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优秀8篇)

2023年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优秀8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优秀8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与他人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培训心得,下面为大家展示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和写作技巧。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一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做坏事,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二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三

今日重拾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经过时间淘洗的好文字,在读者心中总能达成共识,无论是初读还是重读,这一笔笔草木都应了“序言”中汪朗先生所言:干净通透,不牙碜。

你何时放下,几时再拿起,都是最好,尽可畅然。

单就第一部分“人间草木”,就足可使你在这立秋时节,悠悠的在桌前小憩,发丝接着蛐蛐儿守夜的清凉。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生前的草木是打定了主意要让自己极富个性的走一遭。

就这样,草木,在汪曾祺的笔下,各有各的时髦。煤堆里摇曳生姿的芋头,石头下坚挺而立的豆芽,入冬不凋的桂花,风致楚楚的秋葵,白得耀眼的槐花,礼花似的枸杞子,红白相间的木芙蓉,记得自己岁数的山丹丹,有着童话情趣的车前子,将北京秋意染浓的爬山虎,老舍先生家长势姣好的菊花,黏着母亲回忆的伶仃瘦弱的秋海棠……这是草木的本性本心,也是先生的乐心慧眼。

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先生从不曾冷落那个反射到人间、呼应在心里的草木世界。

后来,汪曾祺被发到西山种紫穗槐。种花,在我们想来总不会累到哪里去。然而,天天一早上山,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在玩了命的刨树坑后,每日的午饭就只有这。苦的时候怎么办?找点乐吧。摘点儿山上酸枣,烧些蝈蝈充饥。紫槐花赏过了,一棵一棵地看,只不过是在他的心里,请风来做摇漾,姗姗可爱。当时刨的树坑,究竟种没种上那槐,他,无从知晓。

还有草原上的老曹,他个人最偏爱的正是紫穗槐。可我见老曹却联想不到紫穗槐。我掉进的是老曹的“红火”里,他的有趣、健谈、豪爽,都让我想着他就是那草原上的阿格头子与灰背青。老曹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就像那两种草几乎是贴着地来长的。他在大青山打过游击,却亦逃不过在浩劫中被“捆押吊打”,甚而被打断了踝骨。然而他好了,能一拐一拐走路后,却还是那样“红火”,就像肥厚多汁的阿格头子,不曾让人见了他无端的'枯萎。汪曾祺先生问“为什么要整他,要打断他的踝骨?为什么?”这是他以笔掷下的疑问,也该是万千读者以声投出的响音。疑问是恻隐与知觉的前兆,有疑问总比全盘接受要好。

年华向晚后,人归草木间。人与草木皆是同等,上承日月光华,下陷凡尘泥淖,都是顺着自然所赋予的,在其中立自我,求发展。人要不烦忧,先要有一颗在平等中欣赏草木的内心,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四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五

岭南的二月,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夜,蛙叫虫鸣。手捧一卷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细细品读,一幅宁静而又安详的画面缓缓在眼前展开。

首次接触汪老先生的作品,正是这本《人间草木》。我清晰地记得,这也是宏哥奖给我的第一本书。后来,从《人间草木》,到《大淖记事》,再到语文课本中的《昆明的雨》。在他清浅勾勒的笔墨里,我仿佛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间的祥和。这本书融汇了汪老先生四十多年文学创作,可谓是一本精华。

轻轻翻开《人间草木》,一幅幅的水墨画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这些画简洁明快,有的十分活泼。后来一番了解,才知道这些画都是汪老先生画的。他不仅会写作,还擅长画画。兴致好时,便提笔作画。汪老先生画画时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欲画一番。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看到汪老先生的画时,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汪老先生写作如同他画画一般。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各种风情。《人间草木》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风格。每篇散文的题目,都十分简洁明了,甚至带着一点诗意。这本书虽名为《人间草木》实际上并不只写花花草草。从各地的花草树木,到故乡和各地的美食,甚至还有西南联大的回忆和各种游记。在他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汪老先生写文章,并不是浅白直露地一通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那些平凡之极的小事来衬托。就拿这本书中的《昆明的雨》来说,全文并没有直接刻画雨,而是描写了雨季的平凡小事,在描写的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书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也有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在《人间草木》中,令我感叹的不仅只有他的写作手法,更有他曾经那些非人的待遇。汪老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读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大学是多么不易。经常上着上着课,防空警报就响了起来。当时的条件也极为艰苦。宿舍是简易的茅屋,吃的食物就更不用说了。在___期间,汪老先生被放到塞外的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在那里,他不甘寂寞,整日与马铃薯打交道,甚至还画了一整本马铃薯图册。这种乐观的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现在正值疫情期间,虽整日呆在家中,但总比汪老先生当年的条件要好。我们不妨找些有益的事情来做,或是手捧一卷良书,亦或是品上一杯清茶,总能找到消遣的方式。

古人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老先生便是那仁者、智者。他笔下的草木,便是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六

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七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篇八

《人间草木》曾经听过很多人的推荐,但我向来不喜跟风,总特意和别人错开来,于是别人读完之后说“嗯,好啊好啊,真好!”我就嗤之以鼻,转过头去读别人的书。再后来,成熟了些,也不再管别人的评价,只要对我眼缘的书,我都搜来看看。于是,我就打开了这本书。我本以为标题已是足够清晰明了,大致内容就讲些草啊花啊,对于我这种平时毫无雅兴去观察花鸟鱼虫的人来说兴许还会很无聊。但是,翻开书之后,我还是惊呆了。

人间草木啊,一草一木,处处都是家的气息。

记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它是相通的。别人回忆的时候,你的记忆点也会被触发。于是,我就像刚出生的小孩,重新又成长了一次。我看见自己的童年里的夏天,看见自己的家乡的板栗,看见带有温度的花草与景观。我并不是作家或是评论家,亦无法衡量文字的水平,但是真正的好作家,我想,就是能带给你触动,能给你共鸣的文字玩弄者吧。

从开始对草草木木的叙述,到后来的一些玩物或食物,最后以人物结尾,正好,世界一切全部齐活了。你会发现原来山丹丹过一年开花的时候会多开出一朵,枸杞头也可以作为野菜,葡萄原来也能开出花朵,而北京的许多人都对养鸟情有独钟。罗汉嘛,昆明筇竹寺的大气粗犷而苏州紫金庵的则是秀气书生。我做摘抄时,在书里抄了不少菜谱,韵味十足,每一笔每一画都那么亲切。改天也要亲手试一试,汪曾祺老先生在吃与制作上面颇有心得。到后来写人时,汪先生回忆了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那是一段动荡但又愉悦的日子,物质上并不富足但却拥有充盈的生活。无事下下茶馆,跑跑警报,闲时读读书,西南联大的自由民主校风已是不言而喻,这与当时培养出那么多人才是分不开的。作者写到沈从文先生的时候,就好像沈先生坐在你的对面教授课,字如珠玑,你不能不感叹“妙”。同时,汪先生也在书中指出了沈从文先生的写作要理,例如,小说的对话要接近人物,要“朴素”。当然金岳霖老师也是有趣得很,终生未娶的他养了一只大公鸡,吃饭时可与他并桌。

生活是有哲理的,人物是美妙的。这大概就是《人间草木》最美的地方了。

木心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古有归田园的陶渊明,今有生活中城市里的汪曾祺。人生啊,还是要自己活出乐趣,才可以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