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范文(15篇)

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范文(15篇)

作者:影墨 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范文(15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与学校教学常规相衔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请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相互学习和提高。

伯牙绝弦教案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伯牙绝弦》教案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教案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个字,讲述了春秋时期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去在课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教材特点及班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生能凭借注释、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搜集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背景音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伯牙绝弦教案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伯牙绝弦》教案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伯牙绝弦教案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伯牙绝弦教案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教案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

2、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马诗》。

2、闭目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问,脑海里出现什么?(学生随意谈)。

3、师:这首曲子来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千古流芳的故事。

二、读顺。

1、板书题目,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课文,问:读后觉得古文读起来怎么样?(难读难懂)指名读。

3、师带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懂。

1、师:故事中主要写两个人物,出示图片(伯牙、钟子期)。

2、学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指名读,师问:你读时突出“善”字,能讲一下,“善”字是什么意思吗?(喜欢、擅长)板书:善鼓、善听。

2)齐读。师:下文何处可见“善鼓、善听”,请画出来。

3、学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指名读,你突出“志”字,“志”字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齐读。

2)指名读,“曰”是什么意思?“善哉”的“善”和“善鼓、善听”意思一样吗?“善哉”是什么意思?(不一样,是好啊的意思)齐读。

3)指名读,你为何重读“峨峨”,(读出高山高大挺拔样子)齐读。

4)指名读,“兮”字和“峨峨”应连起来读,你做到了。“兮”是什么词?“哉”呢?短短的一句话,连续用了两个叹词,你体会到什么?(钟子期对伯牙的欣赏)齐读。

5)指名读,你为何重读“泰山”?(泰山巍峨挺拔,应该重读)“泰山”后面用的是什么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要重读)注意感叹号。指导:所以呀,想要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雅气,就要注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和标点符号中蕴藏的情感。齐读。

4、学第三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为何突出“洋洋”?(读出江河宽广无边的感觉)齐读。

2)拓展:

5、学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述: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念在何处,志在何方,钟子期都能理解,都心底里表示欣赏和赞叹。于是有……学生齐读第四句。

2)指名读,“所念”是什么意思?(弹琴时所想)板书:所念。

指名读,为何强调“必得”?(突出钟子期的“善听”,突出对伯牙的理解与欣赏)板书:必得(理解、欣赏)  齐读。

3)述:做为当时的音乐家,做为楚国的宫廷乐师,但自己的琴声一直得不到楚王真正的欣赏,到不到大臣们真正的理解,想不到在宫外山野里却遇到以砍才柴为生的钟子期,并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激动不已,惊喜若狂,喜出望外,高兴万分)。

述:伯牙立刻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钟子期的手说:(知音、知己、奇才,我们做朋友吧,我们结拜吧……)。

6、学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述:曲终,伯牙抽刀刮断琴弦,高举瑶琴在钟子期墓前砸碎,从此一直到死,再也不鼓琴。

3)指名读,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能算是自己的“知音”?板书:知音  齐读。

四、悟情。

1)对于伯牙绝弦,你有何看法?(于音乐琴艺谓可惜,于个人情操可敬,于纯洁友谊可歌。)。

2)为了赞颂他们,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高山流水》,听《高山流水》,齐读全文。

3)人生苦断,知音难觅。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请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记住俞伯牙和钟子期,记住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五、作业。

1、理解古文大意,会讲故事。

2、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理解、欣赏)。

谢知音。

蓬莱移情。

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之后,成连对他说:“我只能教会你弹奏琴曲,如果进一步要做到把感情贯注在演奏之中,还必须向我的老师方子春请教。”成连用船把伯牙带到了蓬莱山上,并对他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吧,让我去为你请方子春老师。”成连划船去后,只剩下伯牙独自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上,只听到风声和波涛的声响,他恍然醒悟道:“原来这就是老师在教我移情啊!”于是抚琴弹奏起来,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曲终之后,成连驶船而来,把他带了回去。从此,伯牙的琴艺誉满天下。

对马弹琴。

楚王派人把伯牙召进宫,让他做了一名宫廷乐师。

伯牙闷闷不乐地退出宫外。满腹心事地踱到马厩。几匹为楚王驾车的马正在那里吃料,看见他来了,一齐抬头亲热地嘶叫了几声,好象在和他打招呼似的。伯牙见马,心里有所触动,他想:既然人不懂琴,我就为马弹奏一曲吧。他很庄重地焚香操琴,席地而坐,边弹还边唱:“琴艺再高啊无知音,知音难觅啊奈我何!”一位马夫听见了他的歌,就牵了一匹马,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儿不是你久留之地,快到别处去吧!”伯牙被马夫一指点,翻然醒悟过来,随即收琴上马,直奔晋国去了。

子期听琴。

伯牙投奔到晋国做了官。有一年中秋之夜,伯牙出使楚国,归来的时候,被风所阻,路泊汉阳江口。不一会儿,风停雨住,江浪平息,月光照得江面波光粼粼。伯牙不觉琴兴大发。他焚香取琴,调弦定音,弹了一曲《叹颜回》。正巧,被岩下躲雨的子期听见了。子期是一个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的人。他因不愿做官,隐居打柴为生。

伯牙开始瞧不起子期,以为在这荒山野岭的偏僻地方,未必有真懂音乐的人。但子期振振有词地辩驳说:“大人错了,如果荒山野岭处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更深夜静的大江边,又怎么会有弹琴之人呢?”伯牙见子期出言不凡,就有心试他一试。他把子期请到船中坐下,让他听琴发表议论。伯牙闭目凝神,弹了一支曲子。子期听了说:“好啊!就象站在巍巍高山之上。”伯牙暗暗点头,这首曲子正是《高山》。伯牙不动声色,接下去又弹了一曲。子期听了说:“妙啊!这回就象那滚滚不息的江水。”伯牙惊讶了,因为他弹的正是《流水》。伯牙推过瑶琴,和子期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两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就在船中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仍在汉阳江口相见。

一年过去了,伯牙前来赴约。不料却听到子期的死讯,伯牙悲伤已极。在江边子期坟前,他弹琴而歌:“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而后,他抽刀断弦,把琴在墓碑上掼成几截,发誓至死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人能够欣赏他那美妙的琴音了。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案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手段读通课文,读懂内容,并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读通顺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绝”“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运用,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谓”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同于哪个词?(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课件出示:“善”一词有两义,1是善于,2是好,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你来读读钟子期称赞的话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讲“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偏旁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声音可以轻,但要注意自己感受。(齐读)。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师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