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2023年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汇总5篇)

2023年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汇总5篇)

作者:BW笔侠 2023年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汇总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篇一

春节前夕,开展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广大群众的悉心关怀。临近春节,按照中央组织部通知,各地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群众的心坎上。但个别地方走访慰问重形式、轻实效,存在“送快递”式、“下饺子”式走访慰问,造成入户走访如同“拆盲盒”,走访慰问效果大打折扣。做好走访慰问,要做到有“精度、温度、深度”,切实考虑群众的需求。

走访慰问要有“精度”。走访慰问,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法宝”,也是我们党一项重要的“暖心工程”。走访慰问的对象范围广、跨度大,精准了解把握慰问对象的信息,才能避免“盲盒”尴尬。要摸清基础底数,深入基层一线,对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等各类慰问对象进行全面摸排,掌握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确定慰问对象名单,确保不遗漏。要提升排查精度,通过实地调查、查阅系统等方式,全面掌握慰问对象的住房条件、就业保障、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备齐电暖气、清洁煤、慰问金等时节所需慰问物品,做足走访慰问“预习功课”。要走好相关程序,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等方式,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程序,确保慰问对象经得起党员群众的检验。

走访慰问要有“温度”。“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走访慰问,最关键的是要让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走访慰问活动有没有温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把来自党关怀和温暖送到被慰问对象的心窝里,能不能达到入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效果。党员领导干部在走访过程中,要带着感情去慰问、带着真诚去慰问,面对面“问一问”、心贴心“聊一聊”,拉拉家常唠唠嗑,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让走访慰问活动有温度、暖人心。要举一反三,主动扩展服务范围,从慰问过程中找到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能办的事马上办,不能解决的做好政策解释,给予准确回复,把走访慰问的过程转化为凝心聚力的过程,转化为加深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实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走访慰问要有“深度”。走访慰问,真正的落脚点在于“帮困解困”,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开展走访慰问,决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简单地“拍拍照、微微笑、握握手”,必须多“慰”多“问”,既要有物质上的慰问,又要有精神上的关怀,既解决基本生活层面的“燃眉之急”,又密切关注精神层面的“所想所需”。在这次走访慰问中有许多是老党员、老干部,每一名老党员身上都有着许多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有许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借鉴。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走访慰问作为“寻策”良机,在听取意见、建议中发现工作不足、找准改进方向。主动为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搭台子”,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等优势,切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做好走访慰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生动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沉下心、俯下身,扎扎实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心中,真正把好事办好。

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篇二

走访慰问向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仅可以传达组织关怀,更是掌握社情民意、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方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必须“执心而行”,在走、访、慰、问四项工作上下足文章,切忌把走访当“走秀”、拿慰问当“演戏”,浮于形式、走马观花。

真心走,深入基层有态度。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走访慰问要“身到”更要“心到”,否则就变成了“赶场子”“走流程”,留下了物资、留不下温暖,带得回照片、带不回认可。要想使走访慰问真正起到温暖人心的作用,党员干部必须怀着一颗真心,一方面加强认识,正确认识到走访慰问所能起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作用,把走访慰问当做化解矛盾纠纷、掌握社情民意、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要做到真关心,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放下身段、放低姿态,走街串巷、深入交流,多与群众“拉家常”“交心底”,用最真实的态度,走进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

细心访,促膝长谈有温度。

走访慰问不是“送快递”,“走马观花”难以发现任何问题,只有走慢一点、看细一点,才能访出实情、访出民意。要坚持“促膝长谈”而非“长话短说”,多唠唠家常里短、鸡毛小事,从群众的“无心之言”中,用“一叶知秋”的远见,听出真情实意、听出实际困难。同时一些老同志本着“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的心思,一涉及到困难问题就变成了“好好先生”,但是日常生活是否真的没有困难,只有放下“摄像机”,空出双手去揭揭锅盖、看看衣柜、摸摸被褥,才能全方位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情况,真正访清生活条件、访明困不困难,从而更好、更针对地解决困难。

耐心慰,解决问题有力度。

个别干部把走访慰问当作“一次性”工作,一番“例行公事”后,带走问题,带不来方法,即使带来方法,也是“一张方子治百病”,使年年岁岁“问题”常在。走访慰问决不能“一走了之”,必须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对症下药”,摸清底子、找出症结,建立困难台账,精准开展工作,不搞“一刀切”、不炒“大锅饭”,针对性解决问题。要“常回头看”,看看成效、看看口碑,多杀几个“回马枪”来归纳经验、检查落实,最终形成常态化机制,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虚心问,从善如流有风度。

老党员、老干部见证了党的百年征程,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走访慰问当做“机遇”,充分发挥老同志“经验库”的作用,虚怀若谷,求良策、寻良方、问不足,积极主动听取意见、建议,为工作查漏补缺,进而打开思路,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老同志身边,切实增强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激励老同志们发挥“为霞尚满天”的余热,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群众基础,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而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老党员、老干部活动。老党员、老干部是我党的精神“富矿”。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可以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更好书写复兴路上的荣光与梦想。在走访慰问的过程中,“人到”更要“心到”。

杜绝“形式主义”,用“真心”访民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岁末年尾,部分党员干部忙于各种总结、述职、汇报,无暇顾及走访慰问。有的党员干部拎着物资,打卡拍照“赶场”式的走访、“应景”式的慰问,为了走访而走访,完全没有领会走访慰问的实际意义。党员干部走访慰问不能只做礼品的“搬运工”,拒绝例行公事的询问、千篇一律的交流,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套话、官话。走访慰问要带着“真心”、带着感情,多换位思考,摸一摸群众的衣被,揭一揭群众的锅盖,尝一尝群众的饭菜。充分掌握真实情况,切实了解走访对象的家庭情况、困难程度,关心最直接最突出最现实的诉求问题、利益问题,才能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切忌“蜻蜓点水”,用“细心”解民忧。

“但愿苍生俱饱暖,细微之处见真情。”走访慰问要深走访、细排查、准施策,让慰问顺民心。一些单位走访慰问不深入、不细致,“乱点鸳鸯谱”,只走访“关系户”,慰问活动“一刀切”,不管党员群众需要什么,送的都是米面粮油。走访慰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以走访慰问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慰问对象“急难愁盼”,实现精准走访慰问。走访慰问要“有备而来”,事先调查各走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慰问计划,多一些细致入微,少一些程序、套路,做到因人施策、精准送暖。

做好“后半篇文章”,用“恒心”暖人心。

老党员、老干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带着问题来”,要抱着学生的心态,主动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以此优化服务、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带着问题去”,问民所需、问民所盼,逐一落实解决,扎实推进走访慰问“最后一公里”,确保问题解决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走访慰问要有“恒心”,建立长效机制,不要把走访慰问作为过节的一项任务,不能让走访慰问“节”前风风火火、“节”后冷冷清清。对困难党员和群众的关心落实到日常,找准所忧、处稳所急、做实所盼、办好所难,切实彰显“为民初心”,进一步提升党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走访慰问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温暖人心的桥梁和纽带。

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篇四

近期,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__亿元,对__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作出安排。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是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方式,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如果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就会适得其反,引起党员干部的反感。做好走访慰问活动,要实事求是、灵活安排,用心用情用力,不能按照既定的“剧本”走,杜绝“打卡式、标配式、演讲式”走访。

脚底要沾“泥”,杜绝“打卡式”走访。

走访慰问“走”字为先,如果到不了慰问对象家中,走不出办公室,走访就无从谈起,慰问就是一句空话,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走不实、走不深,定时间、定户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家一户“打卡”,就成了“走过场”。或者象征性地走访一部分对象,把“走了”当“走到了”,把“走了”当“走好了”,把“走了”当“走到位了”,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这些现象在走访慰问中一定要不得,不仅会失去走访慰问的本来意义,还会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诟病,领导干部必须要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亲临慰问对象家中,舍得花时间,一户一户转、一家一家走,用脚底的泥土丈量“走”的深度、“走”的广度、“走”的温度。

心中要有“民”,杜绝“标配式”走访。

心中有民应当是广义的,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是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的同志、因公去世干部家属等的关心关怀。做好走访慰问工作,领导干部心中要始终装着慰问对象,对慰问对象有关怀之爱、崇敬之心、感谢之情,决不能把慰问金和慰问品一放就草草了事,或者按照“剧本”的安排,握个手、拍个照、合个影,嘘寒问暖几句,搞“标配式”慰问,这是党员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必然会伤害党员干部群众的感情。要把真情实感贯穿慰问活动始终,深入慰问对象家中摸一摸衣被、揭一揭锅盖、问一问冷暖,让慰问对象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耳朵要善“听”,杜绝“演讲式”走访。

走访慰问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更主要的是听取慰问对象的意见建议,做好困难对象的帮扶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听”的前提是要让群众“说”,做实“问”的文章,这也是走访慰问的题中之义。每到慰问对象家中,都要心贴心地交流,上炕头、拉家常,从工作情况、生产生活、家庭日常等破题,拉近与慰问对象的心理距离,让慰问对象敞开心扉说,不能只顾自己开口讲,不顾对方感受,甚至说官话、打官腔、背台词,不想让别人开口说话,这种虚情假意与走访慰问的初衷背道而驰,而要用真心真情来换对方的真言真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想,掌握自己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听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建议,通过走访慰问凝聚人心、提振信心、推动工作。

开展元旦春节慰问工作报告篇五

近期,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去“虚”有“度”,扎实抓好走访慰问工作,真正将这项“暖心工程”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让慰问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地暖民心、聚人心。

杜绝虚张声势,强化帮扶济困力度。

要把走访慰问做深做实、做细做透,就要全面掌握慰问对象的“眼前所需”,不仅在即办即结中解决好“燃眉之急”,还要着手处理慰问对象的“长远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真情“送下去”,把问题“带上来”,把智慧经验“提出来”。通过了解困难党员的所忧所想所盼,建立起长效整改的“责任清单”;通过听取老党员老干部为事业出谋划策的“好声音”“金点子”“土方法”,梳理出清晰有效的“行动指南”;通过聚焦慰问对象反映的民生问题、矛盾症结,制定出规定期限的“整改计划”,“真刀真枪”解决难题,“尽心尽力”推动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发展,进而写好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

杜绝弄虚作假,提高量体裁衣准度。

走访慰问是我们党关心爱护老党员老干部的重要载体,一场有意义、有效果、有真情的走访慰问绝不是“一袋米、两桶油、三袋面”的敷衍了塞,更不是“门口打卡、握手拍照、写文发稿”的形式主义。要想办好“雪中送炭”的实事,达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就要用心提高“量体裁衣”的准度。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走访前期下足功夫,通过调研分析、走访入户等不同方式,精准掌握慰问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困难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慰问的物资,以“真材实料”去敲响老党员老干部的家门,让经费花在刀刃上、花出实效来。

杜绝虚情假意,增加干群关系温度。

对慰问对象来说,物质帮扶固然重要,精神关怀却更加温暖。要增强党员同志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就要做到思想上关心、情感上共鸣、心灵上慰藉,才能让美丽“夕阳红”发挥余热、绽放光彩。走访慰问是一次与群众直接“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不能只是拿着慰问品、慰问金“匆匆地来”,打卡后又“匆匆地走”。在走访慰问中,要放下“官架子”、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主动聊家常、问冷暖,用“方言土话”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感情,让慰问对象舒心安心,切莫“身到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