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反思(精选18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反思(精选18篇)

作者:影墨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了教师在每个学期或学年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阅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特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品味父爱、母爱。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课时。

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弗罗姆。

母爱父爱。

无私成熟责任。

宽容付出。

善良理智。

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1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2情感与价值目......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阅读父母!

讨论法,说说、议议。

主持人a: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父母的思想早已落在时代的尾巴;我们总以为享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给予也是在所不辞的责任!

主持人b:其实没有哪对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哪对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海,

主持人ab:因此,在父母竭力要了解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走近父母,阅读父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主持人a:现在《走近父母》主题班会正式开始。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些生活中的片段。

1、通宵上网,荒废功课。

2、长时间看电视,影响作息时间。

3、经常“煲电话粥”,对工作了一天的父母熟视无睹,家务事还要父母亲自动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

主持人a: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事件中,你又有没有做错?

主持人a: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1.请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请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并说说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与父母沟通。

主持人总结: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主持人b: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主持人a: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之舟,他们用爱滋润了我们稚嫩的心田,他们用爱抚慰了我们孤寂的心灵,父母用爱温暖着我们整整一生。

主持人b:同学们请珍惜这份爱吧,因为这种爱只有余生,没有来世。

主持人a:同学们请把握这份爱吧!因为她会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她为我们带来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

ab合:让我们的心永远和着父母的心愉快的跳动吧!让我们相亲相爱,相伴永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

句子。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

句子。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

句子。

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

说说。

)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夏天。

秋天。

冬天。

)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品味父爱、母爱。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课时。

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一、激趣导入。

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感悟母爱。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四、研品父爱。

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五、探讨成熟之爱。

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六、小结: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有话说,话题更广,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冷场的局面变得热闹起来了!)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他们的辩论有些偏离主题,我没有及时的把线收回来,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首先介绍《爱的艺术》这部理论专著的主要观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自《爱的艺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学生知道了这部书主要讨论的就是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与人成熟程度有关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知道这些,对于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有指导意义。

其次读课文,读课文我昂学生分三个步骤。第一遍粗读,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课文的思路。第二遍精读,第三编结合黑板上板书的问题在去读课文。关于这一课,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3、母爱和父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成熟的人?

前两个步骤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我的课都是两节连排,所以第二节我就趁热打铁展开第三个步骤:

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发言一直是我两个班上语文课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的座位分布特点,我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人数在4——6人之间,我认为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过多一是不好组织,二是容易流于形式,同桌,前后桌三四或五六个人,讨论起来比较方便,意见也容易集中,。这一节课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我上节课布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精心设计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节课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了上一节课读和思考的积淀,学生在讨论起来就有话可说。学生讨论气氛很活跃,而且也在切实地讨论,五分钟后讨论结束,一结束就有小组站起来展示他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课文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第二位同学回答的不错,但还不全面,接着就有同学补充,这个问题很快就清楚了。接着是第三个问题……大家发言很踊跃,语言流畅、精炼,而且很有思路。这节课就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踊跃的发言中结束了,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父母之爱”,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互动,说说自己对材料中的父母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并说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在本设计中,如何看待材料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重点,要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避免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尤其是不顾及父母的情绪的言行和观点。另外就是要注意掌控课堂气氛,既要活跃,又不能失控,让学生既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又能安心聆听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给予积极回应。

1、结合生活经历,说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针对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说说自己的看法,注意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语言不要过激,要做到有礼和有理。(重点)。

3、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给予积极回应。(重点)。

教师准备:搜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ppt。

学生准备:按要求搜集相关素材,准备发言提纲。

1课时。

一、联系课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联系课文内容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由品读他人的父母转入评价自己的父母,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二、安排活动,提出要求。

1、公布活动方案: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表一下对三个典型材料中父母的做法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说一说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

2、提出活动要求: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遵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可以用我们课前准备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3)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整堂课的“导演”,应当从总体上安排好活动方案,并提出活动要求。这样才能让下面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确定话题,分组讨论。

师:爸爸妈妈无疑是最爱我们的人,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等千差万别,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就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展示三个典型材料:

材料一: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刚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材料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材料三: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师: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1:有哇!老师。我们家就是典型的“不谈学习连搂带抱,一说学习鸡飞狗跳”型的!尽管在生活上妈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只要我的成绩没达到她的预期,我家准得“乌云密布”好几天,有时甚至“狂风暴雨”。

生2:我有个堂妹,叔叔婶婶对她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她已经被宠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和堂哥都叫她“瓷娃娃”。

生3:我爸爸和别人不大一样,他和我就像是朋友,我学习的时候他也看书,我休息的时候他也能带我玩起来,什么滑旱冰、打篮球样样精通。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去看球赛,他还买上两个“巴掌”,加油鼓劲儿的时候拍得特别响,非常有童心。

生4:我妈妈也是这个类型的,但她表达爱的方式很艺术——和我一起学钢琴,我上课外辅导班学画画,她也报了个财会班自学财务管理,说是要和我搞“比学赶帮超”活动。家务活还搞摊派,我们三口人必须各司其职。

师:你怎样看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呢?

生2:王小雅的妈妈和第二位发言的同学的叔叔婶婶一样,很疼爱孩子,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是一种溺爱,造成了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

生3:材料三中陈敏的爸爸和后两位发言的同学的家长才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类型,他们的做法我们是最愿意接受的,他们乐观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师:书中的三个材料,还有同学们举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几种典型的父母之爱:有严厉的父母,有娇惯孩子的父母,有宽容的父母。实际上,无论哪种类型的父母,从本质上都是爱我们的,不过由于他们的性格和想法不同,才会对我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一般都不喜欢第一种类型的父母,也不太赞同第二种类型的父母,比较喜欢第三种类型的父母。

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1: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请他们帮助我分析失利的原因,我更会向父母如实说明考试情况,并告诉他们我的态度和做法,并请他们一同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监督我的日常学习。

生2:当父母对我倍加爱护,以至于什么家务都不让我操心时,我会找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不要什么事都替我做,我不能总在他们的羽翼下躲藏,我要学会自己走路,我要学会自食其力。

生3:当父母要和我交朋友时,我会主动和他们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和他们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并用实际行动去爱他们。

师: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首先,一定要学会尊重父母,这是我们作为子女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哪怕是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太恰当;最后,我们要学会和父母时常沟通,这样既能让父母多了解我们,我们也能多了解父母,从而尽早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设计意图:之所以要分两个阶段开展活动,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阶段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父母的做法;第二阶段的活动是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明白怎么对待父母。

四、回归文本,感受提高。

师(多媒体播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两个经典片段):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的来信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生:文章尽管写得平静自然,但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跃然纸上,更根植在我们心里。

师:《背影》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又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生齐读《背影》一课原文,感受深深的父爱。)。

设计意图:通过口语交际,学生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认识应该有了提高,这里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原文,再次从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中感受那种浓浓的父子之情,让学生们从情感上再次得到洗礼。

1、口语交际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会“听”,能认真听、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是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二是学会“说”,从讲故事、讲见闻开始,逐步学会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三是学会“评”,有课堂交流就会有评论和议论,如何学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也是口语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2、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说,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活动要求来让学生达到认真倾听的目的;从“说”的角度来说,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愿意说,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父母的用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从“评”的角度来说,如何论述有理有据,这不仅要求教师检测课前活动准备情况,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评论进行悉心的指导,防止出现过激的言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实习的日子已快接近尾声,回首一路走过来的日子,感触很多。

现在是真的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老师难,做一个好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想起曾经语文教学论的教师说过一句话:“语文老师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职业。”怎样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对于我来说,这条路还很艰辛,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个星期在13班和16班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他们的辩论有些偏离主题,我没有及时的把线收回来,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不过和前几次上课比较起来,我不再怯场,教学语言和教态自然了许多,这是我最大的进步。

文老师对我说过,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课堂上的现场感。教案很容易写,但是在课堂上把教案上的知识以何种方式教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不怎么重视语文,如果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这更会降低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怎样当好一个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比较难也不好讲的课文,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明白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1课时。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__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1、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3、母爱与父爱的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词句。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3、情境联想法: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1、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成熟的爱以及人的成熟。

(一)导入。

(教师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或报刊上登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典型小故事自然引出课文。)。

(二)学一学。

学生速读全文,自主解决有关字词句篇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划出生字词,自查字典解决,扫清文字障碍;勾画重点语句,并揣摩语意;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了解课文内容要点及大意。也可合作完成。)。

(三)试一试。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视情况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便于教师在下一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点拨。)。

1、教师板书下列字词,要求学生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给予惶恐。

咄咄逼人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教师板书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休戚相关(休:吉庆,欢乐;戚,忧愁。形容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指名回答。

(1)文章题目能否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

(2)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母爱、父爱各自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是什么?

(4)作者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你同意吗?请用自身经历的生活小事说明。

(5)你是否感受到父爱的严厉?哪一件事让你记忆犹新?

内容要点点拨。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不需要争取,无法赢得;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努力才能取得。

(2)如果只有母爱,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去爱别人。

如果只有父爱,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去爱别人。(3)成熟的人应具有独立、温和、自信、理智的特点。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难句点拨。

(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2)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五)练一练。

请同学们写一个自己对父母或他人(物)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设计目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文本的解读中,最终又回归了生活。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层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弗洛姆观点的认识;另一方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爱升华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爱,激发他们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第四,明确爱的内涵,不光是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并能学会珍惜每一份情感,学会感恩。

同学们,大家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你们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你们,有来自父母的,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暖的时候,我相信,这时的你是最幸福的。

完成校本教材中的本课练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哺育;第二是懂得正是由于有了家人的爱,才能使得自己健康成长;第三是知道感激、回报家人的爱。《家人的爱》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它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

[活动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2、了解家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3、懂得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录像、感恩孝心卡等。

学生:调查表、照片、亲情故事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诗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个小朋友写给妈妈的诗,仔细听: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暖暖的叮咛,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件温暖的毛衣,一次严厉地批评,一个紧紧的拥抱,点点滴滴记心头。听出来了么?感受到什么?(伴着轻音乐)。

生:是关心、是爱??

师:是啊,心有灵犀一点通,你们都听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体会《家人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介绍介绍你都有哪些家人?

教师相机贴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彩色头像(贴图)。

(设计意图:以一首小诗为切入点导入,利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本次的课题和主旨,让孩子细细品味这些日常所发生的简单的小事,先对家人的爱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标】(幻灯片)。

1.学会筛选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教学过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3、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游戏唱歌情景表演朗诵绘画等。

2、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彩纸若干张。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

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

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九、教学反思:给课堂取一个漂亮贴切的名字,用来统领课堂,使课堂浑然一体,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今天,我尝试着以文章的关键词“爱”为核心,一线串珠,建构课堂,结果教学流程极为顺畅,大有举重若轻之感。“爱”字,犹如主旋律,回荡在整堂课中,也回荡在面带会心的微笑的师生心间。给课堂取个名字,真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