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初中学生评改策略论文(优秀21篇)

初中学生评改策略论文(优秀21篇)

作者:纸韵

优秀学生在学习上保持积极的态度,勤奋努力,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小编在这里搜集了一些令人佩服的优秀学生事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摘要: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详细修改与不做修改。这两种现象孰是孰非,众说纷纭,成为一道难题摆在教师面前。

关键词:作文处理;原因;对策。

学生作文评改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学生写完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是要加班加点全部认真地批改完,还是不做批改,让学生自由成长呢?成为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话题。我认为,这两者都太过于极端。

现在班级满员、超员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教学质量好的一些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这样教师不堪其重,所以是不现实的。教师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学生缺乏在教师指导要求下动手自改的机会,自改的实践甚少,也不利于培养修改能力。详批细改只是培养修改能力的一种手段。

有人把评改称为教学改革。凡改革都应是兴利除弊,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不评改作文显然并非如此,也有人以某名人为例,作为自己不评改的理由。向名人学习,不等于照搬其做法,名人有他的个性、环境和用意,甚至是夯实基础后的延续,学习名人的经验不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拿来适合自己的东西,却照搬了并不实际的东西,往往是有害无益的。鲁迅先生常在躺椅上构思,打好腹稿以后起身写就,我们没有必要送给学生一张躺椅;海明威站着写作,我们不必要抽去学生的坐凳。

因此,作文评改犹如一个结,打开需要两头用力。除了教师适当批改这头外,得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应是另一头,这两头都妙用力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开作文评改的结,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明确了原因,教师就要把作文评改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假如着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习惯,这是终生受用的。近来,我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实验,惊喜地发现找寻到了作文评改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表明,计算机网络下的作文评改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具有公平性、及时性、交互性、延续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修改能力,使作文评改具有实效。

一、公平竞争,激发自我意识。

作文教学要求全体参与,但是受课堂条件的限制,作文评改往往难以顾及每一个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计算机网络评改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我们在班里的电脑上制作了作文网页,其中一个板块,就是刊登想得到别人评改的作文。这样,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帮助修改这些作文,或把自己评改的意见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鼓励、鞭策。正是由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和力量,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激发了“名不见经传”者的热情。

二、及时性强,燃烧创作热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及时了解作文的评价结果更是小作者们的迫切希望。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侧重于教师批改,由于教师批改费时,讲评与写作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写作文的印象已经淡漠了,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是看看成绩,读读评语,改改错别字,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再修改。

然而,计算机网络环境却给及时进行作文评改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学生的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自如地进行全面浏览,然后进行批改。学生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或看到同学的作文,会非常激动,非常过瘾。另外,批改不受课上、课下的限制,随时写完,可以随时发送到老师的信箱里,出现了学生追着老师评析的现象;老师也会在班里电脑的作文网页上发布“最佳写手”信息,同学们会争相点击,先睹为快,这从客观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强烈兴趣。

三、交互性强,训练评改能力。

“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叶圣陶先生的话给人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批改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上,而这种评改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无数次“改”的实践中获得,在相互交流中领会。

试想,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表达出来,能够找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地知识,或者正是从中学到的;善于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不足,就会在自己以后的实践中去克服。因此,作文评改要改变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从中习得自改方法,真正使学生“明其理、会其文”.而信息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四、延续性强,增加评改次数。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可见作文应该反复修改才行。但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对批改后的工作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修改,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改一次就得重新抄一次,费时费力,学生教师都不愿去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评改,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的习作被大家评改后,自己综合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成文,而后可再次上传,再次得到各方面的评改,自己再修改……从流程上看,学生作文被评改的可能性由原来的一次或者两次被扩展到了无限多次,学生对信息的获得由原来的一维变成了多维。

总之,我是这样来抓两头,尤其是抓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一头的,这使我较顺利地解开作文评改的结,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特提供大家参考,也盼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水平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而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困扰作文教学的瓶颈。是什么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我想这和作文评改过于机械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作文评改实效性的探究。

一、`当前的状况分析。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只注重教师的精批细改,教师“批得细、改得详”确实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是很难做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评价作文的优劣,往往从约定俗成的认识出发,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学生无法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功。笔者做过调查,(见下表)学生对老师批改情况关注的仅占26.4%,看完老师的批改仍不知如何修改的又占了47%。可见教师的批改劳而无功。学生首先是因为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认为自己写作文、老师批作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认识到修改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缺少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教师的精批细改中,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只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交流,由于教师表述的准确程度和学生理解水平的差异,难以实现沟通和交流,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无所知、无所悟,更无法习得科学的修改方法。改与不改区别不大。如此看来,探究新的评改形式,有效提高的学生作文素养已势在必形。

二、方法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真情实感的、有创意的表达应鼓励。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本文就以下四大点与实际结合阐述作文实效性的探究。

(一)善用激励评语。

英文:motivation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马斯洛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里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激励性评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1、敏锐捕捉作文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性评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和动力,促进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对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特别后进生的进步更要加以肯定。作文评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研究自己作文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相信学生“还有比这只更糟糕的凳子”。在批阅作文时,我废除了以往的套话、废话,运用富有朝气的、具有亲和力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尽最大的可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并且每次作文我都争取全部批阅,为的是能让每一个同学看到我对他的赏识和鼓励。如,赏识性的评语:“读了你的作文,仿佛一股清泉流过我的心田,我烦躁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开朗多了。”“见字如见人,端正飘逸的字犹如潇洒的你,人见人爱。”“全文语句流利通畅,读着,恰如三伏天喝冰镇饮料,通身爽快。”“你的进步太明显了,老师相信下一次你会更加出色……”“标题具有吸引力,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激励性评语,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的习作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渐渐地,作文课上少了唉声叹气的声音,更少了抱怨之声。每次作文,大家都能埋着头尽心地写自己的作文。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作文修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作文自身规律的要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主要有主题与选材,表达与文体。在形式方面主要有作文层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在语言文字方面,主要是句子,句与句,文字,修辞。此外,还有标点,书写,行款格式等。作文评改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要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要指点评改的步骤;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评改还要创造良好地评改环境,形成交往互动的作文学习氛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的乐章,没有作文教学就没有语文。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初中作文评改却陷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单一的作文评改方式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和写作兴趣的提升。如何优化作文评改,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会他们改,促进他们改,通过改的能力提升,达到作文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时效性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教师只给引导指点,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可见,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是多么重要。然而一直以来,学生作文的优劣,全在教师笔下,由于作文是教师一人批改,学生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一篇作文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示范性或警示作用,也就意味着一次有计划的作文训练难以达到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必然导致学生无兴趣也无信心评改作文,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奢望。

当前的作文评改课,常常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作文评改起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朗诵,结束于教师的点评,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作文的不足,很难促进学生反思和改进。这样的作文评改课形同纸上谈兵,是缺乏实效的。作文评改课如果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增强学生对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是原地踏步。因此,优化作文评改课,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增强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作文修改中,逐步提升作文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从中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突破作文评改的困境,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入手,增强学生对作文评改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在教师点拨后的作文修改能力,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优化作文评改课,增强作文评改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来,笔者坚持上作文评改课,充分感受到学生在作文评改课中获得了作文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充分提高的良好收益。对于如何优化作文评改,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授人以渔,让学生具备评改能力。

要使学生对作文评改产生兴趣,必须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艺高才胆大”,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个“艺”,让学生长个可以动手的“胆”。学生手里有了法宝,操作起来就有兴致。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讲解评改作文的要领与方法,进行评改训练,解答评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评改。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掌握工具性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能更好的“自我发展”,并将评改作文看成欣赏、合作、交流情感的一种需要,从而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增强他们评改作文的自信心。

(二)精心组织,实现作文的多元评改。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每当要求学生写作文时,首先听到的都是深深的叹息,这让语文教师多少有些无奈。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作文书写中,获得的体验不过是写了一篇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得到了老师干巴巴的几句评语。我们很多学生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既不能提升作文水平又不能获得多少乐趣体验的事,他们不愿意写也在情理之中。而在学生参与性很强的作文评改活动中,笔者充分地感受到,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愿意参与评改。在评改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这难得的体验,因此参与积极性强,思考专注度高,评语中肯。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也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作文评改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丰富了他们选材的范畴。修改是学习也是借鉴,笔者非常珍惜他们这种热情、兴趣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更加积极地精心准备每次的作文评改,希望能够保持住他们的热情,开创出更加美好的局面。

(三)真诚鼓励,延伸学生的评改激情。

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由于优化了作文评改方式,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作品的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高。这时候,对于学生的辛勤劳动,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积极地鼓励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写出佳作。另外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对学生予以鼓励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运用多样的方法。例如,在他们的作文本里留下真诚恳切的话语,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讨。有些作品让家长给孩子写点评,鼓励的话语往往能深入学生的内心,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评改工作,优化作文评改策略,把自己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评改,让他们在作文评改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评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的作文体验绽放出激情和光芒。

【参考文献】。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众所周知,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将作文的评改优先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鸣天籁,做学习的主人。

一、乐于赞美,激活表达的自信心。

著名作家冰心把自己写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习作中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有时,我还会巧立名目,来激发孩子表达的自信心。如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首先进行了颁奖。

1.颁“最佳书写奖”。

师:这次习作应该说同学们写得各有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类作文:第一类,书写特别工整,让人赏心悦目,我将为他们颁发“最佳书写奖”。获得本次习作最佳书写奖的是谁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作品,发奖。)。

2.颁“最佳题目奖”。

师:眼睛有神人添彩,题目有神文添彩。老师要颁的第二个奖是“最佳题目奖”。有请这些小作者们――(出示作者名,颁奖。)。

3.颁“最佳故事奖”。

师:第三类奖是“最佳故事奖”,他们的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很吸引人。(出示故事名和人名,颁奖。)。

二、找准目标,聚焦评改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在起着重要作用,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容易为一些新刺激而兴奋起来。作文讲评中如果能把握并运用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找准合适的目标,就能“事半功倍”地把学生领进“作文修改”的大门。

例如在一次编卡通人物为主人公的习作中,我发现班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到了孙悟空,但作文写得良莠不齐,所以在作文讲评时,我先和学生玩游戏“猜猜他是谁”,学生一下来了兴趣,看得特别认真,当看着自己写的一个个片段出现在屏幕上时显得特别兴奋。

师:这些片段里的“他”是谁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修改习作有了游戏的包装,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习作修改的兴趣,还为养成好习惯开了个好头。找准目标,聚焦评改兴奋点,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多元评改,培养语言的选择性。

1.师评,巧引导。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所以在作文讲评中,教师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可经常在作文讲评课中设置“挑刺”环节,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毛病、问题展示给大家,学生会讨论得津津有味,解决得顺顺利利。虽然都是习作中的一些小问题,但关乎学生学习语言的态度,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评讲要起到主导作用。评问题最多之处,能让学生克服此阶段写作的共性问题,避免今后作文再出现这样典型的“毛病”。讲,应该讲在学生自己靠悟性弄不清楚之处,这些问题只有教师讲了,学生才能铭记。长期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2.自评,求完善,叶圣陶曾经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通过讲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求,把握修改的依据,学生一方面结合老师所讲“病例”,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还能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

自评自改习作,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默读,也可出声读。()可从头到尾读,在发现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待全部读完后,再回过头来“各个击破”;也可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改,发现了问题就停下来,随即推敲修改。这样,学生在读读改改、改改读读的过程中锤炼语言,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习作,培养语言的准确性。

3.互评,共切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也道出了习作互评的必要性。在学生习作中,小至用错的标点、字词,大到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篇章结构的合理性,这些往往是习作本人所不易察觉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采用同桌或小组互评互改的方式,边评边改,共同商讨,相互启发。在评改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既要虚心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又要大胆“挑刺”,找出别人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还要尝试着写一些简要的评语,不断提高评改的能力。

总之,在作文讲评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乐于赞美,激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评改的兴奋点,多元讲评,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语文教师。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3]。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感悟夕阳(三类文)。

日子似乎平平淡淡地走(“走”与“日子”搭配不当,改为“过”较恰当),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又到了星期五――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以往的星期五,真是快乐。这种快乐,从初一到初三,我过了很多次。(概述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说以往的星期五快乐,暗示文章要写的星期五不快乐。但是,概述内容太杂,用笔太多。)。

那一天,手拿着一张令我汗颜的化学试卷,看着叫人难堪的76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啊),我伤心极了。(点明了事情的起因。)想到自己的'理想,想到父母和老师对我寄予的殷切期望,我心如刀绞。我无力地趴在桌上,动都不想动一下。我本来是想再反思一会儿,劳动委员却说要拖地,把我赶出了教室。(你看,这个句子里,前边以“我”为陈述对象,后边以“劳动委员”为陈述对象,不统一,影响语言的流畅性。)来到走廊,我又趴在了栏杆上。(两次用“趴”字,都很形象,符合特定场合人物的心理。)我不断地责问自己:“悖我为什么如此粗心大意?为什么呀?这么低的分数,叫我怎么见人呢?!”我的泪都流了好多了。我真希望有哪位好心的人能送给我一颗“后悔药”,让我重新再考一次。(“重新”和“再”连用,重复。)这时,我想望望自己平日非常喜爱的蓝天。

我发现食堂边的树上有一束阳光。顺着光,我去寻找那光源;哇(“哇”表示惊喜,与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我”的心理反差太大,不恰当),那是西下的夕阳。这般美丽的景色,真是叫我们难得一见。夕阳使出浑身的力气,把天空的浅蓝染成了暗暗的淡红。(好一个“染”字,写活了夕阳的色彩和动态。)当我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突然发现太阳变成了半个,于是飞快地跑到三楼,一睹她最后的芳容。当再次看到完整的太阳――那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时,我开心地笑了。夕阳美景,点亮了我的眼睛。

忽然间,我的内心十分感动。可是,在以往很多时候,看到的很多景物,我的心里却是无动于衷,像没有什么感觉似的。即使是面对人们普遍赞扬的朝霞和鲜花,我也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有的人,常常是触景生情,善于从不同的景物中找出生活的哲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作者的笔,已经转到了写“没有感觉”的话题了。)。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评改学生的作文是绝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很多语文老师一直习惯于“学生写,教师评”的单一评价方式,老师很辛苦,但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评作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本论文中想谈谈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打破单一的教师评改作文的模式,尝试着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作文的模式。这种评价要以关注学生个体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特色。

一、作文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我试着让学生,家长,老师一同评改学生的习作,这样就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评价办法也要多样化,一反常规的写评语的单一模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抽样平。

抽样平是说可以从全班同学的作文当中任意抽取样本,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价,各抒己见,指出这些作文的优点,更能如实的说出它的不足。这样评的好处是:公平,全面。因为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有被抽中的可能性,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更加用心,更加投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学生认真写作的办法。

2、张贴平。

这种评价方式能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都张贴出来,然后自由选择评价对象,在作文课上大谈感受和想法。由于学生害怕自己的作文写不好在同学面前丢脸,可能就会认真作文了,这是一种极好的评价机制,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功底,谁愿意让自己的作文写得乱七八糟的张贴在墙壁上让公众过目,现在的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

3、推选平。

这种评价方式是全班学生公开、民-主的推选出本次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具有特色的文章,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示书面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择优而平,能起到典范的作用。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涉及的学生数量少。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克服了传统的那种学生被动就受评判的单一状态,使得学生的作文的读者增多,对学生作文的关注者增加,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作文评语大全《怎么评作文》。

二、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作文评语,语文老师重点放在学生的内容、立意、用词方面,为了避免这样死板、套式化的评语,我们可以将作文评价的内容扩展。例如内容是否来自生活;构思是否有创意;写后是否经过了认真修改;写作的过程是否采纳了他人的合理化建议;文章是否说的是真话,抒发的是真情;思想是否明朗健康;写作所占用的`时间是否合理,达到课标的要求,或超过要求;书写是否认真;本次写作的态度是否端正;作文是否有突出的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点;作文是否和本人平时的个性相符合等等。

这样从多围的角度设计作文评价,就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作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这样就避免了为评价学生的作文而评价的被动局面,能真正促使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评价的标准多元化。

用一把“尺子”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的优缺,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些你满意的学生,多一些人情化的评价,就会多一些喜欢作文的学生。

1、对差等生的评价。

写作水平较低的同学,语文老师在评改其作文时要注意肯定其作文在原有水平上哪怕小小的进步,如全文中只有一句话写得好也要拿出来在作文讲评课上读给同学们听,甚至是用准确了一个词都要欣赏给大家,这样差等生的心态就会转变,久而久之会喜欢上语文老师,会喜欢作文,语文水平会提高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体的人是在不断被肯定、被赞扬中自信起来的,进步的。除了发现差等生的优点外,教师当然更应该中肯的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方面,例如多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帮助他们把句子写通顺,帮他们调整一下文章不合理的顺序等。

总之,本着“以人为本”的阳光心态,以爱心关爱他们的作文,用责任心来关顾他们的作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摇头叹气的否定,差等生会有进步的。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每当想起过去的事时,总有许多酸甜苦辣,想到一些难过的事时,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有一件事情我仍记忆犹新在我5、6岁那会儿我是乡下外公、外婆带的妈妈那时在街上上班一个月只能回来看我几次那次是端午节妈妈中午回来看我在街上买了一些小孩子戴在手上的东西,还买了两个用步做的龙,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把大的给了外公,小的给了我,当时我高兴坏了,吃过中饭,妈妈哄我睡觉,我一会儿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上班了,当时我想为什么妈妈不多陪陪我,每次回来只在家待几个小时。那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还有一次在三年级,那时我发烧晚上外公把我带回家挂了盐水就让我睡觉了,第二天妈妈回来看我把我带道千秋去挂盐水,妈妈把我抱在她身上,自己坐在椅子上,由于发烧头晕乎乎的,就这么睡着了,盐水在那吊着,妈妈在那帮我看着,盐水瓶空了之后,妈妈让护士阿姨帮我拔了盐水,可能是因为疼痛我也就醒了。妈妈把我送到家,让我睡在床上,跟我说:“在家要听外公外婆的话,别再冻受凉了,不然妈妈会担心你的。”后来就出去和外公外婆说了一些话,和我说了再见就上班了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就留下来了,我想妈妈多陪陪我,我现在生病了妈妈也只不过和我待不到5个小时,在小学时妈妈有时会来看我,可那也不是经常。

记忆中的想念终究还是在记忆中,或许是我长大了,学会独立了,那种想念也只有在记忆中才有。

初中学生作文评改策略论文

“文章不厌百回改”“三分文章七分改”讲的就是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改,教师批,学生阅的方式,学生对老师的讲评也只是看看而己,根本提高不了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叶老曾经提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这充分强调了作文的自主性。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会修改作文实际就是不会写作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教学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变老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批改形式,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

一、采取多种形式。

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改作文,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效率。

l、读中改(初改)。

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照要求,找出自己作文不足之处,促进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当学生作文写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按此次作文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设计出合理的要求,让学生自改作文。

(3)语句通顺、连贯;(4)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学生对照此次作文的要求读读改改自已的作文,并教给学生运用常用几种修改符号。

2、改后评(互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自改作文毕竟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互改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促进全班同学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作文,为他人出谋划策的过程。

互改的过程:将学生自改的作文与同桌或组与组交换进行评点。

点评要求:与自评要求同步。

点评的方法:对他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令你赞赏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在文章旁边写上你的看法并告诉学生这是眉批。文章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最突出的表现在什么地方,也在文章后面写上你的意见,这就是尾批。在尾批后还要打上分数等级,签止评点者姓名。

在互评过程中,既可独立点评,也可与他人切磋。差生的作文教师面批,以便更快地提高其分析与判断能力。

3、评后修。

这是学生从同龄人那里获取信息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我们应创设争论的过程,让他们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评点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学到的作文技巧与语文知识全部用上,直到说得作者心服口服,欣然修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据理力争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作文要求与语文知识。

1)我觉得这句话不通顺。(2)“就想吃”可以换一个词。

甲看过乙的点评,皱皱眉头,然后微笑着改成“我一闻到桔子那散发出来的清香,就馋得直流口水。”

4、赏析评。

如:学生甲写《西瓜》有这样一段话(1)“西瓜是绿色的,又大又圆。(2)一刀一切下去,‘啪’的一声,西瓜裂开了,瓜瓤露出未了。(3)咬一口,真甜”。

这一段话从语法上看,没有多大的问题,关键是这一组教材与习作的训练重点是,从多方面具体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并写进自己的感受,这是此次作作文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将此段话抄在黑板上,作了如下点评。

句(1)位置交待不清。瓜皮仅一种绿吗?

句(2)瓜瓤的色、香观察不细致。

句(3)没有写出真实、具体的感受。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改为“西瓜又大又圆,深绿色的表皮上布满浅绿色的花纹.一刀切下去‘啪’的一声,西瓜裂开了,露出了鲜红欲滴的瓜瓤,中间还夹杂着一粒粒的小黑籽儿。一闻到那淡淡的清香,我就馋得直流口水。咬一口,没话说,甜津津的,凉丝丝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这样,此次作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5、精改。

学生对照此次作文的难点,从习作中找出一两段,仿照老师的方法从字、词、句等方面作精细的评改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地造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围绕重点评改的能力。

6、总评。

这是教师对学生改好的“文”,以及他人的“评”作及时的信息反馈过程。总评不仅要对学生改好的“文”作出评判,还要对学生的“评点”作出回应,分别打上不同的等级。

总评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鼓励性。如“文”:“你的这件事情经过写得真清楚”“评”:“同意你的看法”或“××地方咱们还可商讨”之类。

总评还应灵活,对优等生要求可高一些,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要知道,差生得“优”比好生得“优”要高兴得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同学作文的积极性。

二、遵循一个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评点也不例外。在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修改作文后,起初要求低些,从修改标点,错别字,作文格式等开始,最后有一定的修改能力后,要求就高一些,从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连贯,篇章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修改。评语开始也设计出固定的格式,作好示范,后来,规定的修改内容逐渐减少,评语只要求措词灵活多变,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读改改,评评修修,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既锻炼了学生修改能力,从修改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又了解同龄人的作文情况,从而激励上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作者:刘小强任建伟刘国燕柳吉孔建新作者单位:重庆市垫江县包家学校刊名:科学咨询英文刊名:scientificconsul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问题促进思维问题促进探究问题促进发展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中专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较难处理的疑惑性问题,从而生出怀疑和困惑,需要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提倡创新素养发展的今天,中专政治课程教学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培养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当教师将学生作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人来看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时,方能发现与挖掘他们潜藏的.创造性品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学习应该从“带着去问题学”转为“学出问题来”,学习目标应该从“教师定向”转为“学生定向”,学习方法应从“教师的讲解”转为“自我的感悟”,教学的开展应该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以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自我膨胀与狂妄自大,应该在保持教师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学生好比是帆船,而教师则是船上的舵手。政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是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变成能动性之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远比教师的单向灌输及将答案双手奉上的效果来得明显。

2.重点把握教学中的两个环节。

2.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远比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价值性,原因在于“发现是创造之源”。我一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课题之下编撰者呕心沥血编写出的“导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确立兴趣化和问题化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挖掘课本求解“导言”当中“设问”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探究动力的效果。

“疑”最能引发定向性的探索与反思。有了反思之后,思维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课题教学当中,应该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课前的预习质疑环节。政治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简要介绍该课或者是“框题”的大概轮廓,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分析结构和层次,针对要点进行质疑,对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初步了解基础性知识。第二,注重课中的听讲质疑环节。在讲解与启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照。如果学生发现他们有质疑不当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以发现他们已经或者尚未处理的问题,再和课堂练习进行对照,促使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注重课后的复习质疑环节。在课后的复习活动当中,政治教师应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认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应该进行综合归纳,进行知识的比较,逐步深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针对课文而相应地提出问题时,这就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与掌握了,然而,教师的发问往往更多地出自学生的外部,所以,学生自己的提问往往要优越于教师。于是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相关规律,激励学生勇敢发问。第一,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组织个人和小组间的一些质疑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应该考虑提出问题的水平,还应该考虑问题的数量及发问的人数。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群众观点和团体观念,不仅关注团体的作用和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还应该体验到现实的团队精神。第二,树立其自信心。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发问,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或者怕表达不当被人嘲笑,这是学生对自尊的一种曲解。为此,政治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耐心的引导与鼓励,长此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与数量定会逐步提升。第三,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自满”或者“懒惰”,会变得不屑于参与课堂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水平受到影响,但这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在志得意满中丧失奋斗的动力而变得落伍。对于该部分学生,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严格检查预习的质量,引导其主动质疑问难,倡导互帮和互学等多种途径,不断鞭策成绩好些的学生勤学好问。

3.结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处理好旧问题,生成新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借助教学,使学生保持探究未知未来的激情与欲望。总之,在中专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带着旧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新疑问走出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4]刘岩.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山东省临沂市方城中学)。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李政道也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可见,从古到今,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不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提不出问题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的高效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以学定教,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其师,信其道”,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活跃的学术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增强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1.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程教学倡导以学定教,不学不教。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整理预习笔记,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找出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指出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2.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创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法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先开展同桌间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合作探究。小组间可以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哪个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多;小组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完成难度更大的问题。

3.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质疑,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提问技巧。比如,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大胆地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教学,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抗挫能力差,自尊心强,教师稍不注意,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此不开金口了;有的学生虚荣心强,害羞心重,提问题怕同学讥笑他无知,问不好又怕被老师否定;学生有问题却不愿意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缺乏勇气和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之间加强互评。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难,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勇往直前,才有可能走出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从而使学生养成提问意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初中历史试卷评改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了,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将原本在课堂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们学习的角色,使课堂上完成互动性教学。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性。

为了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前提,结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形式。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互动过程中,应增添互动教学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对互动过程加以完善。

一、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性的优势。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重要性,这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使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与历史素养不断增强。初中阶段是小学学习阶段与高中学习阶段的一个中转期。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方式有所变化,学习难度与要求也在逐渐加深。同时,也充满热情、活力,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纪。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年龄特征,在备课与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入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资料及历史事件,还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除了用课件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图片与视频资料等历史信息点外,还可以适当引入微课等现代流行高效的课堂展示,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资源努力给每堂课营造轻松又愉悦的氛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认真研读教材与相关资料,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知识性,同时也要加强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确保历史课堂的互动性与灵活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历史课堂充满兴趣与热情,进而帮助他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下面,主要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性的两点优势。

(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初中生在历史课堂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让学生们有时间与机会展开自由积极的思考与探讨,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辨析。同时,还可以听取其他学生的观点,由此促进自身的深思与学习。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可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与视觉构建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

(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互动中,能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生讨论,自主解决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还能领略其他学生独特的见解与思维。通过借鉴与学习,有利于学生逐渐掌握更科学更规范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学习成绩。

(一)选择正确的互动形式,增加互动的趣味性。为了提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前认真仔细地备课。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不仅多而且杂,充分的备课是上好整堂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质疑问难及迁移应用等。教师务必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正确的互动方式,经过精心设计,使整堂课生动起来。另外,教师还应增强教学互动中的趣味性,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如在学习《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我的主要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进一步理解与感悟。首先,让学生们扮演“南方黑奴”。通过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悟,了解南方黑奴的主要诉求与斗争精神,以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说明黑奴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后的表现。其次,设置知识擂台大比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大家表述林肯政府对应的举措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引导学生体会国家统一对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想法与感悟表达,营造出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使他们能够自然畅快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此同时,学生们站在情感的立场上,也更能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二)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务必重视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互动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身份―参与者与合作者。最后,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保持民主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创设出活跃、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更舒适、愉悦地展开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只有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互动方式进行调整与修改。另外,教师务必处理好知识讲解同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以便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三)培养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2-15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许多问题都已具备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更希望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讲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为了在历史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举例说明、情境说明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参与到互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互动热情,以有效调动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对台湾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爱国情感。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搜寻台湾与祖国相关的历史信息,结合现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台湾回归大陆方面的思考,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知,进一步表达各自的见解与想法。

(四)不断完善教学中的互动过程。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不断地对教学互动过程进行完善,以提升教学互动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对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握,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还应考虑每位学生在课堂中具体的学习状况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以保证提出来的每个问题都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与学习潜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探讨学习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每一组的讨论情况。不仅要调控互动进度,更要对学生们的论内容加以指导,使学生们都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模式,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一直以来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成为互动教学中的合作者、参与者,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质的飞跃。对历史教师而言,为了加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应创造出轻松的互动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活动。

参考文献:

[1]管利:《浅议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34:48.。

[2]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

[3]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陆琴芬:《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虞彩萍:《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d].苏州大学,2013。

[6]王彦蕊:《论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d].河南大学,2014。

[7]孙义荣:《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状况调查与研究》[d].鲁东大学,2014。

初中历史试卷评改策略探讨论文

小学生写作文困难,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积累的生活素材很少,写作文的兴趣没有提起来,也与教师评改小学生作文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耗费了大量时间批改作文,但效果不明显。教师在有计划地评改学生作文的教学中,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进来。笔者就如何优化评改小学生作文的策略,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方法示范。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的示范性批改给学生修改作文提供了引导和指点,是优化作文评改策略的重要环节。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每次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批改,从标点、字、词、句到段落、篇章,从标题到主题、立意、谋篇布局都详批详改,眉批、尾批完整,精彩语句有圈点和标示。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与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将修改底稿发给学生重点讲评,学生评改作文就有章可循,能有效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讲评中掌握方法,学会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作文。

二、讨论互评。

作文评改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学生评改分组进行,一般以5~6人为单位,按语文成绩优劣、学生性别、书写情况等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负责督促修改进度、整合评改意见等。

学生批改作文之前要引导学生认真批改,培养学生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不容易。在他们看来,是经过努力写出来的,让老师批改,是期待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批改时要以肯定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作文批改按自改―互评―总评的程序进行。学生先自查是否有错别字、病句等,自己修改;然后组内互评,讨论作文中心是否突出、内容是否集中、详略和结构是否合理,在批改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综合多人的意见,也可以与教师一起讨论进行批改;对文章的构思、立意、内容、修辞手法、开头结尾等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批改者写好总结评语,要求评价中肯、书写工整,这既是对习作者的尊重,也是批改者最基本的素质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写作文评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写作文批语时要注重对同学的鼓励,让同学明白自己的不足。整个过程教师不能撒手不管,而应在教室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修改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组讨论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便于发挥个性,施展才能,增强责任感。要求学生评改时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提出的评改意见更客观、全面。学生认真阅读别人的作文,还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反馈展示。

作文互评结束之后,每组推选1~2名代表谈谈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展示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宏观调控,适当参与;要求学生评价客观,以欣赏和肯定为主,切忌走入互相指责的误区;引导学生认真评点,要求批阅者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评价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评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一个人总期望别人从最好的方面来看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做出最好的表现。”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评改中才会更主动。评改时鼓励学生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好的词句、段落、立意、修辞、标题等,课后成立专栏张贴或印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积极的心态发现和张扬富有个性的亮点。学生在交流中也会倾听意见、尊重他人、分享快乐、积极合作,求得发展与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

四、修改提升。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的价值在于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动追求。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过于传统,可让学生参与评改,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让学生修改作文是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作文互评、反馈展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加工,实现真正的提高。修改后的优秀作品公开展示,学生的创作欲望再次被激发,不拒绝写作文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在批改中主动探究,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善于发现别人作文的优劣,为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经常评阅作文,能逐渐培养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写作中反复思考、斟词酌句,写作思维更严密,作文质量会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阅读能力、纠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同步提高。这些对写作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习作中的先进事例又教育了学生积极进取、远离自私和虚荣、诚实守信、学会尊重和宽容,实现了写作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共同提升。

总之,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优化作文教学,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之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比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初中学科,初中生物的内容更具有探究性,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生物知识,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第二,初中生物是学生今后学习生物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根基,在此阶段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所以,不论是初中生物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第四,当今社会工作岗位需要更多有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工作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初中生物教师意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试图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问题意识,或者说比较薄弱,经过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在课堂提问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偶尔会进行课堂提问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8%,而从来不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7%,由此可见,现阶段更多初中学校的生物课程教学中缺乏课堂提问的主体,所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

2、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得而知,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高,相应的,也就容易产生疑问,容易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探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以,并不愿意提问,也不愿意自主的去探究一些问题。

3、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更多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都不够强,在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指导什么是对是错,所以,可以说,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很难提出相关的问题,也就更不用说和老师一起探究相关的生物问题了。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关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当今生物课程的开展和实现,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并且能够掌握学生的喜好和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动手探究;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生物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有效的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此外,要鼓励学生,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是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能够运用相关的奖励与惩罚的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四是能够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拓展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致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并不强,而本文提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改变既有的学习方法,教师转变既有的教学观念等措施仅是笔者的探索分析,愿意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和学者关心和重视初中生物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试卷评改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深入改革,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历史试卷,阐述了在当前形式下,以考试为基础的试卷评改以及讲评等手段。同时,针对试卷评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领略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