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比的意义教案冀教版(专业15篇)

比的意义教案冀教版(专业15篇)

作者:雅蕊 比的意义教案冀教版(专业15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比的意义教案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1、播放“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课件。

播报: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出示两面国旗:两面国旗都是长15cm,宽10cm。)。

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1)用比多比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cm,宽比长少5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3/2,宽是长的2/3。

3、导入新课: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学习方式:独立自学、汇报交流。

1、同类量的比。

(2)自学课本第48页的内容。

(3)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10比15。

(4)指出: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这样的两个比我们称为同类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1)出示数据,列式求飞船的速度:42252÷90。

(2)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呢?应该怎样表示呢?(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

(4)指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表示速度。

3、概括比的意义: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学习方式:独立自学、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第49页,思考: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汇报交流: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值。

(1)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

(2)比值可以怎样表示?(分数、小数、整数)。

(3)讨论:比值和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提问: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0没有意义。)。

1、完成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第52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

比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5;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说成汽车行驶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18比3。→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学课本,思考:比的读法、写法、比各部分名称,什么叫比值?如何求比值?

修改意见。

3、班级交流,落实上述知识点。

4、完成试一试1、2。

三、完成练一练1、2、5;

练一练4同上。

四、作业:《作业本》。

比的意义教案

1、知识与能力。

2、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使学生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自然数。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

出示:23÷7=3...26÷5=1.2。

15÷3=524÷2=12。

教师:这4个算式中,哪个算式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为什么前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让学生p49页的结语。

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

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

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

整除。

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除尽。

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

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

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2、教学例1。

(1)教师说明:根据倍数和约数的意义,说出15和3中,哪个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是哪个数的约数。

教师:15能被3整除吗?

教师指出:这里所说的数一般是指自然数,不包括0。

(2)“倍数”与“倍”的区别。

1、基本练习p51做一做。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1、2、3题。

2、第四题。

教师:要判断哪些数是60的约数,只要看那哪些数能整除60。

要判断哪些数是6的倍数,就要看哪些数能被6整除。

比的意义教案

1、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说出有理数的意义,能正确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1、重点:正数、负数有意义,有理数的意义,能正确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2、难点:对负数的理解以及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1课时。

一、快乐自学(8分钟)。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二、合作探究。

1、某地2月18日凌晨1点的温度是0℃,凌晨4点的温度是-2℃,哪个时刻温度低?

2、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54m,海平面高度为0m,哪个地方低?

3、通常把水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那么比水结冰时的温度低5℃应记作什么?

4、如果在东西向马路上,把向东走的路程记作正数,那么走-50m是什么意思?

5、粮库把运进的粮食吨数记作正数,在某星期的5天中,进出粮食的记录如下:

星期一二三四五。

说出该粮库在这个星期中粮食进出记录的实际意义。

6、有下列8个数:3.6,,-78,0,-0.37,9,-5.14,-1。其中正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达标训练。

必做题(2分钟)。

1、正数是____________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负数__________0。__________________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4,2.8,45,,-0.25,0,,2.07,-7.1,181,,3。

选做题(8分钟)。

在书上完成p7b组习题1题,2题。

五、学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我还存在的疑问是:

3、我对老师的建议是:

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5+15+15+15。

4+4+4+430×1260×404×25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比(),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比()。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个比表示()。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5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略)。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法: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学习指南自学。

学习指南:根据题意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指导:

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4、苹果有4个,梨有5个。

提问:苹果和梨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尽量找学困生回答。

5、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6、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一个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7、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说说比的含义。

3比23:2。

2比32:3。

100比21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教师重点指导: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检测:

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四.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

城南小学电子教案(数学)。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

课题。

比和比例。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沟通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导入:两个数进行比较,除了用除法算以外,在生产实践与生活中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这就是“比”,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比的读法和写法怎样?比的各部分名称叫什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揭题)。

二、展开:

比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5;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说成汽车行驶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18比3。→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学课本,思考:比的读法、写法、比各部分名称,什么叫比值?如何求比值?

修改意见。

3、班级交流,落实上述知识点。

4、完成试一试1、2。

三、完成练一练1、2、5;

练一练4同上。

四、作业:《作业本》。

《比的意义》教案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引导探究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1、学生按学习指南自学。

学习指南:根据题意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指导:

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4、苹果有4个,梨有5个。

提问:苹果和梨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尽量找学困生回答。

5、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6、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一个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7、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说说比的含义。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3比2 3:2

2比3 2:3

100比2 1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教师重点指导: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比的意义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

3.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正方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饼的个数怎样来表示?它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3.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出示课件。

说说每个图下面的分数是:

(1)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2、小组共同合作交流。

1.出示4个苹果,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结合小组汇报出示课件,展示结果。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4个苹果、6只熊猫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3、(1)概括意义。

学生试说,教师板书。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4、巩固练习。

课本62页做一做,填在书上,学生汇报。

5.学习分数单位。

(1)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它们都有计数单位,分数有没有计数单位呢?”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分数单位的定义,并能举出例子。

(2)说一说课本62页做一做各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分数单位与哪个数有关?

让学生观察分数单位,从中发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四、、总结。

1、想一想,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一份)。

一些物体分数单位。

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引导探究。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1、学生按学习指南自学。

学习指南:根据题意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指导:

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4、苹果有4个,梨有5个。

提问:苹果和梨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尽量找学困生回答。

5、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6、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一个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7、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说说比的含义。

3比23:2。

2比32:3。

100比21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教师重点指导: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意义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强操作、直观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加练习来突破难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一、复习

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

出示:23÷7=3...26÷5=1.15÷3=524÷2=12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

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

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

整除

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除尽

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二、新课

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

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

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2、教学例1

(1)教师说明:根据倍数和约数的意义,说出15和3中,哪个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是哪个数的约数。

教师:15能被3整除吗?

15是3的什么数?

3是15的什么数?

教师指出:这里所说的数一般是指自然数,不包括0。

(2)“倍数”与“倍”的区别

1、基本练习p5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1、2、3题。

2、第四题

教师:要判断哪些数是60的约数,只要看那哪些数能整除60。

要判断哪些数是6的倍数,就要看哪些数能被6整除。

比的意义教案

教材第73到74页分数的意义,“练一练”,练习十三1到4题。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单位“1”的感知。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几?(板书“1”)。

这里有1位老师,1位同学,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我相信你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对1将会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

2、揭示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分数,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

二、新授。

1、这里有三幅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书p73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说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它的……。)。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几分之几米?9份呢?

三、探索研究。

1、现在请同学把目光集中到课桌上,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啊?

一张白纸,一根1米长的绳子。

2、你们带了写什么材料呢?

(一堆物体)。

3、这些材料能不能通过平均分,得到一些分数呢?

4、学生小组交流,分一分并汇报。

5、小结:

以前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了一些分数,刚才你们在分的时候,还可以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分数。象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6、讲授例题(多媒体出示)。

出示5个桃子提问:这是什么?

把5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个桃子呢?

6片枫叶呢?

8、结合前面分得的分数,揭示分数的意义。(板书)。

9、复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小组讨论)。

9、看书p74的概念。

10、做书上练一练。请两位学生回答。

11、总结,评价。

三、课堂实践。

现在我们一起来闯三关。(网络教学)。

1、第一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第二关,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3、第三关,根据给出的分数在下面各图中画出阴影部分。

4、勇闯三关后,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请同学和你的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个分数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寻求电脑的帮助。

5、下面我们要来继续冲关,请你来看一看,哪些话中存在错误呢?

6、同学们做得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拿出10粒棋子。

请你摆出它的1/2,是多少粒?12粒棋子的1/2,是多少粒?为什么同样是1/2,而你们有不同的答案呢?(单位“1”不同)。

请你们表示出12粒棋子的1/2,1/3,1/4,1/6,是多少粒棋子?为什么单位“1”相同了,而你们的结果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深入研究。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4题。

六、回家作业。

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