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语文新课标标准心得体会大全(21篇)

语文新课标标准心得体会大全(21篇)

作者:飞雪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个经历、活动或学习过程所得到的收获和感悟的总结。心得体会范文可以给我们启发,让我们在写作中有更多的思路和创意。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经过对20xx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仔细研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强化素养导向。本次新课标不仅强调“核心素养”,更为实现三维目标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整合性、反思性等特征,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达成。

2、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根据内容整合程度建构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体系,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六大学习任务群中每一个都贯串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使得学习任务群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注重学业质量。本次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有关内容。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了依据。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

2022年版的新课标自颁布以来,我们不难发现较之2011版课标其中的诸多变化,笔者认为新课标学习不仅要学习其中的内容,更要弄懂这些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今天要分享的是关于学段要求名称变化的几点思考。

2022年版与2011年版学段要求名称对应关系与明显区别。

“鉴赏”是音乐学科中的常见要求,何谓“鉴赏”?它是在感受、欣赏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其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由此可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指向高阶思维的训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修订原则之一“坚持创新导向”。

其实细看每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的具体要求与原先相比并无多大改变,主要是将原来的几条合为一条,仅有一处是将原来的一条拆为两条,其次是三个学段都添加了有关整本书的阅读要求,除此之外仅有5处改变或新增要求。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之前的阅读教学可能大都停留在感受、欣赏层级,而今后要结合相关语文学习,朝着鉴赏层级迈进,即朝着“创造”这一高阶思维迈进。

“梳理”一词看似简单,但其指向的却是“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梳理知识、信息之前得先储备知识、收集信息,这是基础;然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化零乱为条理,这是关键;最后通过梳理达到对所知的全面深度理解,这样才能所学有所用,这是目的。

全面复盘我们过往的教学,关于该关键能力的培养做的是非常之欠缺的,教师或是越俎代庖,或是降低要求,甚至是置若罔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不会做。教师教什么不明确,将学生学习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上;怎么教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该能力;第二,不想做。梳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因看不到现成的收益而不去做或是半途而废。

现在该能力培养以课标形式明确提出,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常常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平时常看《语文课程标准》,但总觉得自己了解的内容浅之又浅,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并不能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涵。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x月x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xx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xx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xx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xx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xx教授的讲座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让我意犹未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真正为我所用,用于学生。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拜读夏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匪浅。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过程,努力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板书规范、端正,这样才能給学生做好样子。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读书、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有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一次课标的修订,阅读教学从原先过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阅读”转为语言规律的探寻和运用的“表达阅读”。在课标中讲到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要让学生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日记练笔要坚持不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收获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订的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案作为老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也要有所改进和完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在编写新课标教案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

教案的编写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因此,在开始编写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案的编写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让学生在思辨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第三段: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养。

第四段:课堂应用与评价。

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教案的实用性。教案中的课堂设计应当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相匹配,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对教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此外,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第五段:结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教案,让教学更加有效和有意义。编写教案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还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xx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xx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xx教授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xx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版后,我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对比2011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22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上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能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经过研读,我发现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断地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实质。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解疑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法无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即时激励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激励法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学活动、个别辅导等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用。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及时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如不会利用时间就难于捕捉到那些闪光的东西。没功夫理会,常常使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逝,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知得失,识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

x月x日下午,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网络观看的方式,认真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xx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网络学习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在微信群里积极发言,分享着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下面我就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属于一个整体,也就是缺一不可。简单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样子的核心素养能力:

1、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2、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

3、有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灵活,积极思考。

4、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程目标在过去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在总目标中尤为凸显。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理念,在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上,要多围绕这三大文化来拓展阅读、答题和写作。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学而思、思而行、行则成。接下来,我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课程焕发出思维的活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标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深深体会到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标准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分享我对于新课标教案标准的心得和体会。

一、教案的原则。

教案的原则是制定一个教学基本思路,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课件内容,力求达到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需要制定教案,恰当地进行教学指导,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制定教案时,应该遵循生动活泼、明确简洁、灵活多样、巧妙严谨这四个原则,让教师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二、教案设计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教案设计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教案必须合理地布置教学内容、安排各类教学内容的时间和方式、设置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评估和反思。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案。在教师制定教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意识,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提高自己对于教学的敏感度,从而设计出更加严谨准确、有效高效的教案。

三、教案标准的要求。

教案标准是教案制定的合理、科学和标准化要求。教案标准的要求应该注重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教案要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要避免教学过程的偏差,确保教学过程的通畅性和连贯性。教学评估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特别是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案标准的规范性。

教案的具体标准应该是规范化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不能随意而为。新课标对于教案的规范性要求更为严格,采用完全制定标准化的教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功效。教师制定教案时,必须考虑到对教学的贡献,标准化教案的质量可靠,并且可以避免教学过程的勉强和错误,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教案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让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具体的标准和目标,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教案标准也是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帮助手段,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标准中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让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实效,增强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结。

新课标教案标准的出现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案标准的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出符合标准的教案,合理地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安排下,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们知道语文来自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了解传统节日》时,因为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学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等,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然后将传统节日的故事整理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最后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灯,做月饼等。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中取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了。作为老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添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育学方法资源知识学习评估等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多种功能(课件推送)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后的课堂练习时,通过课堂互动,将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中,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生生互评,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改动较大,但都是在原有课程标准上的创新。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研读,在教学中始终立足新课标,尊重课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方能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在课题小组关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教师调查问卷中,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朗读方面的要求有部分教师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小组专门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学习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此谈谈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各学段都应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先初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地基础上,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虽然也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感受并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而是老师帮忙“分析”出来的,因此学生有感情的读就不够自然,有些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了自己的“讲解、分析”上。课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这样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生缺少自己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情感的过程,无法“感同身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也不能“顺势流淌”。

当然,虽然课标强调“在读中品味”,但我们也要谨防阅读教学由“分析得乏味”这一极端走向“读得乏味”另一极端。有的教师可能会片面地认为既然不能只分析、不朗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不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只是让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受体会作者及人物的感情,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毕竟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深入地探究课文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如鲁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因此,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分析的时间,又要让学生的朗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让朗读和理解相辅相成,不流于形式。

新课标标准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课标的推出,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标准则是新课标的基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我多年的学习和教育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标准带来的种种积极影响和改变。下面,我将从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评价方式以及学习动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新课标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相当显著。以前的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但新课标的推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标标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并且重视应试成绩,这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然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却贯穿了“因材施教”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这使得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新课标标准也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前,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则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和身体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这种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者,新课标标准改变了评价方式和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估并不准确。然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则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式,如作品展示、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等,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最后,新课标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传统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成绩的良好,让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然而,新课标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标标准的推出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和影响。在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和学习动力等方面,新课标标准都有着明显的改革作用。然而,我们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标才能够真正地为培养人才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李庆海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亮了灯塔。在灯塔的指引下,我们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呢?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集备《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如集备《分数的意义》时,就非常强调数体系的结构化。以前学习整数时强调数量,学习分数强调等分,但是计数单位才是构建数的基础。因此备课时非常重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在测量课程中的开展。

测量课程,许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累,特别表现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测量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测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物体测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测量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第三是对“大量”感知薄弱,难以建立感觉。

究其原因,在传统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纸上谈兵”为主,孩子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实物进行亲手测量和相关实践活动,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积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师组织教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技能但是缺乏主动提出、设计、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

主题式学习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课程中测量教学的弱势。在以主题式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生问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新、奇特质,问新奇元素;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问题多,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关键练习处设置变式,生生沟通中拓宽学习的思路。孩子们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新课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在本次与三小的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标准

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新课标的实施无疑是这一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新课标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实施和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对我个人和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见证了其带来的巨大变革和积极影响。

首先,新课标的出台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新课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科学和前瞻性的规定,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这不仅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获取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更使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科学化和个性化。通过新课标的指导,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在各个方面均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同时,新课标强调了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新课标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开放和自主的空间。相比于传统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和学习。同时,新课标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和全面。在过去,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和分数,这导致了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而新课标的实施明确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鼓励学校和教师从全面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认知和主动性,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教育理念,能够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和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新课标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个人和整个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机会和评价方式。同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我们期待着通过新课标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20xx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部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1、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通过与实验稿比较、分析,我收获良多。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内容更加充实。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为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二是同中有异。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实验稿相比较,我认为新课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概念,没有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从而衍生出许多自说自话的、无谓的争论,最终导致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新课标,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新课标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标标准的实施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参加了一次新课标标准培训,收获颇丰。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标准的重要性,并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新思路。

首先,新课标标准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新课标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发挥导引者、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训中,老师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我们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我深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课标标准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各学科独立存在,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而新课标标准强调多学科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运用。在培训中,我们参与了跨科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共同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第三,新课标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训中,老师们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我认为这些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决心将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新课标标准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新课标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还探讨了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育是新课标标准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支持。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更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课标标准培训让我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了教学实践。这种培训让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总之,新课标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标准的重要性,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将把这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20xx)》,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

此次标准中出现了关于“学业质量”的评价,并给出了具体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并且也对每一个学段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被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心词关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是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更具有指导性。

三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要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