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居民增收情况汇报(优秀18篇)

居民增收情况汇报(优秀18篇)

作者:薇儿 居民增收情况汇报(优秀18篇)

情况汇报是向上级或团队成员报告工作、学习或项目进展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提供信息、展示成果、激发讨论。我觉得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情况汇报了吧。阅读范文时要注意批判性思维,辨别优点和不足,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年8月10日)市人民政府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是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和%。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9.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7%。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6312万元,5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1492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65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4000万元贷款贴息和400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1/3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二、主要问题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农村道路建设、医疗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农民负担反弹。三、下步思路与打算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认真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切实加强夏秋作物生产和管理。秋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局。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夏秋作物田间管理,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及早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推进粮经“双扩双增”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早制定秋种规划,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抓好良种调剂、技术培训和资金、物资等准备。(二)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贯穿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始终。一是抓好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着眼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专业区,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的原则,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调整规划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调整面积落实到农户,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干部。二是抓好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价格回升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各类饲养小区、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饲养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一是抓龙头带动调整,重点抓好10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产销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其完善经营机制,搞好产加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市场牵动调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农村市场的规范改造和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专营专卖,抓好农产品保鲜、仓储、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销地市场开拓,改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直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抓服务驱动调整。以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和培训及市场营销服务为重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四是抓典型拉动调整。集中抓好30个农业特色强乡镇、500个带头村和一批带头户,总结经验,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典型推广。五是抓督导检查强力推动调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成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协调帮助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三)抓紧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抗大灾的思想,高度警惕,切实抓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工程安全责任制,抓好各种防汛应急预案的落实、防汛物资准备和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和田间排水系统的疏通,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发生田间渍涝,确保安全渡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夏秋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投入,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争做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重点。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输出定向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万人出境、40万人出省、60万人出市、100万人大转移”、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5亿元的目标。(五)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政策法规。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重点抓好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政策的扫尾完善工作,凡是合同不完善、“两证”发放不到户和留有尾巴的,在秋种前限期完成。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土地承包和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依法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健全流转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税改和农民减负政策。按照税改后的政策规定和标准,突出抓好涉农税收和收费制度的规范和“两工”与“一事一议”的管理,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和“一票否决”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积极推进依法兴农、护农。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工作,健全执法体系,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打假护农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落实到位,不打折扣。同时,选好开发项目,制定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对农业发展的专项扶持。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4年,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20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04年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5.1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4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泗水县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乡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调优结构、生态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抢抓项目为抓手,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等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延长农民增收链条,整体上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先行。为夯实乡域经济发展基础,我乡积极加快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有力增强了乡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按照“两纵两横”网络化、建环线的思路,打通断头路,构筑致富路,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动引导群众,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后续建设项目,完成通组水泥路14.2公里,新修碎石路1.6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致富路网。二是在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支持村组对集体山坪塘公开竞拍使用权,以维修整治山坪塘、囤水田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整治山坪塘5口,新增蓄水能力5000余方,有力增强了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积极推动胡湾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做好协调工作,目前施工队伍已进驻,即将开工建设。

(二)试点示范带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组织村组干部赴蒲江、绵阳、峨眉山天全等地外出考察,帮助农民打开眼界,解放思想,寻找发展思路,“走出去,引进来”,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加快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大试点示范引导力度,建设中秋酥脆枣、生态生猪养殖、绿化苗木等示范基地,让一些敢闯敢干的示范户树立了信心,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农户生产观念的转变,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建中秋酥脆枣种植100亩,投资50万元的年出栏2.4万只生态鸡养殖场正在加快建设,规划的同心、严湾600亩茶叶基地即将栽种,和平村200亩猕猴桃、青山村200亩核桃等示范基地已完成规划。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充分发挥农技人员职能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对种养殖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积极支持本地煤矿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改升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同时,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针对我乡群众习惯煤矿企业务工特点,加强对接引导,协调泸州古叙煤矿招工。截止目前,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00余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33%,预计全年可实现劳务经济4500余万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优化管理服务,落实民生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和我县助农增收20条意见,切实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坚持做到执行不打折不走样,真正使政策不缩水、资金不改变用途,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认真实施各类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养老、医疗保险、政策性农业林业保险、小额意外伤害保险,为农民增收致富构筑兜底保障网;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贯彻,调动群众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抓好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公平公正,增进干部群众相互理解与支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乡地处沐川西北边缘,国家农田水利项目从未安排到我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黄海路路况较差,群众销售农副产品成本较高,也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主观上讲,煤矿企业务工都是我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想产业调整结构是普遍心理;客观上讲,缺乏国家扶持政策也是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具体措施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增去政策支持,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加快实施全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基础先行、项目带动、调优结构、生态发展”的发展思路,抓好大户龙头培养,建好青山村中秋酥脆枣、核桃、严湾村和同心村茶叶、和平村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快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接汇报力度,做好产业道、农田水利、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争取实施**至犍为泉水镇出境主通道改造,提升村组道路通畅水平,新建改造村组水泥路10公里以上,使全乡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利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新建山坪塘、蓄水池,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根据《××县20××—20××年促进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方案》××号文件精神,围绕我镇制定的农民增收工作目标,镇委、镇政府立足实际,狠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情况:据初步统计,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17.3万元,比20××年增长1111.92万元,增长率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29元,同比增长16.2%。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较去年相比人均打工月收入500—1000元,今年人均打工月收入1500—20xx元。预计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及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分别为35元、160元、33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4.6%、14.3%、43.5%。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镇委、镇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实施财政帮扶等多种措施,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单产效益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发展桑蚕、养蜂、裸花紫珠等特色农业,引导农户发展桑蚕、养蜂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使农民多渠道、多门路增加收入。预计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663元,同比增长10.5%。

三是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我县通过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计划项目的实施,新生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橡胶、槟榔产量和质量效益。今年尽管橡胶受市场价格的严重影响(使价格下跌的幅度为25%),但开割面积增大了1109亩,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的不足,并使得农民收益有所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槟榔价格整体比较去年下降很多,与前年价格相对持平,农民在这一块的收益下降较多。由于益智种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益智种植一直是我镇的特色产业,益智的收购价也是稳中有升,农民在此块的收益值得一提,今年我镇益智毛收益达2490万元。

四是畜牧、三鸟有所增长。虽然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4.8个百分点,但羊、牛价格上涨,价格指数分别是107.7%和122.5%,促进农户饲养的积极性,畜牧业依然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在扶贫办等单位的扶持下,我镇养鹅业发展较为迅猛,养鹅成为××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今年农民人均畜牧、三鸟纯收入达到883元,同比去年623元增长41.7%。

五是旧池塘改造成效显著,渔塘养殖效果佳。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民开展旧池塘改造和新池塘建设工作,以提高亩产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加大对养殖农户水产养殖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产养殖产业效益增加明显。

六是部分农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技术,利用富余劳动力从事建筑、装修、交通运输业、饮食业等,经统计,我镇从事运输个体户73家,日杂零售60家,餐饮6家,另还有维修、药材收购、水泥制品加工、环保砖制作等33家,很好的促进了家庭收入。

七是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农民生产成本。土地承包、粮食补贴得到保障,外出人员寄回或带回,农村亲友赠送增加,政府加大种养业的力度,种桑养蚕的补贴增多,使转移性人均现金收入维持稳定。这部分收入,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年7月12日起,我镇将党建扶贫与发展农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什寒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在什寒挂牌成立“奔格内”客栈,引导村民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业,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硬件环境,也拓宽了新的财路。据统计,××年什寒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一)提升农作物单产和劳动力素质情况。

1、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导村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不断加大对胶、果、林、南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产业单产,引导农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做到种植面积不增而产量增、效益增。橡胶提升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同比(2.6公斤)增长7.6%;槟榔提升单株产量达到6公斤以上,同比(5公斤)增长20%。

橡胶产业:××年年底我镇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1169.4亩,比上年新增种植3430.4亩;开割面积7978亩,比上年新增开割面积1109亩;全年干胶总产量631.8吨(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总产值1263.6万元(市场均价20xx0元/吨),扣除30%成本,农民橡胶产业人均纯收入1001.5元,比上年(747.2元)增加254.3元。

槟榔产业:××年年底我镇槟榔种植面积7476.7亩,挂果面积5025亩,比上年新增挂果面积745亩;鲜果产量6908吨(1斤干果等于4斤鲜果),总产值1382万元,扣除20%的成本,农民槟榔产业人均纯收入1251元,比上年(1108元)增加143元。

粮食作物:全镇粮食作物两造(谷物、玉米、番薯豆类等)种植近万亩,产值908万元。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集中培训。每年集中办班51期以上,培训农民4050人次以上,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重点内容为我镇主导发展的产业,如种桑养蚕、橡胶割胶、槟榔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养鹅、养蜂、养鱼技术等,以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实用技术,特别是要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橡胶的单株产量,节本增效。二是分散培训。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或深入农户进行实地培训,帮助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

(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1、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现有常年蔬菜种植产地有草南村委会和毛西村委会,其中草南大丁苦瓜39亩,参与农户40户,纯收益13.5万元,平均每户3375元;毛西的罗虾村植11亩,参与农户9户,纯利润4万元,平均每户4444元。20××年的瓜菜种植工作已经进入备地整地阶段。

2、种桑养蚕、养蜂等特色产业发展。

(1)种桑养蚕产业:全镇共有桑园面积1243亩,涉及村庄21个,养蚕农户101户。今年从3月12日开始养第一批蚕,截止目前共收获17批蚕茧,产鲜茧5.8万斤,产值99.2万元,同比增张20%,扣除20%的成本,桑蚕产业纯利润79.36万元,农户桑蚕产业户均收入7857.4元。

(2)养蜂产业:新增1500箱,全镇养蜂数量累计达到2615箱,涉及饲养农户218户。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2个,共收获蜂蜜19612公斤,年产值196万元,比上年80.8万元增加115.2万元;扣除15%成本,纯利润86.4万元,养蜂户均纯收入3963.3元。

(3)铁皮石斛产业:我镇铁皮石斛种植集中在什寒村委会,共种5.2亩,并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社员45户,目前已收获2批。第一批收获230公斤,获利11.5万元,分红9万元,平均每户20xx元;第二批收获192公斤,获利9.6万元。

3、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建设。

当前,我镇休闲农业景点集中什寒村委会,××年,什寒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黎号。为了把该村打造成“奔格内”乡村自由行体验游的示范村,我镇协调县旅游委,引进省兴边富民旅游产业专项资金800万,对什寒村的村门、村道和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建设了4个观光草亭、射驽体验场、绿三角休闲吧、黎锦坊培训中心等,扶持黎苗各一家农家乐已开始营业,15间农家民宿客栈、12间云也青年旅馆、10间“待内典”驿站、三个茅草房露营地和环村自行车栈道,黎锦苗绣坊和购物点、小舞台已竣工投入使用,该村的黎苗山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具备接待体验原生态民俗游客的能力。此外,该村还成功举办了“奔内格乡村旅游揭牌仪式”、“万人自驾游”、“××年琼中“三月三”黎苗特色婚俗体验之旅”、××年“美丽什寒、天籁之音”乡村歌手赛、×ד奔格内”琼中乡村自由行启动仪式等活动。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52万人,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目前我镇统计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人员272人。这些合作社中运作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什寒的“琼中红毛永康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牙挽的“琼中喜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金屏村委会什裕村的“琼中群生养蜂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为社员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示范带动了一大批的农户。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为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了新一轮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客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驻村干部组成,并根据小组成员工作变动,及时调整补充成员,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持续进行。同时,设立镇农民增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副镇长兼任,成员分别从农业办、镇经济发展办和党政综合办抽调。

为把农民增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镇定期召开领导班。

子及有各村委会书记参加的镇工作例会,促农民增收工作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如开大小会议四十多次。会议上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增收决策上来。同时,继续把促农民增收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体镇干部职工和村两委干部的政绩核,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落后的全镇通报批评,做表态发言。

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整合集中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各类涉农资金,对政府主推的特色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扩大种桑养蚕、铁皮石斛等产业规模,提升橡胶、槟榔、益智等传统产业产量和质量效益,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全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人口确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其他性收入的增加。

(三)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老旧破损毁问题。

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基础建设问题。据统计:

近两年,完成了毛立、草文、金屏、草会、牙挽及镇政府引水净化工程,解决了1390人饮水难问题。分别修建了元也0.8公里环村路和铺设罗天村口20多米水泥硬化路,解决该2个村100多人出行难问题。投资71.4万元,实施完成了镇墟及红毛中学、牙模、什空、什卓、草南、罗坎、坎茂、草会、罗虾等8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改造线路5.2公里;投资77.47万元改造红毛老政府至新伟主干线、毛方线路、罗坎至庆才线支路、什托至苗村线支路,现已全面施工,改造线路5.9公里。维修了红星水利、修建了什冲、罗担等5宗水利桑田灌溉工程,罗米、什寒村的农田整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当前我县农民仍然以传统的农业收入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特别是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欠缺;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普遍存在,农业科学管理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小,农业产业深加工滞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村增收活动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按照永济市委市政府安排,由我负责虞乡镇北梯村包村增收工作。北梯村是我市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集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山西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生态村,运城市魅力新农村等诸多荣誉于一村、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对我来说包这样一个村农民增收,是动力、更多的是压力。农委是政府三农工作的职能部门,有着政策、市场、技术等农业信息方面的优势,本人又在虞乡当过镇长,对北梯的村情、民情比较了解。包村后我根据北梯村的实际具体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北梯村民收入翻番规划”,包村增收活动的核心是帮助村民增收。围绕村民增收,我们多次召开支、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和北梯干部群众共同学习国家三农政策,要求北梯人要充分利用“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一有利条件,把握机会,把北梯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作为北梯村民收入翻番的主要抓手。在提高北梯广大干部群众认识的基础上,和北梯干部群众一起制定了“北梯村民收入翻番规划”。

件提供了20套沼气专用灶具,我们还将继续努力筹集资金,帮助北梯大型沼气和320户沼气入户工程12月建成投入使用。

3、安排了980亩秸秆还田补助。

4、聘请专家对北梯核桃种植户组织培训。

通过近一年对北梯村的包村增收活动,拉近了我和北梯村村民的感情,增加了对农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也更进一步认识到市委、市政府安排包村增收活动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目前我和北梯村干部群众一起,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全面安排,按照“北梯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北梯村村民收入翻番规划”制定的.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实施。

2011年11月24日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万元;为坑西村帮助解决资金2万元修缮机井;协调市财政局,帮助北桂花村解决了部分发展设施蔬菜、土地治理、机井设施配套资金;帮助坑东村争取资金10万元修缮小学校舍。县地税局进入所包村,与村干部共同商讨村级建设规划,共谋发展路子,在“巷巷通”工程建设中,帮助解决建设资金3万元,有力推进了该村“巷巷通”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少数单位和干部在住(包)村工作中,没有把住村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没有真正深入所包村召开群众会议,帮助所包村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下基层次数比较少,甚至个别住(包)村干部到目前还未去过所包村,这一问题要引起各单位高度重视。

二是个别单位和干部一味讲客观条件制约,以单位工作忙、人员没时间、财力紧张等为由,包村工作开展不力,流于形式,存在“人到心不到、到位不出力”工作走过场的问题。

科学发展理念,理正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抓调产、上项目、兴产业,从根本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三、今后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讲求实效。全县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开展下乡住(包)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紧密结合包扶村实际情况,进一步核定包扶方案,积极开展住村包村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县直各单位住(包)村干部要坚持包村工作不断线,做到日常服务经常住、急难任务随时住。同时,注重住(包)工作的实效性。在住(包)村工作中,既要注重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又要注重长远发展,由救济式帮扶转变为参与式、造血式帮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帮扶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对包村活动进行监督,双管齐下,使每个住村单位和干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尽职尽责为村里解难题。

三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结合全县正在开展的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各住(包)村干部要立即进驻所包村,帮助配合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多方扶持,要针对“巷巷通”工程中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质量不高、建设进度缓慢和施工队伍缺乏等问题,为所包村出主意、解难题,保证全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10。

市人民政府。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

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

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5.1。

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2200。

多个,农村经纪人队伍。

3.2。

万人;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6%,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达到34.2%。

2003。

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

3

区市、

5

个部门和。

18。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保供增收”为核心,农村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持续增长。

(一)粮油产量稳定增长。

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保供给”的发展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高标准建成了杨柏—诺江镇—三溪、诺江镇—长坪—空山、诺水河—涪阳—陈河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全县春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地膜玉米25万亩);建成了以火炬唐村坝、三溪金碑村为中心的2.13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县种植水稻28万亩;建成了以民胜新场村为中心的小麦万亩示范片,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油菜标准生产示范区2.15万亩、集中育苗200亩,示范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油菜21.9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面148.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28万亩,总产量38.27万吨,超目标任务0.39万吨。油菜籽播种面积21.97万亩,产量3.3万吨,超目标任务0.07万吨。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食用菌产业。

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xx银耳”金字品牌。围绕“一带两园五区”食用菌产业带,大力实施银耳“倍增计划”,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万亩,种植规模达5.2亿袋(其中:段木银耳1.2亿袋、木屑银耳0.5亿袋、段木木耳1亿袋、香菇1.5亿袋、其它食用菌1亿袋),产量21万吨(鲜品),产值22.7亿元。

二是茶叶产业。

围绕“一带三片”茶叶产业带,突出“高山、生态、富硒”,巩固提升了龙虎山、火天岗、苏家坪、文峰金山、烟溪文家河等6个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了永xx县坝、文胜文溪口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无性系良种茶苗基地1000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7.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万亩,良种茶园面积21.5万亩,机修机剪面积15万亩,绿色防控23万亩,为全市茶叶产业“双百工程”流动现场会提供了高标准的参观现场。全年鲜茶产量9100吨,产值11.4亿元。基地村内的农户户均茶叶年收入达28000元。

三是马铃薯产业。

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500万粒的空山马铃薯种源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良繁体系,探索出了一所(马铃薯研究所)一场(马铃薯原种场)一社(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一社三返三支撑”的富民机制。形成了以空山种源基地为核心的“一心三环”产业发展格局,在空山、火炬新建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全县春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2万亩。

四是巴药产业。

以道地中药材为发展重点,走特色有机的发展道路,围绕“两带三片”(大xx河流域、小xx河流域、至诚—洪口—沙溪、诺江镇—广纳—铁佛、大兴—火炬),大力实施巴药产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在广纳、民胜、龙凤场、烟溪、泥溪、空山等地新建百合、玄参、桔梗、白术、川乌等中药材基地,新建了烟溪万亩中药材示范区,新增中药材基地5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2万吨,产值10亿元。

五是生态养殖业。

新建标准化养殖场9个、林下养殖示范场8个、生态养殖带5个、地方畜禽品种保育场3个,新建现代畜牧产业园2个,生猪规模养殖面达44%。全县出栏生猪98万头,肉牛7.1万头,山羊24.5万只,家禽246万只,同比增长6.5%、5.7%、5.4%、6.4%。肉类总产量8.44万吨,畜牧总产值达34.28亿元。巩固提升了5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带,新建水产园区3个,新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投放各类鱼种2345吨,繁育各类水花鱼苗2500万尾,水产品总量达1.7万吨,产值3.5亿元。

六是柞蚕产业。

以柞蚕种场为核心,在陈河乡建成了6000亩柞蚕产业基地,高标准改造柞林1000亩,发展柞蚕1500亩,其中农户1000亩,柞蚕种场500亩。保育继代母种6个,微粒子为0,原种2个,微粒子为1.6%,引进实验繁育新品种6个,全年产茧21.3万粒以上。

七是特色果蔬产业。

巩固提升了新场蔬菜万亩示范区,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400亩,连片建设500亩以上的商品蔬菜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3850亩,新增“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2000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11.5亿元,蔬菜自给率达75%以上。新建“乌龙山—东郡—大木树—方山”蜜柚基地2000亩,新建“金堂—鹦哥嘴—清江—新春—七家沟”猕猴桃基地3000亩,在诺江镇元顶、杨柏双凤垭新建李子基地500亩,在鹦哥嘴扩建葡萄基地500亩,在两河口龙头寨村新建李子基地3200亩,全县水果生产面积4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4亿元。

(三)产业扶贫精准到位。

选派13名懂技术、善管理、基层经验丰富的年轻党员深入我局挂联的13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培训157名专业技术员担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指导产业扶贫。争取省农业厅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全系统为贫困村捐款40余万元,捐赠种子(苗)、农药、肥料、机械等物资折资130余万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8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惠农政策强农、产业富农、扶贫助农的良好格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10元,同比增长14%。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发展方式在探索创新中不断转变。

(一)农村产权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农业特色产权开劈融资新渠道。

全县40个乡镇10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验收等次为优秀。全县49个乡镇分别建成了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累计流转土地16.53万亩,新增3.5万亩,新发展土地股份制专业合作社11个,新增农业特色产权证书11本,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6本。通过特色产业所有权和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在金融部门融资总额1.96亿元,从而激活了专业合作社静态资产,解决了资金难题。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个绿本本,快颁快盘活”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拓展助农增收新门路。

完成了22个乡镇278个村1493个社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清查资金214万元、资产13.46亿元、资源45.35万亩、财政资金形成资产9.42亿元。通过量化股权,颁发股权证书,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成股东,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火炬镇石门子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村流转土地520亩,发展苗木、果树种植2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220亩,建商品蔬菜基地100亩,户均增收1300元。流转集体和私人山林面积50亩,建石材厂一家,实现农民就地就业16人,人均创收5.3万元。三溪乡张家山村经过股权改革,成立了xx县三溪乡张家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展青花椒1300多亩,产值达21万多元,实现利润7万余元。

(二)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计划5年投资10亿元对xx银耳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招商引资企业古林公司已投资2000万元在陈河老鹰嘴村建成了500亩银耳产业园,建成了xx银耳菌种研发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四川宏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两河口龙头寨村建成了3200亩李子园;万峰科技投资500余万元在民胜方山村新建的中药材烘干房开工建设,千方药业在春在工业园建成了集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仓储物流于一体产业园,并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了四川锐嘉医药食品设备有限公司入驻工业园;山霸王公司新增深加工流水线一条;罗村茶业新建加工厂1000平方米,引进茶叶精制加工机械15台;龙虎山茶业、绵阳生化林地、巴蜀白茶等茶叶公司分别新建了加工厂房,购置了初、精加工机械,金山茶业新建了茶文化展示中心、扩建了茶叶加工生产线,全县涉农龙头企业达82家。新培育专业合作社189个,累计达49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级示范社2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1个);新增家庭农(林、牧)场86个,累计达158家;新增专业大户337户。

(三)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凸显。

为缓解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而面临的成本和价格“双重挤压”,我局立足县情、农情,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火炬唐村坝、大兴曲水坝通过集约土地,以100亩为标准,发展粮油种植大户14户,户均增收4.5万元。成功承办了全市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及小春生产现场会,xx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陈河陈家坝村、老鹰嘴村、诺水河梓橦村等通过林地流转,发展种植规模1000袋段木银耳大户3000户,户均增收5.8万元;兴隆、烟溪、泥溪等通过流转林地、荒山、荒坡,发展50亩以上茶叶专业户35户,户均增收3.8万元;发展小家禽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的大户33户,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5户,2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66户。

(四)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在火炬塘村坝建成了全市首家集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于一体的“一府三乡”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中心建成了全市首个智能化育秧工厂和日烘干能力150吨的烘干设施,购置各类大中型作业机械30台套,在有条件的核心示范区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有偿服务。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植保专业合作社49个,新增各类农业机械500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34.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38%。依托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项目,陈河、东山、祝源等植保专业合作社在陈河、新场、广纳等10个乡镇实施了10000亩植保病虫害社会化服务;依托全省农业机械化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涪阳、广纳、民胜、铁佛等乡镇实施10000亩水稻机收服务。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火炬等乡镇开展水稻机播全承包服务,各乡镇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一是科技应用率不断提高。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驻村活动,实现科技到田间“零距离”,“四新”示范“六良”配套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率达100%,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0%,农业机械化率达38%。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达100%,抗体综合检测合格率达87.6%。我局代表xx县在全国科普示xx县创建验收工作会上交流经验,得到与会同志和专家的肯定。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断提升。

82人参加了省级知识更新调训,33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市级知识更新培训,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3人。组建了农业部科技网络书屋个人馆49个,其中获四川省、同方知网联合开展的20xx年农业科技网络应用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郑光跃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农技员”。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及实用技术培训到位。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0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专项技术人员培训26.8万人次,开展劳务扶贫培训150人,劳务品牌培训100人,培训拖拉机驾驶员52人。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发展。

银耳科研所选育的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柞蚕种场选育的青蚕1号,正在进行种性鉴定。柞蚕种场代表省蚕业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的《柞蚕良种繁育质量监督技术体系规程》、《生态高效柞园修整技术规程》等6项柞蚕技术规程,探索出的“一化二放”柞蚕保种技术领先全国。xx银耳药用质量标准收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六)品牌推介更加有力。

新增“三品一标”12个,xx柞蚕蛹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霸王、裕德源、巴山牧业等11家农特企业获权使用“巴食巴适”商标。组织食用菌、茶叶、畜牧、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农博会、渝洽会、西交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金山茶业成功举办了首届金山茶文化乡村旅游节,巴山牧业举办第二届巴山年猪文化节。13家省内外知名企业与县内33家农业企业以光彩事业老区行活动为载体,达成多项商贸协议。xx银耳品牌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品牌价值为8.75亿元,“xx银耳”获中国驰名商标。

(七)互联网+“农业”势头强劲。

开通了“农技宝”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专业技术员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罗村、山霸王、裕德源、千方、巴山土猪、梨夫牧业、巴山娃等农业企业分别在京东、淘宝开设了网店,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xx达海专业合作社在淘宝开设网店,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了麦味网。

(八)休闲文创农业相融发展。

围绕“xx银耳”建设的梓潼食用菌产业园,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围绕“生态渔业”建成的广纳水产科技园,被命名为“全国休闲渔庄示范基地”、围绕“有机水果”建成的鹦哥嘴葡萄庄园,被命名为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理事单位”。鹦哥嘴、贾家梁果蔬基地作为全省美丽幸福新村流动现场会参观点位,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广纳铜钵山—独柏树百合基地,火炬唐村坝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河口龙头寨李子基地在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与会县区的'一致好评。

堵漏增收情况汇报

3月份以来,我班组及时召开堵漏增收专项会议,并及时传达公司相关文件精神,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家在多收费、收好费的同时加大对一些特殊车型的核查力度,吃透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在工作中认真、细致的做好该项工作。

为了能够在工作中切实做好堵漏增收工作,我班在日常工作中严查各类偷逃通行费,制止冲秤、压边、走s,使用假行驶证、悬空轴等偷逃漏通行费的行为。

一、严格制止并纠正各类企图利用不正常进道达到漏交通行费的车辆

回了我们的通行费流失。

二、对特情车做到认真查验

对于持军车临牌的车辆,我班严格要求收费员验明临牌真伪后核对车型、行驶路线及使用有效期限,并严查三证一单,对于证件不全或不能出示其证件的此类车辆必须合理解释后按章收费;果品车做到一车一查,双人核查,严格执行绿色通道的相关免费政策,对于载装不足80%,以及各类深加工产品一律按章收费;工作中,我班要求收费员要认真观察,总结经验,面对陕a7t打头的有过逃费经历的车辆,做到预防为主,见到后提前伸手示意停车,并利用提醒前车交费后慢速度过杆通行等方法防止此类车辆闯站逃费。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载货类车辆满车装载果品或蔬菜,但在车辆未悬挂车牌的情况下,我班要求收费员必须严格查验其行驶证,并认真核对,手动输入车牌,必须确认车辆不属于农用车,且果品(蔬菜)确属免费范围内才能做好记录并上报监控放行,对待不能正常出示车辆行驶证且不悬挂车牌的车辆,我们在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后均按章收取通行费,以防错放车辆,造成工作失误。

三、有重点的查验车辆,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断车型,不应回回查,次次查,司机反感的同时,也降低了我们售票速度。就拿大量以前收10元的微型面包车来说,如五菱以及长安之星等,由于以前核查不严,此类车辆在日常收费中均按一型车收费,因此在查验的过程中,司机很不配合,甚至出言不逊,为了避免与司乘之间的不必要摩擦,要求我班组成员,在核查过程中做到文明服务,耐心解释,只要核查一辆面包车,便将其记录下来,班后汇总,经过将近半个月的查验,我班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掌握了查验的方式方法,从而避免了查证引发的矛盾,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我班在堵漏增收活动中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一些相关经验,以后还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征费二班

2012年3月28日

3

一、以业务培训为契机,扎实提高收费人员堵漏增收政策水平。 1、理论培训。2017年开年之初,收费站结合全年通行费征收计划和收费形势,组织堵漏增收专题培训,认真学习了“巴南公司稽查手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2、业务操作。光学理论文件不进行操作实践,是毫无意义的。要求每一个收费人员必须将堵漏增收政策和文件熟记于心。并能迅速将政策内容运用到堵漏增收实际工作中去,切实达到堵漏增收目的,提高实征率。

3、规范收费流程。堵漏增收工作最关键的是抓好日常管理,既要防止内容标准、流程执行不严造成的人为漏逃通行费现象的发生,也要防止部分车主通过各种手段恶意偷逃通行费现象的发生。收费站对内主抓日常收费流程操作规范的执行,并将规范操作收费流程纳入到量化考核中去,严防人为漏增。同时,加强收费人员思想教育,树立通行费征收“颗粒归仓”的意识,确保“应征不免、应免不征”政策的执行。

《堵漏增收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年1月10日)市人民政府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5.1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泗水县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通过调整和优化,林牧渔业等短腿产业得到拉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达到50.3%,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搞好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提质增效,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0多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68%,水产品、果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60%、70%以上。(二)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适应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把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了36项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编印了12万册,发放到县市区、乡镇及生产基地配套推行。二是规划新建了35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地总数发展到56处、面积达到235万亩,其中有9处、73.5万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已建成,部分项目检测已投入使用;区域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点达到56处。四是启动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进行了部署安排,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优质特色农产品认证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产地认证,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取得产地认证的生产基地达到3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1个。金乡大蒜已取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其中宏昌公司的3万亩大蒜出口基地已取得国家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2004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全市各级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资金达1.8亿元,其中邹城、兖州、任城都在万元以上。二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联接关系,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公司,通过合同、订单方式与养殖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关系,带动发展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2000多个,养殖规模3000万只。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6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81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19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2家;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农村经纪人队伍3.2万人;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泗水县劳务输出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全年在外务工人员12万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11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2004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2.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3.6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近80元。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6%,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达到34.2%。(五)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推进机制。为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责任目标、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考核奖惩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调整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并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五大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2003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3区市、5个部门和18名有功人员,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委、市政府2003年8月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和督导调度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县市区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亲自部署发动,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好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在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派出督导组驻县市区进行集中督导检查。全市共派出督导组296个、包村干部1万多名,深入基层抓调整。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消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我们根据这次会议要求,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切实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的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加快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三是围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四是围绕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加大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五是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六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七是围绕提高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八是围绕护农、兴农、强农,认真落实好各项农村基本政策。

某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合力攻坚特色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农民增收工作。

工资性收入**万元,占收入总额的**%;

财产性收入**万元,占收入总额的**%;

转移性收入**万元,占收入总额的**%。

稳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发展非林地人参种植面积**公顷、黄芪**公顷、当归**公顷、其他中草药**公顷。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上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积极向上推荐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家。

加大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做实做优扶贫车间,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已设立就业岗位**个,招聘就业人员**人。组织就业培训,围绕建筑业、工业、批零住餐、交通运输、农村电商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实现转移就业**万人。

(四)盘活农村资源,提升财产性收入。加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对村集体存量资产,可按村民自治有关要求,通过合作、合伙、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民宿、庄园经济、农产品加工等。支持村集体集中利用农村资源要素,采取招租、入股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物业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增加集体收益。完善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按股分红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高农民的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个,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取得收益**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村占比**%、50万元以上村占比**%、100万元以上村占比**%。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发展代耕代种代收、农机作业、烘干储藏等全产业链、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托管服务主体**家,有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落实惠农政策,提升转移性收入。认真梳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土地深松作业补贴、耕地轮作、退耕还林等补贴政策,列出财政惠农支农补贴资金目录清单,及时足额兑付。目前,已累计直接补贴到农户“一卡通”账户**万元,涉及**个项目、**个镇**个村**农户。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价格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种植业、养殖业、特产业能够纳入到参保险种的品种做到应保尽保,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防止冰雹、洪水等自然风险和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冲击,保护农民基本利益和生产积极性。目前,已累计投入保费总额**万元,其中财政支持**万元、农民自投**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缺。近年来我市耕地资源日益减少,设施农业用地、牧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不断缩减,土地流转受到阻碍,规模化养殖场、乡村旅游、棚膜经济等特色产业受到不同程度土地使用制约,很难向现代农业所需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或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或处于半瘫痪状态,使用效率较低。

3、农村劳力紧缺。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更新速度缓慢,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回乡;乡村能人年龄偏大,发展有局限性;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开展缺少支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科技示范,加强土壤墒情监测点项目建设,强化农作物田间管理、重大有害生物监测以及技术指导服务,落实好防灾减灾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预报预警效果,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支持大型企业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加快推进无抗养殖,力争在生产能力、环境设施、管理和技术集成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以养殖和屠宰环节为重点,突出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秋季动物防疫及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深入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健全河道保洁、路道管养、村庄保洁、绿化养护、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施人文生态引导工程,推动思想教育、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有效结合、一体实施,塑造绿色发展新风尚,不断放大环境富民增收效益。

(二)培育新型农村富民产业。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等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工作,培育现代农业主导力量。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电商和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促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协作和合作,发挥其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双带”作用。

(三)构建干事创业良好机制。鼓励农民就业,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就业网络,创新举办招工用人活动,争取更多农民加入就业队伍。积极发挥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搭建融资、培训、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门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创新服务“三农”的新业务模式,通过奖励、补贴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积极贯彻落实富民政策。深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进程,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明确权益归属,让老百姓多得实惠。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改革的相关政策,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扩大补贴范围,严格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全力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重点帮扶农村贫困人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手工艺品制作、大病保险、低保托底等各种渠道帮助脱贫,构建密集脱贫兜底网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落。

居民增收讨论会心得体会

首先,居民增收讨论会在我们社区里是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共同讨论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在会议上,一些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这有助于让每个人更好地了解如何增加收入。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创造额外收入的知识和技巧,所以我认为这个讨论会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收入。参与讨论的居民们提出了许多个人亲身体验分享的方法。其中包括开办家庭工厂、兼职工作、创办小型生意、造福社区、秋天捡拾果子树果、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方法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是助力我们增加收入的良方,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许多让人惊奇的途径。

第三,在讨论会中,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规划资金。大多数人不能轻易拥有大量资金,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规划我们手中已经有的资金。我们可以计划我们的预算,列出支出的清单,找到使用更小的开支取代我们过多的用度的方法。此外,我们也可以学会分析和投资不同的理财产品等等。

第四,讨论会也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是我们的未来之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要想成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课程和培训,职业技能发展等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还可以在利用智能手机等在线课程资源与网上票据交易平台的其他学习资源。

最后,知识资源分享是讨论会的一个重点。在讨论中,我们分享了许多有关增收方面的知识资源,如书籍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专辑等等。知识只有在共享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并产生更多的价值,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在社区中的知识资源分享和同步操作与更新,以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总体来说,居民增收讨论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佳的增加收入方案,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认为,这个讨论会为我和参与的居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城镇居民增收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我镇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立足我镇三农现状,深入分析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增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预计xx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xxx亿元,年均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x元,年均增长xx%。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1)我镇计划投入资金xxx万元用于打造xxx农产品品牌,对xxxxxx原生米、xxx莲雾、xxx番石榴、xxx牛肉、xxx粉等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策划工作,逐步对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关联的故事典故、文化等,并通过xx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

展力度、扩大xx阉鸡的知名度,促进xx村委会xxx精米产品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xxx村委会的番石榴种植等,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2、继续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2017年底,xxx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家,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岭脚村的莲雾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xxx户,莲雾种植规模达1700亩,挂果莲雾的占50%,由原来的每亩收入5000元提升到了每亩1.2万元,另一个是文朗坡阉鸡合作社,该合作社给养殖户技术支持,统一采购鸡苗,统一出售,截至目前已带动该村30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收入约4万元。

我镇将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在镇墟专门设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办公区,抓住农民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民合作社的优秀致富典型为样板,继续鼓励、促进专业种、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扎实落实省、市给予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与省内外客商的对接工作,促进我镇农民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3、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

(1)从实际出发,根据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户就业、增收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群体、增加农民培训的次数、提高培训的质量,发挥养殖大户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邀请种养大户做经验推广(如开展xxx、xxx、xxx种植技术交流)。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实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示范不够、农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训,使学员掌握技能,逐渐成为xxx镇的农业发展带头人。

(3)加强与市科协、市农林局、就业局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及农户意愿,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的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xxx次,每季度不少于x次。

4、引导农户加强与果蔬市场的合作实现农超对接

当前农户生产存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存在盲目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较低、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导致增收困难。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形成合作社,完善对接渠道,促成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合作即“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的商品流通及销售模式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监控农产品质量。

5、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xxx农耕风情小镇建设,以xxx亭子坡农家乐、石桥文头坡村“田园梦想”的主题农家乐为重点,以青天“花香莲塘”为主题的花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升级文明生态村为示范,加强与旅游公司的沟通与协作,深入挖掘我镇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亮点,以建设农耕风情小镇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xxx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6、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

《城镇居民增收工作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周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我镇农村新农保应参保人数3人,实参保人数15192人,参保率75%,缴费人数10319人,领取待遇人数4873人;城镇新农保应参保人数644人,实参保人数132人,参保率20%,缴费人数19人,领取待遇113人。现将我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位推动实施。

一是及时召开启动会。按照全县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会议精神,于6月11日召开了全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动员大会,举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暨养老金首发仪式及政策咨询活动,全面部署了我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二是成立了工作机构。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包干,责任到人,形成了镇级领导和成员包片抓,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驻村干部共同抓的工作局面。

三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了《周陂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细化分解了任务。确保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宣传发动,确保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目前为止印发宣传资料两万余份、在周陂镇政府、周北街道、各村(居)委悬挂横幅标语25条。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的攻坚阶段,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率领全镇人员驻扎在镇上一个星期,利用晚上群众在家的黄金时间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到各村入户宣传讲解,大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真正达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着重经办程序的宣传。养老保险启动以来,每逢周陂街日均在街道旁设点开展咨询活动,重点对如何参保缴费、如何申领待遇以及缴费标准、待遇标准等进行宣传。

三是做好重点对象的宣传。对于镇、村干部家庭及各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进行重点宣传。通过身边人带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身边人。

(3)制定各项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组织社保经办机构、镇(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和各邮政储蓄网点等具体业务工作人员加强了业务学习。同时,还注重加强与参保人员的交流,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是经镇党委研究出台了,镇驻村干部(含计生办驻村干部)与村(居)委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村(居)奖励500元,完成任务前三名的村(居)再奖励500元;各村发动完成1人奖励0.5元工作经费,镇驻村干部(含计生办驻村干部)按规定时间完成所驻村(居)任务的镇政府奖励200元的奖励政策。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了镇村干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工作深入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出务工人员对参保工作有影响。

我镇有一些村组的农民,全家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多年杳无音讯,组织参保找不到人,造成有户无人的现象;另有一些村民家中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无当家人、主事人,这些问题影响全镇参保任务和全覆盖目标的.完成。

(二)基层经办人员不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都在基层,点多、线长、面广,情况复杂,困难较多。从各村收缴的实际情况来看,熟悉农户情况的村干部对于大量花名册、票据、登记表填写效率缓慢。我镇18个村,大部分村上交镇社保办的资料都出现有身份证、户口本资料不齐,或者本人未签名等情况,这些工作都要在镇工作人员帮助下更正。社保审核进度受到阻碍,镇社保工作人员和镇协助资料审核人员周六日主动加班以加快进度。

(三)信息化建设问题。

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和发放面宽、量大、业务繁杂,目前只有城镇居民参保采取录入电脑的方式,农村居民参保仍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使相关数据质量难以保证,个人账户的计息难以完成,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

(四)待遇标准偏低,参保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发现,每月只有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在经济增速较快、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待遇标准相对偏低,造成对部分的中青年人吸引力不足、参保意愿不高,成为扩面征缴工作中的隐患。对于缴费年限较长,金额较多的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增发较少,激励效果不大。要真正做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需要进一步完善参保激励机制。

(五)城镇参保率低,政策制度衔接不完善。

城镇人员很多已经参加社保,不能再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参保率较低。同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多种险种之间的转移衔接问题还存在制度缺陷,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在巩固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参保扩面任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切实加强对养老金收缴、发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二)继续加强对村经办人员的培训,确保上交镇社保办审核的资料填写正确、齐全,以加快资料审核进度。同时尽快审核享受待遇人员花名册上报,及时发放养老金,让一部分观望的群众看到实惠。

(三)在养老保险进入收关阶段之后,社保专职经办人员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并长期妥善保存,争取将全部档案,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分阶段逐步录入电脑。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在逐步完善规范运作程序的同时,尽快建立覆盖县、乡镇、村(居)三级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

上坝乡万元增收工作部署情况汇报

2月23日,我乡召开农户万元增收专题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户均增收3500元的任务目标,确保圆满完成农户万元增收任务,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乡长秦文安在会上对农户万元增收工作做了总体部署。一是要明确目标,以打造高山特色农业乡为目标,继续抓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山区现代农业体系。二是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助推农户万元增收。要立足本地优势,树立本地品牌,以牛羊养殖、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玉米制种、马铃薯种薯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强力推进我乡产业发展。三是围绕既定目标,抓好任务分解。因户施策落实增收计划,为农户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增收方案,使各项产业能覆盖到户,做到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四是搞好结对帮扶,落实奖扶政策。组织机关干部、农技人员对增收困难农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认真落实万元增收奖扶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办法;各帮扶单位要加大帮扶力度,确保户户实现万元增收;要加大资金扶持和督查考核,督促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确保率先完成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办:

自县上召开全县万元增收形势分析会后,乡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部署安排,于11月9日召开了党委会,专题研究近期开展万元增收工程有关事宜:

一、找准滞后原因,抓好产业项目

10月14日至10月27日经、县政府统一安排,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万元增收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6个督查组,采取“听、看、查、访”等形式,对全县39 个乡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评比。我乡督查结果排名滞后,归其原因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统计数据不实际,产业规划落实但示范带动效应差。王乡长在会上做出工作要求:1.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增添措施,加大力度,确保年度农户万元增收目标圆满完成。2.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我乡万元办工作人员务必健全台账资料,完善到户明白卡,开展自查与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3.进一步抓好产业项目。我乡规划的产业增收项目都具有代表性,但创新意识不够,宣传也不到位,以致示范效应较差,我乡要进一步调实、调优增收项目,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增收项目,打造好示范片,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明确人员分工,加强简报报送

分管领导钟鹰副乡长加大督促力度,增设万元增收办工作人

员酉良、徐冶寒,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王云怀主任全面负责增收办工作,狠抓产业项目;彭萍、李顺华、酉良、徐冶寒等同志负责基础资料和数据统计的规范完善及万元增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反应我乡的推进情况及工作亮点。党政办将平时收集到的有关增收信息反馈到万元增收办,确保信息畅通,工作顺利开展。

特此汇报

2017年11月19日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1、首次参保,需要携带的有户口本原件、居民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近期免冠照。

2、续缴费,需要的是户口本和身份证原件,《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以及《医疗保险证》。需要填写审核的表格材料有:《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企业城镇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登记表》、《企业城镇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缴费补填表》等以及一些附属表格。

二、申办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职工要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照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该费用是记入当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在某家银行开设的账户的,并按照不低于或者高于同期的城乡居民存款利率来计算利息,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得的利息可以记入个人的账户,它的本息是全部归职工个人所有的。

第二,携带户口本和居民身份证的原件、复印件、近期一寸免冠照片,到户口所在地的社会和劳动保障局进行注册和登记。

第三,待相关部门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核通过后,就为自己成功地购买了个人养老保险。

三、缴费数额。

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部分省市略有调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缴纳;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例如:2010年4月份陕西省公布的2009年度全省社平均工资为30293元左右,因此2010年缴费金额=30293*20%=6058.6元。

四、缴费比例。

缴费比例分作以企业参保和以个体劳动者参保两类:

(一)各类企业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缴费。

(二)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按缴费基数的20%缴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养老保险的加入和缴费数额的确定,一般来讲,养老保险是以团体的形式集体购买,例如职工由用人单位统一购买,社区人员由社区共同购买,如果您还需要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可以到网找在线律师进行咨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畜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总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全县各级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以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点,全面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推广先进畜牧兽医技术,以发展规模化饲养为措施,大力实施畜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饲养,以实施依法治牧为保障,促进了全县畜牧生产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生猪存栏67万头,大牲畜存栏8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羊存栏42万只,家禽存栏950万只;全县已建设各类畜禽养殖场4100个,畜禽养殖小区210处,其中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7处,标准化奶牛场12处,标准化蛋鸡场6处。

件的村建立养殖小区。

2、畜牧养殖由传统养殖向标准化现代化养殖转变。在县县畜牧局和乡兽医站的技术指导下,养殖户防疫技术、饲养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少了养殖损失,全县95%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和养殖大户防疫基本到位,初步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能够抵御市场风险。

二、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

1、通过上级项目资金,加快畜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对全县规模养殖场进行改扩建和标准化改造,共争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资金420万元,对17个生猪养殖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争取奶牛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资金250万元,对5个奶牛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化改造;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资金540万元,对7个奶牛养殖场进行改扩建和标准经改造;争取蛋鸡标准经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44万元,对6个规模化蛋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另外,我县被评定为生猪调出大县,能够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其中2017年获得奖励资金720万元,2017年获得400余万元。通过上级资金的扶持和奖励,降低了我县养殖场(户)的投资额,带动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我县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进程。

2

2、农民“进社”促增收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县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畜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畜牧专业合作社一是能够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二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饲料等投入品,降低饲养成本。宁阳县东疏镇金太阳奶牛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使合作社社员每吨精饲料成本降低50元,每吨粗饲料成本降低20元,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就节约支出2000多元以上。三是通过合作社对社员进行培训,能够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四是能够做到标准化管理,相对于农户单打独斗优势比较明显。如宁阳县新燕养鸡专业合作社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引进优良肉鸡苗、蛋鸡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采购设备、统一消毒防疫、统一产品销售。

我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畜牧养殖的各个行业,有奶牛养殖合作社、种鸡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等。到去年底,全县有畜牧专业合作社97个,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7%,参合人数达到1.9户,每户约均增收约400余元。

3、农民“进棚”促增收情况

我县肉鸭大棚和肉鸡大棚的发展建设比较稳定。肉鸡和肉鸭具有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鸭棚和鸡棚受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合同鸭由“鸭头”统一提供饲料和鸭苗,由屠宰厂提供兽药,饲养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利润一般比较稳定。按每户每批养殖肉鸭2000只,每年均养7批,每只肉鸭利润0.8元,户均增收达到11000余元。有些乡镇制定了促进养鸭大棚发展的措施,如东庄乡每建设一个养殖大棚,由乡财政补贴1000元。目前,我县约有享受六和公司补贴的合同鸭大棚60个。

《关于畜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居民增收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加收入的追求也日益加强。在这个背景下,居民增收培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居民增收培训,并在培训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并结合个人经历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首先,在居民增收培训中,我学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举个例子,我曾经是一名普通办公室职员,收入并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了一门与互联网相关的技能,并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做了一些网络推广工作。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网络营销领域具备了竞争力,收入也随之上升。因此,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能够改变人生的道理,也肯定了居民增收培训的重要性。

其次,居民增收培训给了我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同行业的人士,我们互相交流、学习并给予支持。这种合作和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前,我工作的范围较窄,很难有机会了解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应用到了自己的工作中。这样的平台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居民增收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在培训的开始,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随后,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明确每一步的行动。在短期目标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具体和可行的任务,并设立合理的时间期限。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逐步实现短期目标,又可以不断接近长期目标。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为了加入某个行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我最终成功地进入了这个行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最后,居民增收培训使我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在培训结束后,我没有停止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步伐。相反,我将其作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不断充实自己。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和课程,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这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并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因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持续学习是实现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通过参加居民增收培训,我深深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并且获得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我也学会了制定目标和坚持学习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于我的个人发展和提升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只要能够不断学习和努力,每个人都能够在居民增收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