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最新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者:温柔雨 最新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二

在讲分数的产生时,曾提到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讲到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点出来,现在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1.读懂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每个例题的安排。在例1的教学中是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结果,使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起来。在例2教学中,列式比较容易,但是计算结果相对有些难度,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以得出计算结果,但是为什么学生说不清楚,因此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分一分,学生知道了其中的结果,能根据分的结果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2.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计算的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方法:

(1)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四分之一块,再把12个四分之一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3个四分之一块,也就是分得四分之三块。

(2)把三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四份剪开,得到四分之三块。

(3)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成4个二分之一块,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块,最后把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块。

(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四分之一块,是四分之三块。

对于除法算式的两层含义,个别学生还是有些混淆。

让学生正确区分分率和实际数量的区别,以便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三

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紧扣学习目标复习引入。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分数的倒数,并强调学生语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个练习题,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作图并将所作的图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第二个绿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求这张纸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课前就进行了复习,其实就是将第二个绿点的难度进行了分散教学。改进:在听了孙主任的点评后,孙主任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如果还是想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引入,不妨将第二个问题改成“2个七分之二是多少?”学生自然能想到2个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够作图进行说明。这时再抛出第一个绿点的问题,通过折纸操作,与所画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这样的复习引入同样能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在处理第一、二个绿点时,我在第二个绿点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改进:由于将整张纸平均分成7份对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在给学生提示方法时,语言描述应该更加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小组合作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课堂的生成,多从每节课积累,课后及时反思,以此来锻炼自己在课堂上遇见预设之外的生成能够更好地应对,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被听课,都是每一次的进步,非常感谢孙主任、朱主任、我师父及其他老师前来听课,并给予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我进步。我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领悟教学这门艺术。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四

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执教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我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一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足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五

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你们能从这里面找出什么信息?怎样列式?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所以要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教例题答案,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等等做法,而是充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自主优化的学习建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激活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探究由原来的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多元、富有生命力,使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紧接着的是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再次放手,让学生解决: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检验自己的探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