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写拜山的日记(模板8篇)

写拜山的日记(模板8篇)

作者:温柔雨 写拜山的日记(模板8篇)

生命只有一次,请不要草率浪费,安全行动从我做起。语言生动,寓意深刻。请大家共同关注以下这些安全标语,守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写拜山的日记篇一

星期六,我们去祭拜老祖宗。我在山上经历了一件苦恼的事。

那天,我们来到山脚下,经过一段不短的山路,最后到达了目的地——半山腰。这正是我的太婆躺着的地方。这里有很多笔直的树枝,我想起了一个主意,把树枝折断,当剑来玩。我告诉了伙伴,他们齐声回答:“好主意,正闷着呢。”我们找好树枝,给它们取名字,过了一会儿,“长虹剑”“雨花剑”“旋风剑”“奔雷剑”“青光剑”等等都弄好了,都是从《虹猫蓝兔七侠传》里来的。“哇!怎么这么多七侠?”我幽默地说了一句。

“开始吧!”我和大家齐声说。一场“血战”开始了。我和比我小的甘彬彬正在pk,他用他的“奔雷剑”向我“刺”来,我用我的“无影剑”杀了个“回马枪”,要不是他躲得快,他早已被我一“剑”劈去,成了我的“剑下鬼”了。他不服,我也不服,我们两个同时用最快的速度向对方的头“砍”击,只听见我和他一声“妈呀!”的惨叫,我们脖子上都烙上了一条火红的“刺青”,我的眼泪涌在眼边,快要出来了。要不是我的“忍术”发威,眼泪准会“滚滚”而流了。甘彬彬太不幸了,他才刚入“忍道”,所以忍性不强,“哇哇哇‘地含着眼泪哭了。我向甘彬彬说:“对不起。”可他不领情,哭得更厉害了。大家都以为是我以大欺小,过分和责怪的声音随着他的哭声越扩越大,我的耳膜都震爆了。我心里想,我已经知错了,但他们为什么不原谅我!这不是欺人太甚了吗?我已经反复向他们认错了,还不行吗!我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我终于被他们骂得“赛亚人爆发”我对他们大声吼道:“够了!你们以为我也没受伤吗?以为我是你们专用来骂的吗?我都已经向你们承认我的错了,你们还骂我,你积压物资别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我是有自尊心的,你们伤害人的自尊心干嘛?你们还专门教育我不伤害人的尊严,可你们呢?算了,不跟你们啰嗦了,你们这帮欺人太甚、偏心的家伙,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不干了!”我猛跑下山,眼泪像不停的小溪一样流,心都被无数的伤心射透了,甚至已经被打碎了。

唉,这苦恼的一天就是这样过的。下山后,我又想了一阵子,唉,都怪我没考虑到危险,才引来一场这样的“灾难”,今天,我受的委屈是应该的,因为我大了,人不可能不会受委屈的。

写拜山的日记篇二

走在拜山的路上,感受微风徐徐吹来,看着大山上碧绿的树,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我就陶醉在其中,根本没发觉目的地已经到了。“果果!”妈妈的声音从耳边传来,我才知道到拜山地点。

童年的我,认为拜山是一种游戏。现在的我,才知道拜山是纪念祖宗。

最有趣的是吃寒食了。那一个个包子。馒头,馋的我“口水飞流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左一口,右一口的吃起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拜山很有意义。

写拜山的日记篇三

今天是爷爷的忌日,我们一家去了布吉扫墓。到了以后,父亲和母亲开始打扫墓地的卫生。等了一会,奶奶,大姑他们都来了,他们也一起打扫卫生。母亲和父亲早上做了很多吃的,我们还买了很多水果,我知道爷爷在天堂看着我,我很想我的爷爷,要是爷爷能从天堂下来看看我就好了,我现在做康复很勇敢,我还上小学了,我很爱学习,要是爷爷知道了,一定会表扬我,那样的话,我一定会很开心。

后来,我给爷爷磕头了,母亲告诉我,拜的时候要“举案齐眉”,我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还是把香高高的举起,当时心里想,我终于长大了,可以来忌拜爷爷了,我觉得很高兴。

要是人可以长生不老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分开了,我就可以看见爷爷了。

写拜山的日记篇四

啊!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是人们传统一年一度的祭奠祖先的好日子。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回到老家买了许多的东西和香爆竹,在九点多的时候我和我爸爸叔叔一起去拜祭祖先我们一去到那里就看见有许多的山羊在那里吃草,在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只羊妈妈带着自己的小羊在兴高采烈地吃草,过了一会儿我们爬到了半山腰然后有的拿起锄头有的拿起镰刀在除草把坟地旁边草和大棵的树砍了。

把坟地的周围草除干净后就开始摆放“五生”然后在两个地方个插两根蜡烛再在坟地上面放一些五彩纸和金纸,在坟地面前摆五个酒杯和三个茶杯然后再放一包茶叶,把酒杯到满酒就点香,每个人都是六根(即一个地方一根)。

然后就是烧纸钱和金银财宝了,可是要烧完了才可以走,最后一步就是放鞭炮了,一共要放两排,而且还要用香来点不能用火机。

第二个地方就是在一个果园里面,要经过河而且地势险冒,

到达了目的地之后看见树木茂盛之后大家都在唉声叹气,因为树木会令我们觉得是绊脚石使我们觉得它阻挡住了我们前进的路,过了二十分钟……五十分钟……七十分钟后终于完成了之距艰巨的任务。

今天真是度过得太愉快了……

记,就是记载、描写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记”字的其体裁一般都是记叙文,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我们常用的文体日记、游记、访问记等也属于这一类。

论,就是阐明事理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论”字的大多是议论文,如谢觉哉的《论“同甘共苦”》。也有用“谈”、“说”、“议”、“评”等字来替代“论”字的,如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吴晗的《说谦虚》、韩愈的《师说》等。报刊上常用的文体社论、评论等也属于这一类。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如今有的写景叙事的散文也称为“赋”,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

赞,是我国古代的文体名,一般用于歌颂和赞美。今天有的作家写散文、诗歌,在题目上也会用上一个“赞”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樱花赞》。

传,常见的一种是用来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种记述故事的文章也称为“传”,如施耐庵的《水浒传》。

行、歌,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名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与“行”不同,“歌”是能唱的诗。今天的民歌、儿歌也能随口吟唱。

因此,阅读文章时,我们可借助题目上的这些字,大体上识别这篇文章的体裁。

写拜山的日记篇五

四月的风夹裹着纷纷扬扬的雨丝,夹裹着丝丝缕缕的寒意扑打在人的脸上,让人不禁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

清明节的前一天下午,我校师生去扫英雄纪念碑,我整好队就出发。一路上,纷纷扬扬的雨丝,夹裹着丝丝缕缕的寒意扑打在同学的脸上,但我仍然迈着整齐的步伐,像一条长龙似的向英雄纪念碑前进。

大约过10几分钟,我来到一个很接近英雄纪念碑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树枝,尽管时而被树枝绊倒,时而被树木挡住,但我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到达英雄纪念碑。左边的草苗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彩排欢庆的盛典;右边是小草,一株株茁壮的小草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我不仅闻到花香,而且似乎听到小草的声音。

首先由郑老师上去说话,说:“今天我来这里是为纪念用鲜血换来我幸福生活的烈士,我应该永远记住那些烈士。”接着,由两个同学把花圈放在英雄纪念碑前。然后,老师让我默哀3分钟。3分钟过后,郑老师又说:“你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要努力学习,要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祖国;不应该像某些同学。来到学校,一天到晚,什么东西也没学到;也不应该去网吧打游戏,会使成绩连续下降,同学,让我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回报我的祖国吧!”听老师这句话,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让我随着理想,永远奋斗吧!

这次拜山活动,让我受益不浅,也让我明白许多。

写拜山的日记篇六

九九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是拜山。全家人相约去花果山拜山,既能锻炼身体,体验爬山乐趣,又能亲人相聚,共温一家亲的温情。

刚开始拜山时,山路比较平坦,精力充沛,我们飞快地向山上跑去,你追我赶,外婆在我们后面紧紧跟随,生怕我们跑丢或不小心去意外。慢慢地山路变陡峭了,我们感觉山路难爬了,体力也慢慢不支,只能气喘吁吁地向山上慢慢攀登。

同时,虽然我们将身上背包等物品全部移交给爸妈等大人,但我们还是感觉两腿像铅注似的沉重,迈不开步伐,小孩们边走边喊累。大人们只好拉着我们向上爬,外婆在旁边鼓励我们加把劲,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途中休息时,小孩们又活跃起来,大家欢歌笑语,津津有味地品尝各种美食,外婆边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零食,自己却舍不得吃,边拿出手帕给我们擦拭汗水。

爸妈马上提醒我们,外婆的肚子也饿了,我们争先恐后地将手中的零食递给外婆,并帮她捶背、揉腿。由于外婆不识字,每到一个景点,我们就逐字逐句把景点内容简介读给她听,并讲解大意。

重阳节拜山让我们领会了秀丽风景,更让我体会外婆对我的爱,懂得与人分享快乐、美食,学会尊敬、孝顺老人。

写拜山的日记篇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人们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墓地。那老天爷好像懂得人们的心,也哭起来了。那柳条也低垂着头……啊!清明节真使人伤心!

大家全家拿着鞭炮、纸钱……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公墓,一进门,就看见人山人海,听见了炮声浓浓,找到了地方,大家就开始扫墓。

我爸爸点燃了蜡烛,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过了一会儿,我爸爸又拿起一块干干净净的毛巾认认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个字都擦得闪闪发光。我突然发现别人的石碑上都系着一根带子,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也买了一根写着“音容犹在”的红带系在石碑上,原来这是为了寄托大家对亲人的怀念。接着,妈妈烧起了纸钱,口里还念念有词,希望外婆过得好,并保佑大家全家幸福!最后,大家还磕了头,放了鞭炮。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那些离世亲人对我的期盼!

写拜山的日记篇八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在意清明扫墓祭祖这一习俗。“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此乃唐代诗人王建诗句,从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有添丁,好拜山。”这些当今流传民间的谚语俗话,反映了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是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的同时,又祈愿后代繁衍兴旺,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在清明节都会升腾一股浓浓的乡愁,要回乡拜山。

我五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此后每年清明我都要跟着叔叔、哥哥他们去拜山。清明节那天,大人早早地做好奶糍(粘米粉做的形似人的乳头的蒸熟的糍粑),装好米饭,备了茶酒,大家捉只雄鸡,抓个草镰,扛把镰产,提袋鞭炮纸钱,便浩浩荡荡上山去扫墓。小时不懂事,一路上非但没有“欲断魂”,反而因能欣赏到满山妖娆的野花,能够摘食美味的茶泡茶耳和清明果,能够挖到脆嫩的竹笋而欢呼雀跃。到得坟前,大人先把坟墓周边的杂草割掉铲除,再在坟头培上新土,然后筛茶倒酒放糍粑(一个坟放三个),然后再点火烧着香烛在坟门前插端正(大家此时负责在树枝挂好纸钱),最后杀鸡滴血、顶礼祭拜天地、坟灵。大家就这样一个祖坟接一个祖坟祭扫,直到把所有祖坟拜祭完毕才打道回府。如遇下雨,大家就是打着雨伞也要去拜山,年年如此。

每年清明时节,乡路上到处可见拜山的行人来往穿梭,或踽踽独行,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或浩浩荡荡。清明那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山间,在群山回响,余音撩人心魄。

外出工作后,我可以为不回老家拜年说原因,但绝不会为不回老家拜山找借口。每年清明前或者清明这天,我便要偕同妻子携带女儿回老家,与老家的人一同前往拜山祭祖。自国家把清明定位法定假日后,大家每年都在清明这天回老家扫墓了。远离家乡,平时忙于工作,没有特别的事,大家是不会回老家的,更不会到坟场墓地去。而到了清明时节,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一趟,一定要到坟场墓地去。

中国古代乃农耕社会,家庭、家族的凝聚力是农耕的必要条件,维护家庭、家族凝聚力必须讲孝道,而保证孝道,需要很多仪式来传承。“古人拜天拜地,是感谢上天提供能量,土地提供物质;而清明拜山,则是感谢祖先给予了生命,蕴藏的是感恩和孝道,让生命生生不息。大家拜祭祖先,体现大家是有“根”可寻的,也体现大家是讲“孝道”的,这是家庭文化的传承,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风吹绿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时,让大家怀一颗虔诚之心文明地祭扫吧。洒泪之后,别忘了仰头挺胸微笑。把根留住,尽忠尽孝,只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并沿着先辈开辟的生命大道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