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2023年残联调研报告 残联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优选(优质5篇)

2023年残联调研报告 残联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优选(优质5篇)

作者:文轩 2023年残联调研报告 残联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优选(优质5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残联调研报告篇一

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常住人口总人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省有残疾人520万人,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所占残疾人总数比例分别为:视力残疾万人,;听力残疾万人,;言语残疾万人,;肢体残疾万人,;智力残疾万人,;精神残疾万人,;多重残疾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万人,,其中:一级残疾万人,;二级残疾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372万人,,其中:三级残疾万人,;四级残疾万人,。

(一)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承办、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加强。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省、市、县(市、区)政府都设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省、市、县、乡全部建立了残联组织;省、市、县残联全部配备了残疾人领导干部;全省51432个村(含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省人大、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河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河北省扶助残疾人规定》、《河北省残疾人教育实施办法》、《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河北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形成了以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省政府规章为主体的法规规章体系。20xx年6月26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形势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为保障残疾人各项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我省为着力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相继制定了扶助残疾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狠抓有关措施的落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省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100元保费全部由财政代缴。二是将符合条件的万残疾人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依靠父母或者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三是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出台了《河北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对全省一、二级重度困难残疾人按每人每月50元发放生活补贴。四是安排残疾人应急救助资金,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性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六是残疾人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424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情况有所好转。截止20xx年,城镇新增万残疾人就业,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累计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200余个。把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万人次;3461名农村残疾人得到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编办、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xx年前省级政府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都要安置一名以上残疾人就业等要求。全省现有残疾人福利企业约90家,安置残疾人约2万人。成立了河北省残疾人家庭手工业协会,推动残疾人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成立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服务协作区,举办了首届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每年举办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推动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

(四)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得到加强。到20xx年底,全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0414例,为6054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对6005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年度新收训聋儿2077名,在训聋儿2791名;对万名肢体残疾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国家救助项目,资助400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资助515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有5678名智力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对26万名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有91469名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57288名精神病患者接受康复训练,409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接受康复训练;245名贫困孤独症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全省各类辅助器具供应万件,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其他辅助器具万件。

(六)残疾人参与社会无障碍环境日趋完善。省、市、县(市、区)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并面向社会聘请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使用管理义务监督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陆续新建、改造了一批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物附属无障碍设施。全省6个地级市、10余个县(市、区)开办了手语节目;省和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均建有盲文及有声读物阅览室;部分县(市、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盲文及有声读物借阅服务。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省级财政每户补助资金1500元,设区市、县(市、区)财政每户匹配资金不低于1000元。

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疾人生活水平远低于我省社会平均水平。当前,残疾人仍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的特困群体。一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口多。全省农村尚有超过100万贫困残疾人没有稳定脱贫,由于身心残障、劳动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低等原因,已成为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扶贫成果最难巩固的特困群体,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二是残疾人支出负担重。从目前看,残疾人家庭支出第一位的是吃饭度日费用,其次才是医疗。相当多的残疾人有病不敢治,只能拖着,以致小病转大病,轻残变重残。三是仍有万户残疾人家庭需进行危房改造。

(二)残疾人就业率低且不稳定。目前我省实际就业率很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部分残疾人受身体状况的影响,对职业有一定的选择性。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难以适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三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残疾人受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一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低。特别是多重障碍、自闭症及脑瘫等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存在很大困难。二是特教学校办学水平不高,师资配备、设备设施、特教津贴基本未按国家政策落实。三是大多数残疾人接受中专以上学历教育存在困难。

(四)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残疾人康复需求大,资金投入不足,康复人才匮乏。二是0-6岁残疾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期,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其功能障碍,使其成年后与健全人一样学习、生活。错过了最佳恢复期,造成终身残疾。三是辅助器具需求量大。目前,我省有盲杖、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超过150万,而我省辅助器具和假肢矫形器材料生产厂家数量少、规模小、品种单一,不能满足残疾人多层次的需要。

(五)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目前,省内多数小城镇无障碍建设处于空白,一些大中城市无障碍设施被损坏或占用现象严重,甚至形同虚设。老旧居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缺乏,残疾人难以走出家庭、参与社会。

三、几点建议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各级政府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残联调研报告篇二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的州政府哈副州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88县残疾人工作做简要汇报:

88县共辖9镇8乡,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万人,残疾人万人,其中:肢残疾4964人,视力残疾1514人,听力、言语残疾2552人,智力残疾1042人,精神残疾289人。全县共有重度残疾人954人,其中肢体残疾356人,智力残疾100人,听力残疾201人,视力残疾198人,言语残疾53人,精神残疾46人,他们中84%的人没有劳动能力,70%的人没有自理能力,靠亲属和家属供养占80%,靠社会救助和国家低保救济20%,享受城镇低保的占14%。88县是一个残疾人比例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由过去的一般性慈善、福利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将残疾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综合协调,狠抓基础工作。2004年建成2500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现已开展残疾人康复、培训、就业、盲人按摩和用品用具供应等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改善生活状况的环境。通过努力,我县2002年获00工作目标考核第二名,2003年获自治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县、00工作目标考核第一名。残疾人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维护,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一)加大残疾人就业培训力度,努力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一是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领导。每年政府专门召开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工作力度。二是强化残疾人就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档案,对各乡镇、单位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摸底调查,随时掌握全县残疾人就业情况。三是抓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采取集中、依托社会机构和“科技之冬”等三种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近年来,我县共培训残疾人635人,其中通过科技之冬培训496人,依托社会机构培训118人,集中培训21人;安排残疾人就业106名,其中个体就业54人,集体就业13人,按比例就业39人;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19万元,通过培训和就业有效改善了残疾人就业状况。

(二)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增强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争取自治区白内障复明手术定点医院和低视力康复门诊设在88县人民医院,极大的方便了我县白内障和低视力患者。同时建起县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盲人按摩、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和马王庙社区康复站,使385 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309名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重见光明,35名低视力配上助视器,7名聋人配上助听器,34名肢残人、聋儿、脑瘫儿、智残儿得到训练和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轮椅209辆,安装假肢29例,拐杖、盲杖287件,康复补助共计万元。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使一部分残疾人改善了功能,增强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狠抓残疾人扶贫工作,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一是县、乡都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扶贫计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二是发动全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县、乡、村各级单位、领导职工和贫困残疾人结对子包扶,助残志愿者纷纷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三年来,全县共为残疾人协调贷款34万元、赠送物资万元,为123户残疾人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修建、维修房屋420平方米。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62户贫困残疾人发放13万元有偿扶持资金,为125户残疾人提供6万元的定期补助和困难救济。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为残疾人减免义务工54万多元,减免各种税费19万元、学杂费万元、治安费和卫生费1万多元。五是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近三年,全县共有286名城镇特困残疾人先后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万元,有29名孤寡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有580人得到民政部门临时救济,18人得到定期救济,累计发放救济金达25万元。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现况。

(四)营造扶残助残、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一是以“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近年来,残联与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播放了《身残志坚、走出自己的天地》、《真情回报社会》、《关爱》等专题片,开辟了《残疾人保障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老年性白内障防治知识等专题讲座栏目。加强外宣工作,三年累计在各大媒体刊稿136篇,其中州级以上刊稿32篇;走访慰问残疾人726户,发放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万元。二是举办了两届残疾人运动会,有71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包括轮椅、中国象棋、套圈、飞镖四个项目的比赛;筛选12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002002年的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获0010金、3银、2铜,羽毛球团体总分第一名、乒乓球团体总分第二名、田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组织4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自治区第三届运动会,获自治区1金、2银、3铜的好成绩;2004年举办了88县首届残疾人工艺美术作品展,展出了46名残疾人的88件精选作品,这些展品包括石材、雕塑、刺绣、编制、剪纸和书法等;组织2名残疾人参加00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分别取得声乐、器乐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5月,我县还举办了88县首届残疾人卡拉ok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充分展示。

(五)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一是全面启动农牧区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根据区州农牧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我县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对残疾人危房改造提出总体要求。制定任务目标为每年完成30户残疾人危房改造,5年完成100—150户危房改造;改造标准为每户5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并符合国家安居防震工程要求。2005年我县安排了10个乡镇的28户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州财政、残联投资万元,县财政、残联出资10万元,平均每户补助8000元。工程5月8日动工,目前已有17户竣工,11户正在修建中,预计9月中旬全部完工。二是积极启动农牧区残疾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根据自治区、自治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精神,我县于今年5月召开动员会,成立领导机构,制定88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草案)。实施办法规定了参加合作医疗的对象及权利义务、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医疗卫生服务及费用补偿等,自治区、00、县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20元,农牧民个人每人每年交纳30元;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被纳入试点范围,并规定乡镇的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困难户个人交纳部分由民政部门、残联负责协调解决。目前试点时间待自治区批准,工作尚在准备之中。

(六)加强残疾人教育工作,进一步优化残疾人教育环境。一是县人民政府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之中,特殊照顾,同步实施,使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率达到90%以上,轻度弱智、弱视和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5%。二是大力实施“春雨行动”扶残助学和“彩票公益金助学”工程,有32名残疾学生每人每年可得到300元的救助,给予8名大中专及特教学校的残疾学生共1万元资助,帮助指导15名残疾考生填报中、高考志愿,努力为残疾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以改善残疾人接受教育的环境。

(七)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县、乡人民政府相继出台残疾人优惠政策,成立了88县法律援助中心,已为32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减免费用万元,帮助残疾人追回案款4万元,并与司法部门联合组织3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残疾人保障法》知识问答,同时组队参加了州残联举办的《残疾人保障法》知识竞赛,获得二等奖。近年来,全县共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825人,帮助解决就业、就学,婚姻、生活等方面问题45件,办理残疾人证731本。

(一)残疾人就业难度大,困难多,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我县财政困难,行政事业单位的残疾人保障金收取有难度。

(二)我县重度残疾人口多,群体大,生活极度贫困,只靠零星救济、帮助已无法维持生活。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将农村重度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每年提供1200元的生活补助;并将农村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按月、按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三)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残疾人享受的优惠政策项目单一,数额很小。建议重新制定符合现状统一的残疾人优惠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扶助。

(四)残疾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就医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将残疾人个人交纳部分按残疾等级由县财政、残联、民政共同分担。

(五)部分没有劳动力、没有收入的特困残疾人按先行的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无法进行危房改造。建议州财政、残联继续加大对东三县扶持力度,增大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特困户危房改造投资比例。

残联调研报告篇三

目前,我镇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安置残疾人在6家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这一直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业, 在6家民政福利企业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有154人。二是自主创业,主要是从事小本生意,现有26人。三是分散安置就业。在49家企业分散就业的残疾人现有68人。

但从深度分析,在

残疾人就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残疾人工资偏低。有的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5000元左右,但给残疾人的工资一般在800元以下,也有600、500、400不等的,有的甚至不让残疾人上班,每月给100元补贴,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就业的意义。这对给残疾人工资偏低的个别企业来说又钻了政策的空子,侵占了残疾人利益。二是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缺少启动资金,残疾人自身没有多少启动资金,靠贷款又没有抵押和担保,靠小额贷款门槛高金额有限,启动后运转也吃力。三是残疾人自主就业场所不固定,不符合城管要求,遇到整顿,首当其冲要取缔。四是部分残疾人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有待提高。残疾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有的性格怪癖,自卑感太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积极态度。五是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在个别地方时有发生。有的用人单位不给残疾人安排合适的岗位,有的单位一般性岗位招工也以身高、相貌为基本条件,有的单位对同等条件的人,也是把残疾人拒之门外。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残疾人就业。

第一,政府在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中,要更加关注残疾人就业。要认真落实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税务、财政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保证就业保障金足额上缴。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政府要通过给予相应的政策上的扶持,使福利企业在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使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落到实处。

第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必须着力开展面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的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管理融为一体,进而实现残疾人事业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因此,需要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等服务,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隔离,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

第四,重视残疾人教育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残疾人而言,提高自身素质,是其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增加残疾人教育投资,依法规范县乡各级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探索服务于残疾人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和途径。

残联调研报告篇四

根据__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活动分成领导干部小组,各处室、中心分别为1个小组,共计7个小组,采取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人负责1个社区(村)等方法在全市对30个社区(村)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我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对__区新孔社区、浦北村和__县瓜安村等283名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得到如下结论:(1)调查的283名残疾人中197名残疾人有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占调查的残疾人总数70%。(2)选择需求的残疾人依次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生活服务、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较大,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问题。(3)本调研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大政方针政策、省、市惠残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支持等对策建议。

“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逐渐完善,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我此次主要对“__市残疾人需求问题”进行调查。目前,该项调研已完成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初稿。限于时间的要求,本报告仅围绕调查数据谈几个问题。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__市各类残疾人为核心,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切实增强投身残疾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残疾人基本状况,掌握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惠残政策的落实,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推动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报告将回答四个问题:(1)残疾人有哪些需求?(2)分别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的残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征?(3)选择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务等是否已满足需要,还存在什么问题?(4)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通过简单随机、等距抽样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调查残疾人。

1、性别结构: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为8:7。

3、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占;非农业户口占;农业与非农业比例大致为7:1,与__市人口的整体构成一致。

4、婚姻状况:初婚有配偶,未婚占,再婚有配偶占,离婚占,丧偶占。

5、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27. 2%,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占,大专及以上程度,未上学的占到了。

6、残疾状况:(1)残疾类型:视力残疾占,肢体残疾占,智力残疾占,精神残疾占4. 3%。(2)残疾等级:一级占,二级占,三级占,四级占,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残疾状况大约一致。

7、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能自理,不能自理。

8、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1)18—50岁130名残疾人中(除一级残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丧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2)个人生活主要来源:靠离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近1/2,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的16人,靠保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的不足4人。(3)社会保险状况: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足4/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足1/2。(4)职业技能培训状况:有就业能力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足1/3。(4)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状况:近1/4的享受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

三、被调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通过对被调查者对需求选择分析,了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需求选择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被调查的残疾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需求,对选择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具体分析:48%需求者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1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 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者选择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法律援助与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残疾人生活服务,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残疾人就业安置与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

(1)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救济色彩太重。传统观念认为残疾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过分强调家庭自我保障与残疾人自立,使得残疾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施舍和救济的浓重色彩。在调查中,近1/2的残疾人要求政府给予经济救助,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很少,认为政府给点钱,家人给吃给穿就满足了。家人承担了家庭中残疾成员由生到死的“无限责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负担。这种残疾观及受此影响下的社会保障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 “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环境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特惠”。而作为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惠”政策外,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标准也较低。无固定收入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低保金或低保标准的生活补贴,只有市区、__县和__县已全部落实,其他县正在落实中;肢体三级以及三级四级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残疾人还享受不到这一“特惠”。享受这一“特惠”的标准也很低。现行低保标准是城区230元/月,农村155元/月,只是勉强“饿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业、康复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则更少,同样也是标准低,覆盖面窄。

(3)保障服务的层次低。现行的保障措施几乎只能考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温、饱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很少顾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即将解决)。起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残疾人要求精神层面生活享受将成为必然。目前,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残疾人多种类、多层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保障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投入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只能是低覆盖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为空白,或是刚刚起步。当前,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看,渠道还比较狭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会为辅,社会捐赠有限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社会捐赠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捐赠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很少。

残联调研报告篇五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工作的重心所在。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身体先天或者后天受到的伤害,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面临许多的困难。与城镇相比,农村残疾人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活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农村残疾人家庭因残致贫、因贫致残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恶性循环。残疾人的生活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单纯依靠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残疾人自己努力去改善生活状况,就业和创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关键。

12月10日——16日,县残联、喻家坳乡残联在喻家坳乡喻家坳村、南岭村和九龙峰村三个村,对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希望向社会展示残疾人创业和就业面临的困境,展示他们的需要,最终通过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和政府支持,为他们的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的数据结果对助残社会组织和残疾人本身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他们面对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努力的工作方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次问卷共发放180余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1份,由于残疾人普遍的教育水平比较低,问卷的有效率不是很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问卷的数据得出一些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状况的基本信息。

基本情况:年龄在16-20岁的9人,占6%,21-30岁的17人,占11%,31-40岁的23人,占15%,41-60岁的102人,占68%。男性101人,占67%,女性50人,占3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0人,占67%,初高中文化程度49人,占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人,占1%。

收入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64人,占42%,800-1600元72人,占48%,1600-3000元12人,占8%,3000元以上3人,占2%。

需求状况:残疾人救助需求59人,占38%,教育需求24人,占16%,就业需求30人,占20%,康复需求24人,占23%,社会关注程度需求4人,占3%。

就业认知程度:认为残疾人非常有必要就业的87人,占57%,认为有一定必要的51人,占34%,不是很有必要的9人,占6%,完全没必要的4人,占3%。认为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个人的事情的56人,占36%,认为是家庭的事情的37人,占25%,认为是国家的事情的27人,占18%,认为是社会的事情的31人,占21%。

就业状况:

认为除身体条件限制外的所有正常人能做的工作的81人,占54%,认为可以发挥残疾人的个别优势,做有些难度的工作的38人,占25%,认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的32人,占21%。

知道有关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残疾人111人,占74%,不知道的40人,占26%。

认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最有效方式为集中安置的有68人,占44%,分散安置的21人,占14%,个体从业和自主创业的34人,占23%,认为三者效果相仿的28人,占19%。

认为残疾人就业的最大障碍是自身心理障碍的68人,占45%,认为是身体条件制约的35人,占23%,认为是就业创业机会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是信息封闭,流通不畅的27人,占18%。

认为残疾人创业遇到的困难是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深入的28人,占19%,认为资金缺乏的66人,占43%,认为知识技能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缺少社会支持的33人,占22%,认为行业竞争激烈的3人,占2%。

残疾人希望在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的有73人,占49%,希望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的43人,占28%,希望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帮助的21人,占14%,希望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的14人,占9%。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残疾人待就业人员以“4050”人员居多,家庭状况比较贫困,大部分月收入在1600元以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可见农村残疾人虽然大都有工作,可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受到身体残疾的条件限制,从事的工作技术水平低,收入水平较低,残疾人中有一技之长可以自主创业获得高收入的比例很低。而作为中青年的残疾人农民工已成家有子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用于子女教育、养老及日常各项生活的开支占去了收入的大部分,农村残疾人在生活负担方面承担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压力,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残疾人所承担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健全人。

仍有38%的残疾人认为需要救助,比例超过30%的就业需求,认为就业是个人的事情的仅占36%,反映了残疾人被动等待政府救济,而不是主动就业寻求脱贫的思想状况。

有26%的农村残疾人尚不知道国家有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反映了对农村残疾人政策宣传工作的缺失。

认为残疾人创业遇到的困难是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深入的28人,占19%,认为资金缺乏的66人,占43%,认为知识技能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缺少社会支持的33人,占22%,认为行业竞争激烈的3人,占2%。由此可推出结论: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社会氛围问题是制约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最大障碍,也是我们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努力的方向。

尚有9%的残疾人需要就业工作方面的法律救助,反映了仍有部分用人单位歧视残疾人,存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问卷中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建议”,调查对象的缺失值比例较高,开放性问题中部分调查对象写出:政府方面对残疾人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希望政府多慰问救济;对于自主创业感到很迷茫,没有希望。这很清晰的反映了农村残疾人对自主创业没有意识,说明惠残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过程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应。

农村残疾人素质不高。一是残疾人思想观念亟待改变,需要逐步摆脱依靠政府救济的思想。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要。三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容易产生自卑、过激的情绪,不利于就业创业。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对现有的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我县虽然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典型作了一些宣传,但对政策宣传这方面重视力度不够,除在农村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时涉及以外,甚少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教育残疾人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上力度不够,残疾人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侵权现象,一般选择沉默应对。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作为一个有万残疾人的人口大县,尚没有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办法。许多农村残疾人想改变现状,每年到县残联来咨询就业创业的人数不少,没有相关奖励扶持政策,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就业市场建设滞后,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残疾人,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福利服务;社会对残疾人的支持很少,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二是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根据人社局统计,在全县近3000个公益性岗位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足3%。三是高端就业机会少。残疾人受到身体状况、信息渠道、传统观念的限制,在选择职业上,选择渠道比较单一,选择面比较狭窄,即使自主创业也只能从事简单、收入低的工作,而且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等的困难;在it、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高端就业上还是空白。

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对于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县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幸福新宁乡也有至关重要作用。残疾人就业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因此,要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全社会参与支持扶助的格局,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残疾人自己潜力的发挥和能力的挖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使残疾人就业真正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重视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就业的方向。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增加对残疾人教育投资,加大对残疾人的教育扶持力度,使残疾人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全日制教育;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同时通过教育,改变残疾人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二是加强心理教育。在各村(社区)卫生室要普遍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室,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心理素质,着力转变“等靠望”的心理。

加强服务。一是职业培训。制定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形成残疾人培训的专业队伍,创新培训方法,采取残联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依托各乡镇的实际,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对残疾人进行定向职业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残疾人举办创业培训班;对创业之初的残疾人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培训等等。二是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援助等服务,建立农村残疾人就业信息平台,不定期发布残疾人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了解残疾人就业诉求。三是资金扶持。对残疾人就业,特别是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和用活小额贷款,争取康复扶贫贷款,积极扶持残疾人从事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就业。

部门联动。一是开展执法检查。县民政、人社、国税、地税、残联等单位联合定期对安排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进行执法检查,要求企业要与残疾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五险一金。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议县人民政府公益性岗位划拨不低于15%的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开发适宜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保绿员、报刊亭和公厕管理员等,并纳入县邮政、城管、规划等单位的管理考核内容。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县工商、国土、国地税等单位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方便,简化程序。依托县人社就业资源,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和培训等服务,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

政策扶持。根据我县实际,争取出台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创业就业奖励扶持办法,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普惠的基础上提高特惠力度,激发残疾人就业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