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优秀7篇)

作者:雅蕊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优秀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除完成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外,特别重视对学生大数数感的培养,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在完成三维目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还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力争恰到好处地运用。

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往教学重点是传授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概念,知道有更大的数,记住数的读法,能根据读法读更大的数等,即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忽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更大的数。所以,学生虽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了抽象的概念,但对更大的数没有感受,在生活中不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生活中遇到事物的数量很多时,却不能感受或估计出数量的多少,对大数的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体会不深。因此本课教学重视数感的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从几十、几百、几千到几万、几亿,逐步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抓住“万”这个大数的基本单位,多次建立数感。本节出现的数据来源于生活,是真实、有用、有趣的,学生在了解这些信息和传播这些信息过程中,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意图,特别是学生对枯燥的大数的认识,学习得生动,参与意识强,较好地在小学阶段掌握了“十进制”这一重要的计数方式,落实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另外大数的信息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五是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结合,恰当使用,不可替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总之,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深入挖掘,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商榷和调整。一是课时紧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多,哪一个都不可偏废,课堂容量太大,一些学生有不消化的现象。二是对大数表象的建立,以人的数量为素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实用价值,能否再多着笔墨,重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充满了浓郁人文氛围的课文,讲述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尽管课文说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却阐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保护弱小。

(1)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符合语文教学特点,过程清晰,重点把握准确。

(2)过度清晰自然,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3)将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让孩子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

(1)问题提法过多过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而且让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将理解融入到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但读的太少,所以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三

“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是沪教版第六册的内容,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整节课课堂氛围良好,学生能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本课中,我从复习导入,通过口算让学生再次建立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让学生感知做除法可以想乘法。最后一题180÷6 揭示今天所学的内容: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揭示课题后,第一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180÷6的算法(师:在你的k本上写出你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总结出计算整十数除法的方法,一种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之前的口算已经为此方法打下基础;另一种是推算,在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学习过推算,但是在迁移到除法时,学生还是通过适当的提示才想到了利用推算的方法。接着反问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对于不同方法都要给予肯定。随后我设计了即时的口算训练,检测同学对于整十数除法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探究180÷60,通过两列算式的比较,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十数时,末尾的零可以划去,使计算更加简便。第三部分是将整十数的除法迁移到整百数的除法,直接通过练习让同学们发现整百数的除法与整十数的除法方法是相同的。第四部分就是除法的读法,分别介绍了“除以”、 “除”、“被除”三种表示方法。在练习环节设计中,第一部分为模仿性的训练,利用乘除法关系进行计算以及利用推算进行计算;第二部分为除法的读法训练;第三部分为应用题,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我对自己的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1.课前做了比较好的准备

课前对教材进行了解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口算导入也是比较有针对性,引出了整十数、整百数除法的一种方法。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属于计算课,学生在学习计算课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对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算理的掌握,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说多问,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氛围也比较好。

1.教姿教态要进一步改善

上课时的教姿教态没有体现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有的样子,所以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姿教态,体现出一名青年教师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

2.板书的完整性需进一步改善

首先,板书的字迹有待提高,在平时写板书时要认真写每一个字。其次,板书的完整性不够,在写180÷6这个算式时,最后答案要出现在横式上,但我在书写时遗漏了,以后板书时要更加严谨。

3.对算理的讲解不够深入

在学生探究整十数的除法时,学生能利用推算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我对于算理的讲解没有,只是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推算,数学的学习应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对算理算法,知识点最本质的东西更加地关注。

4.练习设计不够合理

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上,量不是很多,导致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小。练习的坡度也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一种基础知识的训练。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出了我的预期效果,大多数同学都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许多不足,希望能通过每次的反思,总结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本领,早日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四

跳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掌握跳绳的能力稍差,所以在教学生跳绳时,我注意学生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所创造的玩法为游戏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集体和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让学生真正形成“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跳短绳》一课,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学生创新方法、学生反复练习、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

(二)以音乐为背景,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把课堂转化成舞台,让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

(三)以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全员参与。这节课一直是在游戏的氛围中的,从开始的听音乐做跳绳游戏,再到学生听音乐做捉尾巴游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游戏为手段达到让学生自主锻炼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组织学生的能力,课堂的节奏和运动量的把握还是有待提高,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学习、多锻炼,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五

1.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了“爱“的主题。《平分生命》和《倾斜的伞》反映的是亲情之爱,《七颗钻石》和《一颗小豌豆》反映的是无私的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学会给自己的心中注满爱,并把爱心献给亲人,也要把爱心献给别人,让人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儿童情趣,可读性强,富有感染力。《倾斜的伞》托物于情,寄情于伞,以一把倾斜的伞贯穿全文。全文9个自然段,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互相为对方打伞的场景,表达了祖孙间至真至纯的亲情。

2. 课文对前后两个场景的描写,反映外公的爱幼之爱和“我“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而且抓住人物的神态,反映人物当时内心的感情,反映人物的感情变化。

1.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是三年级学生,班上有20个男同学,13个女同学,男同学比较活泼、好动,女同学相对有些害羞,回答问题怕出错。从平时交谈和作业、检测情况看,同学们基本功不够扎实,积累的字、词、句也少,课外阅读很少,欠缺独立说话写话能力。

2. 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农村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迟钝,本阶段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有计划地提高注意品质,一边读一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认知障碍:农村的孩子见识少,大多数只是一味的得到关爱,还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全面学习作为普通人应该掌握的教养和习惯。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理解“仍然”的意思,并会用它写一句话。

2. 能力目标: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能力,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结合词句,抓住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一边读一边想,从中感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会祖孙之间的爱,从而使孩子们受到熏陶感染,学习关爱他人,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边读边想,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六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

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项活动: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

开始,我用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苹果,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半个的表示方法,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再次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2、强调学生对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过程。

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我重点安排了让他们经历:“分——说——折——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初步描述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是他们自己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的不足。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平均分苹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该课中,从逻辑起点的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分数,学生也是第一次学习,但从现实起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左右的成长过程中,已或多或少见过或听说过分数,课堂教学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呢?课前我犹豫了再三,采用了该种导入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实际教学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了五分之二。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些起点,教师才能占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理解几分之一。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七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创新教学”这一主题,为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为我这40分钟的教学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创新设计:

1、在教法上运用”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验证两个面积公式,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样学既注重了让学生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又发展与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讨论,自己总结概括,做到了“学生能操作的老师不示范,学生能叙述的老师不代替。”

3、在最后的巩固发散环节,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运用智慧爷爷的话,激励学生。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没有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远不如我在本学校上课的效果。课上,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从开始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师生共同验证并理解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由长×宽和为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是由边长×边长得来的”道理。孩子们都主动去动手、思考,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他们不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还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他们不仅自己探索出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要用长×宽去求长方形的面积,可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迁移类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体现在他们动手操作自己测量物体表面的长和宽来计算面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再也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了,数学已经成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钟也留给我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在设计时都是给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老师包办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