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最新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作者:JQ文豪 最新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精选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一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本次主要授课内容为选修部分,具体课程是第四专题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讲授本课时,需要学生牢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基础来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内容较多,并且不容易理解,在四十分钟时间里讲完并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讲解,将知识进行精简,抓住重点和难点。

(二)备课相关准备

2、课件的选择:多次阅读教材及课程标准,教师先从整体上对本课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根据思路来调整ppt,每一张ppt要精简,我从网上寻找所需要的材料素材,但存在的问题是素材难以取舍。

3、备学情: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但对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备学情的过程中过高的估计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出提纲的存在量有点大,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另外刚返校,状态不是很佳,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了解不充分。

4、备教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混淆,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犯困,我结合实际,采用积极提问、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但存在不能放手交给学生,问题设计违背学生实际情况。

二、授课期间

(一)导入反思

2、导入的素材选择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专注度不够高。

(二)授课反思

1、语言不够精炼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精炼,口头禅较多;第二、每一句话的用词未经过深思熟虑;第三、语言重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用词,选择最合适的语言,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板书不够清晰

第一、板书布置提前设计好,但到实际授课时忘记板书或者板书的时机把握不到位;第二、黑板版面设计不够清晰;第三、粉笔字不美观。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尤其注意板书设计,将板书与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勤加训练,练成美观、和谐的字体。

3、学生关注度不够

第一、对于年轻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上课状态,一味的在讲课,忽视学生;第二、学生的习惯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自我放松。对于教师来说,要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学生,遇到违纪学生或者不认真听讲学生进行提醒,不能放任不管;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4、知识点衔接不够

知识前后一定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我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忽视知识的联系性,过渡的方式不恰当。这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语言来顺利过渡。

5、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讲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及取士之法。重点是富国之法,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总结出它的作用。但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没有突出,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思路不够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改进措施:第一、明确课标要求;第二、充分了解学情;第三、重难点采用合理处理方式;第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

6、时间把握不到位

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时间过长,导致检测时间不够。整节课形成前松后紧的状态,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回答问题也比较仓促。改进措施:第一、精简语言;把握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与课程难易程度相适宜;第二、提前磨课,寻找空教室自我测试;第三、在上课过程中注意时间,把时间利用化,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得出的授课效果。

7、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不明显

历史核心素养强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佐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在本次授课中,由于讲授内容难以体现历史核心素养,我弱化历史核心素养,更多的是知识的讲解。

综上所述,在本次公开课授课中我收获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用心教学,为成为一名能站稳讲台、书写美观板书、关注学生学习、让学生认可的合格教师而努力。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二

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和课堂中,导学探究练习公开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要站在学生认识角度来安排,思考我们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必须要有预设。但是有时候面对课堂学生突发的奇思异想会手足无措。这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很受学生欢迎。但基于本人教学能力有限,语言不精练,只害怕学生听不懂,语言啰嗦。事实上,如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他们去验证这三个条件,证实在此问题中运用基本不等式是可行的,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严谨思维习惯。由于首次运用此教学模式讲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够自信,课堂上放得不是很开,特别是最后一个答疑的环节设计的时间太少不够用,导致最精彩的教学环节没有完成好、意外生成有限。还有,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我想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吧。

教学设计中每个情境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讨论中去?具体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保证效率?等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接下来我将进一步尝试着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修改、优化此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生成性教学模式在数学概念课中的应用。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三

习惯篇的教学反思:每次关于习惯篇的教学,看似简单,甚至有人认为可教可不教,但是想把这一习惯篇教得好,教得扎实,教得有成效,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可以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语文老师,把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乃至整个学生学习阶段的教学,还牵涉到家长配合的力度,与孩子自身对学习所抱有的态度等问题。影响此习惯篇教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今年为了帮助孩子把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养成,我设计了这样的几点要求,并进行定期评奖,以示激励:一,每人准备主动识字本,记录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认识到的'新字。二从学校图书馆定期借有趣的课外书给孩子们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三开始在作业中不准用拼音代替,让学生养成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会写的字,能立即查字典,促使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四

《识字5》围绕冬天提供了一组词串,包括冬天的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体育活动。课本中还提供了跟词串有关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图片哪些地方画出了这些词语。讲到蟒蛇、蚂蚁、刺猬时,我先让学生在插图中把它们找出来,提问它们在干什么。

由此引出“冬眠”这个概念。蚂蚁比较特殊,它们不冬眠,而是准备好粮食在洞里过冬,回顾《蚂蚁和蝈蝈》这一课,学生能够回忆起课文的内容,明白蚂蚁是怎么过冬的。进而给学生补充其他过冬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怕冷。

但是,在冬天还有不怕冷的,我又让学生找出了图片上的腊梅、翠竹、苍松。让学生讲讲图片上的这些植物怎么样。学生发现竹子和松树还是碧绿碧绿的,腊梅还盛开了。从图片上看出来这些植物都不怕冷。

正因为它们在冬天不怕冷,所以它们又叫“岁寒三友”。接着,我让学生看着图片回答“冬天不怕冷的还有谁”?学生看到图片上有很多小朋友。再看仔细,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这些体育运动也有了认识和了解。讲完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合上书本回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能把这些词语都记住了。可见,在教学中,图片的作用还是不小的。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记忆词语也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同时,这篇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好素材,在讲到小朋友不怕冷的时候,我还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的三项运动,小朋友在冬天还做哪些运动。可以上用“有的……有的……”这个已经学过的表达方式。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五

记得庖丁解牛中描写庖丁解牛的技巧:“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确实,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尤其是长篇幅的文章,想面面俱到,又要教好,那是很难的事。

今天上《窦娥冤》,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例如周同学,她的发言流畅自然: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陈同学的发言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易同学的发言则达到鉴赏的层次: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还有熊刚成同学则把悲剧的原因归于“三卖”,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概括精辟而独特。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需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删繁就简,就能像庖丁一样,“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六

初二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半年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辛劳,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也许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的遗憾教学。本学其我所教的班级成绩下滑比较明显,我仔细寻找了一下原因。

本教材不太适合中下学生的,它的知识点的循环上升,散乱的,本意是好的,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学生对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低而考试的要求有较高,所以就出现了偏差。本教材强调自主探索,强调突出个性,强调学习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但我们教师有这个能力放开?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虽然条件很好,我的课件很好,但我还是尽量少用,我们的中下生是不适合完全放开。本教材的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和时间不够,因式分解2个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5节课,这些都是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刚有初步认识,我们就讲完了。因式分解,这种好像简单的,实际上是学生学的最差的,也是最难的,4节课肯定是不能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数学科组一直尽力于出针对“中下”生的一课一练,但是我们的题目常常太难,不是我们没有用心,而是我们高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对学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对教材的再创新和了解学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我们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类资源。不断的反思和积累失败,它是一种财富,是将来的基石。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对于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正。具体要求:要做到课前备好课,上课时精神要饱满,对学生要多花时间,尤其是成绩差一点的,要多帮助他们,争取使整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向指导老师请教,多听课,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七、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1.二下推理教学设计

2.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3.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步骤

5.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6.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7.二下平均分教学设计

8.初二数学实数教学设计

9.章建跃:教学设计与好数学教学

10.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二年级部编版教学反思篇八

《识字7》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识字课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因此在本次的课上,我主要把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

本篇课文要认识的生字一共十个。我分成两次教学。第一次通过动物的图片来认识其中的六个字:孔、雀、锦、鹰、鹂、灵。让学生能够通过动物来识记相关生字。并且在其中加入小游戏。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生字。生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一些小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次让学生先读课文,再学剩下的生字。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和一些小游戏来巩固。

识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直到参加了国培,听了几位优秀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识字课原来也可以上的那么生动有趣,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于是,我便试着向她借鉴,结合自己班里的实际,运用各种方式的读和游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的确比以前高了很多。

在这节课上也运用了一些不同的方式读,总的来说识字部分还是可以的。但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有些不足。本文共有八个生字。我把写字教学全放到了第二课时。这样,对孩子们来说负担比较重,很难完全接受。最好是可以把八个字分成两节课来教学。一节课四个生字。这样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掌握。还有自己的语言、表情等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表情更加的丰富。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识字教学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识字可以放在一起学完,不需要分成两部分来学习。对于识字教学,仍需要我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学习。这样才能进步的更快,才能在识字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