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汇总13篇)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汇总13篇)

作者:笔舞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自我评估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下面是一些针对不同学科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鱼——江头、枫叶荻花。

一条鱼在浔阳的江头送别客人,这时秋风瑟瑟,枫叶和荻花都落到了鱼的身上。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鹅——主人、酒。

一头又肥又大的鹅扶着主人下马,领他到船上,主人和客人想要饮酒但却没有音乐相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伞——醉、别、月。

主人和客人都喝醉了,撑着伞相互道别,这时,月光照在江面上。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蛇——水上、琵琶。

这时,忽然看到水面上有一条巨大的蛇在弹琵琶,主人和客人都忘了回去。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5——虎——问、停。

一只老虎跳过去问到底是谁在弹琵琶,琵琶声停了,迟迟都没有人说话。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6——牛——相见、重开宴。

两头牛把两艘船移到一起,重新添酒开灯、重开宴席。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7——鸡——千呼万唤。

无数只小鸡从鸡蛋里冒出头来大声呼唤,那个琵琶女才抱着琵琶遮着脸走了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8——马——转轴拨弦。

一匹马在那里调弦试音,曲调没弹出来,但却情意绵绵。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9——酒——不得志。

琵琶女边弹边喝酒,每一弦都显得很压抑、声音嘶哑,好像在倾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0——棒球——低眉信手、无限事。

琵琶女低下眉头、信手把棒球挥了出去,同时把心中无限的心事也挥走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11——筷子——轻拢慢捻、霓裳、六么。

用筷子轻拢慢捻、刚开始弄成霓裳、后来又弄出了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2——婴儿——大弦、小弦。

有一对婴儿,大的叫大弦,吵起来像急雨一样,小的叫小弦,说话像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3——医生——大珠小珠。

医生给病人开刀,杂乱无章地切几下,从病人身体里取出许多大小珠宝,放到玉盘里。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14——钥匙——莺语、泉流。

用钥匙打开房间,被关着的黄莺欢快唱着歌地飞了出来,结果在花底下滑了一跤,顺着泉水流向了河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15——鹦鹉——凝绝、声暂歇。

鹦鹉在水泉下面冷得发抖,喋喋不休的说话声音也凝结了,声音渐渐停歇了。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6——杨柳——幽愁、无声。

她在杨柳树下面生出幽幽的愁与恨,一点声音都没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7——荔枝——银瓶、刀枪。

一串冰冻的荔枝放入热水瓶中,热水瓶立刻破裂开来,水流了一地,从破裂的瓶胆中跑出许多铁甲骑兵,听到刀枪齐鸣的巨大声响。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8——篱笆——曲终、裂帛。

一曲终了,她拿起一大束篱笆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泥鳅——东船西舫。

一条泥鳅从装满冬瓜的船上悄悄地溜到盛满西瓜的舫上,欣赏着江心之中倒映着的白白秋月影。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20——耳环——沉吟、衣裳。

她沉吟着取下耳环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21——鳄鱼——京城女、虾蟆陵。

这条鳄鱼逢人便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虾蟆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22——鸳鸯——十三、第一。

这对鸳鸯学琵琶学了终于学成,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3——和尚——复、妒。

这个和尚很厉害,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4——盒子——五陵(武林)、红绡。

我学了这个盒子里面的武功秘籍后,无数武林少年争先恐后来献彩,收来的红绡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25——二胡——银篦(银币)、酒污。

她用钿头银币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26——河流——欢笑、秋月春风。

她一直在河里游泳,年复一年都在水中的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27——耳机——第、阿姨、颜色故。

兄弟戴上耳机从军了,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8——荷花——门前、商人。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门前逐渐长满了荷花,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29——阿胶——别离、买茶。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只留下一堆阿胶给我吃。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0——森林——江口、空船、江水。

他离去了之后,我一个人在森林旁边的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江水非常寒冷。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1——鲨鱼——梦。

夜深的时候经常梦见自己少年的.时候是一条鲨鱼,在大海里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32——仙鹤——琵琶、唧唧。

我骑着仙鹤,听到琵琶声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3——仙丹——沦落人。

我们都是天涯沦落人,我送你一颗仙丹吧,以后我们再相见就不一定认识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4——绅士——京、病。

我本来是一个很健康的绅士,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5——珊瑚——音乐、丝竹。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我只好把玩珊瑚、自娱自乐。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36——香炉——低湿、黄芦苦竹。

我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我放了一个香炉来保持干燥,房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7——相机、杜鹃、猿。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我把它们的凄凉状况用相机拍了下来。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8——沙发——花、月、酒。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我也经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取酒独酌发呆。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9——香蕉——呕。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即使在吃着香蕉都要呕吐出来。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40——司令——琵琶语、仙乐。

我们的司令听到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1——雪梨——坐、弹。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拿出一大堆雪梨来款待你,并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42——死鹅——立、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旁边的鹅被这声音吓死了,成了一只死鹅。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43——雪山——凄凄、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坐在雪山顶上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4——狮子——泣、湿。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连我坐下的狮子都被我的眼泪淹死了。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由本站会员“无限遐想45123”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

教学。

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

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

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

课程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设计理念:

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作。

(10)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集体讨论学生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若无法说明,则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发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说明:以下示例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则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较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情迸溅。曲终收拨当心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具体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烘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则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则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结束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鹰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霄,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内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当然,也有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学生朗读得有点少,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很重视诵读的。另外,本节课发言的学生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一直都沉默,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多予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通过这节课,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教师适当点拨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名师一号》p110页第三题。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完成《名师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设计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西安市长安二中的语文教师王颖,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创设意图,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风。无衣》,我个人认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学之美,即情感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复杂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思乡怀亲和保家爱国交织在一起是本文鉴赏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诗歌鉴赏是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本节课大胆的设计,希望学生不盲从参考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力求他们能养成紧扣文本,咬文嚼字的习惯。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较大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充分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2、大胆的质疑前人的观点,养成不盲从,深入思考的习惯。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及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四,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课前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营造气氛。

二上节课回顾,整体感知分三步。

师生配乐有感情的轮读,熟悉课文创设情境。

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三细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哪些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互动交流。

2、小组讨论,学术争鸣,评论王夫之的“哀景写乐”。

3、教师再次质疑,毛序说本诗是周王“遣戍役劝将士“之作,历来受到诟病,那么作为小雅的诗,要放到庙堂上去唱是否合适?,教师谈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

4、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全诗矛盾的情感,顺势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并举课外例子加以练习教师板书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点评《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5、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本课感受。教师也谈自己体验和师生交流,布置作业。在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结束全课。

最后:说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中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高三语文《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年级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不爱朗读,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文的阅读和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和山水有关的美文,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标:精神感染,培养兴趣,阅读、朗读优美文本的兴趣;初步领悟这一类诗的共性,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课前准备:课件;必要的准备: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二、教法。

比较朗读,比较鉴赏,先学后教,练习巩固;重学轻教,重引导启发轻注入说教。本文是经典的朗诵篇目,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朗诵必不可少,提升朗诵的教学作用也是有用的尝试。

三、学法。

聆听模仿名家朗读,比较领悟后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诗歌的特点,读出作者的匠心。引发联想与想象,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学生熟悉的《沙杨娜拉》引入对作者及其诗作主要风格的了解。

2、课件展示:介绍学习目标,简单的提示写作的背景,简单地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新月派、格律诗)。简单地了解徐志摩和剑桥的源源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蕴蓄的情感;文学常识对本课的学习来说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诗发展史是有这重要的一个团体及他们倡导的主要写作手法也是为后面学生自己领悟诗歌特点做知识储备。计划时间2分钟。

3、听名家朗诵,比较鉴别,说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刚才的范读模仿朗读文本。这一环节我为学生选择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朗诵,分别是徐涛、黄磊、丁建华的作品,三种不同的风格,应该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并且为他们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据。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完成认知目标。计划时间10分钟。

4、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解决教学重点。主要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发现本诗的迷人之处,教师点拨主要从诗情和“三美”方向引导。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特别是诗歌。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充当诗歌的评论者和质疑者,引导学生发现美并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学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时,通过点拨加深学生对诗情的感悟,提高学生朗诵的质量。这首诗并不难懂,诗人抒发的情感以及诗歌讲求的“三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体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来。对学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标准,通过引导、点拨达成能力目标。计划用时10分钟。

5、再读文本,完成教学难点,达成情感目标。这一段学习角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抓住色彩来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根据前一时段的深入研究,学生完成这一项任务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学生对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计划用时8分钟。

6、学案练习计划8分钟,字词等基础知识落实;设计与文本相关的鉴赏练习,验证本堂课的学习效果,插漏补缺。

7、课后小结,播放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朗诵范本,学生一起和着范读背诵全诗。作业:从本文中任选文段改写成散文。计划用时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