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陪伴孩子的心得 陪伴孩子的秘密心得体会(通用5篇)

陪伴孩子的心得 陪伴孩子的秘密心得体会(通用5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陪伴孩子的心得 陪伴孩子的秘密心得体会(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陪伴孩子的心得篇一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一个父母的陪伴往往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时间不足、陪伴不够的问题。作为一位母亲,我通过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一些陪伴孩子的秘密心得。下面我将就这些心得进行分享。

首先,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在现代社会,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显得非常宝贵。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时间规划。每天为孩子留出一些专属的时间,与他们一同度过。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听取他们的心声,解答问题,陪他们一起做作业或玩耍。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变通,挤出时间陪伴孩子。比如,可以将简单的家务事变成家庭互动的机会,比如一起做饭、打扫房间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好时间,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抽出宝贵的片刻陪伴孩子。

其次,培养良好的沟通方式。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变得更加复杂。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在沟通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模范。只有真正的倾听和理解,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基础。

再次,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活动。陪伴不仅仅是在一起呆着,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去接触和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多样的活动,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可以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展览等,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们解答问题、鼓励他们参与讨论等。只有让孩子拥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天赋。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要注重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发挥出色。同时,在发展孩子的个性的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比如,鼓励孩子参加适合他们特长的培训班,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书籍和玩具。只有让孩子在适合他们的领域有所作为,他们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以爱和关心为基础,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在家中建立起规范的家庭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生长环境。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亲切的问候和鼓励。要善于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只有有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培养良好的沟通方式,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陪伴孩子、关爱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环境。

陪伴孩子的心得篇二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中国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中国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中国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中国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考试,往往在讲解作业和习题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有了单一的标准,就很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书中写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偏执,难怪学校会系统性、全面性地扼杀学生的创意。”现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数考试顶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规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规格的好学生,也有创造力贫乏的问题。而创新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是考试考得出来的,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也是扼杀学生创意的帮凶。正如赖声川所说,创意就是一种“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所有科目都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如何想问题?又如何学会问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知识竞赛中能得到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在创新思维比赛中往往被其他国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布置些作业,往往把重点放在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略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觉得学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这些话也让很多教学热忱的老师最后以不断的测试来当做最终的方式。有时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孩子往往会说我要好好读书,可再问孩子“读书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往往就说不出话,大部分的孩子或许无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父母让他们把成绩考好。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让孩子提供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来陈腐,有些成为一个“考试优秀生”,有些成为“考试差生”。

书中提到老师的关键是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因为从过去到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态度,倾向权威、武断,学生一旦试着说出各种突发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视为捣蛋,或挑战老师的地位。久了之后,学生不再想要问问题,因为他连问问题的能力,都早被连根拔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书中提到严长寿在去高中演讲时,第一次演讲到后半,有学生开始在台下聊天,还要老师维持秩序,演讲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讲时,他开始检讨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演讲时首先从自己的着装出发,然后提到学生关注的明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此次演讲完美收官。这件事让他明白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老师没找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这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课本和与孩子没有兴趣的课外事物,应该多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事,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时,往往想到过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我或许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经尝到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何必让现在的孩子再受这种折磨呢?改变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困难要让时间去冲刷。但是随着今年启发式教育的提倡,我认为只要大家愿意站出来改变,必定能达成!

陪伴孩子的心得篇三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陪伴孩子的心得篇四

哲哲六岁了,已经是上幼儿园中班了,但他学东西总是静不下心来,享受着儿童时代“颓废”的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作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寻思着要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于是我想到了要和孩子进行亲自阅读,因为亲子阅读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阅读能力,通常是在3—8岁期间形成。

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立即行动,我来到书店买了几本彩色版的故事书。

刚开始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哲哲并没有用心的听进去,他只是对书上的动画感兴趣,小手翻来翻去,看到了他这样,我觉得有些恼火。但是毕竟孩子还小,学习的接受方式不一样。所以要慢慢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到先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的动画。然后慢慢地读给孩子听。我刚开始买的故事书故事情节都不是很长的,这样有利孩子能够记的住,避免孩子一下听的时候因为太长而心不在焉。其实对家长来说,读书给孩子听并不枯燥,而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享受。

有一天,我象往常一样给哲哲讲故事《兔子拉拉》故事刚讲完。哲哲就对我说;妈妈你能给我再将一遍吗?等你讲完这遍,我也给你讲一遍。“那当然好啦!”当我第二遍讲完的时候,他也开始讲起来。虽然有点讲的不完整,但是故事情节是对的。“妈妈,我讲完啦,我讲得对吗?”我伸出大母指,对他说“孩子你真棒!”哲哲开心的笑了。“妈妈,你明天再给我讲一个故事讲几遍,然后我再讲给你听该那?”“好的”。看到这些我明白了,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语言激励,动作鼓励也是要的,更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耳濡目染,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就会自然被调动起来,而且哲哲一拿到书一听我讲故事,他就能静下心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不仅能增强语言能力,发挥想象力,还能增加孩子和父母的互动,益处多多。

陪伴孩子的心得篇五

陪伴孩子是每位家长的职责和责任,但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陪伴,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从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一些关于陪伴孩子的秘密,现在我愿意与大家分享。

首先,陪伴孩子需要耐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长往往被各种工作和压力所累,孩子的需求和陪伴很容易被忽略。然而,孩子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陪伴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耐心是陪伴孩子的基石,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的温暖。

其次,陪伴孩子需要真诚。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渴望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关心。家长要用真诚的心态面对孩子,不虚伪、不做作,坦诚地与孩子交流,建立起亲密的互信关系。只有真诚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爱,进而培养出他们真实独立的个性。

第三,陪伴孩子需要理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家长都应当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和建议。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另外,陪伴孩子需要关注细节。孩子们是一个个小小的个体,他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呵护。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留心他们的情感变化和需求。只有关注细节,才能发现孩子们潜藏在细微之处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陪伴。

最后,陪伴孩子需要培养独立性。陪伴并不意味着为孩子做一切事情,过度的依赖会剥夺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家长要适度放手,让孩子们有机会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困难。陪伴的真正含义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支持,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陪伴孩子是一项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工作,但它是一个非常值得的过程。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耐心、真诚、理解、关注细节、培养独立性是关键要素。只有我们发挥出这些秘密,才能产生真正的陪伴效果,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用心陪伴、用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