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2023年浣溪沙人生感悟(实用6篇)

2023年浣溪沙人生感悟(实用6篇)

作者:雁落霞 2023年浣溪沙人生感悟(实用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一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5、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16、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5、“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0.(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2分)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7.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荡”则无此效果(2分)。(如果选“荡”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7.(共3分)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译文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

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

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二

《浣溪沙》带有时光匆匆,而年老的感伤意味。我们和读者一起交流一下,还有没有更多的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浣溪沙》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末句呼应“无可”句)

伤春惜时,叹年华将逝。浣溪沙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浣溪沙的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浣溪沙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句写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下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反。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浣溪沙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反衬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已被长江之水冲刷殆尽,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剩下青山和夕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渔樵之角色冷眼旁观,语言精练平实,用一空字,表现几多惋惜、几多悲哀,但浣溪沙全词有些消沉、虚空,有隐者之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三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四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的著名词人。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这样称赞他的词:“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然而他的词大多数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以小令见长,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因此颇有花间遗风,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过早入仕,深谙封建社会为官之道,虽有一腔才华,却不如范公、欧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忠君爱民,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谱写出一曲曲为官的正气歌和风骨颂,他的一生太过平坦,永远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嫉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也为世人所歌颂和赞赏。大抵因为常常沉醉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享乐生活,他的词有美无思,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也被教坊冷落,逐渐散佚了。唯有这首《浣溪沙》因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变迁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讲授这一节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接着导入新课,康桥朗诵的视频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在对其本人的经历和词风的理解基础上,能够模仿着去朗诵。自读了之后,教师做简单指导,如第一句读出那种叙事的平和语调,第二句读出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第三句读出那种韶华流失的感慨和渴望与旧人重聚的希望,下阕一字一顿读出花落的无奈,第五句读出似曾相识、惊讶疑虑,最后一句读出寂寞孤独惆怅之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一共历经了一年零四个月,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很多人都说,晏殊是这场改制中的幕后领导人,要说起晏殊和庆历新政的关系,还要说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岁就会作诗,他一生不论是在做官还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神童,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被人举荐给朝廷了。他主要是为朝廷引进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过晏殊的提拔,其实晏殊他的女婿也和这场新政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他的女婿是当时和范仲淹一起提出这场新政的富弼,富弼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给晏殊看,晏殊特别喜欢,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别高兴,他觉得他们两志趣相投,并且也觉得富弼是一个有用之才,就带着他一起进行这场新政。然而富弼是当时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觉得他们结交为党朋党,历代的皇上是特别不乐意看到这种状态的,而且当时庆历新政已经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对派的反对,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关系,来结束了这场新政。总的来与晏殊和庆历新政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这一场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已经威胁到北宋政权的统治根基,概括起来这些危机总体来说一是积贫积弱,二是内忧外患。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贫积弱,这是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危机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开国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灭亡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避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但代价就是政府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入朝为官,进入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这种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导致正常科举的官员没有职位安排,而且导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财政的极大困难。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内忧外患,北宋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府只好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夏、辽国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而北宋的几场对外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都以贡献大量岁币了结,这就造成冗费现象。

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

本词没有背景,但从晏殊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门下的弟子才华出众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他们大都在朝廷为官,也许经纶之余总有闲情,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愉快之情总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门下之人相继被贬,那么再也没有那种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欢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这暮春时节伤春悼时,独自哀伤了。

上片词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单寂寞可触,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是一样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阳缓缓沉下,不觉暮年已至,更觉韶光易逝,聚散无定。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感慨。花落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无可奈何。燕归来是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寻,空留景色依旧,可去年亭台的欢聚又在何处?花开花落和燕子归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流失,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觉得这萦绕梦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这是词人的第三层感慨。然他的忧郁终无人能解,只好独自一人顾影自怜徘徊在这绿肥红瘦香消玉减的小路上了。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赏析了,感悟这首词讲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核心的问题。亦可以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说说词中的炼字炼句,主旨情趣等等,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纷纷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赏析到最后的名句时,时间不够,最后留作学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阅的一个难点,留待下节课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顿觉这节课的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这一节课,读花去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学生有感情的朗诵,选取了两组,男女生,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确实在朗诵上能够渐入佳境,因此慢慢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临其境去品味的时候确实能够在读上出彩,读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诗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五

学习《浣溪沙》    

1、指名朗读    

2、作者简介

3、《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4、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6、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学习《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5、齐读、背诵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作者邮箱: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六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译文

作一首词曲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注释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