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模板14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模板14篇)

作者:LZ文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范文,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提升之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主要是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课贵在选好角度,即,切入点。它既不能“杂”,也不能“乱”,应当条理清晰。本节课我就从“人物描写角度”切入,着重讲评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形象,采用人物“分类”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众多人物有了“归属”感,不再那么“杂乱”,无头绪,仿佛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导读课还贵在讲得生动有趣。如果授课时“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趣,单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方式、语气。我在上本节课时,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讲坛”的方式,把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力求讲得风趣、幽默,这就需要一个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与积累。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先秦诸子论著承载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诸子首先是作为散文存在并流传下来,先秦说理散文还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因此,文化经典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文学欣赏层面来阅读各篇文章。

一、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艺术。

(1)欣赏人生格言。翻开文化经典,我们的确会发现,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庄子》《荀子》,都能找到许多既精炼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与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赏修辞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文化经典又一语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赏描写语言。作为散文,先秦诸家十分注重细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与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赏人物对话。先秦散文中,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神态、形象,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5)欣赏积累熟语。现代汉语许多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也是来自经典论著,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积累并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的体例,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其说理方法与艺术都是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中加以提炼、归纳、运用。

(1)逻辑推理与思辨色彩的说理艺术。(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说理艺术。(3)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又论据典型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诸子百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在其“说明”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语文选修课程,教师眼里看到的首先应是一篇篇充满魅力富有个性的“大师级散文”,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品赏,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文学涵养中去领悟大师们卓越的智慧。

当然,本学期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论语》《孟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与渗透,还处在边学边教的层面,还无法有独立的见解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自学、领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东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导读] 高考语文该怎么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要点有哪些?那些为高考语文苦恼不堪的考生,巧顾高中语文辅导栏目老师将帮您辅导高中语文,为您解答高中语文的疑难问题,并为您解读历年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同时为您分析高考作文题目,要想高考语文拿高分,快来巧顾吧。

很多同学写不好高考作文,却不知该怎么练习?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层出不穷,怎样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下面,专家就为您详细点评高考作文,您想看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吗?快来看看下文吧,顺便了解一下历年的高考作文真题。

有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参加"2015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摘要]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历和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的实际情况,比照09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选手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和实际效果,我发觉自己不管是在教师的自身修养(如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等)上,还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以及在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都与优质课选手们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在思想上存在偏见或认识不足,这些都值得我做深刻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地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关键词]教师自身修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前言

首先,请容许我介绍一下本次听课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优质课选手所参赛的作品(也就是所讲的都哪些课)。本次的听课时间是2015年9月12号-14号,地点是在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的大礼堂。在三天的时间内,共安排了19节优质课。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12日、13日两天共16节课,上下午各4节;14日上午3节课。

12日上午的安排:

1.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讲的《小狗包弟》【分数:91.43】(作者:巴金,散文);

12日下午的安排:

7.濮阳一中王银花讲的《蜀道难》【分数:86.75】(作者:李白,七言歌行);

13日上午的安排:

注:以上九篇文章均选自人教版。

10.鹤壁高中李民讲的《巩乃斯的马》【分数:90.14】(作者:周涛,散文);

11.周口一高陈春明讲的《死水》【分数:86.63】(作者:闻一多,现代诗歌);

13日下午的安排:

14日上午的安排:

注:以上七篇文章均选自语文版。

从以上十九位优质课选手所讲的课来看,从体裁上,涉及面可谓十分广泛,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传记,演讲辞等。本人有幸代表襄城三高参加这样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教师自身的修养

有的学者把教师的修养理解为对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新要求。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成长过程来审视,强调人文素质修养与专业智能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观、教师伦理观和教师人格的整体化和生态化的和-谐提升、成长过程。而完成这种良性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读书和学习,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经常向别人学习的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本理念。读书和学习已成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的工作需要与内在需求。

1.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从学校管理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艺术能改变我们目前语文课存在的死板、沉闷、被动的局面,可以把语文课上活,上得有灵性,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两方面都能高效率地达到预期效果。

从学生学习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需要。教学艺术能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地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从教师个人价值角度,是提高追求品味,实现理想价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教书匠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干过的事情,无所用心,照本宣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是不断地研究教学艺术,追求高品位的教学,从美的课中,从教与学的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倡导教师追求这种教育人生的价值。

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创造六个字。

学习是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读有关教学艺术的书和文章。运用是大胆模仿和借鉴教学艺术,在语文课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创造是在积累和研究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此次在郑州观摩19位老师的优质课,感触很深,他们都尽可能地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和魅力,在他们的讲课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展现着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开封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建学在讲《动物游戏之谜》这篇科技说明文时,在放映不同动物游戏图片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恰当的解说着,使学生在被美轮美奂的"动物游戏"画面吸引的同时,老师的适时解说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探索的兴趣,这比我们在教学时只单纯地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观看,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

登攀有佳境,探索无已时。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时这样说:"为了高效率地教书,为了高质量地育人,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使自己成为富有教学艺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艺术,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攀登教学艺术的高峰。"

2.教师要特别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试想,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语言得体、自然,怎么会无法赢得学生的拥戴呢?如果一位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哪怕他学富五车,有满腹经纶,学生恐怕也难以接受。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艺术。

在听开封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建学讲的《动物游戏之谜》{【分数:84.86】(作者:任保平,科技说明文)}时,我被他的课堂语言的精彩深深吸引住了,一般来说,我们在讲科技说明文时,容易讲的枯燥无味,但这位老师却讲的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的每一环节都会引用名人名言或俗语来激发鼓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就恰当的避免了教师在上课时语言的单调性和重复性,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还有谁""谁来回答一下""要不你试试"等等。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家的先天素质均不相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些通过后天的努力都是可以弥补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艺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钥匙,也是激励奋进、启迪人生、开启智慧的灵丹妙药。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段精彩的演讲,久久震撼学生的心弦。当然,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不断不懈地努力,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同时,教师语言艺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所谓"学无止境"。不要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就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而是应当潜心研究,吸取别人的精华,不断地完善自我。

3.教师的情感渗透力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是一位艺术大师,课堂教学应是一项流淌情感的圣地。作为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热情之火感染学生""善于以自己的热情之火激动学生"。教师情感表达得好与坏、恰当与否,会对学生产生传导和影响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态度,是喜、怒、哀、乐、爱、恨等心理表现。教师的情感犹如一面镜子,教学中应作到以情喻理,融情感于教学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情方能达理",莫不都是强调情感对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讲台是神圣的。课堂是我们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如果我们教师的表情亲切、和颜悦色,就会给学生和蔼可亲感觉;如果我们教师盛气凌人、唯我独尊、横眉竖眼,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如果我们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神采飞扬,就会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情感激荡,兴趣浓郁;如果我们教师精神倦呆表情木然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焉头焉脑。可见,作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注重并扎实练好"表情"这一基本功,成为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使自己的教育和课堂生机盎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以自己充沛细微的情感,去扣击学生们的心扉,达到情感相通,情绪共鸣。

鹤壁高中李民讲的《巩乃斯的马》{【分数:90.14】(作者:周涛,散文)}这节课的时候,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充盈在课堂中的情感力量,李民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无形地传播给了在听课的每一位学生,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带着感情去读、去揣摩有关马的场面描写的文字,进而去领会、把握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何种感情。但我们不要进入这个误区,就是"老师不能随意的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更不能施加给学生"。

教育家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平庸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演示运用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知识,使自己在新课标新教材引导下成为专业型的教育者。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次在郑州听16位老师讲优质课,给我的视觉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使用的课件大都实用性很强,很朴实,很简单,没有刻意修饰雕琢。特别是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讲的《小狗包弟》【分数:91.43】和郑州一中徐群讲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分数:90.71】使用的'课件,他们之所以得分高,除了有很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外,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紧紧扣住了辅助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

1.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

多媒体因为具有能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结合为一体的效果,所以能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所以,我们常讲的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就是这个意思。

"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但是,尽管这一观点很多教师都明白,可是反映在具体的课件设计上,课堂教学上,却仍然会犯喧宾夺主的毛病。特别在语文课上,许多教师以为在课堂教学的某几个环节中放几幅图片,看几段录像,或听几段朗诵,就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功能,就起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

2.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课件一般设计得比较漂亮,内容也比较丰富,然而大部分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学实用性差,教师课上使用时总是感觉不尽如人意。从设计的角度看,课件的实用性由选题决定,即确定哪些内容需用课件表现,哪些不必用课件表现。因为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选题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关于课件的实用性,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

第一、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比如说,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赵红颜在讲《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分数:90.86】(人教版梳理探究)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空城计"改编成一场可供班级联欢晚会演员表演的临时剧本(小组展示表演)。同学们在改编表演这幕剧时,很自然就会注重新词新语使用时要注意得体(对象、场合、语体和感情)这一原则,形式很新颖,内容很活泼,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再创造的欲望,并在表演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升华。

第二、选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

总之,课件要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对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学生的参与是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参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下面我就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谈谈几点看法和做法,请教于同行。

1.对教材的取舍要慎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教学目标的取舍:

新课程倡导"三维"的教学目标,每个大目标,又包含许多小目标,教师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即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按"字、词、句、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模式组织教学,千篇一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使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在一课中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绝不是真正的永久放弃。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筑起语文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问题的取舍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问题必须要探究,哪些问题可有可无。然后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该综合的综合,该删减的删减,该补充的补充。

三、教学内容上的取舍

语文版新教材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大,它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我认为还是以课标为依据。把内容分出层次,哪些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了解的可以作为阅读材料,读一读,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要学生掌握的就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活动和练习去让学生在反复的应用中对知识进行记忆。

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和盘托给学生,有时候我们讲的过细了,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比如说现代中外诗歌教学【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象征着什么?】,诗歌里面的意象很多时候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果我们紧扣住一种象征意义去引导学生,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僵化了),所以,面对不同的文章,我们要做出不同的取舍,哪些环节可以舍弃,哪些环节是舍不得的,都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认真斟酌(比如说,小说的讲解,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必不可少"【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会变形的金刚】;现代诗歌的讲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物或写景的散文,对"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感知,揣摩作者的感情,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这个环节的处理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巩乃斯的马、荷塘月色】)。

2.课堂各环节的有用与有效

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为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学习目标的出示要小、要少、要实。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目标,都比较重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下,结合我们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有用的,暂时舍弃一些目标,这样我们教课时就会很轻松,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也很快乐,课堂就变得既实用又有效了。比如说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里面的荒诞手法的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讲起来很费力,学生又暂时听不懂,所以,我们不妨"避重就轻",讲课时点到"荒诞",但又不讲"荒诞的用法",而在设问题时,巧妙地把它体现出来,鹤壁市外国语中学王富荣老师在讲这课时,在"深层探究"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围绕远行,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合理的事轻,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并体会我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如下表格所示:

荒诞事件情绪变化

询问饭店,含混回答欣喜

试图拦车,一闪而过高兴

请求搭车,让我滚蛋气急

汽车抛锚,漫不经心焦急

挨打遭劫,旁观嘲笑愤怒

背包被抢,朋友所为悲伤

学生在探讨这道题时,不自觉地就对小说中"荒诞手法"的运用有所了解,并且很容易就从"荒诞事件"中找到了小说主人公"我"的情绪变化,学生很自然就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抓住了小说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探究的形式未必都要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的平静并不等于平淡;讨论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讨论的内容、讨论的深度;探究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面上,更应该在深层次上挖掘。

第三、拓展环节最好能够当堂反馈。比如说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老师在讲《小狗包弟》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想把《小狗包弟》这篇感人文章介绍给朋友看时,你应该怎么向他推荐这篇文章,请你给朋友写一段10-70字的推荐词(自由发挥,当堂完成)?当学生说完之后,老师接着说我也向同学们推荐乐巴金的文章《怀念萧珊》。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向朋友推荐这篇文章的言辞中,更深刻地把握住了作者寄托在"小狗包弟"身上的复杂情感。

3.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堂提问的预设--备课中教师教学智慧的汇集

课堂中问题的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中预先根据学习的目标设计在课堂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并且预想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接受程度及会回答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在预设问题时切忌不要指向单一(比如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国人?生卒年是多少?这些问题的设置对高中生来说没多大意义),我们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文章,忌空、大,要实际,应该多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既有所想,又有所悟,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大合唱回答问题的形式应该禁止)。比如许昌实验中学的侯芳老师在讲《落日》时,设计的这个问题"从签字的时间看,是在上午,为什么是以'落日'为题?"郑州九中有个同学这样回答:"象征着日本的衰落,中国的红日冉冉升起,希望将要到来。"这样的回答既合理,又新颖。"

二、课堂提问的生成--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升华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主要是指学生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诸多及时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是师生的即席创作,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能把师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所以教师应该关注课堂上的生成点及生成问题的价值,抓住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预设的问题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回答,这时候有机智的老师就会生成另一个问题来替代它,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不是嘎然而止或不了了之了。比如,在9月22号下午听尚红圃老师讲莱蒙托夫《帆》这首诗时,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帆'的理想是什么?"没有人回答。她就又这样问:"'帆'象征着什么?"学生都知道是象征诗人自己,然后红圃老师又紧接着问:"诗人的理想是什么?诗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这时候,学生就知道怎样去回答了,课堂自然就因为问题的巧妙生成变得更加精彩、生机盎然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法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四、实际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1.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我想用四句话来说明"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问题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不是老师过多的表现自己而忽略了学生);把学生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为学生鼓掌,而不是老师为了获得学生的掌声而忘记了学生)"。

2.关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问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对学生这"三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把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忽略了,语文课成了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传授知识课。那么,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目标。所以说,我们是否应该给自己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不管我们如何的备课、上课,都要牢牢地围绕这六个字三个词"积累、感悟、表达",最终要教学生学会自己积累,学会自己鉴赏感悟,学会自己表达心中的想法,这才是我们上语文课的终极目的。

3.语文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

但我们不要简单的认为只要学生动了,目的就达到了。学生的动,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形"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读书和写作。第二、"心"动;也就是学生思考过程和思维的跳跃。第三、"神"动,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中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所以,我们的课堂活动,要立足"形"动,力求"心"动,创设"神"动。

4.学生课堂回答的问题,老师要杜绝用单一的评价词语,比如说"不错"、"很好"、"非常好"等。

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要善于聆听,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不能没有或很少或不到位,老师要有一个善于聆听的耳朵,善于对学生引导、启发。

5.课堂教学收与放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老师会经常犯这样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个探究题,在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上把握的不是十分好,也就是说很难达到收放自如,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再放的宽一些,什么时候该收回来,结果一课堂探究,时间就不充裕,学习目标就完不成。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究题应放的开点(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中在广告还原成语这道题中,老师列举了"油备无患、咳不容缓、一箭钟情、天尝地酒、食全十食美等")并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遇到了那些乱改成语的现象,你个人认为这样做好不好?如果老师这样做了,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题,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这样的问题应多探究;指向单一尽量不讨论或少讨论(如《荣誉与爱荣誉》中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荣誉?"还有《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你如何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探究题并不是一说探究就要分组讨论,不要作秀,该探究的才探究。)

小结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一节好的、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准备呢。文学大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颗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我不放套用她老人家的话这样表达:"一节优秀的课,不必华丽,但必须实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从以下十个方面努力,并能做好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的课就是优质课。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

3.落实"三维目标"的课;

4.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课;

5.求真务实的课;

6.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

7.带学生走进文本的课;

8.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课;

9.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课;

10.知识性和思想性并举的课。

注:以上十点并不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经验的总结,而是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把新乡市一个评课专家的话记录下来,稍微整理而成,事后觉得这些话耐人寻味,故引用之。

此次郑州之行,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上亟待提高自己。平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也在这次听课中解决了不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某个地方突然明亮起来。我在课堂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因为这次听课,使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补足,并且我会继续踏着前人的脚步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苍茫的大海、孤独的老人、艰辛的搏斗、不屈的灵魂会激发也激励着学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学生会从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们会用老人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时战胜自己。

从单元安排来看,这是一篇小说自读课文,在前面三篇小说的教学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动,分析老人的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读文章,筛选出老人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和句子;

三学生讨论并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老人形象后的人生寓意。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老人与海》电影情节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学生对老人的形象的总结,语言不够凝练和准确。

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说的主旨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

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从理解到深受感染。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激励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然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对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加强、完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了高二(5)、(6)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钟永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鉴于此,我认真反思了自己一年多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比较浓厚,兴致比较高涨,反应也比较热烈,并且不仅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还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美。

学生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也有所体会,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能从中学会主动思考,并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思考到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认为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女子社会低下,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非单纯的一个男子的负心。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的教育效果。

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黄老师和李老师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