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通用9篇)

2023年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通用9篇)

作者:雨中梧 2023年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通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一

昨天的美术活动是“蜗牛”,在让幼儿看过范画以后我只对孩子提出了两个作画的要求:

1、壳要大,选用相近色作画;

2、你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画。

结果孩子的画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蜗牛的身体形态各不相同,有得只画一个蜗牛头,伸在壳外,说是它在和朋友捉迷藏;有的宝宝把身体画得像只小船,蜗牛正在爬;还有的把身体画在壳上,说是蜗牛四脚朝天在晒太阳……可以说全班的小朋友想象都很特别,而且在整个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作画要求比较开放。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给他空间、时间,他们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增加任何的要求,只是根据孩子的想象给予技能上的指导。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是我说你做,你唯师唯书,而要善于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允许标新立异,没有个性的教育可悲的,没有个性的民族也是可悲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那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二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我就“蜗牛”这一课的教学说说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农村学校要利用独特的地理和环境资源,因为蜗牛在农村的环境里比较容易捉到,因此我起先安排了课前准备和学生一起捉蜗牛,在捉蜗牛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深刻的感受,因为学生在捉蜗牛的过程中了解到它的生活环境后就容易找到蜗牛。然后在教学时学生已有亲身的体验,这样使学生能够亲近于课堂、亲近于蜗牛、亲近于老师和同学,为学生学习好蜗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我也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从而去主动地探究事物,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牢固的,可以说有的是终生难忘的。

第一步:让学生一进课堂,马上投入到了自由的观察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和活动方式等。在观察和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观察动物的一些方法。

第三步:对蜗牛食物的探究和饲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蜗牛。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发现

1、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营造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同时利用农村小学的地理环境优势让学生课前感受亲自捉蜗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把经历活动的过程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和集体的研究、交流等过程中,体验一系列的直接经验,体验观察过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没有大量的提问和叙述,没有精彩的讲解,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制订研究目标,在活动中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和共享。促进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方法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问题。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三

《蜗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二课。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对蜗牛的丰富的直接认识。蜗牛身体的观察可以使孩子们经历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猜测、推测能力。观察蜗牛壳的过程会对孩子们在其它的观察活动中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蜗牛吃食物的观察,又可以使学生在新的层面提出更多问题,发现更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大胆质疑,指导学生合理的猜测、推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简单工具观察的能力和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动性较强,对小动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能够及时地质疑,并用猜测、推测等方法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2、科学探究:

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并且对他们的发现进行一些猜测、推测。

3、科学知识:

了解蜗牛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培养学生猜测、推测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在观察活动中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1、个人或小组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等。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图片,如海螺壳、盘状的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援茎触须等。

4、准备几个开拓新的观察内容的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观察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发现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有所收获。

活动和时间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1、谈话引入对蜗牛的观察师:小朋友们,你们谁观察过蜗牛?能说说蜗牛是什么样的吗?

2、提出观察方法师:你们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1、引入——了解学生对观察蜗牛的兴趣基础及学生对蜗牛的了解情况。

2、学生往往对观察工具的使用感兴趣,此时提出用放大镜观察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确定观察目的和要求(生拿出准备好的蜗牛)师:我们先来观察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生说)师:用放大镜依次观察它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个人用放大镜观察)

1、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明确提出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的展开。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一些猜测、推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1、观察蜗牛壳的讨论师:你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壳是怎样的?小组讨论一下,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学生汇报)

1、大家容易忽略的蜗牛壳成为观察对象,对孩子们在其它的观察活动中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方面会施加积极的影响。

2、通过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思维,在问题中引领学生的观察活动向着更深入处或更广阔处拓展。

活动和时间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师:同桌互相观察一下对方的蜗牛,看你们的蜗牛壳上的螺线的展开方向一样吗?两种展开方向不同的螺线该怎样描述它呢?师解释左旋、右旋。师:谁的蜗牛是左旋蜗牛?展示一下。谁的蜗牛是右旋蜗牛?展示一下。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左旋或右旋的现象呢?(生试说)师出示具有螺线结构的照片。(生了解)

2、观察研究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师: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如小块的黄瓜、面包、葱等。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吗?(想)用什么方法呢?(生小组研究方法)师:用哪种方法最合理?(生讨论最佳方法)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观察,看有什么发现?(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师:你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疑问?(生可能会提出:蜗牛靠什么发现食物?在多远能发现食物等)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后就要不断研究。

1、在观察蜗牛吃食物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新的层面上会提出更多问题。

2、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观察活动,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是个锻炼。在观察活动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能直接导致新的观察研究和新的观察研究设计。

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指生说)师: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通过交流,进一步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活动和时间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想继续研究蜗牛吗?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可饲养蜗牛,在饲养过程中你会发现更多。师结合书中20页左下的图,向学生介绍饲养蜗牛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在科学观察活动中产生浓烈的兴趣,并且延伸到课外,自主地继续自己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兴趣,不要求每个学生都饲养蜗牛。

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如:蜗牛壳上的螺线的圈数与蜗牛的年龄有关系吗?蜗牛在多远的地方能发现食物?蜗牛壳就像蜗牛的家,如果蜗牛壳碎了,蜗牛会怎样?在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想、猜测,自己去分析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权威,他不能回答,也不可能回答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且,教师也不应该成为学生获得答案的机器,而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方法的引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点滴成就的欣赏者。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四

《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不足之处: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五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则进展到蜗牛与环境的联系,蜗牛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层面,在新的层面提出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还有着诸如蜗牛与温度、蜗牛与水(湿度)、蜗牛与光等许多观察研究的内容。

蜗牛怎样吃食物?这个问题指向蜗牛的嘴和齿舌、蜗牛吃食物动作的观察和描述。齿舌的观察需用放大镜。

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插图表示的是其中的一种观察设计:在一只蜗牛的周围,放着菜叶、苹果、梨、橘子、面包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请注意,对小小的蜗牛来说,实际观察活动中只需要一小片菜叶,一小块苹果和梨,其他食物也是如此。插图中画成整株的菜,大块的水果只是为了表现放的是什么食物而已。实际上,用黄瓜、饼干屑、西瓜皮等其他物品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的问题中,除了包含着学生习惯使用的“蜗牛喜欢什么食物”这样的问题外,还包含着“蜗牛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靠什么发现食物”“蜗牛能从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等问题。有的问题的提出也许能直接导致新的观察研究和新的观察研究设计。

进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学生发现蜗牛在课堂上与家里的进食现象一同,蜗牛在课堂上不吃东西,而把蜗牛带回家后要吃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让生思考。

教学反思:作为科学科学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险究的过程。只有对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地区性”的价值,既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又要使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如果教师直接把蜗牛不食的原因讲授给学生,恐怕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就无从谈起,科学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免有教学环节的失败,难免有做不成功的实验,贵在不断的探索,并作为教学资源利用。作为科学教师应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用我们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为来影响和感染我们身边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体验形成科学实验不论成功和失败都要进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六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教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但外国的教师则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大相径庭。那位小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他说一说,也许是每当下雨时,父母从不给他送伞,所以他很羡慕小蜗牛的壳,不用怕雨淋;也许是他家境贫寒,家里“墙不挡风,瓦不遮雨”,每当下雨天就要用盆接雨,这使他深切感受到雨淋不到的小蜗牛的壳有多么好呀!但小朋友的哄笑和教师的不置可否,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个阴影,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新课程,教师应有新的视野。我们稍加思考并不难发现:小朋友的想法,其实是十分可贵的,甚至其他小朋友的哄笑都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如能发现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课堂新资源的即时生成。我想,当其他小朋友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小蜗牛背上的房子确实限制了它爬行的速度,但也有很多优点,如不易受伤,夏天晒不到、冬天冻不着等。小朋友们都很聪明,现在努力学好科学知识,长大了可以设计一种适合人的新型的“轻巧房子”,使之不怕风、不怕雨、不怕晒、不怕冻,你们说好不好?这不但肯定了学生的思想,融洽了课堂,还给予了其希望。

新课程,教师应该有新的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虽然,教师在课前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防止课堂突发情况的出现,不可能预料到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完全为突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七

《蜗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动物”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小动物,和对几种小动物进行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这些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发展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内容的能力和观察对象进行描述、记录的能力,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的小动物,珍爱生命。

第一课已打开了观察探索小动物之门,寻访了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熟悉了身边小动物的栖息之地。《蜗牛》这一课将对蜗牛进行细致观察,不仅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蜗牛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说他们常见到蜗牛,也知道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栖息,陌生是说他们对蜗牛身体构造并不了解。除此之外,孩子们对于蜗牛靠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爬行的,也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就通过观察、讲解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和它的运动。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2只蜗牛,便于课堂上进行观察和教学。可有两位学生没等老师来上课,他已经把蜗牛给弄死了。另一位学生课前拿来玩弄时,不小心蜗牛掉到地上,刚好经过的同学给踩死了。对于以上三位学生,我在课堂上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呼唤学生珍爱每一个小动物,不伤害它们。让学生观察蜗牛的构造时,大部分学生都细致观察,并把观察中地发现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少数学生就不听指挥了。

有把两只蜗牛面对面放,观察它们是否会打架;有把蜗牛放到女同学的头发上,吓唬女同学的;有用手在蜗牛后面拼命拍桌子,想追赶蜗牛往前爬。当时我都一一对这些行为进行纠正,并引导他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在画蜗牛图时,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画出蜗牛的各个部件,虽然不是很美观。粗心的学生画得并不完整。在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时,学生们都比较认真地去做,去观察,也比较积极汇报自己在观察中地发现。

本节课上,学生们认识了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及它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了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防范,加强课堂组织纪律,加以引导,力争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八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菜叶上的蜗牛教学反思篇九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泥工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塑造物体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以泥工为主,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捏、团、搓、压等技能,学会了搓面条、团汤圆、包饺子、做胡萝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小班孩子爱动物的特点设计活动。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初步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课件,背景音乐、草地背景图

幼儿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蜗牛壳的技巧。

(一)欣赏蜗牛图片,激起兴趣。

1、出示蜗牛身体图片——师: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呀?

2、出示完整蜗牛图片

师:那我们跟小蜗牛打个招呼吧:小蜗牛,你好呀!

师:我们来看看,小蜗牛它长什么样呢?

师总结:小蜗牛有细细长长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长着长长的触角,背上还背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蜗牛背上“小房子”。

师: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呀?(请个别幼儿说)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紧紧卷成蜗牛小房子。!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现在拿起一团橡皮泥,一起来做蜗牛背上的`小房子吧。幼儿集体操作:做“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儿歌制作)

师: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没呀,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大,谁的小呀?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个别幼儿回答)师总结:我们把房子打开来看一看(比较橡皮泥的长短)。秘密就藏在这里:原来呀,这个橡皮泥搓的细又长,房子就会变大哦。

示范讲解蜗牛的身体的制作师:我们做好了蜗牛的小房子,身体还没有呢,赶紧来做吧。我们现在要换一种橡皮泥的颜色了哦。蜗牛的身体是一头大一头小。“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用牙签来做小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师:看,现在,小蜗牛还缺了什么呀?幼儿:触角、眼睛。

师:对了,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触角怎么做呢,老师就请火柴棍来帮忙。拿起两根火柴棍,插在蜗牛的头上,做触角,还有眼睛。

1、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儿歌引导幼儿。

2、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放在树叶上),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么多的蜗牛宝宝出来散步已经很久了,有些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来,跟蜗牛宝宝说再见吧。

自编故事:《小蜗牛去旅行》

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