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和整合,促进学科间的互动和交流。如何编写一份循序渐进、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以下范文会给你一些指导。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

1.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就是要还历史一个生动逼真的形象,给学生一个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2.将寻找历史的活动过程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版报、钱币展览、演讲等形式),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写作概括能力、表演能力等。

3.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关于过去的一门学问,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感悟宝贵的人生启迪,“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活动准备。

在活动课前,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列出寻找途径,教师必须明确指出,各组的活动成果必须在活动课上进行公开展示。并选出一名主持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课(5′)。

教师: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6页,我们知道了下节历史课是活动课:寻找历史,怎么寻找呢?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话,多媒体展示: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

同学们展开讨论,找出寻找历史的途径。(2′)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列出讨论的途径,通过讨论途径大致如下:(5′)。

途径1.收集古钱币。

途径2.参观历史博物馆。

途径3.游览名胜古迹。

途径4.看电视,从电视上获取一些有效信息。

途径5.留意自己穿着。

途径6.进一次陶吧,体会一下做陶的感觉。想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想想半坡原始居民,在无任何经验的借鉴下制陶,是多么了不起,再看看你盛米饭的精致的小瓷碗,想想人类前进的每一步是多么的艰难!

途径7.收集邮票、一些有意义的图片。

途径8.读一些各朝代的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帮助你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途径9.收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老照片,让他们讲关于他们的童年。……。

[教师]同学们,讨论到此为止,寻找历史的途径不单单只有这些,运动你的脑筋,还会找出好多来。

把你寻找到的“宝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以你最具个性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让大家共同学习。

(二)活动开始,展示成果(30′)。

[主持人]经过大家紧张而仔细的探索,我相信在寻找历史的征程上,我们又开辟了、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航路”,条条道路通历史,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各位“历史导游”的指引,去寻找、重温已逝的岁月。

为了保证活动的良好秩序,根据讨论成果我们把各小组又具体分了几组:

演讲组:展览组:导游组:

[主持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活动质量,给同学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机会,我们还要特邀几位知识渊博的同学,代表他们各自的历史小组提问。

首先邀请演讲组的同学们。演讲组的学生自行排列,逐个登场。

展览组表演。

导游组表演。

(三)教师总结(3′)。

1.肯定活动的成功,表扬学生的创作力。肯定大家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告诉学生,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让每个同学在分享成功的同时,平添一份为班级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

2.就活动内容,提出一些悬念性问题,让学生课后自行解决,这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

(四)活动延伸1.学生自己制作一两期历史黑板报,或是手抄报。2.自编自演一些历史短剧。

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成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历史》。

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重点一:电力的广泛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过程:实践出真知!“电力的广泛运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的疑点。为化解重点,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电力的优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物理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理解体会电能的优点,随后设问:“请同学们想象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有哪些巨大变化?”从而顺利解决“电力的广泛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这一重点。

接着我以谈话的方式,说出几个生活中的电器,然后让学生也来以“七嘴八舌”话电器的方式,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电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质量。

意图:电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要理解它的优点只有观察这种动力的工作状态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这个重点时我安排这个物理实验,既能直观显示电力的.部分优点,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重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过程:我的故事会。本课介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有:电灯、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在学习这个内容时,我先让各小组利用无线网络收集资料,请三位学生在组内讲述爱迪生、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的故事,再请一位同学在全班讲述“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的故事。随后,我引导学生齐读书本125页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并趁势追问:“这些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科学家们具备刻苦钻研,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导学案的最后我设计了7个小题的演练,用于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当堂评价。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要求,从我校九年级的学生实情出发设计了一个评价表格,在上课前画在黑板上,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评价表的得分,让各组学生直观了解本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学习和在竞争中学习,并按最后的总分评选出本节课的“学习之星”小组给予鼓励。

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课题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

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一节活动课,可以分为三个小活动。

第一个阶段是探究“寻找历史”的途径。师生合作,广泛的搜集意见,大致列出寻找途径,供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作为参考和依据。

第二个阶段是“寻找历史”。以兴趣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以开放性原则,将寻找历史的路程上所出现的趣事记录下来。

第三个阶段是展示历史。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演讲、模拟导游、展示幻灯片的方式将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并且做出评价。

在本节课的整个流程中,无论是对途径的征集、小组的讨论还是展示评价,都需要建立在高度开放和协作的历史课堂之上,而互联网络就是这种开放性和协作的最好工具和体现。所以这节课我选择了网络历史教学。

学生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在一开始的学习中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并获得初步的历史学科思维与方法,至关重要。故本节课就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获取探寻历史的方法为首要的目标,同时注重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现方面,本节课需要学生提前掌握信息网络的相关技术。通过调查,学生已经普遍掌握网络投票、论坛交流、幻灯片制作三个方面,在活动进行前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网络地图应用指导便可。

活动目标。

1、通过在多种资源中寻找历史,对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重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开放式的评价,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和自信心。

3、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历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和事迹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流程。

[说明]柯林武德说: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大江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淘不尽的却是他们曾经奋斗过、挣扎过的历史的痕迹。透过一座古城池、一个古战场、一块石碑,一枚古币、一幅字、一卷画、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居摆设,像一条条航路,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这时候,历史就不再遥远,不再抽象。

[投票]在活动课以前,通过投票形式,汇总教师与学生的想法,大致列出寻找历史的途径。为学生“寻找历史”的活动提供线索,学生可以依此挑选“研究途径”,可以自由的与同道之士组成小组共同探究,也可自成一家搞单干。在找到各种寻找历史的途径之后,需要去逐个落实,这是一个学习相关知识的最佳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过程。

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地域,它是贯穿整个人类发展阶段和人类生存地域的。要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历史,途径越多,收获也就越大,成就感、自信心也就越强。

[探究]。

学生根据研究途径的不同,在论坛上参与到自己的讨论小组,并且协调分配任务。在论坛的小组讨论区内围绕着小组选定的途径而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之中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允许组内或者组外任何成员,乃至非本班的同学但拥有共同爱好者进行讨论、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在网络时代如何通过互联网与别人进行交流、协作,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在探究过程当中对于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汇总]。

在小组活动区内,通过投票评选出小组的优秀作品,以此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并将这些成果进行展示。

开放形式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说话的语言艺术。而通过展示,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基础之上,收获了自信。

[展示]。

在同学们的参与之下,在寻找历史的征程上,我们又开辟了、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航路。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航路去寻找、重温那已逝的岁月。分成了三种方式进行展示:

1、旅游组:在活动期间,将寻找到的历史,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利用地图和地图上面的标注,设计一条文化旅游路线,并且介绍沿线的历史风景。

2、讲演组:一桌、一椅、一人,讲述发生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那些人和物。

3、展示组:以寻找到的历史为素材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讲述这些幻灯片背后的故事。

在展示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使用课件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网络地图软件,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并且通过网络地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总结。

1、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课堂已经不再限定于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固定的参与人。在这堂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一个或者几个活动小组,而小组的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而开放性的评价和参与,最大限度的扩大了活动的全面。乃至,活动课结束之后,活动小组、网络地图仍然可以伴随学生,随时参与到这个开放的活动中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_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_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_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_。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_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

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

三、

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

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叙述]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教学提纲: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不仅牧区的自然环境牧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他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

师: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决定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也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适应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也适应了生产活动。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课堂检测,活学活用。

师:课堂反馈。

板书:

启示:因此发展生产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后感:

磨砺与提炼。

依据课标2—5,我选择了《一方牧区养一方人》的课堂教学。本课以“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整堂课下来,收获很多,既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找到提升的新空间。

优势:

1、在教材处理上,选取内容突出典型性、差异性、可比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师傅们给予了多次的指导,再一次感受到集体智慧力量的强大,也体现到了虚心好学的好处。

2、在教学素材中,运用图片、视频及文字等信息,通过反复强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素材选材的重要性及运用教学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处理较为严密,能够较好地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立足于学情,以探究式教学为主,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比较法的意识与能力,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5、在板书设计上,板书呈现突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较好地紧扣本课的教学中心。板书呈现突出“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类似的推理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调较为单一,不够抑扬顿挫。

2、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够自然巧妙。

3、学生关注面有待提高,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关注面。

4、激发学生“发问”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

总体而言,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王老师对我的“指导”及师傅们对我的细心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亦有助于改进自身的做人处事方法。

今后,一定会再接再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

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情境表演、讨论。

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叙述]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1、《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课时〈尊重与平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们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不过瘾。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在本书中,大量以叙事手法呈现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一线历史教师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为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同时,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可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我们期待读者朋友们以游园的姿态来阅读本书,可以随意翻阅,不必讲究阅读的章法——从头读到尾,只要你翻开喜欢的章节、打开亮眼的案例,即可欣赏无限的风景,收获无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