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汇总5篇)

最新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汇总5篇)

作者:紫衣梦 最新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汇总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篇一

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本土的自主汽车品牌难觅踪影,

笔者曾尝试站在上海街头,细数从面前经过的100台轿车(含suv),发现挂着自主品牌的汽车竟不足20辆!而且这20辆大都是10万元以下的、所谓洋品牌不屑于生产的低档车。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保有量由此可见一斑。

行为:消费者的举动太伤本土厂商的心

前面说到笔者所见的100台车中近80台是洋品牌。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不能光看表象。实际的情况可能稍好一点――就笔者从事数年汽车营销咨询所锻炼出的眼力观察,那80余台挂洋品牌车标的汽车中,至少有10-15台是“假洋鬼子”!它们其实是地道的本土品牌汽车,奈何被消费者买回去,又自行换了个洋品牌的车标挂上!

只要到各式汽车修理和美容的门店去看一下,就知道热衷于为自己的汽车私换车标的人有多少! 而另一种现象就更耐人寻味了。

在国内知名的汽车厂商中,长丰猎豹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道路,即使在与三菱合资并引进三菱技术后,猎豹也没有像其他几家本土汽车巨头那样,马上更旗易辙,改用人家的品牌。长丰猎豹执意继续使用自主的猎豹车标,也正因如此,猎豹几年间成长为国内suv市场领导品牌,成为高品质越野车的象征。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一些消费者来到猎豹经销商处选购好车后,却指定要求将自己选定的车挂上三菱的车标,甚至宁愿为此多花一些钱。

同样的厂家采用同样的技术生产的同一台车,为什么一些消费者宁愿多花钱,也不用自己的品牌?你可以想象本土汽车厂商会有多伤心。

探因:消费心理、产品、品牌

笔者以为,消费者不认可自主汽车品牌的原因尽管纷繁复杂,既有历史的、社会的问题,又有现实的和厂家自身的问题。但我想,其最直接的原因应当集中在消费心理、产品、品牌三者上。

汽车真正受到老百姓关注、进入市民家庭,还是近几年的事。

从1953年开始,历经近4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才达到100万辆;但从1992年到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00万辆到200万辆销售增长;而仅仅4年过后,中国汽车市场更通过爆炸性的增长,在销量突破500万辆!由此,汽车迅速进入中国民众的家庭。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发展历程,尽管1953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台汽车,但一直到20世纪末,汽车基本上都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或者公务用车的。汽车真正受到老百姓关注、进入市民家庭,还是近几年的事。

从1953年开始,历经近4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才达到100万辆;但从1992年到20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00万辆到200万辆销售增长;而仅仅4年过后,中国汽车市场更通过爆炸性的增长,在20销量突破500万辆!由此,汽车迅速进入中国民众的家庭。

在快速成长的市场里,就有不成熟的消费者,有的消费者就是认为国外的品牌好,不需要理由。

想想前些年家用电器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的时候,人们对于国外的品牌也同样有一种不成熟的膜拜情节,但几年之后,随着中国家电业的崛起,中国家电品牌不仅雄踞国内市场,甚至已经畅销欧美市场。在今天,相信没有人再对中国的自主家电品牌抱有偏见了。

尽管消费者正在日趋理性,但要想彻底扭转他们的这种心理,确需自主汽车品牌厂商的持续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也确实亟需在产品质量改进方面狠下苦功。常见到一些消费者在四处投诉,说他买的某某品牌汽车三天两头的出问题,这个地方才修好,过几天另一个地方又出问题了。其实,本土品牌的汽车在安全性、操控性能等主要的方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有的通过技术研发甚至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但就是经常在一些小的细节方面过于粗糙和马虎。在大的方面已经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很多的资源了,可就因为你的一些像车门密封条、车窗控制开关等细节方面显得比人家档次低太多,消费者就会说你的车根本不入流了。

诚然,一些本土厂家为了保持价格方面的优势,而不得已采用一些质量低劣的内饰及元件,殊不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下下之策!自主品牌汽车还得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苦练内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篇二

获取推免生资格,系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正当权益,是学生依靠学习能力、科研水平的一贯表现而赢得的待遇,应当充分尊重。优秀学生流动进入外校的“异质环境”,更有利于他们打破思维定式,激荡创新火花。

当下,正值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的火热季,而最近频频爆出一些学校违规限制学生自由报考的新闻,如“某高校被指占用百个推免名额,变现要学生留校读研”“某高校推免加分需先承诺报本校”,更有甚者,将“学生是否有意留本校”与“学生能否获得推免资格”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硬性绑定进行“黑箱操作”,企图“雪藏”拔尖人才,“封堵”尖子外推。

回溯历史,为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早在1985年,我国已开始试行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制度,经过多年实践,推免生制度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提高了部分高校的推荐比例,还设定了专门的留校限额。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招生实践运行,许多高校往往把最优秀的学生通过各种“制度设计”留在本校,“自产自销”现象比比皆是。就连允许跨校流动的小部分学生,高校也多“荐良不荐优”,没有达到人才的合理、自然流动。于是,召开的全国推免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培训会上,教育部首次提出“取消高校留校限额”,对此,一些地处中西部省份的高校反应尤为强烈。

这背后,是一些高校对优秀学子将“孔雀东南飞”的不舍,还有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竞争力不足的不甘。于是,一些高校开始想尽办法留住优秀人才。大学当然希望有好生源,挽留本校优秀生源的初衷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高校试图通过人为设定的各种“土政策”拖延、强制甚至胁迫推免生自由流动,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既在院校间横亘出一道生源难以流动的坚实壁垒,又剥夺了考生本应享有的自由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的基本权利,也使得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减弱。往深处探究,这与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分不开,与尊崇学术自主自由的意识淡薄亦高度相关。

事实上,“取消高校留校限额”一事,笔者希望部分高校能反求诸己来考虑。其实,中西部高校也有一些独到优势有待深挖,譬如说,祛除浮躁气息的良好学习环境,便于在当地就业的优势,师生关系较为单纯质朴等,而如何将这些“软实力”内化为学生甘愿留下来的“硬道理”,恐怕才是应对优秀生源外流之良策。

此外,从学生视角分析,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获取推免生资格,系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正当权益,是学生依靠学习能力、科研水平的一贯表现而赢得的待遇,应当充分尊重。另外,优秀学生流动进入外校的“异质环境”,更有利于他们打破思维定式,激荡创新火花。

由此来看,违规限制学生自由报考之行径,既破坏了“人的选择为最要”的基本规则,又造成了生源结构单一之窘境,科学选拔、择优录取更成了一句空话。故而,推行以学生权益为中心的“公平至上”,以招生单位和导师需求为标准的“质量优先”,兼从政策角度考虑适度“倾斜照顾”,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方才是推免生制度的未来走向与旨归。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篇三

临近“五一”黄金周,忽闻国内大小景点涨声一片,继而又纷纷“澄清”――黄金周维持原价,联想到去年虎头蛇尾的高价炒作情形,为了争取客源,许多旅行社今年反而将价格报得很低,但低价的背后是有不少圈套。等游客来咨询时,再告诉你这只是交通和食宿费用,还需再交若干景点门票费用,或称只有再参加他们推荐的自费项目,或者缩短行程或者取消一、二景点才可享受此价格等等。

前些日子我经过北京造访“御生堂”朋友,以及上海医保联盟聚会时,顺便谈到目前医药保健品市场风行的“低价现象”,有人称之为融化坚冰的营销战略,也有人斥之为不该乱动同行“奶酪”的“低价圈套”;年初“搜药论坛”改版时,与牛雪峰、华飞等营销策划朋友就“九块九减肥茶挑战肠清茶”做过专题在线研讨,时至今日,国内大中城市医药终端低价销售、降价促销之风此起彼伏,以作为挑战会务营销的杠杆手段。

其实,每逢保健品销售旺季,厂(商)家通过各种适当方式来拉拢客源,其中以低价促销健康品本无可厚非。若低价推广的同时兼顾客情服务质量的话,更会得到顾客的长期青睐了。然而,在低价的背后却隐藏着非正当的目的,让本来可以理解的营销推广方式演变成一个误导消费者的圈套,一种将竞争对手置之死地而独活的快慰,一波将推迟本行业由粗放型向服务型革命转轨的营销逆流,除了能够套到一点暂时的利润外,绝不能套到任何对自身发展有利的需要。个人以为,谁动了保健品低价倾销的“奶酪”,更大程度上则折射出其营销推广战略理念的落后,战术方法的贫乏。

因此我们可以为35元的红桃k进军农村市场喝彩,也可以包容1590元的天价中华灵芝宝(双灵固本散),当然后者提供的服务平台是前者所望尘莫及的。或许做好服务营销方面的工作不会立杆见影,然而一旦服务营销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就能获得消费者的“忠诚”,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看过绿谷的千人抗癌大会,那壮观豪华的医学专家阵容、品牌宣传的无形价值即便是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也是不敢轻易尝试的。

其次,保健品厂(商)家以低价诱饵误导消费者,说明其关系营销意识的淡漠。在一些保健品厂(商)家看来,依旧抱着保健品是一种短命试水商品的冷战理念,看到市场上旺销什么就跟风什么,既然是消费者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其建立长期的联系没有必要,因此“一锤子买卖”的营销思路根深蒂固。没有树立长效的客情服务,只对短期的夸大宣传的广告有兴趣,玩弄低价倾销致竞争对手于死地的游戏,反而让消费者觉得这个行业冲斥着高价宰人的猫腻,容易失去同消费者的长期合作,一旦你失去一批批原本信赖自己产品效果的客户,就要一直处于拉拢新客源的困难局面,无形中就加大营销推广工作的成本。

第三,保健品厂(商)家幻想靠低价策略来立足行业,还暴露了他们品牌营销理念的丧失。保健品行业不是衣食必需品,长期运营是靠服务、品牌的溢价利润维持发展的。个人非常推崇珍奥的服务营销模式,认为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保健/情感/爱心)为导向,广泛建立根据地(旗舰店/专卖店/工作站)扎实服务,团队意识高涨,以品牌服务为己任的服务营销模式代表着中国本土保健品行业发展的趋势。即便是初看生猛的北京御生堂,在经营低端肠清茶占领市场的同时,仍细心呵护高端减肥品市场颇有美誉度的“旗人”;相反那些掀起低价风暴,盲目跟风杀价,引得整个行业价格背离的保健品厂(商)家的倾销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必将重蹈长虹等家用电器的覆辙。据说“9块9”飘柔的低价策略,隐含于p&g在制定的“射雕计划”(打击雕牌等民族日化品)之中,但雕牌恒强,“9块9”飘柔又在哪里?可见,宝洁也有在市场中迷失自我的时候。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你欺骗了消费者一次,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只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而已,而对厂(商)的影响则是失去了顾客的外部认可,搞好自身的品牌形象是中国保健品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若品牌根本就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个好的印象,就必将被消费者所抛弃。

中国保健品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营销革命,从粗放型经营向服务型经营的洗礼,相信目前出现的低价风暴只是一场分娩前的阵痛,决不是市场规律的作用,这固然还与市场秩序不健全、行业内忽视自律监管有关,在强调监管加强监管的同时,经营单位若不能意识到自身营销理念上的缺位问题,抱着侥幸心理不放,导致今后的工作难以为继,形象与利益一并破产,最终吃亏的其实还是自己,并可能祸及整个行业。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篇四

新教育教师随笔――谁动了我的“奶酪”

城关镇水磨头学校   宋红妮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誉呀!小红花的威力可谓是无以伦比,有了它,教室安静了;有了它,孩子们学习积极了;有了它,生字也变得工整了。正因为有了小红花省了我的很多心,所以我整天处于沙哑边缘的嗓子也渐渐奇迹般地痊愈了。当我正在感受着小红花给我带来的种种快乐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今天上的是《文具的家》一课,孩子们都在争先恐后地描述着自己的文具有没有找到“家”,有多少次没找到“家”。因为这件事和他们息息相关,刚入一年级时好多孩子都是因为丢失铅笔、橡皮等文具而被家长批评,也都在为自己一时的粗心大意而后悔。所有的孩子都不例外,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话题,每个同学都想把自己的遭遇向大家诉说,慢慢地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些同学趁机开始聊一些和课堂无关的内容了,看到这种状况,于是我就拿出了我的“尚方宝剑”――小红花,准备把他们从个这激动的场面里拉回来,好多同学一看到它就立马坐端正,等待着小红花的到来,但是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了一句:我才不要呢,家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整包,要多少有多少。顿时,我有些蒙圈了,便急中生智反问道:“自己买的和老师奖励的能一样吗?奖励的小红花代表着荣誉,自带光芒。再说,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得到老师的奖励是拿钱也买不来的。”他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不都是小红花吗?”听了他的反驳,我有些不知怎么应对了,心想:此刻还是以上课为主,先不要争论小红花的来历吧。也就这样下课了。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都买了小红花贴纸,对于发小红花这项奖励都感觉没有什么新鲜了,积极性也没以前高了,于是这个奖励制度就暂时中断执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我又发现了书店里的卡通印章特别神奇,就赶紧把它买来作为奖励发给孩子们。毕竟一年级的 “小豆豆 ”们,都爱这些小荣誉。哈哈,心想这次肯定没问题了。于是我又开始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在他们的书上盖印章,盖的越多奖品就越丰厚。当我的这个新的奖励制度正在如火如荼地施行的时候,仿制品又来了,我纳闷了,为什么总有家长在抢占我的“奶酪”?其实这些东西对于家长和孩子们来说,可能只是一时兴起的玩乐品,殊不知却把我的良苦用心毁于一旦。我还要重新去寻找属于我们的 “奶酪”。

事后我在反思,为什么这些家长要破坏本该属于教师和孩子们的那一份纯真呢?虽然它不值钱,但他的威力是我们都想象不到的,但个别家长为了满足自己孩子的一己私利,却忽视老师的良苦用心。 也可能这些家长都是用心的,在家里也给孩子设计了这样的奖励制度,导致我们的奖励制度互相冲突,所以在家校沟通上我是不是也需要再下一番功夫。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奶酪”的确诱人,但也要经常创新才有意思。这或许就是在给老师和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不过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待孩子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娇惯,但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呵护孩子的同时判断一下哪些东西应该买,哪些东西不能要,而不是一味地去娇惯。一味地娇惯并不是爱,真正的爱是培养他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赋予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有的东西如果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这会让他们失去为之奋斗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新教育指出,要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我觉得,不管什么东西,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学会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将来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作者简介

宋红妮,城关镇水磨头学校教师,宜阳咖啡豆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喜欢旅游、看书。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经典语录篇五

前两天去超市购物,突然想起前不久前要买的欧乐b牙刷没找到,满货架都是蓝得晃眼的佳洁士,以为是欧乐b断货也就很自然的心想着下次再来有货了再买吧,这次来了又想了起来,于是径直货架而去,奇怪了竟然还是没有。顺势看了一眼佳洁士醒目的蓝色包装,上面大大的字体写着欧乐b更名佳洁士。我心里第一念头是大概是被收购了吧。就在同时竟然会觉得有些失落。在买这个已被强行改名为“佳洁士”的牙刷之前犹豫半天,挣扎着是否买这个佳洁士还是换其他品牌。在我的脑海中,欧乐b是一家专业做牙刷的公司,实在不理解怎么说没就没了。买完后始终总还是觉得心里不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牙刷,却让我不禁想问:“欧乐b,谁动了你的奶酪?”

在这件事例中,我觉得品牌所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品牌才是使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产生出不满甚至有些排斥购买的想法根源。从一名普通消费者心理上,我不接受这样对我而言稍微显得比较突然的改变,虽然也许原本就是一个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而站在marketing的角度,我觉得很有必要借此好好审视和思考下这个实际的案例和现象。通过剖析我自己的心理感受,来试着探究一下如下2个问题是否可以得到一定的解答:更换品牌对像我这样的消费者影响到什么;而像我这样的消费者对两个品牌的认识将如何影响这次的更名行动。

这是一种很理性的品牌认知,还没有延伸到情感层面,因为我认可他的专业,所以认可这个品牌。像牙刷这样人人都需要但又不是很高关心度的日常工具,似我这样普通消费者的选购基本点应该就是对其产品质量的认可。而欧乐b一直强调的是“最多牙医选用的品牌”,我想这样一个享誉世界80余年的品牌,一直在强调他能带给消费者健康以及专业的刷牙感受,当然较之其余的品牌我更愿意购买。

其次,品牌的高知名度和口口相传耳闻的美誉度也减少了我购买前的思考时间。换个说法,减少了我的时间成本,我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该买什么品牌,也不用担心是否会遇到不好用的产品等等。另外,我的购买经验累积也告诉我,我在超市应该一定能买到这个产品,购买上也非常便利。对我这样的消费者而言,这些都是好的客户服务的延展。

前两者我思考着,也许换了佳洁士应该同样可以做到,毕竟这个品牌也是一个相当有知名度的品牌,所以我推断我之所以产生要不要买的内心触动更多的应该是在品牌定位上。总觉得对佳洁士这个品牌链接在牙刷上的不认同,其实在心里我已经给这个品牌定好了位置,你就是做牙膏的。所以想到理论中论述品牌是建构在消费者心理的一种符号或者形象,的确就是这么一回事。再回想当年可口可乐整出一个换配方的campaign以失败告终,面对的压力最大的就是来自于一个个的消费者了。我当然认为这次欧乐b的改变不会有那么大的反响,但是肯定多少会有很多人,产生如我一样的感受,为欧乐b的消失而悼念,甚至会有些人为此去搜集一些欧乐b作为纪念。而我就写这篇文章留作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