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7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7篇)

作者:笔尘 诗经读后感(精选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读后感篇一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诗经》众多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领,长长地挂在我的心。纵然我还不能去,你为什么不寄个音?青青是你的佩带,长长地在我想念哉。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你轻快地往来啊,登在城楼上啊。一天不看见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啊。读《子衿》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古代爱情的勇敢、直白。“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如此的大胆直接。回想古代,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这么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是不可能出现的。每个人都那么的羞涩,有爱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亲,经常遇到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口,因而酿成了很多的悲剧,对比这些《诗经》时代的爱情显得那么可贵,显得那么美好。

读《诗经》中的诗时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静女》一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读这首时脑子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子约一个美丽的少女到城隅约会,男子非常开心的到达约会场所,少女故意躲藏起来。男子等了很久,逐渐变得烦躁,而当他不知所措时,女子突然出现,献上彤管作为礼物,一丝甜蜜爬上了男子心头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与烦躁。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诗经》时代那简单,却甜蜜的恋爱,没有山盟海誓,却同样令人羡慕,没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旧浪漫甜蜜。时代的改变,物质也在改变,如今约会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们渴望的甜蜜,那简单的爱却没有改变。

《静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模样,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他那么的着急,内心反而会更加开心,因为对方那么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现,并送上彤管,彤管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意义,可是从心爱的人手里送出,却显得意义非凡,感觉那彤管特别的美丽,而在等待过程中的不安,烦躁,也随之消失,等来的是满满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举措让她和男子的爱情更进一步。等待是一段艰苦的路程有人说等待是一种煎熬,因为在等待过程中看着远去的行人,各种想法会浮现在脑海中,会担心她是否忘记约定,也会担心她记错了约定,担心她的安全,害怕她来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险,各种想法袭上心头,越等待越着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男子的等待换来了女子的出现,以及心中满满的甜蜜。

说到古代,往往会想到封建社会,我讨厌封建,因为他造成了太多太多的悲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玉贾宝玉正是如此林黛玉与贾宝玉本有木石前盟,林黛玉本为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古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新存活。林黛玉省心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喜欢她。贾宝玉大婚,贾府一边成亲的喜庆景象,一边是死前的哀怨凄怜,林黛玉误以为贾宝玉欲娶薛宝钗为妻,在贾宝玉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而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时是那么的惊讶,当他得知林黛玉已身亡是,是那么的悲痛。为什么两个如此相爱的人会是这个结局的,那是因为封建的老祖宗因林黛玉体弱多病看不上他将新娘换成了门当户对的薛宝衩,以至于发生了这种悲剧。一对追求爱情的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

如果说林黛玉玉贾宝玉的爱情让我们感到惋惜,那么觉新的爱情会使我们感到痛心。在巴金先生《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懦弱委曲求全的觉新,他的一生都活在内疚与痛苦中,他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他不敢反抗老太爷,痛失了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最心爱的人,想爱却不能爱,他一直在这种痛苦中挣扎,心爱的人的死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与自责,然而他的悲剧却还没有结束,犹豫封建的利益使他的老婆难产而死,他的儿子也逐渐死去,对他,我们只能感到痛心。

看完了这两个因封建而造成的悲剧,对比《诗经》时代的勇敢爱情,《诗经》中的诗透露的是一种直白,没有觉新的委曲求全,那一种简单的爱情,那一个男女间的小游戏是如此的甜蜜。没有封建礼仪的束缚,女子不在躲藏于家中,而勇敢的逐爱,不因错过而悲伤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恋,就像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当然爱情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写挫折与失败,悲剧也会发生,又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虽然没有等待男子的提亲却依旧嫁给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这个男子,为这个男子处理好家庭的事物,每天都这么的劳累去义无反顾,她爱他,可他却变心了。她也曾为了他,看到复关就开心,看不到就难过,她的心情曾因他的变化,她也曾爱他爱的轰烈,可他呢,却这样的辜负了她。

在读《诗经》时会被里面那些单纯的爱恋而吸引,那些简单的爱恋,却依旧的甜蜜,从字里行间中渗出,那大胆的求爱宣言,是那么的直白,随时代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单纯简单的爱恋。

诗经读后感篇二

《诗经》是鲁国学者孔子撰写的。

古有四书五经,《诗经》是五经中的精华。

有不少读过诗经的人都赞不绝口,因为它蕴藏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个人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此《诗经?大雅?荡》也只用了八个字便解释了: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的哲学道理。

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让我明白了:有好东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现在,人们渐渐地忘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抛弃了祖先留下的传统珍宝。

有人甚至说《诗经》没有什么用,还十分难懂。

不!胡适爷爷让白话文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让它取代我们传统的文化。

随着现在都市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整个社会也越来越浮躁,这时不妨慢慢地静下心来,请您读一读《诗经》,这时它仿佛是一杯清茶,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诗经》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阅读《诗经》、传承《诗经》,因为《诗经》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

了解《诗经》就等于了解我们的过去。

了解过去才能未雨绸缪、展望未来。

不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诗经》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诗经》,去了解过去,我们的传统才不会被淡忘。

同时,《诗经》也是一把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希望大家都去关注它。

诗经读后感篇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有305首词,按內容可分成“风”,“雅”,“颂”三一部分,“风”和“雅”更接近平民百姓,其內容更为浅显易懂。

我非常钟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名《国风。秦风。蒹葭》。原诗现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始。

原诗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里的“佳人”而不管不顾路面艰险的场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爽的觉得,不必过多的装饰,就能令人遐思千万。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着路程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路面且长”说明了追求完美全过程的艰苦。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成了年青人觉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状态。

寻觅“佳人”的全过程是一个悠长而又艰辛的全过程,但年青人却自始至终执着地前行着,一种被称作爱的情感勉励他勤奋,给与他战胜困难的胆量,由于心里有你,再大的风吹雨打也不畏惧,由于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想要,爱情的力量一直无法估量,它可以给你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绝不后悔。

它是《蒹葭》给与我的启发,而《蒹葭》又只是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地科学研究每一首诗的内函,去其糟粕,尽管会消耗一定的時间和活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诗经读后感篇四

受到网络知识竞赛的压迫,沿着浮云走过的痕迹,天空的浅蓝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铅蓝色也曾使人思绮。于是,买了一本沉甸甸的《诗经》,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脑袋里这点儿国学知识,没有一本读过的“经书”是不能过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关的。小部分是久闻大名,其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更是让我期盼。

《诗经》是由孔丘主编,收录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国际声誉这么独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异常独到。我带着期待翻开了《诗经》的封面,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我合上这本深入人心深处的著作。《诗经》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思乡、借物抒情、感叹时光等常见的题材,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题目。赞扬、憎恶、传诵,引人入胜。——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惊奇“风”、“雅”、“颂”是何其理解,想参透孔子如何把这三百多余首诗歌分为三个大类。“颂”的意思较好理解,其中的“风”却应用怎样的理解方式去读懂?品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品读与领略西周至春秋的岁月风尘。我想掌握古人写文章的方法,如何用无数个中华汉字的几个就能表达尽一篇翻译过来有几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几个字和译文时,一长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区别好大,因此自然心里总赞叹古人的笔好神奇啊!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考题很难,每个考题都需要经过细细精读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读来答做。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结束了第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虽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这不是随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钻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仅有的'《大学中庸》和《诗经》,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瞧,总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一旁的母亲看着我,吓呆了,似乎从来没有看过我这副模样,她却一边说:“我们家温馨真用功啊!”经过一番考试前的“垂死挣扎”和临时抱佛脚,我凌然进入了第二次考试,终于比前一次考试高了几分,这让我十分高兴。所有的考试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会儿沉淀,一时轻浮,在往事里慢慢锈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试成绩是自己把关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诗经读后感篇五

如果思念有颜色的话,那么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它犹如思念,来自于亲情、友情、爱情,却又远胜于它们,不为它们所束缚。亲情、友情、爱情会因时间、距离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横亘千年、万年,历久弥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让思念的颜色绽放的美轮美奂,它犹如一株清纯的带着露珠的茉莉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花香中悄然盛开。青青的是你的衣领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闭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脑海中冉冉升起,弥漫开来。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啊,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随着这片青色越来越浓,心中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

睹物思人也好,爱屋及乌也罢,只要是与它相关的东西,都会这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梦如幻的青色。不为别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着青衫。

于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体,渗透入灵魂深处,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悠悠深闺中的寂寞之人,从《牡丹亭》到《西厢记》,从《桃花扇》到《长生殿》,哪个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过一生的?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登山了这高高的城楼,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期待着与你相见。 一天见不着你的面呵, 感觉好像已有三月的时间那么长啊。

所以,唯有在内心深处款款思念着你,思念着那抹与你有关的青色罢了。让这份思念,这抹青色,跨越万水千山,跨越天长地久,来到身边,陪伴着你,陪伴着我,慰藉着深深闺阁中寂寞的你我罢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终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抹青色终将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颜色。

诗经读后感篇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课本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诗经》,就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着、那份淳朴、那份圣洁所吸引了。于是带着好奇,又一次翻开了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奔涌,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质朴和安然。在这条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红、杏花白、香风玉露、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边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边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我想,在那个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摇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满着男子温柔而又细腻的思念。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又怎样?崎岖难攀又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这就是草色的爱情。诗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热情似火的玫瑰来的娇艳,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却更加质朴和真实。

曾有戍边征战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将士在归途中,看见一片衰败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离家时,家中庭院前那充满生机之景,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岁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却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况,是哀,是大哀!每当读到此处,总感到一丝草色的忧伤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湿的泪迹。

草色在《诗经》的纸间弥漫,有忧愁、有欢乐、有离别……这是千年前的人们最质朴无华的情感。阅读《诗经》,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安然惬意。而这,正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诗经读后感篇七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一行诗句,无限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