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悟空传读后感(汇总8篇)

悟空传读后感(汇总8篇)

作者:琴心月 悟空传读后感(汇总8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悟空传读后感篇一

看完《悟空传》,心情确实激动了一下,又趁热看完了相关的网友评论啊,不得不感到网络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么多有类似感情体会的人。

本来这段时间刚刚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闷,正在意乱心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部小说,照理说应该更加痛不欲生才对,但是却感到心情一陈轻松,似乎放下了什么东西。不能说在小说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轮回,有的只是心情和态度不同。也许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冻上更冻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间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关上电脑睡觉的一刹那,突然脑子里就冒出了上面的标题。我们一个个都象《悟空传》里的人在命运的轮盘下不自觉的活着,不能说我们没有反抗挣扎。但无论如何,最多只不过是从一个小一点的棋盘跳到大一点的棋盘,总是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心。也许只有参透生死才能参透这一切。但我们不过凡人,总是应了圣人名言:蝼蚁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杀了;尼采看透生死,然后疯了。我们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继续在尘世中沉沦,受欲望的缚束。

我却认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动了那么多人,不经意间从我们的心底掠过。

悟空传读后感篇二

一只神经质的猴子,一头哭泣的猪,一尾处心积虑的鱼,一尊心若止水的寂寞化石(金蝉子),悟空传,读后感。《悟空传》给我的震撼大于任何一本我读过的书。有些书写社会的压抑,悟空传说人性。

爱情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同样的摇曳人心,同样的温馨残忍,同样的让人无可奈何。只不过有些人把它当作生命的终极追求,有些人把它当作理想的附属品,而有些人则断然拒绝了它。天蓬生命的支点、活着的希望都是阿月——一个他必须忘记却又始终不愿的女子。在爱情与现实的对决中,他成为最不幸者与最幸运者。在每夜的淡淡月色中,他咬着舌尖,咽着泪水不肯睡去,他惧怕于醒来后的阳光惨淡。可当真正面对阿月时,猪身人心的他却选择决然转身,黯然离去。他不愿心爱的人等来的会是这样一个如梦魇般的结局,他宁愿她带着甜甜的希望沉沉睡去。可同时他也是幸福的,从他拥着阿月缓缓步入火海的那刻起,他就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实体,尽管仅是刹那,但已足够,爱情被熊熊烈火铸成永恒,在岁月的流逝中彼此守望。

对于悟空的爱情是很难看清的,但对于那种说他根本没有爱情的看法,我是不太同意的。那具骸骨手中紧握的紫披巾早已诠释了一切。悟空不是没有爱情,而是不敢接受爱情。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生命里不能有爱情,他们的爱情只会成为又一个诅咒的标签,深久地烙印在紫霞和他自己的心上,最后随同生命的消逝只留下一片哭泣的回声,荡漾在岁月的潮头岸边。爱情不是多余的,但却是不能有结果的,它只会成为本已脆弱的他身上的又一个沉重负累,它只会让心上人丧失对生命和明天最后的希望与寄托。今何在给悟空的结局是牵强的,爱情在与理想的碰撞过程中,从来都是胜算微小的。让他在紫霞的怀中死去,只不过是对"善良"读者的一点满足与回报罢了。

金蝉子是个复杂的人,在他身上包含着太多的不明确。圣人——一个悲剧性的名词。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他丢弃遗落了正常生命本身具备的和后天追求的所有,得到的却是人生边缘的另一种境界。面对小白的真挚,他平静的有些残酷,那就是他的超脱吗?"你错了,我不是了无牵挂,而是一无所有。"金蝉子这么说。也许他正是用心眼来看世界,尘世中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需要他来救扶的,于是都成为了他的恋人。这种爱情上的无情是否正体现了他真正的有情呢?这种人情伦理上的不道德是否正成就了他对人类总体上的最高道德呢?对此,我们只有心怀一份迷惑的感激与敬意,而不是用一己的道德标准作出反射式的评判。空瓶与装满水的瓶子是一样的清澈见底、透明无障,这一种状态叫做纯粹,暗含的精神内核都是一种爱——一种大悲悯,一种大有情。

我为小白龙和玄奘哭泣。为了爱人,只愿做一匹白马,被心爱的人骑着。她是幸福的,只要可以留在玄奘身边,做什么,以什么面目出现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还想牵着我一起走,就永远跟随你。玄奘怎不知小白龙的心思,可他不能爱,他要的是大爱,他为他的理想放弃了,读后感《悟空传,读后感》。他只执着于他的信念。

面对世间的种种留恋,我们总怕失去,却又总在失去。生活就像一条鞭子,总是在不断地抽打着你,让你向前,叫你找寻,却从不告诉你在前方能够得到什么。唯一明确的就是人生终点那场谁也无法回避与更改的结果——死亡以及这一巨大真实背后你不存在的无限绵延。人生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跋涉前行,这才叫真正的生活。认命也许是消解痛苦最简单有效的良方,当作为英雄的存在,溶解在血液中的抗争因子是不会轻易选择放弃的。所以,他们继续着这场无望的抗争。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抗争的真实起因是什么,抗争的终极指向是哪里,抗争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在混沌中滋生潜行,挣扎成为他们无言的姿态,可命运的漩涡却因挣扎而更加极速运转,淹没自己似乎成为唯一合理可行的结果。命运留给他们的裂纹太多太杂,他们已分不能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一个个偶然成为他们踏上西天路的必然,所有的一切都太过琐碎,太无关紧要,太不可预知。于是如来在无形中成为所有矛盾的靶心。铸铁卷,创法理的引导者是什么?那只不过是天理运行中的一个个既定的螺母而已,命运车轮从不会因为一个具体部件的损坏而停止运转的。故事中两个想从根基上作出颠覆性改变的人物——悟空和金蝉子,他们的抗争以及抗争的结果早已被设定,那就是失败。他们败给了自己。

悟道的永远是"论法者",未悟道的却正是"践法者";说出的总是定论,未说出的却才可能是"真"。

一个狂傲清醒的猴子,一只执著温柔的猪,还有那为了理想不惜粉身碎骨的金禅子

天蓬说:"你心中无爱,怎会懂珍惜二字?"那个甘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忘却的猪。那飞越了忘川仍无法忘怀的灵魂。相信他和阿月一起葬身火海是幸福的。他再也不用午夜对月当哭了。

何为仙?何谓妖?何谓美?何谓丑?当繁华褪尽,唯爱永恒。

悟空传读后感篇三

虚假阴暗的现实,错乱复杂的前生今世,反正读完后我也回想不到一些精彩的片段,估计水平有限。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住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恩,这三行话很是霸气,我也想像孙悟空一样捅破天地,求一个自由自在快意潇洒,估计少年都有这样的梦:脚踏祥云,飞来飞去,救这个打那个的,自以为是世界的主角,然后下一秒被班主任一板子拍醒(总之我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惨例)。

西天五人组被所谓神仙支配着,让我想起了大冰的多元世界平行生活。在我这儿就是另一种意思了,生活里各色的人,哪怕你再与众不同也只限于生活与死亡这个结界,有的人在结界里努力生活奋斗,有的人在结界的底层苟延残喘。

小时候想过天的上面是什么,长大之后就想生活之外是什么,是不是和《三体》所讲的一样存在着未知之事。有时候莫名觉得这是个很玄妙的话题,只是我们永远不会有能力去捅破我们的天,看会不会像《悟空传》里一样满天大火,还是像《大鱼海棠》里一样海水倒灌。

个人很喜欢今何在所描述的悟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现实的阴暗无奈,齐天大圣在疯狂在呐喊在嘶吼在抵抗,尽管无济于事,但我们仍是读的淋漓尽致,最少他让三界和读者记住了这样的孙悟空,无法无天。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我一个小市烩心里没江山,只要让我过的自在我也就快意潇洒了。

编辑了三次,废了不少时间。明天还要大忙,我也很无奈啊。书评四星是因为现在的水平读不出很大的东西,只能想到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过今何在很多句子真的很喜欢。

悟空传读后感篇四

以前有朋友推荐《悟空传》给我看,但实在由于篇幅太长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坐在电脑前将它通读一遍,《悟空传》读后感。而当我捧着已印成铅字的《悟空传》朗读给室友听时,不得不时常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声调和情绪。痞子蔡的作品搏得了欢笑,骗走了眼泪;安妮宝贝那灰色、阴郁、冰冷的文字也让人鼻子发酸。然而看今何在的《悟空传》,在笑过,哭过之后,我们更多地趋向于沉入思索。我们不得不把作品中的每一人角色,不论是人是妖还是神,都推到一个很“人性化”的层面去思考。三界当中,人是居于神之下,位于妖之上的。而作为平台的人托起的神又比人和妖高尚了多少?他们同样摆脱不了欲望,同样丑态百出。

就让我们来关心一下这师徒四人吧。

首先提到那几个主儿之首的唐玄奘,其实也就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的化身。传统的《西游记》中,他人妖不分,给徒弟们频添麻烦;在《大话西游》中他婆婆妈妈,罗里罗嗦;而在《悟空传》中他也“开始对屋旁的花说话了:‘我不在时你们乖不乖啊?蚂蚁有没有来欺负你们?我昨天和他们谈判了,应该没事罗。以后见了他们,不要向他们吐口水了。’”但能成为这样三个弟子的师傅他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在白晶晶的小屋里说过的几句话颇为经典————“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没有地方可去的,他们是流放者,你让他们回去,他们找不到来时的路,找不到过去的家园,就会死在某一个角落。”“这世上有些事,不是想通了就能做到的,有些人宁愿一辈子在路上走。”“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永远不失去,可有些人不相信这些,所以他们失去的,他们要不停地找回来,找一辈子。”这些话放在孙悟空身上应该算是很典型了。白晶晶说:“你在嘲笑那些看不开放不下的人吧。你简直就不是人!你什么都能抛弃,什么都能忘记!”他说:“你错了。我不是忘记一切,我是一无所有。”他简直不是人,他本就不是人。他是藏道法于心的金蝉子。

在“百年孤独”那一篇里,他改变了方向往北走。他指给徒弟们那堵透明的墙:“这就是界限。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读后感《《悟空传》读后感》。”他向前迈了一步,停了一会,又迈了一步,这一步迈出时,他已穿过了那个界:“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可我怎么知道呢,我翻了无数筋斗也翻不出去,难道你用腿还能走出去么?”孙悟空说。“可是边界并不一定在远处啊。”

金蝉子最终让他的师傅如来佛祖承认这世上也有他算计不到的结果,而孙悟空尽管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可他始终没有翻出如来的手掌心,原因也就在于这个界限的超越问题上吧。

孙悟空,是西游中的主角,他比起其他人来更为个性鲜明,聪明伶俐,在西去取经的路上降妖保僧功不可没,但他爱憎分明,性情急躁,树敌不少。有人恨他,有人怕他,也有人崇拜他。“到最后天兵全退出老远,围成一个圈,孙悟空仍在独自疯狂舞动金箍棒。他不能停下,那意味着失败,屈辱的失败。他宁愿一直战斗到死。他只觉得天越来越暗,最后他已什么也看不清了。脑子里的,只有痛,和最后一点支持他战斗的意识。沙悟净、玉帝、太上、巨灵神和诸神将都围在圈外静静看着,他们象一群冷血的猎手,在等待着圈内的野兽把血流光”他们对孙悟空恨之入骨,恨不能将其碎尸万断,永不得超生,而又奈何他不得,诸神仙各个见他心惊胆寒,唯恐避之不及,“天界有着三大定律:一、玉皇大帝最大;二、当玉皇大帝和王母在一起时,王母叫你拔玉帝的胡子,你照拔;三、若玉帝、王母、孙悟空在一起,前面两个是孙子,姓孙的才是大爷。”当然,除了这些既怕他又恨他的神外,还有爱戴和拥护他,崇拜他的妖和仙。花果山的老妖振臂高呼:“看看这是谁?孙悟空,美猴王,他又回来了!我们有救了!”紫霞仙子说:“我一直听说你的故事,你是我心里的英雄,真的。”牛魔王学着云中的身影摆着姿势:“唉,我永远都做不到他的造型那么帅。”

以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这样一类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偶尔会见到。他们为数不多,能干聪慧,性情直爽,他们深受一些人的爱戴、尊敬,还有羡慕。但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企图一手遮天,处处排队异己,他们视德才兼备的“悟空”们为眼中钉,肉中刺,生怕一不留神,拿捏不紧,他们会窜上来,抢夺自己的地位与权利。悟空们在这种环境中于是分成了两类。一部分人深知高处不胜寒,耐不住那样苦撑的孤苦,于是退了下来,捞得个“弼马温”、“齐天大圣”这样的下仙职位,过起平庸而安稳的生活来;而另一部分便是那“大闹天宫”战斗到死的“妖猴”。

这部作品中描写了真假悟空及其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这正是人性中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邪恶,把握自我与随波逐流之间的斗争,二者总是几百个回合也分不出胜负。悟空总是看着那个头上没有金箍,身着草裙的“假悟空”想着自己是谁,哪个才是自己。而实际上那个“假悟空”才是其真正的、本质的体现。最终,“假悟空”被“真悟空”打败了。这样一个百战不怠的英雄败在了自己手中,无法战胜的恰恰是他自己本身,是人性。

悟空传读后感篇五

一只神经质的猴子,一头哭泣的猪,一尾处心积虑的鱼,一尊心若止水的寂寞化石(金蝉子)。《悟空传》给我的震撼大于任何一本我读过的书。有些书写社会的压抑,悟空传说人性。

爱情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同样的摇曳人心,同样的温馨残忍,同样的让人无可奈何。只不过有些人把它当作生命的终极追求,有些人把它当作理想的附属品,而有些人则断然拒绝了它。天蓬生命的支点、活着的希望都是阿月——一个他必须忘记却又始终不愿的女子。在爱情与现实的对决中,他成为最不幸者与最幸运者。在每夜的淡淡月色中,他咬着舌尖,咽着泪水不肯睡去,他惧怕于醒来后的阳光惨淡。可当真正面对阿月时,猪身人心的他却选择决然转身,黯然离去。他不愿心爱的人等来的会是这样一个如梦魇般的结局,他宁愿她带着甜甜的希望沉沉睡去。可同时他也是幸福的,从他拥着阿月缓缓步入火海的那刻起,他就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实体,尽管仅是刹那,但已足够,爱情被熊熊烈火铸成永恒,在岁月的流逝中彼此守望。

对于悟空的爱情是很难看清的,但对于那种说他根本没有爱情的看法,我是不太同意的。那具骸骨手中紧握的紫披巾早已诠释了一切。悟空不是没有爱情,而是不敢接受爱情。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生命里不能有爱情,他们的爱情只会成为又一个诅咒的标签,深久地烙印在紫霞和他自己的心上,最后随同生命的消逝只留下一片哭泣的回声,荡漾在岁月的潮头岸边。爱情不是多余的,但却是不能有结果的,它只会成为本已脆弱的他身上的又一个沉重负累,它只会让心上人丧失对生命和明天最后的希望与寄托。今何在给悟空的结局是牵强的,爱情在与理想的碰撞过程中,从来都是胜算微小的。让他在紫霞的怀中死去,只不过是对"善良"读者的一点满足与回报罢了。

金蝉子是个复杂的人,在他身上包含着太多的不明确。圣人——一个悲剧性的名词。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他丢弃遗落了正常生命本身具备的和后天追求的所有,得到的却是人生边缘的另一种境界。面对小白的真挚,他平静的有些残酷,那就是他的超脱吗?"你错了,我不是了无牵挂,而是一无所有。"金蝉子这么说。也许他正是用心眼来看世界,尘世中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需要他来救扶的,于是都成为了他的恋人。这种爱情上的无情是否正体现了他真正的有情呢?这种人情伦理上的不道德是否正成就了他对人类总体上的最高道德呢?对此,我们只有心怀一份迷惑的感激与敬意,而不是用一己的道德标准作出反射式的评判。空瓶与装满水的瓶子是一样的清澈见底、透明无障,这一种状态叫做纯粹,暗含的精神内核都是一种爱——一种大悲悯,一种大有情。

我为小白龙和玄奘哭泣。为了爱人,只愿做一匹白马,被心爱的人骑着。她是幸福的,只要可以留在玄奘身边,做什么,以什么面目出现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还想牵着我一起走,就永远跟随你。玄奘怎不知小白龙的心思,可他不能爱,他要的是大爱,他为他的理想放弃了,他只执着于他的信念。

面对世间的种种留恋,我们总怕失去,却又总在失去。生活就像一条鞭子,总是在不断地抽打着你,让你向前,叫你找寻,却从不告诉你在前方能够得到什么。唯一明确的就是人生终点那场谁也无法回避与更改的结果——死亡以及这一巨大真实背后你不存在的无限绵延。人生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跋涉前行,这才叫真正的生活。认命也许是消解痛苦最简单有效的良方,当作为英雄的存在,溶解在血液中的抗争因子是不会轻易选择放弃的。所以,他们继续着这场无望的抗争。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抗争的真实起因是什么,抗争的终极指向是哪里,抗争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在混沌中滋生潜行,挣扎成为他们无言的姿态,可命运的漩涡却因挣扎而更加极速运转,淹没自己似乎成为唯一合理可行的结果。命运留给他们的裂纹太多太杂,他们已分不能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一个个偶然成为他们踏上西天路的必然,所有的一切都太过琐碎,太无关紧要,太不可预知。于是如来在无形中成为所有矛盾的靶心。铸铁卷,创法理的引导者是什么?那只不过是天理运行中的一个个既定的螺母而已,命运车轮从不会因为一个具体部件的损坏而停止运转的。故事中两个想从根基上作出颠覆性改变的人物——悟空和金蝉子,他们的抗争以及抗争的结果早已被设定,那就是失败。他们败给了自己。

悟道的永远是"论法者",未悟道的却正是"践法者";说出的总是定论,未说出的却才可能是"真"。

一个狂傲清醒的猴子,一只执著温柔的猪,还有那为了理想不惜粉身碎骨的金禅子

天蓬说:"你心中无爱,怎会懂珍惜二字?"那个甘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忘却的猪。那飞越了忘川仍无法忘怀的灵魂。相信他和阿月一起葬身火海是幸福的。他再也不用午夜对月当哭了。

何为仙?何谓妖?何谓美?何谓丑?当繁华褪尽,唯爱永恒。

悟空传读后感篇六

《悟空传》里挑战着那些所谓的“正道”,要证明世人我命由己不由天,但终究还是个悲剧,世上的事终不是一腔热血就能扭转的。重要的是,自知身处黑暗中,却该选择怎样活下去,斗下去。

界限就是这个世界你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你不应到达的地方,你一辈子也不会到达的地方,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金蝉子当年为了真义,为了证明世上所公认的至高无上法理的虚假,为了证明天地间没有神,没有力量能控制万物的命运,用一身修行与如来赌胜,赌这世上人,可跳出如来的掌心,跳出界限。但少数人的真义并不就是力量,世事历来如是,或者说也许金蝉子执着的可能未必是真义,金蝉子终还是败了,散了千年的道行,重坠轮回,在凡生继续寻着他那重要的东西。

悟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真假美猴王那一部分,火星落在悟空的肩上和战败者的身上,悟空在怀疑到底死的是自己还是妖猴的时候,摸了摸头上的金箍还在,然后长舒一口气。何时起,这根金箍却成了证明他是孙悟空的唯一标志,当年那个高喊“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却也已不在,也许,死的那个,才是真悟空吧。

佛曰欲海无边,佛曰人生八苦,佛曰净心守志,佛曰苦海无涯……

我说我仍愿是苍生红尘里的石子,可全可碎,但,我命由我不由天。

佛曰苍生难渡。

悟空传读后感篇七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悟空传》,一部十年之前的作品,一部不朽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奇特的文字、精巧的构思之下,全篇营造了一种梦幻般动人的诗意,在那些貌似荒诞的文字背后,郁结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无以述说的苍凉,不论是天蓬与月女神、小白龙与唐僧的纯真爱情,还是沙僧的愚昧和奴婢性格的嘲弄鞭挞,均浸透着一种关于命运、关于宗教的哲性思考,夹杂着英雄对命运的不屈反抗,全篇弥漫有浓郁的、成为英雄宿命的悲剧感。

作为一部西游类的作品,其中就难免会有对于佛教的讨论,而实际上,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对佛教的直白的批判。

《悟空传》中主要提到的佛有两个个:如来和金蝉子。作为中国文化中佛教的领军人物,他给人的一向印象是慈悲、宽恕的化身。而在这本书中,他先是因为金蝉子不敬三宝与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不同而疏远他,导致金蝉子最终在凡间转世十世以求道。后又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并使孙悟空忘了自己的前身,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使其善与恶一分为二,使其变成了两个悟空,让他秩序的制约,听从玉帝的欺骗,欲图通过护唐僧、多杀妖、积功德来实现其理想。然而孙悟空不知道的是,当他完成玉帝交付的任务之日,就是自己被消灭之时。

金蝉子,如来的二弟子,因为心中存惑,而如来的佛法又不能解释自己的疑惑,与如来在灵山的颂经大会上争论而被贬凡间。当金蝉子的十世转世玄奘说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的话时,远在西方灵山的如来都感到了不安。在与迦叶的辩论中,他的“我为真义!”、“你既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既为你悟而笑,却忘了那天下万千笑不出之人!”的话语彰显了真正的正义和勇气,体现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也反衬了迦叶等人的伪善和自私。

为了证明自己的道,那个白衣飘飘的金蝉子直视如来目光如电朗声道:“我要与你赌胜负!”为此,如来专门把孙悟空等人交给他,并告诫诸神不得帮他们,看他如何做。他必须老老实实地把几个徒弟管好,将他们带向目的地,才能使他们身上的诅咒得以解除。但是,他若这样做了,就意味着他的失败,意味着徒弟们的死亡;他要革命,要解放孙悟空等人,革命首先就会革到自己头上。正如如来所说:“他宁愿死,也不肯输。”的确,唐僧最终用自己的死将悟空等人引上了自我觉醒的道路。

说来讽刺,如来如来,如实道来。可如实道来的金蝉子,他虽无惧,但他的十世转世玄奘,他的几个徒弟,甚至小白龙最终都因为他而落得个悲惨下场。

对于佛教,我认识不多,所知也仅仅是从这本书和网上看到的点点。不论这些理解是否与佛教的教义相符,但我认为这两个人物对现实的影射是实实在在的。如来无疑是那些看似开明实则独断的领导者,而金蝉子则是理想的追寻者与抗争着。这两者的矛盾不论是在书中,抑或是现实中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西游记》主题的解读,从这点来看,《悟空传》是对《西游记》的追忆之作。

悟空传读后感篇八

以前有朋友推荐《悟空传》给我看,但实在由于篇幅太长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坐在电脑前将它通读一遍。而当我捧着已印成铅字的《悟空传》朗读给室友听时,不得不时常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声调和情绪。痞子蔡的作品搏得了欢笑,骗走了眼泪;安妮宝贝那灰色、阴郁、冰冷的文字也让人鼻子发酸。然而看今何在的《悟空传》,在笑过,哭过之后,我们更多地趋向于沉入思索。我们不得不把作品中的每一人角色,不论是人是妖还是神,都推到一个很“人性化”的层面去思考。三界当中,人是居于神之下,位于妖之上的。而作为平台的人托起的神又比人和妖高尚了多少?他们同样摆脱不了欲望,同样丑态百出。

就让我们来关心一下这师徒四人吧。

首先提到那几个主儿之首的唐玄奘,其实也就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的化身。传统的《西游记》中,他人妖不分,给徒弟们频添麻烦;在《大话西游》中他婆婆妈妈,罗里罗嗦;而在《悟空传》中他也“开始对屋旁的花说话了:‘我不在时你们乖不乖啊?蚂蚁有没有来欺负你们?我昨天和他们谈判了,应该没事罗。以后见了他们,不要向他们吐口水了。’”但能成为这样三个弟子的师傅他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在白晶晶的小屋里说过的几句话颇为经典————“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没有地方可去的,他们是流放者,你让他们回去,他们找不到来时的路,找不到过去的家园,就会死在某一个角落。”“这世上有些事,不是想通了就能做到的,有些人宁愿一辈子在路上走。”“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永远不失去,可有些人不相信这些,所以他们失去的,他们要不停地找回来,找一辈子。”这些话放在孙悟空身上应该算是很典型了。白晶晶说:“你在嘲笑那些看不开放不下的人吧。你简直就不是人!你什么都能抛弃,什么都能忘记!”他说:“你错了。我不是忘记一切,我是一无所有。”他简直不是人,他本就不是人。他是藏道法于心的金蝉子。

在“百年孤独”那一篇里,他改变了方向往北走。他指给徒弟们那堵透明的墙:“这就是界限。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他向前迈了一步,停了一会,又迈了一步,这一步迈出时,他已穿过了那个界:“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可我怎么知道呢,我翻了无数筋斗也翻不出去,难道你用腿还能走出去么?”孙悟空说。“可是边界并不一定在远处啊。”

金蝉子最终让他的师傅如来佛祖承认这世上也有他算计不到的结果,而孙悟空尽管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可他始终没有翻出如来的手掌心,原因也就在于这个界限的超越问题上吧。

孙悟空,是西游中的主角,他比起其他人来更为个性鲜明,聪明伶俐,在西去取经的路上降妖保僧功不可没,但他爱憎分明,性情急躁,树敌不少。有人恨他,有人怕他,也有人崇拜他。“到最后天兵全退出老远,围成一个圈,孙悟空仍在独自疯狂舞动金箍棒。他不能停下,那意味着失败,屈辱的失败。他宁愿一直战斗到死。他只觉得天越来越暗,最后他已什么也看不清了。脑子里的,只有痛,和最后一点支持他战斗的意识。沙悟净、玉帝、太上、巨灵神和诸神将都围在圈外静静看着,他们象一群冷血的猎手,在等待着圈内的野兽把血流光”他们对孙悟空恨之入骨,恨不能将其碎尸万断,永不得超生,而又奈何他不得,诸神仙各个见他心惊胆寒,唯恐避之不及,“天界有着三大定律:一、玉皇大帝最大;二、当玉皇大帝和王母在一起时,王母叫你拔玉帝的胡子,你照拔;三、若玉帝、王母、孙悟空在一起,前面两个是孙子,姓孙的才是大爷。”当然,除了这些既怕他又恨他的神外,还有爱戴和拥护他,崇拜他的妖和仙。花果山的老妖振臂高呼:“看看这是谁?孙悟空,美猴王,他又回来了!我们有救了!”紫霞仙子说:“我一直听说你的故事,你是我心里的英雄,真的。”牛魔王学着云中的身影摆着姿势:“唉,我永远都做不到他的造型那么帅。”

以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这样一类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偶尔会见到。他们为数不多,能干聪慧,性情直爽,他们深受一些人的爱戴、尊敬,还有羡慕。但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企图一手遮天,处处排队异己,他们视德才兼备的“悟空”们为眼中钉,肉中刺,生怕一不留神,拿捏不紧,他们会窜上来,抢夺自己的地位与权利。悟空们在这种环境中于是分成了两类。一部分人深知高处不胜寒,耐不住那样苦撑的孤苦,于是退了下来,捞得个“弼马温”、“齐天大圣”这样的下仙职位,过起平庸而安稳的生活来;而另一部分便是那“大闹天宫”战斗到死的“妖猴”。

这部作品中描写了真假悟空及其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这正是人性中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邪恶,把握自我与随波逐流之间的斗争,二者总是几百个回合也分不出胜负。悟空总是看着那个头上没有金箍,身着草裙的“假悟空”想着自己是谁,哪个才是自己。而实际上那个“假悟空”才是其真正的、本质的体现。最终,“假悟空”被“真悟空”打败了。这样一个百战不怠的英雄败在了自己手中,无法战胜的恰恰是他自己本身,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