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案文案范文(18篇)

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案文案范文(18篇)

作者:HT书生 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案文案范文(18篇)

四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难易程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数学电子教案文案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鼎尖教案四年级数学单元测试题文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

>一、创设情境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天平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天平平衡所需的条件,从而为方程意义的理解做好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年级上期数学期中考试讲评教案文案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

>三、反馈矫正

第91页试一试。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第92、93页的解方程。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第92、93页的解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适量的题目,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和灵活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元?展开讨论。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这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学生列出算式是没有问题的。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了结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对整数乘法的意义基本上掌握了,而小数乘法的意义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对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具备的。对于0.2×4等于多少的计算方法,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写成0.2+0.2+0.2+0.2的连加算式,小数加法学生已经学过,计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元、角、分来计算,即0.2元=2角、再写成2×4=8角=0.8元。这也没有多大问题。利用几何模型来计算,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涂出4个0.2,然后再看一看涂了多少。也比较好理解。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再加上教材中情境图,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图,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从图.......看到了什么?”学生以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图上的信息。接着教师再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多让学生提一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提问,对于有助于本课的问题教师要板书。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列出算式,

2、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计算。那么怎样计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在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释应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学生独立解决“练一练”第一题。

3、“练一练”第三题。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

2、资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小黑板等。

3、评价方式:激励性语言、自评、对照学习目标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结果,书上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他的方法是:老师我先把小数中的数当成整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等到一个整数积,由于算式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应该有一位小数。我感到算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思维非常有益。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

0.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4×6=7×6=8×9=。

2×4=0.4×6=7×0.06=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

>二、扶放结合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x+8=10。

x+8-8=10-8。

x=2。

教师:想一想,如果在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四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三角板、直尺。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电脑课件。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年级数学教案

4:00离校。口算出我们每天的在校时间。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同一日内经过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继

续学习有关经过时间问题的计算。(板书课题)

1.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的计算,我们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一艘轮船从南京开往南通,什么时候开出的?是什么时候到达的?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直线图上标出。

提问:这艘轮船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艘轮船从第一天出发到第二天到达目的地,经过的时间是由两部分合起来的:从第一天22时到24时经过了2小时,又从第一天24时(也就是第二天0时)到8时经过了8小时,所以一共经过了10小时。

追问:一共行驶了多少小时?是由哪两部分时间合起来的.?

2.做练一练。

提问:从第一天18时到第二天10时,经过的时间是由几部分合起来的?是哪几部分了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1.练习十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两天间经过的时间,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时,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时。

2.判断下面的每一种说法对不对。

(1)20时就是晚上10时。()

(2)0时就是晚上12时。()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单月都是大月。()

(5)凡是双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练习十第8题。

怎样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请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诉老师。

4.练习十第9题。

向学生说明在生活里经常出现时间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来,然后口答每次时刻。(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第二、三次取信时间各是下午的几时。

5.练习十第10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填表中的数,然后口答。

提问:这两列火车到达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在计算运行时间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始的时刻到24时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时间。

1.练习十第6题,直接填在书上。

2.练习十第12、13题。

课后感受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在减不够的时候倒过来计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上,还是有点问题。也许是我讲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

:1。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