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寻梦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寻梦读后感(优秀5篇)

作者:LZ文人 2023年寻梦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寻梦读后感篇一

小故事总是能讲述大道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小时候会从故事书中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动物,与人为善......大人也总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因为他们知道能流传这么久的一定是对人们有启发的。

《寻梦环游记》主要讲述了小男孩米格尔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不顾一切,甚至是想要与家人决裂,当然孩子还是孩子,当遇到危机是还是会害怕,所以这就突出了家人的重要性了,当他误入亡灵世界时,高祖母等逝去的亲人为了救他费尽心力,故事最终也解开了高祖母与高祖父之间的误会,家人之间又和睦的相处了。

这个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高祖母把他从亡灵世界送回来的`时候,与他约定不在碰音乐,可是米格尔又一次“爽约”,这就造成他又要回到亡灵世界。

当我看完时我就在想,如果这是我,我是否会再一次的拿起音乐,我是否有勇气再一次的面对死亡......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否会和米格尔做同样的选择,我其实很摇摆,因为我没有遇到过这么难以实现的梦想,我的心中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其实,真正能做到的,坚守自己的梦想的人太少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对太多太多的困难,有很多或许是我们无法承担的。一次两次是可以,但很多人会放弃在第三次上,很少有人能极大地忍耐力。

并且在一个厌恶音乐的家庭,米格尔还会把自己的吉他和录像带藏在阁楼里,偷偷地练习,祖母发现后,摔了他所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的梦想,甚至是家人。那梦想实现的过程就更加困难了。

米格尔的坚持是让我所敬佩的,也是我所缺的。如果有了不怕牺牲性命的坚持,又有什么梦想是实现不了的。

所以我们才说小故事大道理。

寻梦读后感篇二

《寻梦》这篇散文是巴金写的。在这篇散文中巴金爷爷在寻找一个能飞的梦,可到后来他没找到那个失去的梦。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巴金爷爷为什么会写这篇散文:

巴金爷爷正在茫茫的白雾中寻找一个能飞的梦,他走着走着,就走进了一家小店,在小店的柜台上有一盏油灯,后面坐着一个白发老人,巴金爷爷问那位老爷爷有没有看见一个能飞的梦,老人对巴金爷爷说他有的是梦,不知他找的是哪个梦。巴金爷爷仔细地寻找着他那能飞的梦,可这里只有五颜六色,光彩绚丽的`梦。老人劝巴金爷爷不要在寻找了,回家睡觉吧,可巴金就是不听,继续寻找那能飞的梦。走着走着,他看见江水上有一只小木船,巴金爷爷就跳到那只船上去。巴金问那船上的年轻人有没有看见一个会飞的梦,年轻人和老人的回答一样,巴金在那些梦中仔细寻找,可那些梦都像星星一样闪亮的梦,不是他要找的梦。到了岸边,年轻人叫巴金不要找了,可巴金仍继续找。梦依然没找到,巴金看到在空中飞翔的老鹰,巴金爷爷想爬到石头山的顶峰,去问老鹰有没有看到他那飞的梦。可爬得手都出血了,还没找到。他放弃了,从半山腰摔了下来。这时,巴金爷爷才发现自己有做了一个梦,可那梦又失去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失去的东西,也许再也找不到了。但只要你一直去寻找那样东西,即使那样东西已经找不到了,只要你自己相信那个东西一直存活在你的心中,找不到也会觉得很快乐。就好比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只要你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即使没有拿到奖牌,心里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自信的赢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美好的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而奋斗。如果你成功了,就像巴金爷爷寻梦,你是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如果你没成功,找不到那一个梦,但你像巴金爷爷一样坚持下来,仔细去寻找,这个过程已经使你心中很满足了。因为你心里知道,它还在你心中,你知道它还在。

梦啊,就在我们前方。

寻梦读后感篇三

近来在看到巴金爷爷的一篇散文《寻梦》,读来颇生感慨。内容大致是:“我”为失去了一个“能飞且比什么都亮”的梦,而半夜里披衣起来四处追寻。在小店、渡船、高山、青天,“我”都没有找到那个失去的梦。最后,“我”睁开眼,发现还是在家里。原来“我”又失去了一个梦。

这篇文章创作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正国难当头。“天昏昏,道路泥泞,我不知道应该走向什么地方,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雾,无边无际,我看不见路,也找不出脚迹。后面也是茫茫一片白雾,雪似的埋葬了一切,我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路,那么梦会逃到什么地方去呢?”

此时的作者面对旧中国的现状,心急如焚,他扪心自问:中国该何去何从?出路在哪里?有没有希望?怀着这些疑问,“我仍然往前走,我小心下着脚步,我担心会失脚跌进沟里。”虽然他在担心,但他仍去追寻他的梦,寻找那个“能飞且比什么都亮”的梦。这个梦是什么?不是那“有的样子威严,有的颜色艳丽,有的笑得叫人心醉,有的`形状凄惨使人同情”的梦,更不是那“能飞”的梦,而是赋予真理和进步思想的;充满光明、自由、幸福的;能拯救那个灾难深重的祖国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梦!

他在替旧中国和人民担忧,他在为他们寻找那个“能飞且比什么都亮”的梦。当撑船少年称他为“老先生”而惊讶时,“刚才在小店里我还被唤作‘年轻人’,难道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会增加了许多年纪?”;当遇到滑脚的泥路时,“我好几次跌倒在途中,又默默地爬起来,揉着伤,然后更小心地前进”;当碰到一座可攀的石山时,“我鼓起勇气攀登岩石,一个继一个,直到我两手出血,两脚肿痛,两腿发软,我还在往上爬”。

文中的“我”在小店寻找不到自己的梦后,并没有理会白发老人的劝告,一路坎坷,继续往前走,尽管失去了青春,跌得体无完肤,精疲力竭。但他依然无悔地、执着地、苦苦追寻那个梦。虽然“我”最后没有寻找到那个“能飞且比什么都亮”的梦,但我们应该为文中的“我”为了追求理想,面对困难时,那种一往无前、不屈不饶的精神而感动。而这种精神也成了巴金先生创作的动力。他穷尽一生的心血,奉献了无穷的精神食粮给祖国和人民。

巴金爷爷说过“理想从不抛弃苦苦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将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是的,理想是不会抛弃任何人的。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只要自己坚持过、努力过、付出过,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对岸没有特别亮的梦,也要坚决渡到彼岸,不要轻言放弃!

感谢巴金爷爷!

寻梦读后感篇四

《寻梦中国》与其说其是一幅中国农村城镇的进化图,我更愿意说是作者在中国十几年的经历日记,朴实的语言,描述着这地方,这些人。自由有时也就大抵如此吧!不畏惧新事物,不害怕从头开始,去偶遇、去创造生活的惊喜,不蜷缩于一隅,不害怕失去失去现有的安稳,寻梦!寻梦!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大胆的迈出去吧!

在生活中,眼见未必为实,一图胜千言。在融媒体时代,碎片化的快餐文化时代似乎成为一种主流,模板化的`文化得不到深度挖掘,抖音,快手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向人类走来。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误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要有质疑意识。

柴静记者曾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大部分的外来者,包括许多中国城市居民,从未体验过中国这样的一面。我频频遇到自称游遍全国的游客,他们常常接着解释说,曾经去过上海、香港,见过北京长城、西安兵马俑和成都大熊猫。我通常只是点头表示同意,没错,他们见过全中国。但是我忍不住去想,关于我理解并爱上的那个中国,他们错过了一切。在那个中国,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回家吃晚饭,饭菜总是多做一些,以免有人顺路拜访;在那个中国,人们给自己做饭之前,要先做猪食;在那个中国,主人不会注意不到刚生完蛋的母鸡发出的自豪咯咯声;在那个中国,小孩子不会每天练习5个小时的小提琴,而“虎妈”这个词除了老虎的妈妈别无他意;在那个中国,路上通行的只有一群羊,“鸣笛”的只有一群鹅;在那个中国,走到邻居家可能花上几个小时;在那个中国,即使伴随着狗吠、牛铃、公鸡报晓和拖拉机马达的轰鸣,你依然会莫名其妙地熟睡,胜过以往。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就像作者所说:“中国充满了惊喜,如果说我在中国生活10多年只学会到一件事,那就是不论好坏,所有的意外都让生活更精彩。我身在中国是因为我不想要平淡无奇的生活”。

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要具备“一基二柱三片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要树立远大的价值观,要有专业性的能力,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镜头表达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或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在口头表达方面:倾听、提问、演讲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在书面表达方面:学会观察、提问、写作有着决定性作用;在镜头表达方面:懂得摄影、录像、录音对一个人的未来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多年以后,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寻梦读后感篇五

《寻梦环游记》里说有两种死亡,一种是肉体归于尘土的时候,另一种是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时候。我支持并进行了默哀,并且说“即便明天是怎样美好的开始,也不要忘记昨天是怎样沉痛的结束”,就是希望哀悼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永不遗忘”的锋芒。

设定悼念日是不是形式主义,我觉得不是。我支持各种形式的悼念,小到默默无闻的葬礼,大到举国悲伤的讣告,悼念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生者和死者告别的仪式。哀悼本应该就是肃穆的,包括着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等诸多礼节程序,程序的繁杂有助于人从悲伤中走出来。

哀悼仪式结束了,一切在人们心中应该顺理成章的过去。我真正疑惑的是入土为安,没有追责、真相、道歉,他们真的能心安吗。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对逝者表示悲痛、感动、致敬,然后岁月静好的继续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般的活下去,悼念仪式的.完成,往往是遗忘的开始。毕竟中国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来都来了”,就是让你做不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来都来了;另一句是“人都死了”,就是不让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因为人都死了。对于真相的追求,或许是真正的悼念的开始。

葬礼的繁重礼节为什么可以让人们解脱悲伤,因为程序做完了,娱乐被禁止了,页面也黑白了,你也鸣笛了、默哀了,就感觉真正的为死者做了一些事情,原本愤慨、压抑、不安、焦虑的个体通过完成这套程序获得的仪式感暂时代替了悲伤,这有着积极的意义,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正视死亡,从恐惧明白活着的意义。

我们永不遗忘过去,我们哀悼,应该是在正视问题上才有更多积极的导向意义。我们铭记的,我们哀悼的,我们痛苦沉思的,该带有“锋芒”一些。逆刺,才能让我们的感受痛苦疼痛,逆流,才能永葆前进的动力;逆战,才能见证我们内心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