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报告>最新残奥会励志故事(实用5篇)

最新残奥会励志故事(实用5篇)

作者:GZ才子 最新残奥会励志故事(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残奥会励志故事篇一

sophiep残奥会单腿冠军sophie的励志故事scoe被人们誉为1个游泳界的奇才,她似乎是生来就为游泳而生。

sophie1993年1月8日出生在基督城,一直跟母亲、父亲和姐姐生活在一起,有1个幸福的童年,以及1个伟大的成长经历。小时候,她跟所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一样,有着健全的四肢,但是,就在她3岁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

那天,他爸爸开着剪草机在家里的车道附近剪草,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她被卷入剪草机,爸爸跟她都被送进了医院。sophie的小腿受到严重伤害,粉碎性骨折,腿保不住了,经过五个小时的手术,她的左腿膝盖以下被截肢,右腿也留下了非常严重的瘢痕。生活从那一瞬间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永远失去了她的左腿。

sophiep残奥会单腿冠军sophie的励志故事scoe从1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变成1个需要面对挑战的战士。她说:“从此以后,我变得喜欢面对挑战。我很幸运,有1个支持我的家庭,我的姐姐比我大9岁,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被不同对待,姐姐能做到的,我都能做到。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是1个非常亲密的家庭。父母都全职工作,所以我总是跟祖父在一起呆着,祖父非常疼爱我,他总是给我买糖果或者冰激凌,他也总是鼓励我,让我为我的目标努力,他是我生活的1个主要的动力和源泉。”

sophie的家庭谁也不把她当做残疾人,7岁的时候,她跟姐姐一同上游泳课。第一次上游泳课的'时候,她便呛到了水。她并不擅长游泳,最起码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这样,母亲一直陪着她上课,只要她取得一点成绩,母亲和游泳老师就鼓励她,慢慢地,她的自信增加了,她参加训练的时间也增加了,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后来,她也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跟正常的孩子们一起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她的成绩在所有的孩子中脱颖而出,比大多数健康的孩子更突出,她对自己说:“我是1个人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一小段腿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并不需要它。”

她开始参加更多的游泳比赛,和一些校区运动会,成绩斐然。有一次,当她1个人在游泳池里训练时,有个人走了过来,对她说:“你想参加我们的团队,跟我们一起训练吗?”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跟她说话的是新西兰著名的游泳教练,她被选到新西兰专业队,跟一些知名的国际体育健将一起训练,并参加一些国际竞赛。她的游泳生涯真正开始了。

这年,她只有9岁,刚刚完成了她的初级游泳课。她加入了游泳俱乐部。逐渐长大,游泳成绩在她的这个年龄组一直保持前10名。她也真正对游泳产生了热情,并且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参加残奥会。

在她9岁那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她最爱的爷爷得了肺癌,在他去世之前,她对爷爷承诺说:“我一定会去残奥会,并要为你赢得一枚金牌。”爷爷不久就去世了。sophie知道并记得自己对爷爷的承诺,她对教练说:“我想参加残奥会。”

对于1个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每天艰苦的训练非常乏味,从健身房到游泳池,再从游泳池到学校,她很少有其他孩子玩乐的时间,因为,她有了1个奋斗目标,她要去残奥会,她要为自己的爷爷赢得一枚金牌。

20,13岁的她参加了世界锦标赛。她并没与多少国际赛事的经验,但在200米个人混合泳赢得了一枚铜牌。这次牛刀初试,便获得成功,不仅使得她大开眼界,也让新西兰社会知道了,这个女孩实力不可小觑,很有可能赢得残奥会奖牌。

游泳之外的生活对她跟同龄人是完全不同的,自从成为全职运动员后,她很多时间都花在游泳池里,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比赛。她说:“我也非常喜欢花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去逛街、喝咖啡、看电影。我喜欢度过1个愉快的周末。我希望在游泳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活,还做一些相应的社会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关注,以及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我希望用我的天赋和能力做更多的工作,我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希望更多、更年轻的残疾运动员参加残奥会,进入我们的社会。”

她的训练总是非常忙碌,每天都安排得很满,时间飞一般过去,离残奥会越来越近了,在训练营集中训练时,她跟教练仔细讨论训练计划,训练完成后再次讨论完成状况,每次的训练都拍摄下来,做动作分析,以使得技术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去学校跟孩子们在一起,她的确是1个很好的励志榜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并拿她作为自己的榜样。

她训练了两年,年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当时她只有15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新西兰残奥会选手,她学会了如何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她说:“我相信这是我最好的技能之一。每次只要我扎进“水立方”。我便信心百倍,我将全力以赴,获得金牌。”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她获得了3块金牌和1枚银牌。她说:“因为北京,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信心赢得金牌。”

残奥会励志故事篇二

“刺客”刘虹!

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这一切对于女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刘虹来说,来得是那么突然。在昨天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刘虹在不利的情况下,最后30米上演惊天大逆转,夺得该项目奥运会冠军的同时,也获得了以上三项殊荣。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让29岁的江西姑娘刘虹,在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练习竞走只为给家里减轻负担

蛰伏了87分钟之后,刘虹在最后2分钟完成了惊天反超,以1小时28分35秒获得女子竞走20公里的冠军。而在此前,刘虹一直跟随在冈萨雷斯身后,如同一个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刺客”,直到最后500米突然加速,终于在最后30米完成逆转。这枚金牌,让刘虹完成了世界纪录保持者、世锦赛冠军和奥运会冠军的大满贯。

1987年出生的刘虹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奥运冠军陈定的教练孙荔安把初中毕业的刘虹带到了深圳。

遇见伯乐

金牌教头助刘虹登顶

,刘虹进入到了国家队,并在北京奥运会上刘虹获得了第四名。在北京奥运会的第二年,刘虹遇到了一名伯乐——竞走项目的“教父”、意大利金牌教头达米拉诺,他当时担任国家竞走集训队外教组主教练。

在得到达米拉诺的指点后,刘虹在洲际、国际大赛上几乎从来没有跌出过前三名。广州亚运会夺冠、大邱世锦赛夺银,同年在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创造新的亚洲纪录,20又在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西班牙拉科鲁尼亚站中打破了世界纪录。

里约圆梦

带病出征载誉归来

如今在里约奥运会,刘虹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一枚奥运金牌,是对她十几年来如一日辛苦训练的最大褒奖。刘虹的这枚金牌,也是中国女子竞走队时隔再次得到的奥运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女子竞走奥运历史上的第三金。

成功的背后刘虹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十几年高强度比赛训练,身上有很多伤病,下一个阶段我可能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许对于刘虹来说,风雨之后终于见彩虹,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休息和回味,完成了个人大满贯后,这个江西姑娘已经用自己的努力征服了世界。

残奥会励志故事篇三

对于很多无法看到残奥会全程转播的无锡市民来说,姚娟在这次残奥会上的比赛状况让人觉得很好奇。姚娟透露,推铅球共有6次机会,她在现场3次破了世界纪录!13.05米是她现场的最高纪录,不过与平时训练相比,这还不是最高的。在比赛中,她也时刻关注着对手的成绩,好在对方的成绩只有12米多。对于之前说她体重暴增50斤的说法,姚娟连说“绝对有的,一点都没夸张”,主要是教练对她有增加体重的要求。每次比赛完了,她就忙减肥,这是她这次比赛后的第一个目标。她在减肥后体重仅为114斤,这次要从170多斤减下来,难度相当高。

在新华社的比赛现场照片中,姚娟的右手手腕处贴着白色的“伤膏药”,别人都以为那是比赛时的保护措施。姚娟表示,其实是腕关节、包括肌肉、肌腱全都受了伤。“扎了两个月针,到赛前都没好”,姚娟是忍着伤痛参加完比赛的,这些伤都要在赛后慢慢地养呢。比赛前的那个晚上,姚娟说自己睡得很好,按照她的习惯,每次重大比赛前,都会保持心情平静,不和任何人联系,自然也没给家人打电话。“和同室的室友互相鼓励”,由于比赛是在中午,晚上才领奖,姚娟比完赛,还在一旁看队友比赛,为他们加油。

说到将来的运动生涯,姚娟俏皮地说“还不知道”。下一届残奥会,她的立项到底是铅球,还是标枪,或者两者都没有,都是国际田联说了算。从她内心说,如果还有机会为国争光,她一定会试试。她还向坐式排球队主动请缨,说自己上肢力量不错,身高也还可以,将来要改行打坐排。

是女生们的知心姐姐

昨天,得知姚娟夺冠后,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姚娟夺冠后跪地不起,那是她太激动了。比赛前她打电话告诉我状态不错,有希望进前三,能再次夺金她也觉得有些意外。这个冠军拿得太不容易了。”辅导员老师说。8年前,16岁的姚娟曾在悉尼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夺得金牌。班里来了位奥运冠军,南师大级体育教育班的'同学们既兴奋又担心。平时忙于训练的姚娟,经常外出集训,每次回校的时候都要给同学们带好吃的。“我们班就她一个人领工资了,每次回来都‘自觉地’给大家派发零食。这招一下笼络了女生的心。女生们有点小秘密都愿意和她分享。”大家知道姚娟下肢有残疾,走路有些费劲,和她在一起,同学们总故意走慢一点。课间,总有同学“不经意”地走过来,帮她倒水。当然这些小心思还没被姚娟发现过。

奥运冠军多门功课是优

南师大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姚娟的成绩单上,所有功课的成绩在良好以上,有多门课还是优。尽管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姚娟以勤补拙,学习非常刻苦。姚娟训练地点在省体育局仙林训练中心,学校给她专门安排一名老师,每天给她“送课”。让老师惊讶的是,处于封闭训练的姚娟总能挤出时间消化功课。

悄悄帮助贫困同学

在南师大求学的三年多时间里,姚娟呆在学校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少,但对贫困同学的关爱却是沉甸甸的。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三年里,姚娟一直在默默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两人都是农村的孩子,生活比较艰苦。姚娟看在眼里,偷偷行动起来。从那以后,两名学生的床上经常出现小零食,新衣服,还有鼓励加油的小纸条。姚娟还省下训练补助,请老师交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同学,但不要告知姓名。

残奥会励志故事篇四

出生于1985年的张亮敏还不满27岁,16岁时被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的教练选中,一年后就在于韩国举行的远南运动会上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在随后的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亮敏揽下铅球、标枪和铁饼三个项目14枚金牌。

不过张亮敏的奥运会冠军之路却格外曲折。她的视力被国际残奥会伤残检测鉴定为“全盲级别”(f11级)。但在雅典残奥会和北京残奥会上,她所参加的项目里却没有f11这个级别,她只能去参加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的比赛。结果她在雅典获得了铅球项目的第七名,在北京获得了铁饼银牌,遗憾地与金牌擦肩而过。

虽然伦敦残奥会上终于有了f11级的项目,但在今年3月,因为饱受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伤病的折磨,张亮敏甚至打电话给教练宋国超说:“教练,我不想练了。”所幸最终张亮敏坚持了下来,而上天也给予了她最想要的褒奖——一枚金灿灿的奥运金牌。

夺冠喜讯传到家中

19时40分,亲戚在网上看到消息:“f11(全盲)级铁饼比赛开始了”;

20时10分,网上实时公布:“第四轮试投,张亮敏投出40.11米的好成绩,成绩暂时领先。”张亮敏的父亲张新振想了想:“这距离她在去年世锦赛上创造的世界纪录还差31厘米。”母亲居芳英说:“囡囡这几天手痛得厉害,又要针灸,又要打封闭,一直没法练习。”

焦灼的等待总是显得特别漫长,居芳英好几次轻声默念“加油!加油!”

20时30分,电话响了,外甥在网上看到了赛果:“六轮全投完了,40.11米,阿拉敏敏得金牌了!”

上海籍选手的`第一枚伦敦残奥会金牌诞生,张亮敏家顿时沸腾了。居芳英只顾得上对电话那头的外甥不断说“谢谢”,张新振则没说几句话就眼眶发红,声音颤抖起来。

安静下来后,张亮敏的父母和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训练科副科长宋国超,与记者聊起了张亮敏的训练生涯。

训练次年包揽三金

张亮敏从小喜欢唱歌,还自学成才,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不过,16岁那年,市残疾人体训中心去她所在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身高1.7米、体重90公斤的张亮敏。一开始,做着文艺梦的张亮敏还不太愿意,启蒙教练肖指导为了说服她,甚至跟进了卫生间。

教练的眼光很准,张亮敏果然是块“好材料”。20,她参加在韩国举行的远南运动会,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至,她又相继在全国残运会、香港青年世锦赛、马来西亚远南运动会上包揽这三个项目的金牌。

三朝元老终圆梦想

张亮敏家中,客厅和卧室里摆满各种奖杯、奖状、奖牌。不过,她与奥运金牌的缘分,一直差那么一点点。20雅典残奥会,因对盲人选手进行分级,所以张亮敏参加的f11(全盲)级别取消了。

20,张亮敏再战北京,因为未设f11级,她参加了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别比赛,屈居第二。

伦敦残奥会终于有了f11级项目。谁知今年3月,宋国超接到了张亮敏的电话:“教练,我不想练了。”原来,除了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的老伤,困扰张亮敏的是训练成绩始终不理想。经过两个半小时长谈,张亮敏终于摆脱了困扰,重新投入训练。昨晚,这位28岁的上海选手,终于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上圆了梦想。

残奥会励志故事篇五

第二乐章:战胜病魔走进体育新世界

曾一度自闭于家中

张立新第二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他体内的癌细胞得到有效抑制,而恢复为一个健康人的代价是他永远失去了左腿。当一个人身患绝症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顽强地活下来。但是真的`活了下来,却从此告别健全人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要依靠拐杖走路,这种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出院后的张立新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再上学了,即使继续读书,就在家学。汲桂香给儿子买来一台电脑,办完退学手续后,张立新整日呆在家中,每天与电脑为伴。每逢周末,当汲桂香提议和儿子到外面走走,张立新听了总是摇头。由于汲桂香白天要上班,而与小立新同龄的孩子平日也去上学,平日里张立新几乎没有朋友可以倾吐心事,久而久之,张立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除了亲人外,他不愿意见任何人,就这样,张立新在家一呆就是一年多。

“那段时间,新新心里不好受啊!一个原来活蹦乱跳的孩子,冷不丁没了腿,生活上不适应是一方面,心理上有了自卑的想法。”汲桂香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沉默,心里万分着急。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向她们母子伸出了求援之手,并在张立新的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了鼓舞和关爱。

成为轮椅竞速满贯王

大连市残联李扬等人知道张立新的情况后,推荐张立新到残联打球。的春天,张立新勇敢地迈出了家门,每天往返于残联训练场与家之间。由于住在甘井子,张立新从残联回来得倒两遍车,如果遇到下班高峰,张立新拄着拐杖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路途奔波、运动的辛苦,张立新毫不介意,因为他终于结识到新的朋友。残联的教练员对他严格要求,队友们为他鼓劲,有时还互送对方回家。张立新变得开朗起来,他的竞技成绩也越来越好,涉及的领域也愈加广泛。

起初,他参加的是排球项目,身高1米8的张立新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反应能力被篮球队挑走,随后又被吸收为大连市轮椅竞速队队员。从第一次接触到轮椅竞速这个项目时,张立新就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我喜欢竞速轮椅,我一定会闯出个名堂来!”竞速轮椅的运动员外出比赛,一般都是单手拄拐,另一只手拖轮椅。习惯拄双拐的张立新为了扔掉其中一支拐杖,加时加量地训练臂力,强化体能。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张立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单手拄拐,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常常把母亲落在后面。

此后的他逐渐在全国各种残疾人大赛中崭露头角,多次获得全国轮椅竞速冠军。9月,张立新代表辽宁队参加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轮椅竞速六个项目的角逐,结果拿了六块金牌,实现了“大满贯”,并打破了三项全国记录。这么年轻的选手,如此好的成绩,是谁也没料到的。月26日,在第17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轮椅组的比赛中,张立新不负众望,夺得全程冠军。

回到家里,妈妈向他表示了祝贺,张立新则调皮地说:“刚开始练的时候,我总被别人落老远,都想过不干了!幸亏当时没有放弃,要不哪会有现在的成绩?”

考取沈体圆了大学梦

艰辛的努力,骄人的成绩,张立新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张立新被沈阳体育学院录取,由此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感谢在自己困难时期,为他提供援助的人们。他不会忘记给他进行过两次手术的隋医生,给了他新的生命;住院时候,母亲原单位——中山商业发展公司的叔叔阿姨捐款集资,帮他渡过难关;特别是大连市残联不仅为他提供经济援助,还把他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轮椅竞速的体育世界里,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拥有了朋友,恢复了自信。

他把心爱的轮椅称作“宝马”,视为珍爱。每次赛前,他都摸着轮椅小声地说:“宝马,宝马,你要快些跑啊!”六运会后,他把“大满贯”得来的六枚金牌都挂在“功勋战骑”轮椅上,拍了张照片。张立新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个轮椅已经和我朝夕相处,就像我的朋友和兄弟一样。是他给了我荣誉,给了我美好的未来。我也会在今后好好保管他,爱护他,让他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