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者:笔尘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内洞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先了解游览的顺序: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再去细读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点各有什么特点。很清晰的思路,按照这样的设计,我带着学生主要了解了内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概括出外洞的宽、大,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也能够感觉到双龙洞的吸引人之处。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描写双龙的句子不太合适,显得突兀,应该改为教学这一段时自然指出,一带而过。其次,我力求把学生带进文字中,我也做到了,但是在学习描写孔隙的部分时,领悟得还不够,因为,第五自然段是文章重点部分,虽然是个小孔隙,但是叶圣陶却用了大篇幅介绍,说明孔隙留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关键在于孔隙的特点,怎样的窄,人怎样仰卧在小船中,作者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一步步深入进去。而不是把问题问得过碎。然后问题出在,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放映太快,学生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内洞的.奇特。所以感官上的理解还是要多看看才行,这样与文字结合才会更好。

我还要注意问题不能太碎,对于高年级学生还是要多注重感悟,练笔,这节课练笔的时间给的还不够长。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更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研读教材,根据学情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的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更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齐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没法容第三个人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齐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明白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述感觉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状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齐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此刻就让我们一齐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貌。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明白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述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之后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那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此刻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以前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画出课文游览路线图。 再分析内容,看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四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理解不够深刻,对文章“抓住重点景物去写”的领悟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运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品读描写景物的词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怎样抓住重点景物来写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双基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适应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1、教室里有一台联网电脑,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具有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空间;有一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一台高清激光投影机,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

2、利用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利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但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课件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我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班班通,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这一课,我备课的重点是会分段、分层和过渡段。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就努力实现教学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办?先从体裁入手。

我讲课文,说过题目,比说体裁的。学生在第一节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上也知道了每一课的体裁,所以,学生知道这一课的体裁是“游记”。具体什么是“游记”,我想学生也只是知道“游玩时记下的”之类的肤浅认识。

我说,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和散文一样,是特殊的记叙文。有着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我问。

一学生说,写得很随意,但中心不随意。

我说,就像一个人穿衣打扮很随意,看似不讲究,但他的穿衣风格却是当季潮流主题典型。

有学生点了点头。

请同学们浏览文本,找一找作者叶圣陶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我问,会不会结合着这五处地点,把课文分一分段。

学生分了六段。

继续讲课,说过渡句。

我问,每一段与每一段是怎么自然衔接起来的。

我重点指导一处——……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学生说过渡句。

顺利成章,教给学生写作学会正确使用过渡句。

最后将重点段“孔隙”。结合文段概括段意,结合段意来分层。

时间很紧凑,下课铃声响起,课也结束了。

给学生留下的遗憾是文章的语言没有细说。那就把课后的第2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吧。

还有“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画一画游览图,学生就会明白。

写景文教学,能把握文章的三个重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三是特点。

有意识练习,并循序渐进,相信学生都会在语文的世界找到那个“形散神不散”的那个自己。

而你的教学看似很随意,其实却是很有意,很用心,很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爱上理智的.语文,优雅的语文,而后在语文的世界里历练自己,成为一个理智而优雅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