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写苜蓿的散文名句(优质5篇)

最新写苜蓿的散文名句(优质5篇)

作者:笔尘 最新写苜蓿的散文名句(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写苜蓿的散文名句篇一

四月初的一天,邻居在劳动时摘了一些苜蓿,回到家给我们分了一些,一再叮嘱我们说:“这是好东西,我费了好大劲才摘的,它富含维他命k,营养价值很高,一定要吃掉,一定啊!”我们睦邻友好,有了好的东西都会分享,我们收了苜蓿,一番感谢后,便谋划着用那种烹调方法享受这些稀有的苜蓿。

苜蓿在甘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喂养家禽家畜的,白银地区牲口喂养量少,因而本地人不喜种植苜蓿,工作生活在煤城这片热土十多年了,很少能吃到苜蓿,今看见绿油油的苜蓿,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小时候挖苜蓿和吃苜蓿的欢乐往事。

说起吃苜蓿,最美味的苜蓿莫过于初春时期新生苜蓿嫩芽。我生长在甘肃陇东,每年二月份左右,当微微的春风吹遍陇东高原的大地,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苜蓿芽便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在向阳的地方初露姿容,它犹如一株三叶草一般舒展着绿油油、鲜嫩嫩的头颅,向顽皮馋嘴的孩子们招手,引诱着孩子去采摘它。于是乎,经不住诱惑的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去石头缝里,荒草窝里掐苜蓿芽,仔仔细细地,不让那些枯萎的野草混入鲜嫩翠绿的苜蓿芽中,边行边掐中,孩子们的四个兜兜渐渐鼓了起来,大一些的孩子动作比较麻利,当他们把苜蓿装满了四个口袋以后,看见小伙伴还在努力仔细地掐着苜蓿,便将自己装在口袋里的苜蓿往瓷实里压一压,继续掐,等回了家,鲜嫩多汁的苜蓿将它绿色的汁液染到了孩子们的衣襟上,少不了遭大人一顿爱怜的训斥,但当美味的苜蓿变成美食进入全家人温暖的胃里时,一切都显得那样甜美幸福,这便是初春第一茬苜蓿的味道。它在我幼小的胃里扎下了初春的第一抹纯美绿色的希望与畅想,也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在故乡,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块地用来种植苜蓿,苜蓿可以用来喂养家禽家畜,冬天还可以用干苜蓿代替草料喂养牲口,苜蓿产量高、耐寒、耐旱、经济实用,很受家乡人民的喜爱。苜蓿好成活,有再生能力,当我们掐去了它柔嫩的小头时,不出几天,春风又会将它的`生命再次激活,它长得更是强壮了,等长高了,人们就会去收割,割一茬长一茬,一茬比一茬硬气,一茬比一茬高挑,一茬比一茬茂盛,这就是苜蓿的品格: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有不服输的精神、有朴实无华的外表,像极了家乡人的坚强勇敢、无私勤劳、敦厚善良的品质。

把苜蓿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吃起来就有些讲究了,不论头茬、二茬或多少茬的苜蓿,挑剔的人们只吃苜蓿刚长出来新叶茎的前三四节。苜蓿的吃法有多种多样:凉拌、清炒、烙饼、蒸菜疙瘩、做汤面等。若吃凉拌的,先用清水将苜蓿冲洗干净后,开水焯熟,再入凉水浸泡十余分钟以后味道就会更鲜,而后捞出沥干或用双手捏干水分,切上小葱花、红辣椒丝、蒜泥等后用热油一炝,顿时香味扑鼻,吃起来味道鲜美,爽口清脾,故乡人喜喝酒,用苜蓿菜来下酒亦别有情趣。

故乡人总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将苜蓿做出许多种花样来。陇东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所以,苜蓿的做法大都与面食相辅相成。用苜蓿烙的菜饼蒸的菜馒头,那菜饼菜馒头雪白中透着点点晶莹的翠绿,当菜饼菜馒头从锅里冒着白晃晃的热气露出庐山真面目时,只一眼,就会让人馋涎欲滴,欲罢不能,而后,苜蓿特有的气味便随着你鼻翼的翕动猛烈地钻入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毫不忌惮菜饼菜馒头烫手的热量,抓了一个,用手倒换着,跳着脚,用嘴吹着热气,撕一口菜饼菜馒头扔入嘴里,嚼一嚼,那沁人心脾的苜蓿的本味便扩散到了你身体的各个细胞,使你情不自禁开怀大吃,直吃得弯不下腰才肯罢休,而且也不必担心菜饼菜馒头吃多了伤身体,因为苜蓿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美味解馋又治病,这便是家乡苜蓿对家乡人默默无闻的最美奉献,勤劳勇敢的故乡人如这耐寒又实用、朴实又幽默的苜蓿,骄傲自豪、热情奔放地生活在这片热土、生生不息。

人的一生,无论走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磨难,忘记多少忧伤快乐,但在自己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温柔的地方,为故乡的记忆深情留存。当听到久别的乡音、闻到熟悉的味道、看见一件儿时的物件、梦见故乡的容颜、忆起乡亲们的憨实,这种感觉会更强烈温馨,我知道,那是一种刻骨铭心记忆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我时常感念故乡、感恩亲人、铭记根源。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苜蓿,承载记忆。一缕味道,荡气回肠。大千世界,唯有真情难忘,唯有铭刻家乡味道的记忆难以抹去。在这草长莺飞的四月天里,一束苜蓿让我的思绪又重回了一次故乡,让我的记忆在这桃红柳绿、蝶舞蜂鸣的日子里再度神游故土。

写苜蓿的散文名句篇二

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总会疏忽季节和时令。“今天星期几?”几乎成了现代人数日子的代名词。翻动桌子上久未翻过的日历,“今日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赫然映入眼帘,也撩动了我思乡的心绪。

关于“谷雨”这一节气,知之甚少。但最能令我记住这一时令的,要数这个季节里的,让人产生无限回味,香味浓郁的香椿芽儿了。北方的这个季节,正是清新、鲜嫩的香椿芽儿摆上农家餐桌的时候。

故乡的老屋门前,就有几棵树龄不短的香椿树。每年春分一过,香椿树枝尖端就会一天天、慢慢地鼓起圆圆的“椿骨朵”,伴随着春天里的百草萌绿,桃李争艳,积蓄了一冬的香椿芽儿,几乎会在一夜之间钻出来,嫩嫩的,紫艳艳,如玛瑙般晶莹剔透。

一般清明前后,香椿芽儿便能长到三、四寸长,但这个时侯也还是不能整芽儿采摘的。得少量的,有选择的采,为的是吃个新鲜。谷雨前后的香椿芽儿,会长到“一扎长”(伸开五指,拇指到中指的'距离。乡村中人们习惯用“一扎长”“一扎高”来形容蔬菜),椿芽儿初长成,叶大肥厚,叶茎脆嫩。香椿树上一簇簇,一枝枝,色泽鲜亮的芽儿绿里透紫,不是春花,却胜似春花。这时候,村中串门的乡亲或是路过的乡邻,总会采摘上几把带回家食用。由于树儿高大,低矮处的椿芽几乎被我们家采食得所剩无几,为了方便乡亲们,奶奶每年总会在长长的竹竿前绑上一个铁丝小勾,放于树旁。香椿的季节性极强,一般谷雨过后,其中的膳食纤维就会慢慢地老化,食起来虽香味仍浓,但口味会乏。

香椿芽儿好吃,香味浓郁,清香可口,余味无穷。与豆腐凉拌,与鸡蛋热炒,都被堪称为人间佳肴,喜食者居多。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到谷雨前后的这段时间了,奶奶总会在我放学后,有挑选地掐上一小把,配上两三个自家的鸡蛋,做上一盘香喷喷的香椿炒鸡蛋;抑或到隔壁的二大爷家换来一块豆腐(乡村人大多用豆子换豆腐),做上一盘香椿拌豆腐;也有时会擀上点儿面条,做成香椿拌凉面;这些个散发浓郁的芳香的饭菜,至今还令我无法忘却,想之生津,回味无穷。

小时候,由于知识所限,对香椿也了解甚少,长大后才慢慢知道,其实我国劳动人民食用香椿的记载可追溯的汉代,历朝历代也曾深受皇室和达官贵人们的青睐。《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说的就是香椿树。宋代的医学编辑苏颂,曾盛赞香椿曰“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同时,香椿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唐本草》中记载,可治疗疮疖,有消炎防腐止痒之功效。在民间,也有用香椿治疗痔疮出血、跌打肿痛,皮肤生疮、疥癣等。现代医学则研究认为抑菌功效颇佳。

有人说香椿树能开花结果,而我却难以相信。老屋前的几棵香椿树,伴我成长几十载,我也从没有看到它们开花。倒是每年有许多发自老树发达根系的香椿树幼苗,在老树周围发芽成长。植树时节,总会有许多乡邻到我家挖出这些幼苗移栽于他们的房前屋后。

现如今,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香椿作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树上蔬菜,被尊为绿色蔬菜,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喜食者的喜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香椿基地和种植大棚也一个接一个的诞生。现在,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里,我们也能吃到香椿拌豆腐这道美食。也许是反季种植的缘故,我却总吃不出老家那椿芽儿的浓郁香味来。

季节已至,椿芽儿飘香。这个时节,远离故土,寓居小城,浓郁的香味又把我的思念牵回到故乡!

写苜蓿的散文名句篇三

下班回家时,在菜市场门口遇见了卖苜蓿芽芽的大娘。我买了一小袋,能抓一把的样子,五元钱。以往买菜,偶尔会在蔬菜的价位及新鲜程度上计较。唯遇到卖苜蓿芽的乡亲,遇见卖自家产的小米、豆子的乡亲,不议价不看斤两不翻翻捡捡,买了就走。

我是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现在,故乡的眉眼在看到鲜绿的苜蓿芽芽的瞬间,又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家乡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

天尚寒,身上的薄袄是万万不敢褪掉的。可到底是春天了,风的节奏紧促起来,路上的浮尘、田野里土地表层的黄土被风旋过来旋过去,迷人的眼。太阳坡坡上、地埂遮挡住风的地方,突然就冒出些让人惊喜的绿色。婶婶奶奶们可高兴了,有苜蓿芽芽了的消息春风一样旋到这家,旋到那家。蹲在田间剜苜蓿芽芽的身影渐渐多起来,女人啊孩子啊,各自挎自家藤条编织得最精致的小篮子,握一把从割麦镰刀上卸下来的用旧布缠住一半的刃片,剜苜蓿芽芽。草色遥看近却无。明明绿莹莹一簇惹眼着,蹲下去看,瓣儿却奇小。母亲们耐心,用手拨开土坷垃,瘦的胖的一瓣一瓣切下放入篮子中。小孩子哪里有那个耐心,提着小篮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身子都不实在蹲下去,弓着腰,这里剜一芽,又奔到那里剜一芽。整个下午,净追着苜蓿芽芽跑路了。

剜不到足够的苜蓿芽芽是要被母亲骂的。也和伙伴们比赛谁剜得苜蓿芽芽多,人之初的善良便颇受检阅。一旦有了责任在肩,一旦置身于比赛之中要分个你高我低,人的心思就格外缜密起来,人性也渐渐变得狡猾,孩子们也不例外。弄虚作假的办法是大孩子言传身教给小孩子的,只要在苜蓿芽里混些柴草,或者在篮子底下垫些柴草,或者在进家门前把苜蓿芽芽弄虚些,一把苜蓿芽芽就能变成一篮子。提回家去先骗来母亲一脸欢喜很多赞扬,被发现端倪再受一顿骂挨一顿打也划算。

孩子们学会吃独食了――看见一簇长得旺相的苜蓿芽,用身子堵住别人的视线,关系最好的伙伴也不告诉他,一个人剜个干净干净。

孩子们渐渐蛮横无理起来――自家的苜蓿地决不允许他人踩半个脚印子,却会瞅准机会,趁着没人在把别人家孩子护着的那一片绿色剜个干净,甚至踩上两脚破坏掉。

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巴结人了――平日里霸道的孩子王,只管满苜蓿地玩耍捣乱,从剜得多的女娃娃篮子里抢一把,小个的柔弱的孩子低声下气供奉一把,回家时他篮子里的苜蓿芽芽总是满满的。

各家各户大人的德行也随之显山露水。因为弄虚作假、觊觎他人、抢夺别人回家挨了打骂的孩子第二天会变乖,认认真真守在自己家地里,踏踏实实剜苜蓿芽,反而越剜越多。粗心、没观察到孩子异处的父母,只管看菜芽的'多少把孩子夸得一朵花似的父母,平日里爱贪占小便宜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第二天以之以后更多的时日里,越发唳着性子了。

我和姐姐因为踏实剜苜蓿芽芽被母亲夸奖,因为偷剜了人家的被斥责,哥哥因为抢了别的孩子的被父亲打了一顿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初春都剜苜蓿芽,我们兄妹的心性便也在接受检阅,被表扬,也被捶打。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是母亲念叨了又念叨的箴言。

“人活脸,树活皮,墙洼活的一铁锨泥。”父亲冷着脸教训我们,他说人活一世,缺吃少喝都不要紧,不要脸面最失体统。

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白色加咸菜,有苜蓿芽芽了,饭菜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母亲把我们剜回家的苜蓿芽芽倒在簸箕里,簸呀簸,柴草就簸出外面去了。丝丝攘攘缠着苜蓿芽芽的那种,得一点一点挑出来,剜的深到带根的,也得把根掐掉。我和姐姐便围在簸箕旁,几双小手拨弄着苜蓿芽芽,因为苜蓿菜拣的干净,我们常常受到母亲表扬。记得母亲笑微微的看我们,会捋捋姐姐额前的头发,会亲亲我的小脸蛋。小鸡也绊在我们脚下,抢到一枚苜蓿芽芽,被伙伴追,咕咕咕叫着逃跑了,或者猛的咽下,憋得小脸儿越发红了。

苜蓿芽芽洗干净后,放入大黑锅的开水里一汆,更加绿的可爱。母亲捞出来盛到碟子里,切上几丝红辣椒,几丝羊角葱的嫩芽,拌上盐,淋上醋,浇上一点点辣椒油,吃起来又爽口又绵软,就着这菜喝豆豆稀饭、吃玉米榛子饭、吃搅团,都非常好。因为这开胃的苜蓿芽芽菜,我们能多加半碗饭呢。

母亲煮面条的时候放一些苜蓿芽芽入锅,面条上桌,红红绿绿,耐看不说,还鲜,家里人呼噜噜就能吃上一碗。母亲把苜蓿芽芽切碎揉进面团里,蒸出来的馒头绿绿的,酥酥的,格外香甜。母亲把苜蓿芽芽和在面粉里,滴上清油,放入盐和调料搅拌,蒸出来的苜蓿菜疙瘩闻着就香,若再放点肉臊子,那是要馋死人的呀。因为剜了苜蓿芽芽回来,我们的饭食一天天生动美好。

那时候粗粮多,玉米面吃多了胃里泛酸,红薯干、高粱吃多了便秘。只苜蓿性子温和,从不伤人。父亲常常说,闹年馑的时候苜蓿菜苜蓿根救活过好多人的命。

“一样子面活,十样子做(zu)造。”母亲说。

再勤俭的生活,用了心,投入了爱,日子就会过得不一样。母亲总有把穷日子过富足的能力。我现在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出各种花样,也来自母亲的培养。

苜蓿芽芽长得快,几天功夫就一匝高了,秆粗叶老,当然不能当菜吃了。不能吃菜就拿来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

喂兔子喂鸡的苜蓿,我们须得拿刀切碎。兔子吃苜蓿尤其可爱,用小爪子压着,嘴巴出溜出溜动的特快,胡须就跟着一翘一翘的,眼睛比晶莹的红宝石还亮,好玩极了。

家里的大黄牛顶几个劳力使,父亲拿它当宝贝。训骂我们兄妹是家常便饭,可高高举着的鞭子总舍不得落在大黄牛身上。他背着背篼去山的深处给黄牛割合口的草,他拿把木梳给晒太阳的大黄牛梳身上的毛,他煮了白萝卜条淋上清油给大黄牛吃。那时候土地大部分用来种庄稼,苜蓿多种在山脚旮旯处。每逢农忙的时候,大黄牛活重的时候,父亲才会割些苜蓿回来,用铡刀铡成寸长喂牛。到了深秋割不到青草的时候,父亲就满山头找野苜蓿,刨出苜蓿根背回家,抖干净土后,他用斧头背砸开苜蓿的根茬,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把苜蓿根撕成一绺一绺,码放整齐,由父亲添到牛槽里喂大黄牛。苜蓿不仅养人,也养牲畜。大黄牛的毛色越来越嫩活,力气也越大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拿苜蓿喂的奶羊,奶多,一只羊产的奶够几个孩子喝。

大母鸡吃过苜蓿,下白森森圆滚滚的鸡蛋了,会呱哒哒呱哒哒骄傲的叫上半天。

因为苜蓿,穷人家的日子也过得人喧马欢。村里的人说苜蓿,是带感情色彩的。若雨水旺苜蓿长得好,就说今年苜蓿芽芽比较胖。反之,则说苜蓿芽芽长瘦了。是把苜蓿芽儿当娃娃疼爱呢。

苜蓿可四季播种,极易成活,又不择地,沟里洼里,半坡上山路拐弯处,都能长出一些来,几棵苜蓿就可孽生出一大片。冬季苜蓿根埋在地里,扛得住寒冷,不会被冻坏,春天一来就发芽。

苜蓿从发芽开始,长了割,割了长,一年能割三四茬。

苜蓿芽芽当菜吃,调人的胃口。苜蓿草喂牛,牛长了力气拉犁铧耕地,拉碌碡碾粮食。苜蓿喂羊,羊可产奶养孩子,可生出小羊仔卖钱。苜蓿喂一窝窝兔子,小孩子得了乐趣。还有人拿苜蓿喂鱼,喂得鱼在池塘里撒欢儿。

在乡村,关于让人活命的苜蓿,让人解馋的苜蓿,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喂鱼的苜蓿,哪个人没有一段动心动情的记忆呢。

城市人感受春天,喜看花开。有一种叫薰衣草的花,深得城市人的心。薰衣草开花时,大片大片紫色的花,像海洋。宏阔而浪漫。关于薰衣草,有好些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农村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苜蓿也开紫色的花。苜蓿的花朵也很漂亮,苜蓿花开时,蜂蝶飞舞,乡村宁静而美好。关于苜蓿却并无童话,只有吃食以及和亲人相处的记忆。苜蓿花是用来结籽的,结籽后又可以种出苜蓿来。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爱苜蓿花胜过爱薰衣草。

我并没有贬低薰衣草的意思。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的热爱,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薰衣草有淡淡的香味,薰衣草的干花放在枕畔,能助人安眠。薰衣草也是好样的。

苜蓿是乡村的好,薰衣草则是城市的娇娃。

农村和城市接轨后,苜蓿也轻盈盈入了城,农村的大娘剜了苜蓿芽来城里卖,换豆腐啊肉啊回家吃。村的孩子剜了苜蓿芽来小城卖钱,买了书本纸笔回家学习,将来考到大城市去上大学。城里人的菜篮子里因为添了苜蓿芽,饭菜也添了清爽可口。近年来,薰衣草也在乡村落户了,一大片一大片紫,满原野花香。

现在,苜蓿芽芽成了小城人最初的春天。之后,乡村里的桃杏花就都开了。之后,乡里城里的花会全开了,春天扑面而来,绿色掠池攻城,自然界又会生机勃发、活力无限。

后记:

北漂的一位姐姐前几日在微信里给我留言:

周日早晨点开收藏夹,读你的博客。预想有大餐,结果没更新。自语,讨厌,讨厌,讨厌!恰被屋外某人听见,追至屋内质问跟谁玩暧昧还如此亲昵。看是琴儿博客,尴尬离开。笑到胃疼。

看到留言我也笑到肚子疼,之后,眼睛潮湿。唯有经得住时光检阅的挚友才会如此挂念亲昵呵。我知道,除过彼此惦念,我的文字里,一直都有她眼里心里的家乡。

现在,苜蓿芽芽让我想起童年和家乡。因为苜蓿芽密封后会发黄,寄到姐姐那里就不能吃了。我就把关于苜蓿的记忆用文字穿起来给远在他乡的姐姐看。就让这字里行间的苜蓿菜、苜蓿草、苜蓿花作家乡春天的信使,去拥抱她、赐予她安宁温馨吧。

写苜蓿的散文名句篇四

我对香椿情有独钟,这倒不仅仅是爱吃,而是有个童年的情节让我难以忘怀。

童年的记忆,总是饥饿和我的嘴馋联系在一起。那时,我具备偷窥别人碗里的饭菜解馋的本领,那也是我童年的一大嗜好,当然这与香椿无关。有关的是从城里回到宝华山或从宝华山去城里,都要经过公路边的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坐落在修公路时挖出来的土坎上,土坎上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它的树根,盘根错节地祼露在土坎上,形成了一个洞壁。公路是碎石路,车过风起,尘土飞扬,所以壁洞和树根都铺满了灰尘。就在这片灰尘满天的世界里,一枚嫩绿的椿芽像神灵般冒了出来,那简直就是神龛里的一尊救苦救难的玉菩萨,慈祥的佛光照亮了我饥饿的童眸,唤醒了我贪婪的食欲。我把它掰下来,下意识地吹了吹它光洁的身躯,轻轻地放进嘴里咀嚼开来,那一股熟悉的、微甜的、略带苦涩的清香,顿时滋润着我的`味蕾,满口生津,咽进时的快感更是莫名的幸福和满足。长大后读过一本书,书里说人的最大快感是吞咽时的快感,对此我深信不疑。

其实世间有很多事是由于我们熟视无睹,才忽视了它无敌的魅力,如满天星斗之类的。

后来,那枚椿芽又出现了,经过几次的反复,从此我心里多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和幸福的期待。为占为己有,我用一块瓦片把它遮盖起来,让它悄悄地、慢慢地生长,直到后来我家搬到了城中居住。现在回想,我性格里固有的自私和小心眼,看来是和这有点关系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我因此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尽量去完善自己的人格,用善心去回报这个世界曾经给过我的恩惠,其中也包括这枚椿芽给过我的独爱。

写苜蓿的散文名句篇五

在甘肃环县一带的山上,苜蓿花漫山遍野铺展开,远远看上去,山坡变成微微的紫色。苜蓿花寓意:希望和幸福。

那天爬山,见到这些紫色小花很是欣喜,紫色的花簇摇曳在阳光下的风里,像是碧绿的毯子上点缀的紫色花饰。女人爱花,见到野花情不自禁地上手就摘,一把一把拢在怀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忘了行路。

野山野花没人管,不会有人突然跳出来大喝一声:不许摘花!

我喜欢野山,更喜欢野花,自由得很。

曾经有个人给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是:三月杜鹃,子规啼血映山红。上联一出,脑里子满山火红色的杜鹃花疯狂的燃烧着。满山坡的野花壮观得很!就像这苜蓿花一样蔓延了整个山梁。

我边走边摘,手里掐了一大把,抓也抓不住了,还是耐不住欣喜不停地摘花,老家伙要是看到了,一定说:贪念难除。

甘肃的山大都是土山,有些地方的土质不适合植物生长,又极少下雨,成了光秃秃的黄色土疙瘩,一刮风漫山遍野都是土。驻地附近的山上没有什么植被,一眼望去,山梁与山梁之间隔一段就有一个小土包包,听人家说,那是古代的烽火台。

山上没有什么高大的乔木,一些野草野花,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小乔木。

那次,我跟老三他们的车上山,山路崎岖,有些地方没有柏油路,土路坑洼,路面狭窄,连错车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两车对面驶来,一方不往旁边的田地里靠靠,另一方绝对过不去。车辆过得多了,土质的路面坑洼不平,忽而一下子落在坑里,忽而一下子爬上去,就这样颠颠簸簸、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当地,除了拖拉机和农用车,外来车基本上都是越野和重型大卡车,马力大、底盘高才能对付这样的道路。

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紫色苜蓿花开着,天翠兰清透,白云软绵绵、轻飘飘地荡漾着,忽而这个山头明了,忽而那个山头暗了。本想抓住这瞬间的景致,相机就摆在腿上,可颠簸的车上连坐着都坐不稳,更别说是拍照了。手始终抓着头上方的抓手,一刻也不敢放开,就这样头时不时还和车顶碰一碰,连说话都带着有节奏的颤音。

山路崎岖,下面就是悬崖,我闭紧嘴巴不敢吭声,唯恐说话让老三分了精神,那会非常危险,这样的路上经常出现车祸,稍微不注意就滚落几百米深的山下,车毁人亡。前两年单位就有车辆跌下山谷,车上的人被埋在滑落的土里连尸首都找不到。

盘山而上,一些窑洞坐落在山间,西北人家就是在这里生生息息一辈子又一辈子过生活的'。终于到了山顶,长舒一口气,发现身体紧张得僵硬。离办公的作业场地还有四五里路,车走不动了。前面停着七八台车,多是各个单位上去工作的车辆。经打听,老乡拦住车辆不让过,除非交完一万八千元的窑洞修理费才可以过去。

这是一个只有十一户人家的小村子,他们的窑洞被这几年来开发油气田的重型车辆震裂了缝,村民们和油田谈判要求给予补偿,十一户人家中八户的窑洞都出现裂痕,这样的窑洞不及时加固住在里面危险的很,村民的要求不过分。

办公的车辆急着要上去,老乡们就是不放行。有人说:“先给你八千元,让我们过去送东西,回来之后汇报领导再给你们另外一万元。”老乡说:“不行,这要我们十一户商量之后才能答应,他们不在家,没法商量,不能过,再过我们的窑洞就塌了。”“那我们堵在这里没吃没喝的,你就行个方便吧。”“没事,我叫家里的给你们做饭吃,没谈好不能过。”

这样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几个小时了,无果。看情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我们只好掉转车头顺原路返回,前面的那些车辆又长又大,连调头的机会都没有,一直卡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行。

甘肃一些地方是新开发的油气田,没有适合油田车辆的道路,辅助设施非常欠缺。大部分上井的道路都是老百姓的乡间土路,那些小路不堪重负,被压的坑坑洼洼,这些还不算什么,重型车经过的地方,车辆卷起的灰土掩盖了旁边的庄稼,一些庄稼被埋在土里,老乡们意见非常大,原本安静的生活被车轮滚滚碾破,庄稼欠收。

他们找过政府部门,油田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协商给了一笔补偿金,算是对农户的补偿,而这笔资金没有落在农户手上。老乡们很气愤就在自家门前的路上设卡收钱,只要油田的车辆通过就要收费,多则几百,少则二三十,收费卡点多之又多,两个老人,几个妇女摆上两个凳子,就成了一个收费点。油田司机早习惯了这样的买路钱,如果哪天没被设卡收费都觉得奇怪,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些收费司机们没处报销,后来干脆把车停在那里不动,自己躺在车上睡大觉,等着单位领导去协商解决。有时,司机们实在饿了,就下车去找老乡买吃的。结果老乡就生火做饭给他们吃,还把自家的鸡杀了,也不要他们的钱。饭钱可以不要,过路费绝对不能少,老乡们拎得清楚,吃饭是交朋友,收费是补偿自家地里庄稼被毁、窑洞裂缝的损失,两下不是一码事。司机们也很同情当地老乡,他们大都很实在。

回到驻地,我被颠得腰酸背疼,身体僵硬。我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子把那把苜蓿花和一支兰花花插在瓶子里,放在门口的窗台上。看门的本地人家的媳妇出来望见了,咧着嘴嘿嘿地笑着说:这是给羊吃的。

黄土高原的风使劲地刮,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从春到冬,从白到黑,一刻也没有停过。苜蓿花开了,败了;败了,开了,一年又一年,我的头发被这里的风吹糟了,像是干草一样。

我离开甘肃之后没多久,听说又翻车了。莽子和小赵在井上作业完之后开车返回,路上下起了大雨,山路湿滑,夜黑看不清路,车子陷进一个大坑出不来,随着大雨越下越大,车子向旁边的深沟里倾斜。莽子吓得赶紧让小赵跳车,小赵有些胆怯,莽子把他推下车,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他落地走了没有十米远,车子轰然倒下。黑漆漆一片的大雨里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雨声哗啦啦。莽子喊了两声小赵,没有回声。莽子不敢回头,想:这下完了!又走几步,不死心,喊了两声小赵,听到细微的回声。莽子摸爬过去,发现小赵跌断了肋骨,躺在湿漉漉的泥地里,莽子把小赵抱住,电话求救。等救援的人赶到,天已经快亮了,雨停了,莽子这才看清楚翻到的车轮差一尺就砸到小赵的脑袋,车身三分之一都悬空吊在山崖上。

小赵回来躺了两个多月才起床,莽子后怕得很,后来开车胆战心惊,遇到天黑下雨的情况,宁可在井上等到天亮也不冒雨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