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更好的人生读后感 读后感成为更好的自己(优秀5篇)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 读后感成为更好的自己(优秀5篇)

作者:XY字客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 读后感成为更好的自己(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篇一

初春时节,烟雨绵绵,于忙里偷闲中拜读了《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

相信大家想问这是不是一本新书?答案非也,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本书对于职场中的我却变得尤为重要。

这书名乍一看像是朋友之间用于勉励的极平常的一句话,听来就像“加油”或者“好小子,有你的”那么自然,亲切,但细品起来,这书名倒仿佛是蕴涵了深刻的道理:谁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谁都摸不准成功的脉络;与其裹挟在追逐成功的大军里茫然前行,还不如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

这位作者是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与普通科学家或企业管理者不同的是,李开复博士总能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对中国青年学子的关怀和教育方面。在此前几年的时间里,他亲自写给中国学生的四封公开信文笔亲切,说理谨严,感人至深,李开复博士亲自创办和主持的“开复学生网”更是成为了无数逡巡和徘徊在学业与生活之路上,渴望追寻理想、赢取成功的中国学子的“心灵课堂”。

9月,李开复博士专门为大学生和青年朋友们撰写了成功指南――《做最好的自己》,在“真诚”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上,李开复博士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影响自己成长或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实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公开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几次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当我读到他为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放弃原专业的学习时,我被他追寻理想的经验与方法所折服和感动;当我看到李开复博士在导师罗杰瑞迪的鼓励下向着陌生的科学领域坚定前行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用真切的话语鼓励我说:“嗨,要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到的”;当我从其他资料中获悉,李开复博士为了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的时候,我不仅会为李开复博士心中深藏的爱国情结感动不已。

首先,李开复老师阐述了“成功”一词的真正含义,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或许你没有怡人的相貌,没有动人的歌喉,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骄人的成绩,没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也许理想和现实总存在着差距。那么,面对这些,你是无奈,是悲痛,还是积极进取?我想每一位有上进心的人都是不甘沉沦的。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篇二

这个月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感觉收益良多,王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一篇篇短文给读者介绍了许多关于教育上的事情,更好地指导我们在教育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更好的老师。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位贫穷地区的高中老师,他说:我们贫穷,我们还要养家,可是那又怎样呢?我拥有学生们的爱,既是这爱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逐渐消淡,记忆逐渐模糊。可是那又怎样呢?他们的生命中有我陪伴的三年,这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我不会离开他们,不会离开我的这个贫穷的学校。我想,伟大亦如此吧。作为一名老师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喜欢的事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多么伟大,我想,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平凡却又不普通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劳作着,他们都在向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那一方面刻苦钻研着,有擅长物理的老师,他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为名师。也有很多老师不慕虚名,面对各种的奖励谦虚的说一句自己还差的很远,让更优秀的老师去吧,其实他本可以担此重任,只是他谦虚罢了。

一些浅层次的努力,其实会耽搁真正的成长。就跟王老师讲到的课赛,虽然参赛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很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却是一种极为浅显的努力。任何时候,当我们在某个层次上持续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一步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目标,付出的努力也应该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刻。

在一件事上,能坚持下来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世界“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这本书,“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一度成为金句,这件事为什么能够如此流行,因为这句话直击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吧。

人生的每一段都有它的意义。成功的,带给人生喜悦和精彩;平淡的,让人习惯淡泊和温和;失败的,诱发灵魂深处的对视和自省。所以,在简陋平庸的生活之中怀有必要的愿望,在人生精彩之中看得到被忽略的平淡无奇,都是需要在漫长人生里逐渐习惯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更何况老师,梦想能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仰望星空的情怀,还有脚踏实地行走的能力;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来安慰我们的人生,温暖我们的生命。(聂先生)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篇三

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一书后受益匪浅,文章里有很多好的句子,比如在“情怀是一种无需隐忍的前行”中说: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找到一种能够代替隐忍的东西,这东西可以支撑你从碌碌无为到有所追寻,可以让你的心境从百无聊赖到澄澈清明也可以帮助你拥有一场心无旁鹜,没有牵绊的行走。

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除了每周十几节的课程外还要备课、听课、改作业,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就说过,教师职业本就平淡无奇,教育生活中大多是琐碎而无趣的忙碌,在这种情绪下,大多数老师会选择随波逐流,亦或是疲于应付,终是一种隐忍者,无奈接受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将来也要选择大多数吗?我想应该不是我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比如写作且不可碌碌无为度终生。

世界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因为这本书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一度成为金句,广为流传,为什么这句话能够流行起来,大概是因为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独到了每个人,心里最为脆弱的一部分,我也没有坚持下来。

毫无怨言的接受,心甘情愿的努力,这应该就是情怀的本质。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篇四

读王维审老师的书,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提到了关于坚持、关于成功、关于梦想、关于情怀……几乎每一篇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就像你面前站了一位长者,在为你讲一个故事,又好像润物无声之中,不自觉的拷问着你的灵魂,使我这二十五年教龄的老教师都觉得汗颜。

想想自己踏上讲坛的二十五年,那些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迅速地从我的脑海中一幕一幕闪过,无数的感慨涌上我的心头。细数我的教师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成长期。

第一个成长时期就是刚毕业的时候,那时纯粹把教学当做工作来干,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热爱,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事业上。还记得那年二十岁,毕业后分到了农村中学,几乎所有的新老师都被安排了班主任工作,我也不例外,作为新手,平时多向老班主任请教,空闲时间备课,与学生谈心,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姐弟来形容。尤其我是学音乐的,教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等,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是比较“高大”的。我也非常幸运,第一届学生就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居然在中考中班级升学成绩名列第一。今天再回忆第一个成长期,感觉可以用“甜”来形容,那些小插曲、小烦恼、小委屈都变得模糊了。

在时光的流逝中,也迎来了我的第二个成长期,把班主任当做事业来干,对班级出现的问题能有一定的预见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也开始试着总结一些经验,不再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全面发展。当然,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一时期,无论是自己的教学成绩还是班级的综合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阶段中,我在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也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多次获得临沂市教学质量奖。

今年,再接班主任,心态又发生了变化,希望陪着他们玩三年,对班主任的那点余情未了,希望都在这一届实现吧。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醉心于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成长,痴心于成为更好地老师。”在这一届中,内心少了些功利,多了些平和,拿起笔来,希望认真的把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记录下来。自从学生初一入校,就创建了公众号,现在己经更新到五十多篇原创文章,当看到一个个满脸稚气的孩子从我的照片中褪去青涩,心理逐渐变得成熟,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位种田人,看到秋天的硕果满枝。

更好的人生读后感篇五

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复杂的,有兴奋与激动,也有惶恐和迷惘,像是一艘加满燃料亟待启航的船,却不知驶向何方。“为什么当老师?”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但是,“怎么当老师?当什么样的老师?”这两个问题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知道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的心中才有了答案。王老师用一个个教育叙事、一篇篇短文故事,指导着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

教人先教己,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实践性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科学性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书中王老师多次强调要注重思考和反思,做有深度的思考者。教师成长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的不足,而是不想再去思考,更不会主动去思考,这才是成长的最大障碍。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们应当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反思,对失误或不足的主动回顾、细致反思,对问题或困惑的自觉思考究,还应该对经验或成功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在书中王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几种思考形式,可以是坐下来想一想过去,也可以是静下来问一问自己,以及基于文字的思考——以阅读拓展思考的宽度,以写作提高思考的深度。有文字相伴,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思考者,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持久。这也是“木香花语”教师读写团队组建的意义,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阅读、写作、思考的制度和空间,让我们新教师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长。

王维审老师也多次提到要做有情怀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给我们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做研究者,在研究中,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而这就是来自于研究的情怀。

王维审老师的这本《做更好的老师》还没有读完,只是读的这些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以前的教学有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成为更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