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精选5篇)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精选5篇)

作者:QJ墨客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精选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篇一

首先这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增加校内文学研究团队的外部支持,如学校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配套相应的一部分经费对项目组进行建设,以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科研部门对部分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每年均投入十多万元供采购小型仪器设备,并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团队成员对外交流;教务部门可用科研成果冲抵教学工作量;后勤部门提供办公条件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件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很明显。其次在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增加团队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让团队成员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增加团队的沟通,增进协作,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例如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的部分团队,每学期会定期安排会议交流,探讨近期完成课题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等,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法;在项目申报前期成员对申报书进行交流,相互提出问题与建议,加以改进;这些举措有效的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项目完成的进度与质量,提高了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科研质量。

2学生科研团队

实行导师制与指导

毕业论文让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技能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师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笔者所在的宜春学院生物类专业,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接触专业课开始,都会进行学生和教师的相互接触,接触中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业、生活、爱好等个人情况,达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据学生意愿参与到学生科研团队学习,教师可依据科研内容与其本科论文相结合开展指导工作。此外,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本科院校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学生本科四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综合性科研训练教学环节。按照一般学校的培养方案安排,毕业论文完成往往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工作,但那段时期,考公务员、找工作和实习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放任自流的话常常使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教师通常会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体问题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前一年将题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构思;同时对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团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对学生科研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思考

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借助教师的课题和项目为依托条件,为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技术的一批有协作精神的学生群体。生物类教师的科研往往实验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不少实验试剂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严格管理,因此,在团队设立之初,除教师指导外,需要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负责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师可组织参加部分学术活动,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共同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阶段性的工作后,可适度安排一些团体的娱乐活动,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提升人际关系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可引入组内淘汰机制,即通过观察团队各成员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可将消极应对项目的成员淘汰出团队,再引进拥有较高兴趣和较好研究态度的新成员,采用能进能出的机制来提高研究状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很多地方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大学生创新竞赛、大学生实践项目等活动,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科研素质的培养,主动性不高,往往是极少数学生有积极性,不少是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项目申报,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数学生缺少科研训练及独立的科研思考意识,同时也暴露出科研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高,还应有更多的辅助保障措施进行实施,如可采取科研项目结题答辩或,并结合指导老师意见的对应学分转化机制等。

3结束语

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科研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实验实践性强的生物学科来说,它一方面能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与科研兴趣及思考能力,在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不管是工作还是读研深造都能更好地掌握动手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科研底子薄弱,缺少硕士点,想要在科研道路上加速发展,更需要师生团队的努力,在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上多做研究和探索工作。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篇二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那真诚的笑容挥洒到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田是小学语文教师最最善意的爱。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要把那些死板的教材知识和枯燥的语言融入到他们的脑海深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循续诱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来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是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冰心先生在1986曾说:“我说的既不是‘尊师’,也不是‘爱生’。我觉得‘师’与‘生’是互相尊重,互相亲近的朋友。”在课余时间老师要与小学生交朋友,带领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接近老师,接受老师,从而喜欢老师。他们就会明白老师就是他们真正的朋友,那么老师和小学生的关系就会进一步拉近,教师的爱就会融入到学生们的心中。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培养进取心,从小相信自己是强者,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满怀信心的迎接明天。”[2]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信心,那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能够教好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交谈,建立一种师生感情的桥梁,这样孩子们的信心有了,那么语文教学课堂与课外就不会有“笨学生”,“坏学生”的存在了。从而减轻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一旦他们的情感与老师的情感相碰撞,他们就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会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人生的知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思想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新方法,新途径,鼓励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换一种方式学习,从小例字中发现大的道理。老师要善于倾听他们对一种观点的不同认识,把教师的教学情感带到与他们共同探讨的环境中去,这样孩子们的思想通过老师的情爱引导,他们就会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从而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的灵活,看待问题会更严谨。

(四)教师要有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就是服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其服务性就体现的更加重要。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相当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服务行业的带头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情的环境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平常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而且在课堂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情感存在很大的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教师服务的好坏会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教学情感耕植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

“感人者莫先于情,教师要以情施教,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除了以自己良好的教学心境感染学生外,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和体验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对语文有浓厚的感情,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就像与小朋友一起作游戏一样,从中得到的欢乐而不是烦恼。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的情感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经过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更具有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的感情世界,使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老师应该抓住学生们的情感因素,带领他们去探讨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拼音、汉字,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感情世界了。要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符号生动化、趣味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二)展示语文美,丰富语文情感。小学语文中的美,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内容本身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上,而且表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美好情感的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上。小学生在在心理上都有一种爱美之心,通过把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知识展现到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受到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进而去接近他,爱他。小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其中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就像是百花园中的一朵绮丽的奇葩,漫步其中可以达到令人神往的境界。然而这种语文的自然存在美,怎样才能够更好的印入小学生的脑海里呢?以此让他们运用到生活中去呢?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展现语文中的美,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欣赏语文美,感受语文美,从而追求语文美。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触摸春天》,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盲女孩——安静,她虽然失明了,但是她渴望春天的到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是在触摸着人间的光明。多么美的一瞬间啊!其实在一些其他的课文中这样的美很多。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在授课中就很容易的把学生的心灵情感调动起来,促进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把教师的情感融入进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情感教学法与启发性教学法、兴趣性教学法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理性化。

作者:张青民 单位:新乡学院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篇三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学习、研究,提高社会的竞争能力。学生不但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展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科技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创新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现代科学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不可等待的,在大学里学习,不但要学习传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新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创新。高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是社会的强大的科技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要靠强大的科技竞争力支撑,科技创新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做起。

如果没有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研究和探讨,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更要让学生有肯吃苦、爱钻研的奋斗精神。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生活比较富裕的年代,独生子女较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科学研究是要有钻研精神,长期坚持,不能想着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成果,学校科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有些是一届学生没有完成的科研题目,下一届学生继续进行研究,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学生应该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探索是长期进行的事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研究,毕业后仍然不能放弃,在学校研究科学是为了走向社会打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上课进实验室,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是非常有必要,且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发明的成果都离不开在实验室的研究创造,学校在建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上也在不断地创造应有的科研条件,为学生提供科研场所。实验研究室或实验研究基地有优秀的科技研究教授及高级实验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科研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科技创新研究是培养国家未来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实验室及实验基地也带领学生与学校外其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让学生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学生在校的学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基础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环境和资源。学校为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购置了大量的优质设备,一些高端设备价格昂贵,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使用,对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有动手能力,不能只会从书本上学知识,没有动手能力,就谈不上搞科技创新的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要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地位的重要指标,发展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青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在进入大学期间,要参加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的科技创新组织,参加科技活动,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就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为科研和科技创新掌握更多的技能。

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在内容上需要从各方面下功夫来寻找突破点,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就不能有局限性,要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传播科普知识,开展学术报告讲座,学校在各学院及图书馆搞科学成果及科技创新展览让学生参观学习。比如,我校轻纺院每年举办学生创作的各种工艺品有陶瓷品、手工缝制的各种书包及文化衫展览。这些都是利用在电脑上设计模型,反复研究设计创新,最后再用手工制作而成。学生们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工艺技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机制,成为了一种可行性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能够完成从象牙塔走向真正的社会。当今的社会及国家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动手能力的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个时代是青年人为之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新文化,开拓新思想的年代。

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科技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不断获取科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真正地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个人的特长和个人的兴趣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样反复进行研究,反复实践来达到预期效果。轻纺学院学生在设计创造产品的科研过程中,在材料选取时,无法较好地掌握泥土的配比,在质感和色彩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求重新分析、研制、制作。成品制作过程中,要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了解大众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根据需求对产品进行精确设计,这对科技创新设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就是在旧的原有的东西上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是顺应现在社会的需求,顺应国家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高举科技创新这面旗帜,不仅是高等大学的任务,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继续研究创新科技项目,企业、研究所、创新基地及科技园都是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搞科研的重要场所。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的研究。现有的科技开发区及科技园区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条件,园区设立了不同领域的学科,可以互相交流不同学科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不断开阔视野,使科技创新这项工程长期坚持下去。科技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在科学领域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航空技术、造车技术、造船技术等方面,都要求科学技术含量很高,有些高科技的东西发展变化很快,周期很短,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产品促使科技人才不断研究创新出更好的产品。所以,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学是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才的地方,学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努力培养有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科目的训练,学校及各学院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科技项目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水平,开扩创新思维的眼界,学习社会各界及各学校的创新理念,结合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好学校配置的先进设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创新的研究中,要明确搞科技创新研究必须有团队的精神,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让每个人的知识能量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队伍。这样科研的效果必然会比个人的`力量强大,使团队精神和团队的力量集中,知识密集,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科技创新的研究需要合力攻关的高组织化的科技创新的团队,科技创新是我国未来的新趋势。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篇四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中学的体育教育频繁被提及重视,而同龄学生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却未见多大改观。

中职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基础。中学阶段,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使之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中学的体育教育频繁被提及重视,而同龄学生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却未见多大改观。因此,我们必须对中职学体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及时实施了《xxx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其目标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全面落实教学任务来完成,这就要求新的体育教学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明确取向所在。上述理念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而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可能为其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学生体育发展的方向就是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结构、身体发育情况等因素与普通中学无异,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方向也基本相同。普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而忽略体育教育重要性的问题常被提及,在中职教育中同样有此类问题存在。中学体育教育应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体育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其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中职院校的学生是面临毕业就直接进入社会的人群,大多数没有继续进入高校继续学校教育。对于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任务就必须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完成,因此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相比较而言更加责任重大。

完善而确实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要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人体机能有一定了解,具备达到理想健康状况所需要的知识;

(2)学习各种促进和保持健康的锻炼办法;

(4)对体育运动有一定鉴赏能力;

(5)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一)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重智育轻体育倾向突出

现行的职业教育状况下,体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工作中处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虽然国家文件一再强调,课改中更加重视,但大多数学校将体育教育还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一方面,很多学校一味地追求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考试课程放在第一位,对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课的考察、监管力度不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些学校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即使是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也通常得不到保证,由学校内部随机安排,被其他课程挤占挪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也都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只是个形式而已,于是经常性地借故不上体育课。这些一来,势必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大缩短,体育教育水平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场地、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影响体育教育质量

当前,鉴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面积较小等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场地方面得不到保证。至于体育器材方面,则长期投入不足,致使常用体育器械残缺不全;部分冷门器械却又束之高阁,闲置不用,以致散失、破损。这些都导致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

(三)只抓考试项目及竞技体育,忽略普及体育运动

虽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清晰地表明了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但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这些要求。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缺乏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长期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和锻炼标准。另外,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上课时教学目的、任务不明,授课内容呆板、枯燥、乏味——要么是重复的跑圈、跳远;要么就是以各项达标为导向。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快乐教学,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兴趣。而有一些体育老师为职称、评奖等目标,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各种比赛,导致只将精力投入到体育尖子身上,以出比赛成绩为主要目的,视普通学生体育教育为无物。

(四)只注重日常体育课中体育项目实践活动,忽视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教育。

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保证一定课时的体育卫生保健理论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老师往往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忽视这一部分,把利用每周有限的几节课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进行相应的引导这一任务丢弃了。当代学者多主张体育课程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锻炼效果,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由此可知,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无疑使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偏科严重,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出于各种原因,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普遍配备不足,部分教师除体育课外还兼带数个课程。而且目前各体育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包含的运动项目尚局限于篮球、排、足球、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体育院校学生毕业直接在中职学校任教,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培训新兴的运动项目。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偏科严重。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如滑板、轮滑、街球、街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一是无法进行,二是无法沟通,更谈不上进行辅导。学生又对落后老化的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校体育教育出现教无所教,学无从学的尴尬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改善中学体育教育状况: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摆正体育教育工作的位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严格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配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执行,认真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加大对体育课的考察、监管力度。学校在教学安排方面要保证体育课课时,与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保证体育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供应。

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各个中学要保障体育场地的面积,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维修、保养、使用等各项制度,充分应用已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营造重视体育、关心体育教师成长的氛围,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重教敬业,钻研业务。其次,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更易交流,在留意观察学生喜爱的运动基础上,多给青年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改进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与时代接轨,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在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上进行正确的身体锻炼。从而带动全体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四)把体育教学真正纳入学校正常轨道,坚决杜绝“放羊式”体育课。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围绕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找出传统体育教学不合理的成分,针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效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正确运作及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放羊式”体育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改变。第三,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规划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等方面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正规化和合理化,全面量化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课堂的常规检查也应该予以重视。

(五)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研室和各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完整详细的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教育。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也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宏观地把握体育的本质,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更进一步自觉地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体育锻炼。这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以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们懂得体育锻炼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青少年时期体育习惯的养成,可以终身受益,培养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及体能水平更为重要。使学生热爱体育,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从而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坚持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绝不能简单地把它降低到提高某种运动能力的水平,而是要是学生具备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终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这就赋予了体育教学不单单是教与学的过程,而是怎样使人生生活更美好、更有价值的深层引导,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教师的内在修养的提高更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研究工作报告篇五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部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部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v^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v^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2.同类相比原则。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