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最新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精选8篇)

最新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精选8篇)

作者:灵魂曲 最新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精选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一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端午日》这一课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借此机会,进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进步。

一、课堂环节设置过于平淡,无亮点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分析,但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教材处理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在这节课的授课中,并没有凸出重难点,并且在重难点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对学情分析错误,重难点的切入点没有找准,导致了整节课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思维也显得十分混乱,甚至出现了学生误解老师的问题的情况。在公开课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正,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分为集体朗读,小组读,再到个人朗诵。让学生对这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多读,在读中感受比赛的气氛,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人物动作的生动描写。

二、选题失败

《端午日》是一篇自读课文,不适合进行课堂精讲。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末倒置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分析“赛龙舟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分析场面描写上,前面的导入和作者简介应该以简练为主,不可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一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前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无法深入挖掘重难点,问题分析得也不到位,略显仓促和匆忙。

四、学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二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三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四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五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六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七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端午粽教学评课稿篇八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