区与社区及其他参与方看做合作的平等主体的话,社区共管的目标就应该包括保护区、社区及其他参与方的合作目标。第二,对保护区在社区共管中的经济目标未考虑。研究表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肯定,发展产业是解决保护区经费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一直提倡推广和扶持。因此,保护区并不是真的不考虑经济效益,只是在社区共管中不考虑。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编写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中,对共管的原则做了详细的总结。认为对于中国gef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有四个条件可以作为共管的基本原则,即:扩大参与性、提供激励机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把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社区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此外,共管的过程还应是简单和易行的。

社区共管项目对社区的激励方法有:(1)经济激励的方法。(2)其他激励方法。如提供信息服务;在项目中或项目外为社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对社区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一些协调活动等。

对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乡土文化有利于资源保护,(2)乡土文化不一定有利于资源保护。已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关注了这一问题,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不多。

(1)参与方。在共管中,一般来说在共管计划实施中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和组织机构都是共管的共同利益者。在共管同利益者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且共管给共同利益者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利益的大小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提出,中国gef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项目共管部分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所有共同利益者参与保护区内或周边一些特点区域的资源规划和管理。从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的研究来看,共管中的参与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或)周边社区;2)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非政府组织;3)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商业机构。第一种情况占大多数,在各参与方中,保护区起主导作用,包括争取国际项目及资金,通常还会有保护区配套资金。帮助社区制定资源管理计划等。政府及主要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到社区共管领导小组中,部分社区居民得到共管资金并进行所选项目活动。第二种及第三种都比较少。对于共管中参与方到底应包括哪些人和机构,至今没有深入的研究。(2)共管的利益分享。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社区共管的利益分享基本认识是:保护区获取保护效益,社区获取经济收益,有公司参与的,公司获取经济收益。从现有资料看,只有张琛[3]在其研究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的案例中,提出考虑保护区在社区共管经济收益。在研究及实践中,很少有人关注、探讨保护区是否在社区共管中应有经济收益问题。

在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众多的社区问题中,土地权属的纠纷最为明显。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只能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在20世纪80年代后,集体林地大部分分给了农民。中国大多数保护区的建设晚于当地土地权属的确定。造成许多保护区本身不具有自身的土地所有权,有些保护区的大致边界都没有确定,随着土地价值意识的提升,保护区土地争议不断。从全国范围看,保护区的土地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其中的林木所有权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很多保护区在划建时,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把一部分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保护区,按照法律规定,保护区拥有管理权。全国保护区普遍存在与社区森林重叠的问题。全国许多保护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福建省划入保护区范围的集体林占保护区面积的68.8%[4]。国际上广泛认为,土地权属的安全性是森林共管或其他森林管理方式的必要条件。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保护组织已意识到没有生活保障(如权属的安全性以及土地和资源的可及性),当地的农村老百姓就不可能做出保护的承诺。

对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第一,已有研究认识到,在社区共管中,产权是模糊和重叠的。而明晰产权的研究却进行得很少。第二,没有学者研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依据这些产权(法定的权利)及传统的权利,在社区共管的合作中,社区应有哪些权利?分享多少收益?目前很缺乏对这些重要问题的研究。

1.共管的作用。许多研究分析了共管的作用,认为共管作用主要有:(1)缓解了保护区与周围社区的矛盾,使得社区从被防范者的地位变成了保护者。(2)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受害者变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3)提高了村民的自然保护意识。(4)加速了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5)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推动了示范社区经济的发展。(6)提高了保护区对共管工作的认识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等。

2.共管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社区参与程度不高。(2)在社区投资基金选项上,与现代农林牧等方面专家交流不够,从而使所选项目缺乏持续性。(3)社区考虑过多的是发展经济,而忽略对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社区共管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扶贫。(4)保护区也未将社区工作真正地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随着国际援助项目的结束,社区工作基本被保护区所抛弃。(5)共管后续活动缺乏项目预算。(6)社区共管人员缺乏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共管经验。(7)共管委员会不具有可持续性。

对于此问题研究中的不足主要在于:不少研究中指出了社区共管的试点在项目结束后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对为什么不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许多学者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现有政策法规中在以下方面与社区资源共管的理念存在冲突和矛盾:(1)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使用权的丧失。因而造成保护区资源管理与利用上的很多冲突与矛盾。(2)政策或法规实施的一致性问题。(3)野生动物破坏庄稼的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等。

李小云等通过研究提出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政策与法律建议如下[5]:充分考虑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保护区域类型设定;明确保护区建立过程中与社区有关的程序,尊重和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

关于自然资源社区共管,国内外都有相关著述,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多,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就国外来说,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这些文章著作多集中笔墨于发展中国家社区林业、参与式发展及社区共管等问题上。内容主要是对资源社区共管的原则、主要形式、基本经验及共管的组织过程、共管的作用及不足等。在这些论述中,都强调社区的参与,参与的平等性及如何看待农民,强调社区文化的重要性。如在《社区参与湿地管理,国际湿地与发展大会第三研讨会(湿地、当地人民与发展)论文集》中,特别强调把社区居民看做是合作的专家。从国外的研究资料来看,他们并没有特别把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其他自然资源社区共管区别开来看。究其原因,可能正如《社区参与湿地管理,国际湿地与发展大会第三研讨会(湿地、当地人民与发展)论文集》中戈尔东克拉瑞奇,贝纳德奥卡拉甘所说,一般来说,共管方法都假定资源不属于私有,而受国家控制或所有,但是承认社区是资源的主要用户,社区的需求一般处于优势地位。在国外和保护区有关的社区共管案例中,尽管也有的提到了因为保护区的建立,社区居民的行为受到了限制而对保护区及其成员产生了敌意[6],但受到限制的是社区居民的传统权利而不是法定权利,所以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帮助社区发展替代谋生来源以补偿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而对以前的谋生来源设置的限制。

就国内而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问题研究的有不少文章,中国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思想基本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国内对社区共管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什么是社区共管,共管的对象是什么,怎样共管,共管的目标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共管的基础是什么,共管中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等,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社区共管思想脱胎于参与式扶贫与社区林业等,但学术界忽略了研究社区共管与参与式扶贫及社会林业有什么区别。此外,虽然不少研究中指出了社区共管的试点在项目结束后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更多关注的是资金的持续投入及寻找进一步的项目支持等。尚无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找到科学的、可持续的模式。

经分析总结,国内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问题的研究体现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研究的项目色彩较浓(尽管有学者强调社区共管是过程而不是项目)。因为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主要是在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下开展的,学者的研究也基本是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甚至就是在项目的支持下开展的,因此,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的总结、分析、研究也就根据援助项目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特点,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也就有依据项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研究大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二是案例研究较多,缺少规范研究,深入、定量的实证研究也很少。从目前研究现状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一些期刊杂志、社区共管项目研讨会论文集乃至网络、报刊上的文章,著作很少,而且这些文章大多是对案例的总结,大多论述的是操作性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探索和整体性设计比较欠缺,理论支撑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核心问题缺乏分析,描述性、陈述性的成分居多,理论分析、逻辑分析与思辨不足。三是部门利益色彩较浓。主要是站在保护区的立场从保护的角度进行总结、研究的。因为国内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主要推动者是保护区,而社区、地方政府等是被动方,因此很多案例总结及研究大多是站在保护区的立场上,从保护的角度阐述、分析问题和设计方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全面衡量、评价这一事物的较少,因而程度不同地存在部门性缺陷。四是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少。社区林业、社会林业是社区共管的经验、理论主要来源,在国外社区林业、社会林业研究的带动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早于社区共管研究,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多,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比较少。

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来看,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可持续的案例可供研究。目前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项目只涉及到很少的保护区以及社区中很小一部分居民,虽然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总的来说,还不能说有完全成功、可持续的社区共管案例可供研究。

从国外来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与中国类似的情况,正如戈尔东克拉瑞奇等所说[7],我们有一个教训,就是主张社区参与湿地管理的人这几年来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成果既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我们没有经历过完全的失败,遗憾的是也没有经历过完全的成功。这就是“边作边学”。无论是对于参与者或者对于实际工作者,每一项活动都会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而且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国外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在中国适用。而发达国家沿用美国的管理方式,一直没有做过同社区居民一起共同进行自然保护的尝试。所以发达国家也没有探索出一条自然保护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所以,研究探索一种能够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各利益方与自然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5.

[2]左停,等.思茅市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证研究[g]//李小云,等.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3]张琛.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研究[g]//李小云,等.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4]沈茂成.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区的问题,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向前发展[j].林业科技通讯,1995,(2).

[5]李小云,等.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共管)研究:政策与法律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建议[c].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xx.

[6]托尔图古艾罗.社区与保护区旅游的案例研究,社区参与湿地管理,从实践中吸取的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5.

社区管理方案

为了积极推动社区卫生工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结合上级精神经中心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及工作目标:

根据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以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疾病普变化、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医学模式转变及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配合搞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方便、有效、快捷的全程、全方位服务,为十个五年卫生改革计划建立完善、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打好基础。

1、执行主任负责制:行政主任为服务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带领中心工作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保证政令畅通,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2、社区服务站必须服从中心管理,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

3、为了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力度,经研究决定由副主任陈力同志分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下设办公室,由刘文辉同志任主任,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具体负责指导社区卫生各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由中心主任提名,中心办公会讨论通过后,该负责人将主持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面工作。

4、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服从中心的直接领导,抓好本站的二级管理: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行业新风并做到文明行医: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履行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不得夸大或隐瞒病情,做到依法行医;加强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的身心健康;加强医疗服务理念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改善服务态度。圆满完成中心交给的公共卫生任务及医疗业务指标。

1、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区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网点的建设和发展,根据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经区卫生局批准,书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辖园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书院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城西社区卫生服务站、玉泉社区卫生服务站、宇济社区卫生服务站。

2、服务站性质:非营利性,属中心派出机构,由中心统一管理。

3、科室设置:科室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设立全科诊断室、注射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等,有条件可设妇检室、换药室。有符合为社会服务的器械、设备、通讯工具等。

4、人员:各社区服务站配备6名工作人员,最低要求5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名主治医师担任负责人,(特殊情况除外)并做到三证齐全,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毕业证。

5、制度齐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全科医生管理制度,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全科护士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物价公开、巡诊制度、患者监督岗位制度、服务功能齐全、减免项目分开等。

全面落实完成局社区办、中心制定的xxxx年工作计划。社区卫生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主要从事预防、医疗、保舰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饮食卫生、职业心理学常见病,多发并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和康复。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建立健全各类疾病档案及老年保舰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老年宣传活动。对慢性病防治如高压并心脑血管并糖尿并老年性痴呆症等及肿瘤、慢阻肺、轻症精神病人及恢复的伤残人员,孕产妇等要建立专案管理,根据社区慢性病管理要求定期上门访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搞好双向专诊和院前急救,开设家庭病床等。

1、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条例、卫生体制改革办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实施细则及各项规章制度。

2、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全面服从该站站长的分配、安排,听从指挥,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如违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有权辞退,中心在本年度内不安排工作,作待岗处理。

3、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按照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的各项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和各项制度。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和各种宣传义诊活动。按照中心各站区域图全面开展建档工作,并按确定的慢性病档案管理,同时将档案全部输入微机管理,形成活动档案。

4、各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由xx市中药材公司统一配送,各站自把价格关、质量关,严禁私自采购药品,如发现一起,除没收药品外,并处罚款200元。统一税务发票,由中心统一结算。

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收全部进入中心帐户,实行统一管理,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各站单独核算,根据各站的位置不同,经营成本不同,业务收入不同等情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帐目日清月结。违者发现一次罚款200元,发现三次以上或有病友举报作贪污公款处理。

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公共卫生补贴,工资分配、奖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管理方案﹙社区部﹚励等激励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

(1)各站完成中心下达的任务后,中心确保xxxx年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xxxx年档案工资100%,因各站人员长年无休息,按每人每月8天计算,每天补助40元。超额部分中心、站按1:9进行奖励。

﹙2﹚对工作认真,服务热情,各项档案健全,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好评的服务站和个人,中心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3)在国家投入逐步加大的情况下,逐步落实公共卫生考核经费,按各站实际工作量经中心考核后给予发放。

社区管理制度

一、接受服务站的统一管理指导。及时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认真参加服务站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能。

三、严格执行服务站制定的工作流程。

四、工作时间不得饮酒、规范作业、注意安全、杜绝安全隐患,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五、热情礼貌的服务,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发生争执,严禁偷盗现象发生。

社区管理论文

物联网时代的社区管理连接照明设备、警报器、网络摄像头、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为居家和社区提供全天候的保护。如果警报器激活,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将开启照明设备和警报器,侦测任何可能的入侵者,并将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如果是虚假警报,只需重置警报器,即可放心地投入工作。如果外出时,可以在触控屏上启动预编程的“外出”模式。安保系统将激活,设定一定的场景,吓退潜在的入侵者。还可以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掌控家里的情况,给社区居民带来从未体验过的安全感。

rfid是“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于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识别和交换数据目的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需人工接触、光学可视、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快捷方便。电子标签不同于条形码,它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等优点。rfid系统至少应包括读写器和电子标签(或称射频卡)两个部分,另外还有天线、主机等。rfid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组成会有所不同,但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rfid的工作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运作。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利用前沿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监控现场的视频内容进行分析,识别各种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关响应的新一代监控技术。在用户预设监控规则后,在不需要人工参与的情况下,系统能实时分析监控画面,发现异常情况并报警。智能视频监控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取证、及时处置,相对传统的人工甄别和事后鉴别不仅降低了工作难度,而且能大大提高监控区域内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及时率。

此系统主要由周界激光雷达报警系统、社区智能视频监控、社区信息发布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等模块组成。家居智能化管理由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远程控制与监控、无线可视对讲、室内管理预警系统等模块组成。该方案具有自动感知威胁和主动威胁告警功能,借助于业主、社区物业、警方的快速响应,减少事故的损失。对于社区,在社区的中控室设置管理中心配置管理服务器、操作电脑和管理中心机,将管理中心作为整个社区的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对讲、管理告警、信息服务、3g视频电话、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远程控制、远程监控、手机rfid停车场刷卡、门禁、社区小额支付等智能化功能;同时可兼容后续分期开发的片区,实现社区只建一个中心管理所有的智能化系统。在社区的主人行出入口各配置一台围墙机,实现访客身份确认控制功能。在高层住宅区,每个单元大堂配置一台3g单元门口机,可实现访客与住户可视对讲及开锁,有效控制进入本单元人员的身份。社区所有住户每户室内配置一台3g家庭信息机主机、3g家庭信息机子机,作为室内智能化平台,可实现可视对讲、3g可视电话、管理告警、信息服务、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视频监控、留影留言等功能;住户还可根据需求配置管理探测器、家电智能控制设备及相应的模块。对于业主室内安全,采用一台主机与后台监控中心连接的方式,每台主机可连接多种报警设备,如:使用智能视频技术,可以对室内所有物品实时监控,通过机器视觉技术防止重要物品丢失,老人小孩安全隐患等;使用激光雷达探测联动,可检测非法入侵行为;使用传感器,可探测火灾、煤气泄漏。对于主机的任一通道的报警行为,采用网络方式,直接联动后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收到报警信息后,根据报警类型及时分类处理,反馈给业主、物管和派出所等。通过3g网络,实现住户远程监控家里的所有事物,安全事件也会及时汇报到用户手机。

3。1激光雷达周界报警。

社区围墙周界激光雷达探测器的报警控制主机位于社区监控室。周界主动激光雷达线报警系统开机(布防)后,探测器自动进入工作状态,当有人企图从围墙及控制区域翻入社区,就会触发报警,发出现场话音告警。监控室的报警控制器检测到现场报警信号后,立即报警,并显示出报警具体位置,值班人员可通知保安巡逻人员去现场处警。系统防剪线,防阻挡,防断电,安全可靠。

3。2智能视频监控模块。

通过智能视频,实现无人值守监控。对重要物件和重要区域自动监控,发现物件丢失或者有人闯入等行为时,可实现自动报警。不同性能的摄像机具体安装位置如下:—社区主出入口安装彩色宽动态摄像机;—楼间走道、停车场等安装超低照度摄像机;—主干道叉口、周界围墙等区域安装彩色带全方位云台一体化摄像机。所有摄像图像连至监控室,经矩阵主机切换后显示在电视墙上。矩阵主机留有余量,供扩展。所有图像均记录在数字硬盘录像机中,资料查询方便,可按日期/时间/路数等查询,回放图像清晰。带云台摄像机可由监控室的四维键盘控制进行接近360“的扫视,对社区各出入口进行监控,并可拉近放大监控画面,控制区域大,做到重点监控与全面监控相结合。当发生报警时,报警信号可通过联动送到多功能画面处理器,按预先设定联动摄像机进行当地实时摄像;同时报警画面直接显示在报警监视器上,并进行实时录像。多动能画面处理器可将重要地点的画像以画面处理的形式在大屏幕监视器上将多个图像同时显示。系统中除采用常规的一些监控设备(监视器、云台控制器、录像机等)外,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智能数字图像运动跟踪报警器来实现全自动操作控制,使入侵受保护范围内的目标一个不漏的自动记录,并切换到值班员面前,同时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值班员注意。

3。3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

在社区进出口布置监控摄像机,实时地采集并存储社区进出人员的人脸图像,并与黑名单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一旦发现黑名单中的目标人,就将现场照片、目标人信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发送到社区监控中心和社区警务室,在人工确认后,立刻指挥现场警力进行拦截和盘查。社区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由监控前端、现场调度端和指挥中心端组成。社区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包括高清人脸采集摄像机、补光设备、人脸识别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人像比对服务器、报警管理主机等。高清人脸采集摄像机用于动态采集社区进出口人流的人脸图像,并传送到人脸识别服务器。人脸识别服务器提取人脸图像并与社区业主或布控名单进行比对。

3。4车辆出入管理系统模块。

车辆出入管理针对建设安全文明社区的管理需要,以物业社区内的停车场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重点以社区内购买月租、月卡的固定停车用户为服务对象,以达到停车用户进出方便、快捷、安全,物业公司管理科学高效、服务优质文明的目的,对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层次和综合服务水平方面将起重要的作用。车辆出入管理采用rfid方式,给每辆社区车辆配备rfid卡,在社区的进出口安装rfid门禁,对于社区车辆,自动放行,对于欠费等黑名单车辆或非社区车辆,通知管干甲人吕右卜干甲。每辆车都有其唯一的远距离标识卡,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车型判别是在车辆静态下预先审定并与汽车牌照号一一对应地记入其标识卡,这种标识卡内的数据可以被数米远以外的微波设备读取,也可以被修改。在车辆出入的全过程都是由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进行处理,不必人工介入,也不用停车刷卡,其系统关键在于车辆电子自动识别和快速通信。

整个管理系统硬件由5个部分组成。

(1)电子标识卡电子标识卡是一种有源电子射频卡,功率约为1/l000w,其内存可以存储包括车辆型号、车牌照号、车主的相关资料等各种信息,是一个完善的汽车身份卡和信用卡。

(2)收发器收发器是一种带有微波线路的装置,用它与标识卡之间建立高方向性的高频微波通信。它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和快速的通信能力。

(3)进行通信处理的微处理器它将来自标识卡的信息进行解释并传至车道控制器,从而取得该车的有关资料并进行相应处理,对来自车道控制器的数据信息经分析后可对标识卡内的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改。

(4)车道控制器根据卡上的信息,判定通过车辆是否有正常通过的权力;还可判断卡的有效性,并启动相应的交通标志,也可发出警告给车主必要的提示。

(5)智能图像识别器智能图像识别系统主要由高清晰带背景光补偿摄像机、广角自动光圈镜头、防护罩、室外支架、聚光灯、视频捕获卡、图像处理软件等组成。镜头采用自动光圈,便于图像信号自动调节图像的亮度,广角型是为了扩大摄像的范围。聚光灯用在当环境光线太暗时,提供摄像照明用。视频捕捉卡具有图像抓拍、图像压缩存档等功能。

一辆贴有标识卡的汽车进入社区出入口车道通过第一个装有收发器的门架(还装有摄像机和红外线探测器)时,收发器与电子标识卡通过高频的微波进行双向确认。收发器验证电子标识卡的有效性:如果该卡无法被识别(包括无效),门架前方的栏杆不会升起,同时系统发出警告提示司机进入右侧的车道进行人工处理;如果一切正常,门架前方的栏杆自动升起,汽车通过。彩色摄像机安装在进出道口,车辆进场读卡时摄下车辆图像,经电脑处理将车主所持卡的信息一并存入电脑数据库;当车辆出场时,摄像系统再次工作,摄下出场车辆,调出进场时的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确认,有效防止车辆被盗。将rfid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结合,建立新一代的rfid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智能监控卡口,不仅改变了视频识别单一的识别方式,实现了车辆一卡口双向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放rfid标签和带rfid读写器智能监控卡口的分布建设,能够形成及时、动态的车辆运动轨迹和准确的时间,结合视频识别的互动稽核,开辟了广阔的特种车辆管理空间,可极大提高打击涉车不法行为的精确度和及时性,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定。

3。5基于rfid的人员出入门禁系统。

通过采用rfid门禁系统技术,常住用户可通过非接触式id卡(高频rfid卡),方便进出社区和楼下大门,而当用户的卡片丢失时,只需在管理处将该卡片挂失,并在管理处再申请一张卡片即可,既方便又可靠。管理员也可通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人员进出(图4)。系统由感应卡读卡器、门禁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电脑多媒体、出门按钮等设备组成。所有持卡人都将根据控制区、时间和目的分配出人级别。系统将根据持卡人的出入级别自动或人工作出同意或拒绝出入请求的决定。通过出入级别的设置,使用者通过一张id卡可以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进出多个不同出入口。管理人员能从报警监控窗口查询持卡人记录,并可通过输入持卡人姓名或其他关键字查询持卡人资料和照片,以帮助操作员进行核对和作出必要的判断。管理人员能够将所有持人资料进行快速分类排序操作,并提供用户对数据资料库中的任何内容进行一个或一个域查询的能力。当进行查询时,用户只需输入在该栏中的部分数据内容(如关键字);如果在查询中无匹配的记录,系统必须在3秒钟内显示没有与所提供的关键字段信息相匹配的记录的提示。

3。6远程拉制与室内预警系统模块。

家庭智能化网关提供通过拨打家中的电话或登陆玩temet,实现对家庭中所有的管理探测器进行布防操作、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照明及其他自动化设备。

(l)电话远程控制智能网关嵌入电话语音模块,通过用户电话线路实现电话报警功能。通过网关电话语音模块可进行远程布防等安全操作。通过网关电话语音模块对所有家电、照明系统进行远程电话控制。智能网关对室内的照明、家电设备实现无线射频控制功能。

(2)internet远程控制通过inrernet对家居内的家电、灯光、插座、管理探测器进行远程网络控制。通过internet对家居内管理系统进行远程撤布防、消警、报警查询等功能。通过intemet远程监控家中的家居环境,可对网关界面全面操作与管理。

(3)多元化的管理配件支持对可燃气体、烟雾、入侵、紧急按钮等警情实时探测,可输出告警信号,实现与其他系统的联动控制;在管理pc、手机和住户3g家庭信息机,均可实时查看终端的布/撤防状态;住户外出时,可按一键布防(布防、告警延时可自定义),回家时撤防;当发生告警时,告警信息可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送到管理中心,并可在住户3g家庭信息机和管理pc上同步显示告警详情;利用激光雷达探测联动技术,实现非法入室时短信自动通知业主和社区物业功能;利用传感器对火灾、煤气泄漏进行探测,一旦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短信自动通知业主和社区物业,同时将包含位置信自、、事故类型的信息自动通知就近派出所。支持3种常用(在家、外出、就寝)布防模式。

(4)门禁报警在住户入室门的门框上边中央位置安装一对门磁,住户可用钥匙正常打开大门。如果发生非法撬门,门禁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家庭防盗主机将信号传至社区物业管理中心,告诉值班人员是哪一栋、哪一户发生哪种类型报警,值班人员即可调度保安人员及时到现场处理。

(5)激光雷达门磁报警在容易入侵的大门(或窗户)的位置安装激光雷达线探测器(或玻璃破碎探测器)、门磁开关报警器。当可疑者撬门或破窗想进入室内时,监控器进入工作状态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通过监控网络系统在监控主机上显示出所报警的楼宇、单元、楼层、住户的具体位置及户主的基本信息等。

(6)火灾自动报警在住宅楼梯间、电梯前室及居室客厅等处设置智能型烟感探测器,智能型的烟感探测器与社区管理中心的防盗、防灾监控网络系统相连。当火警发生时,声光警报启动,通知住户和社区管理中心迅速采取措施,以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7)可燃气泄漏报警在厨房和浴室安装煤气泄漏报警器。当有煤气泄漏时,触发报警并自动关闭管道阀门,启动声光警报;同时传送到社区管理中心,通知住户和社区管理中心迅速采取措施,以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8)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电脑或手机可以查看3g家庭信息机的摄像头所监视范围。通过2。4grf组成局域无线视频监控网络,扩展摄像头监视范围。支持外接摄像机,通过3g家庭信息机监控图像并拍照。

3。7管理系统管理软件模块。

当有警报信息发生时,控制中心发出声光报警,管理主机弹出窗口,说明报警类型及地址、业主信息及处理流程,管理员即可通过电脑内的用户端信息探知是哪一防区的何种探测器报警从而准确地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地点、探头报警原因。在需要时还可与上一级派出所110报警中心联系。报警中心可录入、修改、打印用户信息,统计查询用户信息,建立用户医疗档案。按接警、处警方法、警情性质查找统计各种警情信息,直方图统计显示各种报警及误报原因,自动计算误报率,辅助中心管理,降低误报;并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位置以及报警种类。

现代社区管理物联网系统建设立足于成熟、经济、适用、先进、可靠的物联网基础技术,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采用开放性、模块化、智能化的体系结构。经过在无锡、南京等试点社区使用过程中证明其具有如下优点:—系统功能齐全丰富;—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实现正常车辆不停车快速通过;—采用智能视频进行精确管理;—对无卡车辆实施严格监管防止车辆被盗。系统充分考虑已建系统和拟建系统在应用功能、数据结构、业务流程的高度统一,合理配置资源,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监控中心管理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科学、高效、协调的管理与运行,构筑指挥高效、反应灵敏、处置快捷、防范有效、控制有力、操作方便、保障可靠的管理体系,实现“实时监控,联网布控,自动报警,快速响应,信息共享,监控、威慑、防范与打击并重”的社区综合管理效能与目标。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中的社区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所在,并对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做了相关研究。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把自己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产品,如织布,制陶,酿酒等技术经过加工变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既是高质量的,又是有吸引力的。

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第一,明确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一定要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本着“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在工作时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与运用能力。针对上述的职业能力的需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是阅读与写作能力。

第二,整合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根据动漫行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结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设定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动漫行业的工作流程,教学内容的选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2)典型性。选取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适用性。针对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现状,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完整性。教学内容应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课外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体系。

(5)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如影视赏析、演讲比赛、情景表演、剧本创作或符合行业的实训项目等等。

第三,改革动漫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以以行动导向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再辅助于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模拟情景法、举例教学法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第四,改革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动漫专业英语教学成果有赖于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和行业多方参与。其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动漫职业语言素养需求设计多种评价项目,如求职面试、动漫产品推介、动漫文本创作、用英语介绍动漫产品制作流程等。同时,结合学生职业英语知识考核形成比较完整的评价档案。其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根据动漫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如英语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文本创作能力以及英文原版软件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其四是评价标准职业化。将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统一起来,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