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作者:灵魂曲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项具体行动计划。请大家关注以下教学计划的编写要点和思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编写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动物等学具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明明,刚刚搬了新家,心里可高兴了。今天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呢,你们想去吗?(课件展示主题图)。

2、看,这就是明明的新家。你们觉得漂亮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墙面、地面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是啊!小精灵明明设计的房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数学的味道。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会了找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二、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一)构建新知,探索交流。

1、谈话:那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漂亮的设计,你有什么发现呢?

2、小组合作探索,自主交流。我们先来观察墙面的图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用四种图案移一移、摆一摆,找出上下两组图案的按一定顺序呈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顺序。)。

4、请学生说一说图案的规律。

(1)斜着看:颜色和图形一样,只是数量有变化。

(2)横着看:第一横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横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前推。第二、三、四横行照样。(板书:顺序,前后)。

(3)竖着看:第一竖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竖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上推。第二、三、四竖行照样。(上、下)。

(4)整体看: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的颜色和图形都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其它横(竖)行颜色和图形都一样,只是顺序有所改变。

5、全班交流时,请同学上来移一移图案,展示它动态的规律。(课件显示:图案动态的循环规律。)。

教师小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这样就完成了前后、上下四种基本的顺序,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找出规律、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这是明明家的地板,里面隐藏着一些什么规律呢?你能找出来吗?

2、请你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3、全班交流,同时操作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再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一)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教案。

2、说一说它的排列规律,并继续排下去。窗帘会是什么样呢?(课件继续展示,窗帘全景。)。

[设计意图]: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欣赏窗帘设计--逆时针的排列规律,作为练习出现,即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了思维容量,增强了课堂实效性。

(二)、.摆水果图。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

四、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的作品,请欣赏。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这些作品美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你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有特色的作品。五、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1、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想请你们也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块手帕的有规律的漂亮的图案。喜欢吗?活动要求:

a、请你们小组合作先规划出设计方案,再用贴或画的方式合作完成。b、设计的图案一定要有规律。

2、小组合作设计。(课件:播放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比一比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有规律、最漂亮、美观。

同学们,你对自己的作品表现满意吗?是啊!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最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面对自己设计的作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到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惟一的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方法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现找规律的内容,能切实地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获得的才是真知,才能为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

(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第4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道例题,学生看图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以指点他们把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时的发现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

“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蘑菇、篱笆。小棒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体的一面,数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

(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

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

“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

2?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规律的稳定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性。

在第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许多具体事例,夹子与手帕、蘑菇与兔子……柳树与桃树,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现象共有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教学中,继续利用种树、排队、放盆花等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间隔现象的普遍规律,体会与间隔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解决各个具体问题要灵活应用规律。

(1)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体会规律是不变的。

第50页例题配合要解决的问题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图。题目说“林阴道上栽了7棵树”,图上就画出7棵树;题目说“5只兔子排队做操”,图中就画了5只兔。这样,7棵树栽成一行有6个间隔,5只兔子排成一队有4个间隔,既能从图中直接看到,也能通过7-1=6,5-1=4算得。“试一试”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学生就不能从图中看到有几个间隔,只能按10-1=9算得。从5只兔到10只兔,从图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间隔现象的规律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而是质的提高。学生能从中体会,不管兔子只数、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只数)与间隔的个数始终相差1。

(2)从求路的长度到求摆花的盆数,从两端摆花到两端不摆花,体会应用规律时的灵活性。

第50页例题求得林阴道全长18米后,“试一试”从这条林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摆盆花,这是间隔现象实际问题的变式。它们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前者已知栽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米数,求路的长度;后者已知路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隔米数,求花的盆数。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不同:前者要从树的棵数减1算得间隔的个数,后者要从间隔个数加1算得花的盆数。这两个实际问题有一致的间隔现象规律,但对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学生既能认识到间隔现象规律的稳定性,又能灵活应用规律。

“想想做做”在走廊放花,求放花的盆数。走廊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距保持不变,创设了走廊的两端放花与不放花的情境变式。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会,或是经过想一想来理解,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

(3)在开放的设计活动中体会应用规律要灵活。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画图、表演、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间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规律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贴画、水彩笔、作业设计纸等。

教学过程:

1、师生2人玩,明确输赢规则。

2、指定一人与电脑玩,小裁判定输赢。

游戏一:猜拳。

3、指定一小组依次与电脑玩。

4、全班与电脑玩,获取胜利。

问:每次都赢,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游戏二:猜糖。

1、依次出示棒棒糖、牛奶糖、棒棒糖,猜:下一个会是什么糖?

问:为什么每次都错?怎样才算有规律?

2、板书:规律。

游戏三:找规律。

1、师:我们明白了有规律、无规律,现在老师邀请大家欣赏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彩旗、灯笼、花,孩子们都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启发说出:××和××为一组,一组组重复下去。

3、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游戏四:运用规律。

2号箱密码:192837()(),这两个空缺的数字是几呢?你是怎样想的?

游戏五:设计规律。

1、按一定的规律给小牛涂上颜色。

2、利用手中的贴画,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3、设计一列有规律的数字。

展示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评价。

游戏六:通过移动和取走等办法,使无规律的图形变得有规律。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出示学习提纲,探究新知。

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

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c、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7的(2)、(3)。

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习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

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学生的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和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在联系实际情境认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

师: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师: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圆片)。

师: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数量?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地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学生活动,师在组内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1)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仔细看。(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下面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

(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2)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35241。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

(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室?(4号楼3单元501室)。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6、评估。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十几的意义,会数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计数单位“个”和“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时,使学生明确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来的几个十合起来就是接着数的数。

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数教室里课桌椅数量时,没有用到十个十个地数,而是从一数到最后(四十二),也没有利用好本班的优势,每小组正好10人,数完10个数之后应该停一停。这样就能和本课结合,充分结合本课内容。

在复习1根小棒,1捆小棒的过程中,用来略多的时间。在播出的生活中与数有关的场景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感想。这些都有待今后的反复琢磨和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写4个一类字,做到正确美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悟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

【课前预学】。

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优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声中师描述:清晨的树林里空气格外新鲜,在树枝的缝隙。

间射下了一道道光芒。那是每天最早起床的晨光,是太阳公公把她送来的。小朋友们,你们。

想认识晨光和它的朋友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2.板书课题:晨光,读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以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导学提示:这些生字娃娃走遍了晨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你们看看,它们藏在了课文。

的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合作共学: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

后鼻音:光、成、亮、阳。

轻声:的。

多音字:处。

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早早起床的晨光都叫醒了谁呢?

学生试学:生字娃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再读读课文,把它们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合作共学: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过渡:这些生字宝宝,咱们光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下面就让我们和老师一起学着写写。

这些生字吧。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光、成、亮。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看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交流: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觉得哪个最难写,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记住。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晨光吹向了谁,读准了课文的字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课。

《晨光》,相信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1.晨光。

光成亮起。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问题:估一估图上有几只兔子?

他们回答对吗?这些兔子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十)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数一行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3行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是几块?(35块)。

(3)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0是一百。

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练习。

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

像的性质。

像距v/c。

虚实。

大小。

正倒。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