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爱飞客(优秀14篇)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爱飞客(优秀14篇)

作者:书香墨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或许,现在是时候写一篇心得体会了吧。正是通过总结自己的成长和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感人肺腑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人的成长和思考。

研学心得体会爱飞客

研学是一项让人们通过学习和体验,开拓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增加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研学活动逐渐成为我们进行全面性教育和个性化成长的一个必要方法。而在研学活动中,我选择了参加“爱飞客”组织的一次研学之旅,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参加这个研学之前,我对“爱飞客”公司并不是很了解。通过对其历史、理念的了解,我对该公司的印象逐渐加深了。“爱飞客”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探究精神、极致追求和团队精神,并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去实现这一理念。而且,“爱飞客”将乐学、自学和交流相融合,全方位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

第三段:独特的研学体验。

在该公司的安排下,我们进行了本次研学旅程。在这次旅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独特的研学体验:从最初的团队拆分活动,到后来的人际交往和思维训练活动,再到研究飞行器的原理以及体验模拟驾驶等实践活动,每个环节都让我获得了不同的收获。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为我们带来更深的体验和思考。

第四段:对个人成长的帮助。

这次研学旅行对个人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参与这些团队活动和实践活动,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认识到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这些活动也帮助我增强自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自信和勇敢。

第五段:结语。

总之,这次研学之旅是一次充实、有意义的体验。通过这次旅行,我不仅有了新的见闻和知识,还经常从团队合作、思维训练、航空知识、实践体验中获得了更重要的体验和收获,这些对我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爱飞客”的理念和行为,并更加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研学活动,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2、八角楼台铸热血,挑粮小道磨意志。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3、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找寻,共同铭记。

二、课程开发的有益启示。

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成功,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1、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每一门课程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井冈山之行中,通过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聆听感人的革命故事,让学员体会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信仰的力量,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研学旅行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科学学科课程等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统筹等等,都应该是落实课标的核心要点。

要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为此,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的课程设计,井冈练兵、三湾改编、学编红军草鞋、自做红军餐等,都突出了研学的实践性。

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要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各种场馆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4、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确保安全性。

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途上,开放性非常强,所以安全性原则是确保活动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需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安全保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五天的课程,转瞬即逝。井冈山,我们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蓦然回首,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当我们走在挑粮小道上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当我们站在革命英雄烈士墓前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时,当我们聆听革命后代讲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时,我们领会到了井冈山精神的真谛。但愿我们今后所做的研学旅行活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一辈子能够受用的、值得铭记的宝贵经历。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10月31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到清华大学和圆明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大家不仅了解到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而且感受到了学校之外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别样情谊。

到达的第一个地点是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走进国内顶尖学府,品味沧桑历史,体会厚重人文。来到瓷器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瓷盘瓷碗还有瓷瓶,那残留的历史痕迹令人神往,图案不仅优美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觉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仿佛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几千年来中国发生的事。

来到书画展馆,那苍劲有力的字,入木三分的技法让人拍手叫绝。小桥流水人家配上一片宁静高远的天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是铜镜展馆,其背面雕刻的如海兽、葡萄、鸟雀、蜂蝶、奇花异草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值得细细品味。在体验区拿起一面铜镜,仿佛时光倒流回久远的历史,置身于神秘又令人神往的后宫。最后是艺术展区,里面摆放的大多是历代学生的毕业作品,在这里同学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学术气息、大师风范。抽象概念的雕塑图画,先进科技的研发产品,带有深意的创意饰品萦绕于心久久无法忘怀。

参观结束是与领队的.学姐学习交流,在楼下同学们围成一圈,学姐给我们讲述她的高考经历与学习方法,强调了效率与专注的重要性,学会区别玩与学习,也鼓励我们说“心中有目标一切都有可能”。另外她还提到了练字与口语的重要性,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好字对于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下一个地点是圆明园,圆明园有“万圆之园”之称。清朝帝王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同学们由三园之一的绮春园进入,看着一路的断壁残垣,思绪重新回到那段屈辱的历史,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焚烧,许多文物至今流落异乡下落不明。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侵袭,终变成一片废墟。现存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想到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家富。”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栋梁,我们应好好学习勿忘国耻用知识改变命运振兴中华!

研学期间在导游的指导下,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研学心得体会爱飞客

研学,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研究和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近些年来,研学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和机构的重要课程之一,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爱飞客”主题的研学活动,从中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第二段:认知与探索。

在“爱飞客”主题的研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参观航空博物馆和机场,了解了航空器的发展史和运行原理。我们还通过讲座和实践操作,学习了机场地勤、航线规划和监管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航空行业的重要性和艰辛,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探索和认知,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未曾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性。

第三段:团队配合。

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任务,需要协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特长和弱点,要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并避免短板,需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只有通过相互协作和支持,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段:推陈出新。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还要求进行实践操作,给予我们研究所学知识的机会。面对新的环境和任务,我们需要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推陈出新的探索。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这种尝试和创新的精神,让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技能,跨越障碍,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事物。

第五段:读书于行。

参加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与行动的重要性。读书能够让我们汲取知识,行动能够让我们实践所学。结合两者,才能够切实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同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穿越陌生的领域去尝试,遇见更多人和事,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启示。

结尾:

参加“爱飞客”主题的研学活动,让我深切地认识到了研学的意义和独特价值,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验。这次的研学活动,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还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短板。我相信,这次研学活动对我的人生和学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爱飞客

研学旅行是当前教育领域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一种以“知行合一”为理念,以学生自主度过的研究性学习经历为特点的创新教育方式。在我接受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学习与体验的结合,特别是在爱飞客的研学之旅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巨大魅力和价值。

第二段:了解当地特色文化。

在爱飞客的研学之旅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北京。我们到达北京后,首站就是参观了颐和园,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皇家园林,园内的遗址历史悠久、气象万千,富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随后我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长城等地,通过这些参观,我们深入了解了北京市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这不仅仅是观光游览一般的参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第三段:拓展视野。

通过研学之旅,我不仅仅了解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还拓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我们还前往了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陵墓。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国际视野有所提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这种文明的相互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

第四段:提高能力。

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种接触自然和文化的方式,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式。在北京,我们也体验了不同的研学活动,如到人民大会堂体验立法议员的议事、到特种兵训练基地模拟特种部队的军事活动、到博物馆参加模拟考古挖掘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紧密合作,真正发挥了自己的团队精神,锻炼了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

在爱飞客的研学之旅中,我感受到了研学旅行的极大魅力和价值。通过这次旅行,让我更加了解故乡的文化底蕴,也提高了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学旅行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世界。相信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有望在未来拥有更广泛的应用。

研学心得体会爱飞客

研学是一种学习的方式,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我参加过许多研学活动,但最近我参加的“爱飞客”研学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经过这次研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下面来分享我的研学心得体会。

第二段:前期准备。

研学的前期准备非常关键,因为你需要了解研学地点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活动。在“爱飞客”研学中,我们需要了解航空知识和机场规章制度。为此,我们在学校和家庭学习了一段时间,了解飞机的构造和飞行原理,了解安检程序、航班调度和机场管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在实地参观中就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第三段:实地参观。

到了机场,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这是整个研学活动的核心。我们参观了机场控制塔、机库、机头、驾驶舱和空客A320模拟驾驶舱,以及机组服务中心。在实地参观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向导的帮助下,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对航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实际操作比纸面知识更有意义,也更有趣味性。

第四段:集体讨论。

在实地考察之后,我们进行了集体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我学习到如何聆听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我学到了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协同.

第五段:总结。

通过“爱飞客”研学活动,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研学的重要性,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通过实地参观,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在集体讨论中,我学到了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总而言之,“爱飞客”研学活动,让我收获了认识和体验上的巨大乐趣,更加了解如何学习知识。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暑假里,各地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带领下,离开爸爸妈妈,在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中体味成长的快乐,在行万里路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研学旅行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在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过程中,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其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独特魅力。“百闻不如一见”,这样润物无声的熏陶,可能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求真向上的种子。同时,“独自”离开家闯世界,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还能面对更多“突发状况”,学会做出选择、服从命令、提高安全意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学旅行不能走马观花,混同于一般大众化旅游的“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出发时,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一路上真正有“研”又有“学”,力求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在团队合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同学们同吃同住,而应该合理分工、互动互助,在各司其职中培养责任意识。

作为组织者,则应该努力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让一场研学旅行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2、八角楼台铸热血,挑粮小道磨意志。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3、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找寻,共同铭记。

二、课程开发的有益启示。

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成功,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1、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每一门课程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井冈山之行中,通过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聆听感人的革命故事,让学员体会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信仰的力量,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研学旅行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科学学科课程等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统筹等等,都应该是落实课标的核心要点。

要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为此,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的课程设计,井冈练兵、三湾改编、学编红军草鞋、自做红军餐等,都突出了研学的实践性。

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要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各种场馆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4、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确保安全性。

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途上,开放性非常强,所以安全性原则是确保活动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需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安全保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五天的课程,转瞬即逝。井冈山,我们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蓦然回首,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当我们走在挑粮小道上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当我们站在革命英雄烈士墓前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时,当我们聆听革命后代讲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时,我们领会到了井冈山精神的真谛。但愿我们今后所做的研学旅行活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一辈子能够受用的、值得铭记的宝贵经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这次游学,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随着清晨的火车开出车站,我怀着未知和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北京,虽然之前我去过两次杭州,但是我都是随妈妈去的。

在出发之前,妈妈给我准备了一大箱子,一大背包的行李,并再三嘱托我要注意安全并照顾好自己。

终于到了周五,马上就要回家了,可有一个问题却让我头疼不已,那就是收拾行李。

妈妈在走前替我收抬了一堆要带的东西、换洗的衣服、水、吃的、酸奶、雨披,当然还少不了一本书,真是应有尽有。可对于动手能力差的我来说可真是比登天还难,我想着,到底该怎么办啊,算了,把东西全塞进去就完事,结果我发现,光把衣服塞进去,箱子就合不上了。

我不得不求助我的室友,小任了。小任说:“你把小的衣服卷成一个卷,塞到衣服与箱子的空隙里试试”我把小衣服卷成豆腐卷的形状,按照小任的方法做,果然成功了。

经过这次游学,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让我有很多受益。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七月流火,九转丹成。为倾听窗外的声音,寻求更为自由的行走,我们上路了。“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索。”我如行者,穿梭于腾冲大地,徜徉于青山绿水及乡愁之中,且行且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为研学旅行之初心。

人之精神,在于志趣于道。叩问腾冲教化之道,教化研学馆赐予了我们清楚的解答。

古朴庄重的木屋,陈设着古代、近代、现代教化发展的厚重史册,教化的源起、转化、兴盛、升华的清音铿锵有力,一代代腾冲人怀揣“兴腾”的幻想,从家乡动身,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创建了许很多多不朽的神话,令后人不由自主的神往和追随。没有追随时代,就无法抓住时代。遥想明朝军屯、民屯、商屯后中原文化于腾冲大地绵延后世,明清进士、举人、贡生、文官、秀才辈出。追忆陈鉴1471年即设司学始叹家国情怀之重,仰视唐知州1699年捐资开办义学领风气之先……南方丝绸古道提振了腾冲人的精气神,义学官学的兴盛织就了腾冲人的文脉,李根源、艾思奇、张问德、赵端礼、寸树声等腾冲骄子挺起了腾冲的脊梁……一路走来,见证前贤兴利除弊之伟绩,可歌可泣!

造化钟神秀,这块大自然最钟情的奇葩腾冲,她特有的教化土壤,孕育出了厚重的人文、独有的民族风情、谦谦君子式的腾冲风骨,这一切起于教化,又反哺教化,并牵引着教化往更高处渐行渐远。

人之心灵,在于修德于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为我们立身指明方向。

绮罗文昌宫历经四百年风雨照旧散发出神奇而深邃的魅力,从民间传闻的文昌帝君,到孔子四大贤徒,再演绎到儒家文教与道教宫冠合一的民俗文化,无一不透射出中原文化在腾冲流淌的气韵。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特异,呈现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拐角楼”的范式,凝固成画。各种雕刻蕴意深远,各种造型活灵活现,契合虔诚达善之意,诸如“凤穿牡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喜上眉梢”等精致装修让人目不暇给,尤其是“一担水照壁”上“有多少德行就有多少财宝”的指意发人深省,矫正生命的向度。人之境界,在于践仁于行。达则兼济天下,价值的张力为研学的畅行腾出时空。

江东银杏村,自然与身心相遇后绽放诞生命之光使人勃发对生活的酷爱。爱银杏村的人,必定是敬畏生命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定是诗意而浪漫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定是自由而有幻想的人。因为“五种树”的理念扎根人心:感恩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健康树,叶皮茎果皆入药;摇钱树,食药同源白果香;科普树,生物化石究成因;和谐树,一枝一叶总关情。银杏村不仅风光甲腾冲,更因祖辈传承的寨风家风使人崇敬。家庭“分官”总把银杏树留给老人养老,与邻舍树枝交织生长的果实平分,养雄株银杏的人家总能收到别人家收获的银杏果作为答谢之物,这代代相传的朴质礼仪成为了银杏村最厚重的人文精神。

人之经验,在于游艺于情。即兴于每日每事,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山水,游艺于春秋。

蒲川茶山之旅,邂逅如约而来的漂亮。水碧山清秀,人在画中游。在茶人的引领下,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中感悟人生理趣。文字上:茶字形象地点出了“人在草木间”的自然真谛;文化上:儒家喝茶长精神,佛家品茶见空灵,道家饮茶冲淡自如;文明上:茶道演绎出做人做事之风骨,既有内外兼修之执着,更有行进之样式。茶之前世今生,四季轮回,苦尽甘来,给人于出尘之感,飘飘乎天高地迥。

教化研学突破了学校与家庭教化的藩篱,营造了教化的“第三课堂”,构建了大教化的平台,让师生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自觉探寻物外之趣,真正“倾听了窗外的声音”。“仰佐国家之风致,厚培桑梓之福基”,既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培育师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又能回来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妙,激发师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自主建构酷爱生活、酷爱生命、酷爱事业的的价值信仰。让师生阅历更加丰富、经验更加精彩,人生更加丰盈,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化根本任务。

为此,教化研学应当基于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

1、融合自然教化。

天地大舞台,大自然是的学校,要提倡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近自然的教化理念,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腿,带领孩子们去认知新颖世界、了解万事万物,触摸自然的脉络,感受生命的美妙。

2、融合合作教化。

沟通、沟通、合作是成长之基,让“一个人走的快但不如一群人走的远”的理念植根学生心灵,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路上,从团队合作中吸取成长的养分。

3、融合体验教化。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亲身品尝,方能循事物之理,明德于物外。搭建舞台,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发展生存生活实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力。

4、融合家庭教化。

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备受关爱关注到独立行走,在研学路上自觉爱护自己,自愿展示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当,把师长、家长的谆谆教育化为详细行动,获得生命真正的成长。

5、融合学校教化。

学问世界是从生活世界提炼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化只有融入社会才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职功能。社会即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研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化和健全人格教化,提升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关切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自由的行走,深度的融合,必将塑造出老师的人生高度。

1、从教化层面看。

首先是为老师寻求到了一个可以吸取养分的花园,激发老师教书育人的情感,寻求事业发展的支点,坚决教化信仰,终身从教;其次是变更了老师的行走方式,从困囿于学校的圈子中走出来,放开胸怀,拥抱生活,变单一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提升了老师的教化理念,自觉变更陈旧的教化方式,寻求更为才智的教化方法,去领会课外的精彩,去发觉美的教化;四是升华了老师的育人观念,摆脱现实的奴役,跳出教化看教化,为国家社会培育健全人格、健康人性、塑身体魄的大写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x月20日早上六点从学校出发,开始了三天两晚的北京暑期研学之旅。

下午到达国家博物院。从元谋人的牙齿,北京人的头骨到原始的石器,我们体会到了祖先们鲜活炙热的生活气息。从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再到魏晋南北朝明清的瓷器珐琅彩无处不体现着先人的智慧。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故宫博物院。从太和殿到御花园,我们体会到了大清王朝的繁荣与衰败。这一过程中,陈导不断给我们讲述宫殿的来历、作用,收益颇深。故宫繁华的建筑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二天上午和第三天上午我们分别来到中国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古朴的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又一次激起我对大学的向往。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北大的一位学姐和北大教授苑教授的演讲。在学姐那里吸取了很多学习经验教训:1.提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会的难点重点勾画,课上着重听讲;2.写错题集,写错题不是简简单单地把题抄一遍,先抄题再自己写过程,写完的错题要及时复习,第一次复习两天后,第二次复习七天后,如此反复加深印象;3.学习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中取胜。从苑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现在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学习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正内涵。

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国家科技馆。从古代的耧车、曲辕犁到现在的纳米技术、氢能源的应用,从古代张衡的地动仪到现在载人航天技术,中国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

第三天中午来到奥体公园做拓展训练。游戏过程中欢乐不断,考验了我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工作,处处都体现出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而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

三天的研学之旅,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学习经验,更收获了友谊,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感谢老师同学的照顾,感谢李叔梁导的照顾。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细心又温柔的老师,活泼又热情的同学,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但却何其有幸,在十二营相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我们背负着青春的,聚在一起,不曾停止脚步,一起去追逐那颗永不磨灭的赤子之心。

我们回望了红头船的历史。火辣辣的太阳撕开了大地的皮,顶着烈日,我们站在了一颗古老的大榕树下,听着老师讲述着红头船的故事,望着身后那艘庞大的红头船,嘴里默念着红头船的精神,我不由得深深地佩服先人们。凭吊遗迹,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因果关系,历历可辨。回望历史,它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而它的目的乃是教育别人,让人们有所领会,进而虚心尊重客观法则,勇于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我们感受了乡村的发展。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的东华村的真实写照水清岸绿,乡容美丽,经过东华村民的不懈劳动与努力,生态纯粹的农田,候鸟栖息的湿地,晶莹剔透的葡萄,成为了东华村的资源优势。东华村的发展,让我们体悟了劳动的魅力,劳动创造了美,是生存的本能,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与进化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进程。

我们领略了科技的强大。在充满科技气息的宝奥城中,我们进行了关于动力的实验,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其实归根结底,科学的幻想就是科技和技术的大胆创造,未来的科技靠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与改造,科技,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

这场青春的旅行在一路的嬉嬉闹闹中落下了帷幕,我们回望了历史,感受了现今,也既往了开来,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的旅途永远不会停止,青春,永远在路上。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8月25日,我们20xx级三班的同学相邀一起来到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武定府衙景区研学基地游学,真真正正当了一天小红军。

一大早,我们兴奋地来到了体育馆集合,乘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渤海革命老区。哇!这里真大呀!通过阅读研学手册,我了解到这里是千年古城武定府衙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85亩,主要建筑包括中路的大门、仪门、德正堂、退思堂、昌华堂、怡然堂、东路建筑有财神庙、土地庙、同知署、寅宾馆现为渤海老区革命机关旧址。学习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西路的建筑有通判厅,西花厅以及亭台水榭等汉王宫的后花园,景区涵盖了王府文化、红色文化、官府文化,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

从身穿军装的那一刻,我就仿佛就真得变成了一名红军战士。导游刘老师介绍说,渤海区是山东三大战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作为山东省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成为了华东战场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

接着,参观了烈士纪念碑、军事展厅、同知署……我深深地被烈士们不顾个人生命,为了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战斗精神所折服。在刘老师的故事里,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当时人们为了革命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幅幅场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午餐的食材是我们自己摘取、清洗、切,还炒了俩菜。望着翠绿的豆角,品尝着美味的西红柿,喝着手磨的豆浆,劳动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下午,观看电影《歌唱二小放牛郎》,我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不顾生死与敌人周旋的英雄王二小;听歌词、猜红歌的三轮比赛,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很少,还要多学习多读书;推小车、挑扁担的体验活动,让我感受到当时条件如此艰苦,战士们就这样肩扛手推把几十亿斤粮食运往前线。在刘老师的告别声中,在我们依依不舍的道别话里,研学旅行完美结束了。

这次寻祖根、铸国魂的研学旅行,既能从知识技能方面提升我们的素养,又能陶冶情操,建立团队意识,还很好地培养了我们爱国、爱家、爱科学的情感、树立自信、坚强勇敢的意识。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七月流火,九转丹成。为聆听窗外的声音,寻求更为自由的行走,我们上路了。“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我如行者,穿梭于腾冲大地,徜徉于青山绿水及乡愁之中,且行且思。

一、见人见事见山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为研学旅行之初心。

人之精神,在于志趣于道。叩问腾冲教育之道,教育研学馆给予了我们清晰的解答。

古朴庄重的木屋,陈列着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发展的厚重史册,教育的源起、转化、兴盛、升华的清音铿锵有力,一代代腾冲人怀揣“兴腾”的梦想,从家乡出发,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神话,令后人不由自主的神往和追随。没有追随时代,就无法抓住时代。遥想明朝军屯、民屯、商屯后中原文化于腾冲大地绵延后世,明清进士、举人、贡生、文官、秀才辈出。追忆陈鉴1471年即设司学始叹家国情怀之重,仰望唐知州1699年捐资开办义学领风气之先……南方丝绸古道提振了腾冲人的精气神,义学官学的兴盛织就了腾冲人的文脉,李根源、艾思奇、张问德、赵端礼、寸树声等腾冲骄子挺起了腾冲的脊梁……一路走来,见证前贤兴利除弊之伟绩,可歌可泣!

造化钟神秀,这块大自然最钟情的奇葩——腾冲,她特有的教育土壤,孕育出了厚重的人文、独有的民族风情、谦谦君子式的腾冲风骨,这一切起于教育,又反哺教育,并牵引着教育往更高处渐行渐远。

人之心灵,在于修德于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为我们立身指明方向。

绮罗文昌宫历经四百年风雨依旧散发出神秘而深邃的魅力,从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到孔子四大贤徒,再演绎到儒家文教与道教宫冠合一的民俗文化,无一不透射出中原文化在腾冲流动的气韵。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特异,展现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拐角楼”的范式,凝固成画。各种雕刻蕴意深远,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契合虔诚达善之意,诸如“凤穿牡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喜上眉梢”等精美装修让人目不暇给,尤其是“一担水照壁”上“有多少德行就有多少财富”的指意发人深省,矫正生命的向度。

人之境界,在于践仁于行。达则兼济天下,价值的张力为研学的畅行腾出时空。

江东银杏村,自然与身心相遇后绽放出生命之光使人勃发对生活的热爱。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敬畏生命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诗意而浪漫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自由而有梦想的人。——因为“五种树”的理念扎根人心:感恩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健康树,叶皮茎果皆入药;摇钱树,食药同源白果香;科普树,生物化石究成因;和谐树,一枝一叶总关情。银杏村不仅风光甲腾冲,更因祖辈传承的寨风家风使人崇敬。家庭“分官”总把银杏树留给老人养老,与邻舍树枝交错生长的果实平分,养雄株银杏的人家总能收到别人家收获的银杏果作为答谢之物,这代代相传的朴质礼仪成为了银杏村最厚重的人文精神。

人之经历,在于游艺于情。即兴于每日每事,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山水,游艺于春秋。

蒲川茶山之旅,邂逅如约而来的美丽。水碧山清秀,人在画中游。在茶人的引领下,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中感悟人生理趣。文字上:茶字形象地点出了“人在草木间”的自然真谛;文化上:儒家喝茶长精神,佛家品茶见空灵,道家饮茶冲淡自如;文明上:茶道演绎出做人做事之风骨,既有内外兼修之执着,更有行进之样式。茶之前世今生,四季轮回,苦尽甘来,给人于出尘之感,飘飘乎天高地迥。

二、所思所感所悟。

教育研学突破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藩篱,营造了教育的“第三课堂”,构建了大教育的平台,让师生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自觉探寻物外之趣,真正“聆听了窗外的声音”。“仰佐国家之风致,厚培桑梓之福基”,既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回归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师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自主建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的的价值信仰。让师生阅历更加丰富、经历更加精彩,人生更加丰盈,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为此,教育研学应该基于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

1、融合自然教育。

天地大舞台,大自然是的学校,要提倡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近自然的教育理念,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腿,带领孩子们去认知新奇世界、了解万事万物,触摸自然的脉络,感受生命的美好。

2、融合合作教育。

交流、沟通、合作是成长之基,让“一个人走的快但不如一群人走的远”的理念植根学生心灵,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路上,从团队合作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3、融合体验教育。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亲身品味,方能循事物之理,明德于物外。搭建舞台,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发展生存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力。

4、融合家庭教育。

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备受关爱关注到独立行走,在研学路上自觉保护自己,自愿展示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当,把师长、家长的谆谆教导化为具体行动,获得生命真正的成长。

5、融合学校教育。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兴之所至,信手随笔,学校之所学均可在研学之中善思善用,把课本搬上研学剧场,课堂内外相统一,互为弥补,从而获得深度发展。

6、融合社会教育。

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提炼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职功能。社会即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研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三、善思善为善做成。

自由的行走,深度的融合,必将塑造出教师的人生高度。

1、从教育层面看。

研学即生长——激扬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潜能,直抵人心,指向至善;研学即生活——勃发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激发情感,回归本真;研学即创造——唤醒人对世界本源的探寻和智慧追求,建构信仰,绽放生命。

2、从教师层面看。

首先是为教师寻求到了一个可以汲取营养的花园,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感,寻求事业发展的支点,坚定教育信仰,终身从教;其次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从困囿于学校的圈子中走出来,敞开胸怀,拥抱生活,变单一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寻求更为智慧的教育方法,去领略课外的精彩,去发现美的教育;四是升华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摆脱现实的奴役,跳出教育看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人性、健美体魄的大写的人。

3、从管理层面看。

一是不断提供教师研学的机遇,让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旅行”;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从家乡出发,走遍腾冲大地,并一路追寻,向着世界明亮那方奔跑;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世界的精彩纳入学校、纳入课堂,让学生不出门亦知天下事;四是探寻“新教育”与研学的融合之路,创新研学方式,走自己的路;五是积极对接引进市外研学资源,打造教育研学共同体,博采众家之长,同研同学,全面发展。

人生若只如初见。“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研学旅行必然有最美丽的遇见,最美丽的记忆,最美丽的生活,一切文化的印记都将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历久弥香。生活中孕育着美,而美隐匿于生活的深处。世界因研学而精彩,未来之腾冲必有“回行之思”,更多“行者”必返回人文传统,于历史的深处获得更多跃入当下的力量,“俯察品类之盛”,代代传唱腾冲精美的故事。

研学之路一路花开,远方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