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我鉴定>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模板10篇)

作者:纸韵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模板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学理念:

从上述表格对比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们老师教学选用的最多的却是教师讲授这种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反思。另外,现在的教学理念也提出“老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上述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由学生完成课堂教学。

二.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实验前”、“实验中”和“试验后”,根据教学内容的三个板块,把班级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制定组长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备课。

1.备课指导:备课指导环节,首先从组长开始,要求组长明确职责,然后带领全组同学集体备课。备课指导包括:让组长介绍所备内容的主要框架,然后老师在组长介绍的框架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完善意见;同时,教会学生合理使用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在进行相关指导后,然后由备课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备课,并选出上课的学生代表,决定上课形式。学生备课结束后,老师再检查各个小组的备课情况。

2.上课技巧的指导:在上课前,老师根据学生备课的情况反馈,给学生进行适当的上课技巧的指导,如提问的技巧、时间和语速控制的技巧、教学内容完善的技巧等等。对学生进行上课技巧指导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

3.班级调查:在课前,对班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抽查,被抽查的同学表现都比较积极,如展示手中的教辅资料、收集到的网络资源、课堂应急方案等等。

可以说,还没有上课的时候,班级的30%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这也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接下来需要展示的就是“学生教学生”环节。

三.学生展示环节:

“学生展示”环节,也就是上述表格中的“学生实践和学生教别人”,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上课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等。而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暴露上课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些偏差,而这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相信通过学生展示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透彻。同时,在学生展示环节,听课的学生也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台上“老师”的表现,卯足了劲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是一个再加工过程。有了这个参与,有了这个再加工,听课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环节同样由两个同学合作进行。“老师”的第一个任务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同学们知道了测量功率的方法,同时注意到:在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实际功率是不同的,所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不能够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实验误差。与此同时,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测量灯泡在不同发光情况下的电阻值”。

实验后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实验误差。内接法中,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但是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灯泡的电流和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所以电流的测量值大于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故电功率的测量值比灯泡的实际功率偏大;外接法中,电流表和灯泡串联,测量的是通过灯泡的电流,但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表两端电压之和,所以电压的测量值大于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故电功率的测量值仍然比灯泡的实际功率偏大。

由于有了《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学生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可谓是驾轻就熟了。可以说,整节课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也同样打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但是,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教学从学习方法——学生教学生的效果和老师教学生效果对比入手,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出自己的教学改革的大胆想法和做法。从教学理念来说,是一个创新。在整节课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班级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学生负责一个知识板块的教学。每个板块,要么学生单独讲解,要么学生之间配合讲解,从学生的教学过程看,学生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相信精心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另外,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执教同学之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体上,这节课教学中,学生表现非常成功。

不足之处:

2.学生上课过程中,班级其他同学的参与度偏低,只是部分成绩良好的同学参与教学,而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参与度较低,希望任课老师关注这个问题并合理解决这个问题。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三

测量是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上完第一课我有如下感受。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课前复习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吸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的估计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估计的结果都比较接近。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在这个环节由于有的学生急于测量,没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导致有的学生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致,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后再汇报效果就会更好些。接下来设计的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从学习中看,学生找到生活中是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学生说得都停不了,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临时想到让学生把这个内容写到数学日记里。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测量学生铅笔盒中较短的一支铅笔的长度,从面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认为闪光点有两个,这两个闪光点都来自学生,

二是我让学生讨论米、分米、厘米三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成员讨论出当分米长到1岁时,厘米就要长到10岁,多好的比喻啊!这样形象生动地记忆了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从这两个闪光点我无不佩服学生的思维,他们的脑里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创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五

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身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本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借助水,采用猜测、讨论、实践、操作、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一系列的感知、体验,获得测量的结果,学生在说说测量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已学过的知识,小组是如何合作测量的,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时空,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积极感情,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节课我重视了“生本”教学的理念,采用了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生获得了有效参与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和机会,也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实验用具,满足了每位学生实验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还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节实践活动课,数学只是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新尝试。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欣赏别人。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知道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总结,感受十进制法给我们测量带来的便捷。

首先为每组学生准备:边长为2厘米小立方体50个、与课桌长度相当的纸带,与讲桌长度相当的纸带。

课堂开始我让孩子们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感受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于是我说哪一种物体测量的比较准确有又好用呢?这下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说回形针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小测量的更准确,马上有同学说我不同意,回形针太不好摆了,小立方块又小又可以叠高高,最后我们共同比较了上节课用的四种物体的优缺点,发现小立方块比较适合用来测量。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孩子们很容易知道把小立方体叠起来,但是多少个叠一起,很难通过孩子们自己出来结果,需要老师引导数学课上多少个小棒可以作为一捆,然后孩子们这样很容易说出可以将每10个小立方体粘连在一起进行测量。

然后孩子们4人一组开始测量了,不过在第一个班级时,孩子们花在把小立方块10个粘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不少组没有完成两种桌子长度的测量,于是在后面的班级,我直接让上个班级用过的粘好的10个为一组的小立方体给新的班级使用,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给后面的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物体之间能不能作比较的讨论留出来充分的时间。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会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3)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ui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公式,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

课前准备: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重点难点: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

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播放一段动画

电路中单独接入电灯和电炉,观察电能表的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

生:接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速不一样。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有快有慢。

师: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用电器中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是——电功率

(板题)电功率

师:我们把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所用的时间是t,单

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怎么求?

生:p=w/t(师板书)

师:前面我们又学习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把这两

个公式结合起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上黑板推导,其他学生在纸上推导。

p=w/t=uit/t=ui

师:今后计算电功率大小,我们可以有几种方法?公式?

生:p=w/t和p=ui。

【单位】瓦特简称:符号:

还有那些其他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小资料,找出空调、电冰箱、计算器的功率是多少?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投影)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完成,师巡视,收集下面的学生存在的问题。

注:1千瓦时指的是。请你算一算:1千瓦时=j

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教学

师出示一只灯泡,指名学生上台观察上面的铭牌汇报,生板书。

【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指的是什么?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指的是什么?

“pz22015”的含义“220v400w”

指名回答: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15w

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呢?

生答后出示投影:

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或电学仪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时正常工作的功率。

【合作探究】sts: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再出示几个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值。(ppt)

三、活动15.2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猜想:

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在下方)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生:能。

师:依据什么来测?

生:小电灯两端的电压和小电灯中的电流

师:需要哪些器材?

电流表、电压表等(生答不全师作适当补充,特别是滑动变阻器)

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图啊?

指名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设计。

投影电路图。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八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新的高度。

《长度体积的测量》这节课在知识上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怎样转变教学思路,怎样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这种转变的艰难。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较大:

1.要让学生评价学生

2.不要让学生猜测老师在想什么,而是要猜测学生在想什么

3.不要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师的思路当中去,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4.对学生的想法不要急于作出评价

5.要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点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九

这是一节实际应用的活动课,本来这节课我以前教实验班时讲过,并且真的是实实在在的活动课,课前我设计好了表格,准备了卷尺,标杆,米尺,镜子等测量工具,然后将学生分成了十个小组,每6人一个小组,然后事先告诉学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组测量顺序,以防各组之间冲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阳光,将课换成上午三四节或下等一二节上,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还是很用心的,每个小组都至少用了三种方案测量了旗杆的高度,并设计了测量方案与图形,计算出了结果,整节课有序进行,效果很好。直到毕业,学生还记忆犹新,因为学生平常都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而我在学校里开了先河,但没有人“重蹈旧辙”,倒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这节课却没有按上面的计划进行,后来找到了原因,一个是没有充分准备这个活动,另一个就是不相信学生的秩序,怕影响其他班级上课,毕竟是在教学楼前进行,其实这样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这节课,就针对课本上的三个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结合点拨上的例题进行了训练,让学生学一种方案练习一个题目,学生能理解,也会用。

后来又用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题目,也就是第四种方案,利用了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因为前面几节课学习过,所以这个也较容易理解。

这节课主要是对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的一个应用,让学生灵活运用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难度较大的题目,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一种题目是影子落到墙上的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将墙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后再解题,也就是添加辅助线,利用a型图来解决问题。

再一个就是物理常识:1.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些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让学生感到数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知识都要用到,这样的题目也是学科综合。

数学自选工具测量的教学反思篇十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反思:

电功率是本章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样电功率也是电学的重要概念,跟初三能

的学习也密切相关。在初中物理学习的知识体系中,能是处于一个核心地位的概念,而功率是深入理解能的基本概念。因此本节教学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本节内容也是关于电路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它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经过上节对电能的初步了解,本节重点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电能表转速快慢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通过公式的讲解引导学生会计算用电器的电功率,同时也能够解决生活中与电功率相关的物理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即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理念也为以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安排上三节课。第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简单的计算,第二节学习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最后用一节课讲综合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我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能表转盘的转动快慢,逐渐引导学生认识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不同,实质上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快慢不同,引入电功率这个物理量,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消耗电能快慢的理解容易同消耗电能多少混淆。对于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小灯泡亮度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其实际功率决定的。同时也为下一节用电能表和秒表测家庭电路实际功率埋下伏笔。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引入电功率的概念时我觉得还是不要用电流做功来定义,学生对消耗电能的问题还是容易理解。等初三学完功以后再考虑电功的意义。

2、对于电功率的两个公式综合应用前,应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公式字母单位后再进行,否则欲速则不达,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对于电功率与欧姆定律公式结合的问题先不要总结,尝试让学生在实际运算中自己去发现领悟p=u2/r,对于p=i2r放在电和热的学习中再讲也不晚。

4、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从电阻的特性去分析,抓住电压电流的变化都不会引起电阻的变化(温度因素不考虑),此类问题实质就是计算出电阻,然后在此电阻两端电压变化引起电流变化,只要抓住电阻不变,学生理解就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