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游子吟古诗(通用18篇)

游子吟古诗(通用18篇)

作者:影墨

优秀作文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的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

游子吟古诗

怀念母亲的古诗《游子吟》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吟:吟诵。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言:说。

7、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8、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9、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吟

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游子吟》,这是一首乐府诗,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的浓郁醇美。

更多。

游子吟孟郊古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最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歌中的古诗更是充满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情感,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自然也会培养出他们观察和感受的能力。在古诗《游子吟》中正是表达母爱的伟大,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孝敬之心,我决定组织孩子学习《游子吟》这首古诗。

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古诗有音律美、文字美、意境美的特点,但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从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说,要他们体会古诗中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求老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孩子感受理解古诗。结合6岁前的孩子主要是以直观理解为主,所以本活动主要以观察画面、讲故事和孩子亲身体验的方法来教学。

1、孩子通过观察画面,讲故事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欣赏并理解诗歌古诗内容。

2、幼儿能够念诵古诗《游子吟》。

3、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德养:对父母抱有感恩之心,懂得要孝敬父母。

安全:不大声喊叫,损害自己的喉咙。

1、识字图卡:妈妈。

2、课件:cd朗诵、《游子吟》的故事,游子吟的图片。

3、视频:妈妈的话。

4、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一、出示字卡"妈妈"引入话题,幼儿介绍"我的好妈妈"。

1、提问幼儿: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长什么样子的?做什么最棒?

2、教师进行归纳: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二、通过观察画面和讲古事的方法,引导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

1、引入古诗,让幼儿听cd朗诵古诗。提问幼儿:你听到了什么?

3、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跟着cd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请幼儿按照刚刚听到的内容找到《游子吟》这首诗的诗句在图纸中的哪里。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画中有什么?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提出问题:她在为谁缝衣服呢?为什么要缝衣服?我们读一读从这首诗,从诗中找到答案,好吗?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引导幼儿在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1)引导幼儿理解"慈母"、"游子"、"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等关键字。

教师总结: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帮即将远去的孩子缝制新衣服。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能回来。

(2)出示图画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难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教师总结:谁能说孩子那像小草一样微小的孝心,可报答像春天的阳光般伟大的母亲呢?

(3)让幼儿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要有感情的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5、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图讲故事,经过教师总结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诗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古诗的内容。

(1)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教师总结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人们都睡着了,但是有一位妈妈还在为她的孩子缝补衣服,因为她的孩子明天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学习了。妈妈边缝边想:儿子这次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一遍又一遍地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慢慢地,天亮了,妈妈终于把衣服缝制好了。孩子要走了,妈妈亲手帮孩子披上衣服,并叮嘱孩子要早点回家。儿子也舍不得妈妈,他含着泪说:"妈妈,我会早点回家的,您放心吧。"《游子吟》这首诗就是孟郊为了感谢他伟大的妈妈而写的。

(1)请幼儿说一说,这首古诗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个表演,该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讨论。

(3)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表演。

(1)全体幼儿一同念诵古诗。

(2)请幼儿思考怎么给古诗加上动作。

(3)请一名幼儿上台带领全班幼儿念古诗做动作。

(4)播放《游子吟》唱诵儿歌,幼儿做动作跟唱。

五、播放视频《妈妈的话》,感受母爱。

教师:其实,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她还有话想对你们说,想不想听听?

六、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会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

游子吟古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785-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始登进士第。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中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诗与韩愈并称“韩孟”。有《孟东野集》。

游子吟古诗

节目前:

场景一:老师领读《游子吟》。

场景二:演绎动情演唱。

2、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让感恩成为你我最美的品质!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祝老师们永远像儿童一样有活力、有朝气,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游子吟》古诗介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诗人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游子吟》古诗扩写

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子孟郊缝着衣服,她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慢慢的穿过针眼,打上一个结,便仔细的缝起来。这一针一线之中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她担心害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家中太贫穷了,没有钱去为儿子买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衣麻布。

“儿呀!你在外面可要处处小心呐,好好与人相处,时常写信回家,好让娘放心啊!”说完,哽咽了一下,此时,泪珠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孟郊放下书看着慈爱的母亲,深深的点了点头。此时他思绪万千甚至要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左右,但是他又不能让母亲失望,他必须要扬名于世,以此报答母亲。他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不易,母亲的辛劳。

如今,可以出去远游学习了,他心中的那份兴奋,是没有人能体会的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牵挂,也是没有人能理解的。

明日,他就要走了,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这破旧的小屋,离开这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心中的不愿是说不出来的,他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他只能说在外他会时常想念这里,在外好好学习,心中不禁吟一道诗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屋外,刺骨的风还在刮着,可这间小屋里,却洋溢着暖暖的春意。

游子吟古诗背景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751年—8),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这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如: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秋怀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同上之二);。

蜿蜒相缠掣,荦确亦回旋。黑草濯铁发,白苔浮冰钱(《石淙十首》之四);。

劲飙刷幽视,怒水慑余湍(同上之十)。

在这些诗中,他精心选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钻心的动词与“峭风”、“老虫”、“病骨”、“铁发”、“怒水”、“劲飙”、“黑草”、“冰钱”等感觉上属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构成了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传达了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对于孟郊的诗风,历来的评价相去甚远。如韩愈、李翱固然对他褒扬有加,而后世如元好问却称之为“诗囚”(《论诗三十首》),苏轼更将其诗譬喻为外壳坚硬而嚼之无味的“空螯”(《读孟郊诗》)。但平心而论,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是无可否认的。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能以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物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确非易事。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尽管《游子吟》等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倒是上述风格的诗作,在内容上、语言上都显示了元和年间诗歌创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好奇尚险的诗风在韩愈手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蔚为风气。

更多。

游子吟古诗解释

教材分析:

古诗新唱《游子吟》是谷建芬写老师给孩子们的一首新学堂乐歌。它与其他版本的《游子吟》曲调完全不同,歌曲曲调更有现代气息也更朗朗上口,节奏上有些附点、上波音需要注意。

目标:

1、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谷建芬老师这一版本的《游子吟》。

2、体会母子之情的同时学会用较准确的表情演唱歌曲。

3、了解认识歌曲相关的音乐记号并正确应用这些音乐记号。

教学重难点:

1、轻声高位置的歌唱方法及表情力度的准确应用。

2、附点、上波音、反复记号、前半拍休止等节奏难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歌曲:

新授歌曲:

1、介绍歌曲。

2、听范唱找到反复记号并了解歌曲是如何反复的。

3、用lu跟琴哼唱,找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音乐记号,认识了解后应用相关记号。

4、试唱谱不包括前奏、间奏也就是有歌曲中有歌词的那部分谱。

(也可用lu来模唱)。

5、试带进歌词演唱歌曲。

6、找一找大家唱得不足的地方。

(节奏、力度、气息、表情等)。

7、改进后再次演唱全曲。

8、歌曲表演唱,表演诗人孟郊及孟郊的母亲。

(边唱边缝衣表现对孩子的关心牵挂之情;表现对母亲的感恩、尊敬、思念之情)。

四、拓展聆听:

五、课堂延伸及。

古诗游子吟教案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1课时。

一、感情导入。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四、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分享了《游子吟》的古诗给大家欣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吟古诗赏析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从这首诗里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所以,我长大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

游子吟古诗演绎

3.特写妇女手中的针线穿梭及部分细动作。

4.由3平移旁边一年轻男孩穿着破衣服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看书。

5.中景妇女咬断线,抖抖衣服。

6.远景妇女仔细认真的看衣服每一角落是否都缝制的妥当。

7.近景妇女用手拽了拽衣服四边,察看是否牢固。

8.近景(仰拍)黎明前昏暗的光线中一棵独立的大树的枝头倔强的挺着。

9.远景——近景妇女转身到桌边,在桌上铺一块布,将叠整齐的衣服放在布中间。

11.中景男孩伏在桌上睡着了,妇女拿件外套为其搭上,仔细的'端详儿子。

12.镜头渐渐变黑。

13.黑镜头,一阵犬吠声打破宁静。

14.中景妇女给儿子递上包袱,男孩接过包袱挎上肩。

15.远景妇女与男孩拉着手,寒暄几句(无声)。

16.远景(室内角度)男孩与妇女分手后向门外走去。

18.特写妇女靠倒在门上含泪的眼睛,颤抖的嘴唇(面部表情特写)。

19.远景男孩走着忽然听下回头看母亲。

20.特写同18。

21远景——中景(慢镜头)男孩忍住泪水恨狠地别过头大步跨出去的脚步。

22中景乡间小路a.男孩走路的背影b.男孩走路的正面。

23.近景妇女靠在门边流泪的双眼。

24.中景树林里,男孩走着。

25.近景同23。

26.中景(仰拍)26.中景高原上,男孩大步的走着。从斜坡的草坪上渐移出一行字“谨此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古诗游子吟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游子吟》,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兴盛的文学样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语言精练,意蕴丰富。为进一步渗透经典国学诵读在我园开展,且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应让幼儿接触一些浅显、具有教育意义的古诗,因此制定本次活动。《游子吟》韵律优美柔和,颂扬母爱伟大,很适合对幼儿诵读、渗透情感教育。

1、欣赏古诗《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欣赏古诗《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幼儿用书《游子吟》、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视频韵律操《游子吟》。

2、教师播发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连续播发两遍。

幼儿一边听教师播放古诗《游子吟》,一边翻阅幼儿用书《游子吟》。

3、讨论。

教师:这首诗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首诗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讲自己看到的图画)。

1、教师给幼儿解释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3、请个别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古诗《游子吟》。

4、请幼儿说一说父母做的一些关爱自己的事情。

5、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父母,引导幼儿懂得感恩。

三、演一演。

1、教师播发事前准备好的视频韵律操《游子吟》,和幼儿一起学唱表演,教师指导。

2、请部分学得好的幼儿尝试上台表演。

附录。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成功,也很欣慰,并有所收获和思考:

1、课前准备全面、充分是上好课的必备环节。以前我的目标意识不强,上课时针对性也不强,加上教学方法平淡无奇,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合实际,采用幼儿感兴趣、易于接受方式方法,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这节课中幼儿最大的兴趣点是随着视频边唱边做韵律操,真是学得有模有样!是呀,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在唱唱跳跳中认识事物,这也是音乐能让人快乐、使人情感和气质得到熏陶的最大特点。

3、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富于童趣,又要具体、生动、活泼,低龄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的求知欲。

4、课堂常规很重要,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次课中由于我采用听录音、学做韵律操等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次序才不显太混乱。所以今后要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5、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今后的目标是加强研读有关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的书籍,加强提高普通话水平。

游子吟

游子吟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二年级朗诵游子吟的古诗吧,请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孟郊存诗共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实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是很恰当的。他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他内心的情志。有《孟东野集》。

注释。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三春:指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起来叫三春。

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说明慈母之爱难以报答。

古诗《游子吟》教案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游子吟》古诗介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