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优质数字政府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5篇)

优质数字政府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5篇)

作者:书香墨 优质数字政府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5篇)

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获取各种数据和信息,进一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趋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数字政府建设的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政府建设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政府建设是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改善政府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过程。在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加快信息化应用进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数字政府建设的本质是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信息化技术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加强内部信息化、电子政务办公、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的目标就在于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实现政府高效运转。

二、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公开透明。

信息公开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方面政府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公民参与和政府问责等方面的建设,通过网上政务服务、政府公开信息平台、社交媒体和其他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公开透明的决策,增加民众信任度。

三、科学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数字建设。

数字政府建设要达到最终目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根据不同阶段提出可行的方案,既要注重前瞻性,又要注意可持续发展,要推动数字政务建设在各个领域的协调推进,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和统筹,实现数字政府建设目标的共性化、标准化和规模化。

四、加强技术保障和人员建设,确保相互配合。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足够的领导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支持。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强调基本常识和技能培养,提高管理和运营水平,加强与信息产业的联系和合作,互动配合并实现协同发展。

五、重视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可靠性。

信息安全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谨防风险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府服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提升政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意识,同时培养风险意识,做好数据安全保护,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充分做好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预案,确保数字政府建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数字政府建设正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数字政府建设的顺利实施,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数字政府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政府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服务的创新,创造出更加先进和富有效率和效益的服务模式。同时,要加强与公民的沟通和联系,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数字政府建设真正成为满足公民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调研报告

南通和淮安等市也开始对政府投资工程试行集中代建。通过“代建”可以实现专业化建设管理,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种创新。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政府投资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非政府投资活动一般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除政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以外的投资都会追求最大化利润,而对难以盈利甚至不盈利且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则不会涉足,而这些难以盈利甚至不盈利且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又往往是政府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到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安全的设施,所以政府基本建设资金必须集中投资在这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上。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涉及到社会发展或服务的各个方面,又是使用国家或地方财政的资金,从根本上说是纳税人的钱,因此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要在公众关注的前提下将项目建设好,相关负责单位应当定期向社会直接、间接地报告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意义、施工进展、施工质量及建成后的项目对公众生活将产生的影响。争取舆论的支持,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是保证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为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使纳税人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树立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政府一般采取比其他形式投资更严格的管理程序。主要表现在:要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报批手续,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严禁挤占、挪用政府投资;严禁在勘探、设计、施工方面做手脚;财政部门把关项目评审程序,以保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不被浪费。

代建制度是一种民事委托关系还是行政委托关系,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代建制普遍存在一个实践矛盾,即委托代建的房屋建起来了,委托人(各相关政府)作为直接的当事人,不得不面对不断出现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的投诉,这种情形在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的重大责任与义务,不能够因为实行代建制而产生转移。实行代建制的本来目的是希望通过代建方使建设单位从非专业领域工作中摆脱出来,不必承担这些单位无力承担的专业责任与义务。但是当代建行为的法律关系不清时,建设单位在签订协议时,通过委托代建,建设工程的民事责任风险转移了,但更重要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的风险并没有转移,原因在于代建制度并不是一个法定制度。同时行政法规规定的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建设单位违法的责任追究,包括对单位主管领导的责任追究,并没有因民事性质的委托而转移。代建单位因有限的代建费用而不愿承担更多的代建责任,同时建设单位也因风险没有被完全转移而对委托代建持疑虑态度,合作双方这种不同的期望目标便对建设工程项目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扯皮、纠纷、责任推卸等情况时常发生。这些情况,对于代建制度的顺利推行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加上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条分割情况,便产生了一些具有条条分割特征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形式,如工程咨询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设计咨询制度以及其他各类细分的工程建设中介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机构组织的业务不仅具有同性质的重叠性,还因与政府的某行业的管理职能关联,通过各自的资质、资格及业务范围的管理而形成相对的封闭的运行机制,导致建设项目的中间管理服务环节过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管理低效等问题,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领域的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现在,又要在政府投资领域建设项目上再实行一个代建环节,是否会因增加一个中间环节而影响工程建设效能,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承担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义务和对项目的。

合同。

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工作协调责任。而目前的代建制度,代建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大致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副作用。

政推动,并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来保证工程进度,表现的是政府行为,而采用代建制后,则改为相关企业完成此项工作,作为企业,往往很困难。并且在企业行为下,花费在房屋动迁的费用相对以前要多出许多,对工程总投资会造成不利的局面。

代建企业大都隶属于政府部门,虽然根据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代建企业正在改制,但从整体看,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这将极大的阻碍代建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代建制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目前的代建行业中,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都很高,现场实践经验较多,但知识面偏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复合型人才。另外,代建单位的人员组织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且培训经费缺乏,缺少专门培训机构。

在保证有效利用政府资金、树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促进代建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清代建工作思路:

现阶段,由于代建制度出现而产生的风险转移问题,主要因为委托代建的法律不明确,以及责任无法转移的情形,作为代建单位应通过与委托单位协商,明确项目风险承担主体。

在我国具有代建制资质的企业,几乎清一色是隶属于某一个政府机关,有的甚至就是政府机构的原班人马。现阶段,这个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行业的垄断限制了竞争,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代建企业属于“智力服务业”,它与其它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成果是在从业人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中产生的,为此从业人员的素质极为重要,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有关法律、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因此,要使企业有充足的动力发展,就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20xx年,我市开始对投资额超过50万元的政府项目全面推行代建制,在总结代建制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为了保证市政工程和房屋建筑工程代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工程管理,规范工程参建单位和个人的行为,我们对公司范围内从事施工(含园林绿化施工、安全设施施工)、监理等建设活动的承包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施工和监理业务承包单位和个人的从业规定、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不良行为及罚则、个人不良行为及罚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业务承包单位和个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为再次参与公司工程建设提供信用数据支持,以利于奖优罚劣,从而培养一批讲信用、精业务和强管理的代建工程建设队伍。

《**市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管理暂行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以后,我们严格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代建单位管理责任、代建项目实施程序、代建项目资金管理、代建项目奖惩等规定。在代建制推行过程中,我们结合代建制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了暂行规定的具体细则,加强对代建过程中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变更签证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代建项目资金管理、廉政监督等重点工作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申报审批程序和明确管理责任,强化代建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将每个代建工程做成阳光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洁工程。

我市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推行代建制。在代建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结合代建制的特殊要求,重新编制了《代建合同示范文本》,对代建项目概况、代建工作内容(包括全过程代建和建设过程代建的工作内容)、项目投资控制金额、计划工期、质量标准、代建管理费、委托方职责(包括确定工程负责人)、代建单位职责(包括确定工程负责人和现场管理人)、预算及财务资金管理、竣工移交、违约责任和部分专用条款进行明确,报市建设局、市财政和市工商局批准印发执行后将有利于规范合同内容,强化合同管理,促进代建工程顺利开展。

为加强我们承担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高重大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按时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丰富激励机制,我们规定凡是属于公司承担建设的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和现场管理人员均实行项目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照权限分级管理的原则,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缴纳2019元风险抵押金;现场管理人员承担直接责任,缴纳1000元风险抵押金。在项目责任时限内完成建设任务的,风险抵押金予以退回,并按照同等金额予以奖励;在项目责任时限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风险抵押金予以扣除。

为了进一步加强市政工程、房屋建筑代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建立工程质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在工程竣工验收移交后,我们将按照规定在保修期内组织参建单位参与检验工程建设质量及使用情况。该回访制度明确规定:我们承担建设的工程在招投标时应明确提出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及时参加公司的质量回访活动。各工程项目管理部在组织质量回访时,应认真听取委托单位(使用单位)的意见,严格检查工程质量,做好回访记录,并将工程参建单位参加回访及落实我们对回访要求的情况都列入该参建单位的信用记录。参建单位未落实质量回访要求的,我们不支付剩余工程款项。此外,工程返修的质量验收标准,以国家建筑施工验收规范,规程,标准和设计要求为准,返修必须由使用单位签证,纳入技术档案。

总而言之,代建制是新兴的制度创新,必须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立足节约资金、提高效益、确保廉洁的前提,切实采取合法的措施、合理的方式,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代建制全面进步。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顺利进。

下面就本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加强领导,把信息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各处室级部配备公用办公计算机,并在部分处室配置打印机,充分利用校园网一这平台将各处室级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学校购置数字化电子图书馆一套,计130万册图书,并接入校园网,使全校师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校园网浏览阅读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学校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信息发布、知识资源及电子图书等内容,为学校管理、师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学校将建成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全部设有网络端口、提供一台公用计算机和打印机,并设置专业服务器,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6电子实验室建设。

(1)计算机教室系统。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9月,学校新购置高档海尔品牌计算机30台,组装服务器一台、教学用机一台,保证了计算机教室和高效运行。

(2)多媒体教室系统。

学校设有高标准多媒体会议室、公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班共9个,配备教学用机、投影设备各一套,并接入校园网。

1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数字化手段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注重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一线教师人人掌握了现代教学教学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全技术用于办公和教学。

2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寿光市教育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利用数字化段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优势,在教学培训中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培训、技能大比武,网课评选项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3开足开全课程,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校数字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设备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实际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出现质地飞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硬件设备,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保障。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真正实现我校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顺利进。

下面就本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各处室级部配备公用办公计算机,并在部分处室配置打印机,充分利用校园网一这平台将各处室级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学校购置数字化电子图书馆一套,计130万册图书,并接入校园网,使全校师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校园网浏览阅读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学校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信息发布、知识资源及电子图书等内容,为学校管理、师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学校将建成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全部设有网络端口、提供一台公用计算机和打印机,并设置专业服务器,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6电子实验室建设。

(1)计算机教室系统。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2019年9月,学校新购置高档海尔品牌计算机30台,组装服务器一台、教学用机一台,保证了计算机教室和高效运行。

(2)多媒体教室系统。

学校设有高标准多媒体会议室、公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班共9个,配备教学用机、投影设备各一套,并接入校园网。

1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数字化手段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注重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一线教师人人掌握了现代教学教学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全技术用于办公和教学。

2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寿光市教育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利用数字化段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优势,在教学培训中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培训、技能大比武,网课评选项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3开足开全课程,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校数字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设备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实际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出现质地飞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硬件设备,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保障。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真正实现我校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

法制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一)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执法人员培训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为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区政府修订完完善了《**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20xx年以来,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5次,研究重大事项5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编制修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健全完善,文件合法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20xx年以来,全区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3件,其中区政府出台2件,乡镇、部门出台1件;因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审核未通过的0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向上级法制机构和同级人大报备审查,主动接受监督。对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定期督促上报备案,从发文主体是否合格、内容是否合法适当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存在问题的提出书面审核意见,该纠正的责令纠正,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保证文件合法。按照“谁起草、发布,谁负责清理、修改或废止”的原则,及时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20xx年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区法制办已经集中清理了20xx年到20xx年区政府出台的的规范性文件,并着手清理1990年到20xx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将集中清理1990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力争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明确职权、明确政府职能及其运作以及流程。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正准备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城市建设、道路规划、医疗保健措施、事务处理等分类进行公开,并对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予以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区政府门户网站包括新闻概要板块,党务公开板块(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政务公开板块(文件法规、招商引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等方式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回馈渠道,保证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另外定期编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及时透明。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方面。按照省、市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20xx年拟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目前,在原区就业局服务大厅暂时设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临时办事大厅,并投资40万元进行更新改造,统一购置了桌椅、沙发、茶几、档案柜、复印打印机、电脑等相应的办公设施。目前,临时办事大厅入驻人事、民政、扶贫、住建等12个部门,工作人员26名,办理服务事项达31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各乡镇也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六)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将执法依据、权限、范围、程序、时效、责任处罚、收费(罚款)项目、办事程序及结果、监督举报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公开,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违法行为,公开执法程序,限时承诺办结,及时报备审查,自觉接受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坚持以“两个规范”为目标,统一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文书格式,做到了行政处罚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准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统一票据、罚缴分离制度,各行政部门凡有收费项目和罚没权的,均办理了收费许可证和罚没许可证,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20xx年以来,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5件,督促整改和纠正2件。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各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目前全区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法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

(一)行政执法存在一定不规范的现象,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是由于基层部门缺编严重,行政和事业人员混岗使用,执法人员调整频繁,执法队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执法程序等;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如执法部门追赶违规摆摊设点人员、强行收缴商品,面对农民入市卖菜未交管理费采取粗暴方式强行赶出市场等;三是个别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执法动机不纯,主观上存在以权谋私思想,造成随意执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时有发生。

(二)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造成法律意识淡薄,对涉及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知之甚少,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造成工作延误。有的行政部门“行政权至上”观念严重,在行政管理中总想包揽一切,管了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外个别部门之间职能不明,执法权限模糊,造成多头执法,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行政执法责任制缺乏明确标准,责任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部门执法主体资格、职责范围、职权依据不明确,执法程序混乱,未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只纠正不惩戒,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执法人员责任,只考核不奖惩,削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作用。

(四)政府法制机构的力量较弱,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编制较少,专业人员不足,与其承担的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府法律顾问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协调等职能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职责无法履行,也难以发挥行政监督纠错功能和作用。

(五)规范性文件审查不严,备案不够及时。部分乡镇和部门为了规避监督,对本乡镇、本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报审,缺乏规范的审查制度,一些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执行效果不够明显。有些乡镇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不够及时,甚至故意拖延报送备案,加之法制机构权限、手段有限,致使备案审查的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备案审查的监督效果不明显。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法制政府,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是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权和职能范围,从“万能政府”中解放出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业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规划、调控、服务和引导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将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加强对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要建立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做到行政决策权责一致。

(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严格按程序执法,注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职权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问题,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机关要主动向人大及其会报告重大决策事项,接受人大的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支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揭露严重违法行为,强化层级监督,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追究;加强专门监督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执纪,提高监督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落实是关键。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要领导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关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三是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为政府行政决策、处理矛盾、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要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提高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对行政机关立法性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及时报备,确保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一是认真做好报审论证工作。政府法制机构要科学编制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对各部门报送提交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从起草阶段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把关工作。对于涉及执法部门多、直接影响群众利益以及一些公共管理政策性文件,要通过召开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保证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本级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相协调,符合规范要求,符合群众利益要求。二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对政府新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在政府网站或区有线电视台予以公布,并逐步建立公共场所政府规范性文件投放制度,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备案时间、报备格式、登记条件,严格审查文件的合法性(包括主体、权限、程序是否合法)、适当性(合理、公开)和协调性(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对符合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的,予以登记备案,对不符程序要求的,及时予以纠正或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要按照“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目标,建立规范性文件统计、报告、审查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法制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6月份,区人大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黄岩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区法制办、北洋镇、屿头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19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100%,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91.8%。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黄岩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黄岩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同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促使部门、乡镇街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年来(20xx-20xx年)共审查了52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20xx年以来我区的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努力打造“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有限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248项,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期,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努力打造“阳光政府”。20xx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93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我区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二是制度执行尚有差距。区政府已对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等工作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制,并组织了多次培训,但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仍有差距。一些单位在规范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问责相对弱化,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失去了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联动机制亟待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涉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及监督制约等多方面,但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就是就是法制办的工作,与其他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要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将黄岩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汇编成册,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围绕与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改变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学校将建成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全部设有网络端口、提供一台公用计算机和打印机,并设置专业服务器,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6电子实验室建设。

(1)计算机教室系统。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9月,学校新购置高档海尔品牌计算机30台,组装服务器一台、教学用机一台,保证了计算机教室和高效运行。

(2)多媒体教室系统。

学校设有高标准多媒体会议室、公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班共9个,配备教学用机、投影设备各一套,并接入校园网。

1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数字化手段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注重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一线教师人人掌握了现代教学教学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全技术用于办公和教学。

2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寿光市教育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利用数字化段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优势,在教学培训中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培训、技能大比武,网课评选项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3开足开全课程,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学校安排充足的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且上机操作时间保证在80%以上,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校数字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设备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实际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出现质地飞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硬件设备,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保障。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真正实现我校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

数字政府建设的心得体会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政府建设变得日益重要。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政府的运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数字政府是指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政府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一种新型政府形态。数字政府建设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保障人民权益、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还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社区治理、民生服务和民主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数字政府建设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在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方面,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着数据缺乏、信息孤岛、数据融合难度大等难题。此外,在信息安全、数据隐私等方面,数字政府建设还面临诸如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等安全挑战。因此,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

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上述的各种挑战,政府部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与技术保障措施,确保政府数据的安全性。其次,要建立起完善的数据标准与分类,各类信息和数据之间可以方便地互通。再者,要重视数据整合、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促进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公民。

数字政府建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深入领会数字政府建设的意义,理解服务于人民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其次,把握信息化手段,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制定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方案。还有就是,推进全流程、全院线、全员参与、全民共治的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和创新成为推动治理新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政府还要注意一些领域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持续突破和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政府、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教育等概念的深入人心。未来数字政府应贯彻“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打造公民参与治理的新型机制。这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愿景。

综上所述,数字政府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政府部门需要在数字政府建设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把握技术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充分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不断实践和践行数字政府建设的意义。通过不懈地努力,数字政府建设一定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数字政府建设的心得体会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政府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作为一个从事数字技术工作的人员,我们常常接触到政府数字化建设的项目,也参与了不少的实践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经验和感悟。下面就数字政府建设的主题,我们来一一总结。

数字政府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数字政府建设涉及到政府的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全面现代化、高效化、开放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政府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数字政府建设能够加快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提升政府效率,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

虽然数字政府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但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依然不足,更大的资金尚未投放到这一领域。其次,随着政府数字建设的深入,各种安全问题也不断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这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应用场景以及业务复杂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就是,现行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处于服务部门,由于各个部门的独立性,信息的流转也不够快捷、高效。

针对上述挑战,数字政府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解决。首先,要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完整的投入机制和体系来保障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加大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隐私保护制度,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再有就是,加强信息化政务平台、数据开放、网上支付、电子证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数字政府的服务网络化、零门槛化,提高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数字政府建设要素很多,但我们认为,注重以下几点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在全方位打造数字政府的过程中使用更为高效的技术和手段。其次,数字化建设应当注重系统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共享机制。还要注重加强沟通,开展多学科、多层面的交流、研究,探索数字化政府建设的最佳实践。

数字政府建设已然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未来数字政府将会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加接近和了解全体人民,提供更加优质、公正和多样化的服务。数字政府建设还将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互动与协同,完善政府全面、全方位的数字政务管理,推动建设便捷、高效、开放、安全、可信赖的数字政府服务平台。

总结。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经验和成果,也清晰了数字化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我国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政府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字政府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近年来**区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主要从依法行政,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一)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执法人员培训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为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区政府修订完完善了《**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2014年以来,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5次,研究重大事项5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编制修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健全完善,文件合法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2014年以来,全区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3件,其中区政府出台2件,乡镇、部门出台1件;因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审核未通过的0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向上级法制机构和同级人大报备审查,主动接受监督。对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定期督促上报备案,从发文主体是否合格、内容是否合法适当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存在问题的提出书面审核意见,该纠正的责令纠正,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保证文件合法。按照谁起草、发布,谁负责清理、修改或废止的原则,及时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2014年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区法制办已经集中清理了2008年到2014年区政府出台的的规范性文件,并着手清理1990年到2007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将集中清理1990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力争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明确职权、明确政府职能及其运作以及流程。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正准备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城市建设、道路规划、医疗保健措施、事务处理等分类进行公开,并对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予以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区政府门户网站包括新闻概要板块,党务公开板块(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政务公开板块(文件法规、招商引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等方式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回馈渠道,保证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另外定期编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及时透明。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方面。按照省、市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2014年拟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目前,在原区就业局服务大厅暂时设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临时办事大厅,并投资40万元进行更新改造,统一购置了桌椅、沙发、茶几、档案柜、复印打印机、电脑等相应的办公设施。目前,临时办事大厅入驻人事、民政、扶贫、住建等12个部门,工作人员26名,办理服务事项达31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各乡镇也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六)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将执法依据、权限、范围、程序、时效、责任处罚、收费(罚款)项目、办事程序及结果、监督举报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公开,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违法行为,公开执法程序,限时承诺办结,及时报备审查,自觉接受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坚持以两个规范为目标,统一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文书格式,做到了行政处罚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准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统一票据、罚缴分离制度,各行政部门凡有收费项目和罚没权的,均办理了收费许可证和罚没许可证,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2014年以来,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5件,督促整改和纠正2件。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各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目前全区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法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

(一)行政执法存在一定不规范的现象,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是由于基层部门缺编严重,行政和事业人员混岗使用,执法人员调整频繁,执法队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执法程序等;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如执法部门追赶违规摆摊设点人员、强行收缴商品,面对农民入市卖菜未交管理费采取粗暴方式强行赶出市场等;三是个别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执法动机不纯,主观上存在以权谋私思想,造成随意执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时有发生。

(二)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造成法律意识淡薄,对涉及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知之甚少,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造成工作延误。有的行政部门行政权至上观念严重,在行政管理中总想包揽一切,管了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外个别部门之间职能不明,执法权限模糊,造成多头执法,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行政执法责任制缺乏明确标准,责任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部门执法主体资格、职责范围、职权依据不明确,执法程序混乱,未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只纠正不惩戒,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执法人员责任,只考核不奖惩,削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作用。

(四)政府法制机构的力量较弱,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编制较少,专业人员不足,与其承担的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府法律顾问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协调等职能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职责无法履行,也难以发挥行政监督纠错功能和作用。

(五)规范性文件审查不严,备案不够及时。部分乡镇和部门为了规避监督,对本乡镇、本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报审,缺乏规范的审查制度,一些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执行效果不够明显。有些乡镇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不够及时,甚至故意拖延报送备案,加之法制机构权限、手段有限,致使备案审查的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备案审查的监督效果不明显。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法制政府,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是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权和职能范围,从万能政府中解放出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业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规划、调控、服务和引导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将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加强对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要建立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做到行政决策权责一致。

(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严格按程序执法,注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职权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问题,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机关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重大决策事项,接受人大的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支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揭露严重违法行为,强化层级监督,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追究;加强专门监督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执纪,提高监督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落实是关键。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要领导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关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三是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为政府行政决策、处理矛盾、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要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提高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对行政机关立法性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及时报备,确保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一是认真做好报审论证工作。政府法制机构要科学编制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对各部门报送提交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从起草阶段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把关工作。对于涉及执法部门多、直接影响群众利益以及一些公共管理政策性文件,要通过召开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保证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本级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相协调,符合规范要求,符合群众利益要求。二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对政府新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在政府网站或区有线电视台予以公布,并逐步建立公共场所政府规范性文件投放制度,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备案时间、报备格式、登记条件,严格审查文件的合法性(包括主体、权限、程序是否合法)、适当性(合理、公开)和协调性(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对符合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的,予以登记备案,对不符程序要求的,及时予以纠正或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要按照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目标,建立规范性文件统计、报告、审查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汇报【】

做好20xx年“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等工作部署,以让群众满意、企业满意、政府工作人员满意为目标,以“数据上云、服务下沉”为主线,深度聚焦、破解难题,通过数据治理拉动应用提升,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重要支撑。

(一)大力推进基层减负便民专项工作。围绕群众办事“三少一快”、基层干部“减负提效”,开展基层服务事项梳理优化、审批便利化改革,深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服务的应用,推行基层证明网上开具服务,把大数据服务支撑能力延伸到基层,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和基层干部跑腿。实现基层办事提交证明量降低90%,努力做到村民日常办事不出村。(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基层覆盖。在全省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部署政务服务一体机,在每个县(市、区)不少于10个镇(街道)或行政村(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场所部署政务服务一体机,基层服务事项入驻不少于100项,让政务服务覆盖基层群众身边的“最后一公里”。(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公安厅、司法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省残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三)拓展“粤省事”基层应用范围。开通少数民族、三农等特色专区,推动地市特色服务入驻,加大对水、电、煤气、天气、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集成,实现进驻“粤省事”的基层服务事项超过400项,“粤省事”实名用户总数达1500万、日访问量达1000万。(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四)提高“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升级广东政务服务网,与国家平台对接联通,提高跨省、省内业务“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实现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镇村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市县级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直各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五)提升基层窗口服务水平。推行“一窗通办”模式,实现市县级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让群众取一个号、找一个窗。重点推进镇、村实体办事窗口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窗口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综合窗口设置。(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六)提升可信身份认证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整合出入境证件身份认证信息,推进港澳居民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住宿登记、婚姻登记、社保领取、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可信身份认证,覆盖至少50个事项,日服务量达5000人次。(省公安厅牵头,省港澳办、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市政府配合)。

(七)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服务应用。依托“粤省事”平台,接入财政电子票据服务,推进教育、医疗、公安、检察、法院、水利等6个重点民生领域不少于200家财政用票单位服务接入,提供包括电子票据开具、缴费、取票、查验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10条政府还贷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电子票据服务应用,加快推广至港珠澳大桥,提高车辆通行“无感度”,为湾区企业群众提供方便、准确、实时的电子票据服务。(省财政厅、交通运输厅牵头)。

(八)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全覆盖,推进“照后减证”。加快“证照分离”一窗通、“多证合一”备案信息采集系统、“开办企业一窗受理系统”的升级完善,实现对涉企审批事项全覆盖,统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和“多证合一”改革,将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商务厅、广州、深圳、珠海市政府配合)。

(九)创新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模式。加快建设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粤港澳跨界车辆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简化粤港澳跨界车辆审批和备案流程,实现在珠海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旅检通道“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管理模式和深圳莲塘口岸车辆通道客、货车辆“一站式”通关模式。(省商务厅、公安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牵头,各有关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流通。依托“开放广东”平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专题,推动政府数据向湾区企业群众开放,力争开放100个数据集。进一步改善数据开放的数量与质量,引导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及企业利用已开放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和应用开发,为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十一)努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整合腾讯、平安等企业优势资源,完善风控模型和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推进投融资一体化平台建设,与在粤银行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共享机制,为不少于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实现全省市场主体贷款覆盖率、中小微企业贷款数量、贷款规模显著提升。(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配合)。

(十二)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业务一体化,实现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联通对接和数据共享。编制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汇聚各类监管数据,建立监管数据中心,实现行业监管事项清单梳理完成率达100%,监管信息归集率达100%,投诉举报处理率达100%,协同监管响应率达100%,为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对“监管”的监管提供支撑。(省生态环境厅、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厅、市场监管局牵头,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十三)大力推广“信用+”应用。汇聚各渠道信用数据,构建全省信用信息库。试点推出“信用+投标担保”,实现守信企业投标“网上办”“零跑腿”。探索推出“信用+商品条码”,加强对食品、药品、婴幼儿用品等领域企业监管。继续深化“红黑名单”在联合奖惩中的应用,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省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牵头)。

(十四)大幅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间。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体验,将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延伸至4家以上银行网点,实现抵押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他登记类型(非公证的继承不动产登记除外)5个工作日内办结。(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税务局、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配合)。

(十五)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方位覆盖,加快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通过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统一配套服务等举措,实现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60个工作日以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十六)推进粤企政策通建设。依托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搭建省级跨部门涉企政策“一站式”网上发布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政策发布解读、精准推送、咨询反馈和政策评估等服务。平台实现汇集国家、省、市涉企政策10000条以上,累计访问量30万次以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

(十七)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通过具备可信身份认证能力的“智慧新民生”平台,为5000家以上网吧、10000栋以上出租屋等提供实名认证能力,强化实名寄递、实名上网、实名租住出租屋、实名二手交易、特种行业从业人员管理等。通过“智慧新警务”的移动应用,为基层民警、辅警和治保力量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省公安厅牵头)。

(十八)加强在线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行政执法案件网上办理、执法信息网上查询、执法活动网上监督,年底前在珠三角九市各级政府推广应用,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效率和透明度。(省司法厅牵头)。

(十九)建设立体化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建立天地人一体化遥感监测体系,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源等环境数据,逐步建成环境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集成与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环境要素监测结果质量可控。(省生态环境厅牵头)。

(二十)创新“互联网+河长”管理模式。共享整合河湖信息资源,推进河长制应用支撑服务和河湖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河道乱采、乱堆、乱占、乱建行为的识别,河湖健康与河长履职的分析与监管响应时间低于5秒,为全省15万名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省水利厅牵头)。

(二十一)提升退役军人工作信息化水平。构建退役军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推动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管理平台。推进全省退役军人数据库建设,实现“一人一档”。加快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提升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

(二十二)构建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整合交通、水系、地理、人口、气象等数据,统筹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信息资源库,提升对各类灾害、事故的主动监测预警能力,构建扁平化的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提高应急灾害或事故状态下指挥、调度、救援的综合响应和处置水平。(省应急管理厅牵头)。

(二十三)促进医疗保障信息共享协同。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完善全省统一参保、征缴、药品集中采购等数据源采集机制,实现对医院全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药品库、医用耗材库以及定点药店“进销存”等数据源全口径采集。逐步建成标准统一、数据汇集、规范协同的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化支撑体系,促进医疗保障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优化协同。(省医保局牵头)。

(二十四)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办公协同。加快协同办公平台在全省的推广应用,分批推广至42个省直部门和21个地级以上市,逐步接入各地、各部门自建的办公系统,实现部门横向协同、省市纵向互通。(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直各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十五)全面提升审计数字化水平。推进“金审三期”项目广东省部分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审计机关的互联互通。推动36类预算执行审计数据、37类社会保险审计数据、29类住房公积金审计数据、26类环保审计数据、46类企业审计数据的汇聚共享,提升审计指挥决策、质量管理能力。(省审计厅负责)。

(二十六)不断强化空间地理信息支撑决策能力。打造全省通用的空间地理公共支撑和综合应用平台“粤政图”,加强与国家遥感数据服务对接,提供65种地图产品、20个地图工具、19种个性制图模板和及时、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服务,实现空间地理数据管理“仓库化”,平台应用“超市化”。推动“粤政图”在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水政执法、应急指挥、河湖监管等工作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空间地理信息支撑政府决策作用。(省自然资源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应急管理厅配合)。

(二十七)“全省一盘棋”推进政务云、网建设。统一规划全省政务云,统筹推进欠发达地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实现资源总量满足不少于1000个业务系统上云需求,省级节点初步具备两地三中心容灾服务能力,对欠发达地市已上线节点集中纳管。统一规划全省政务外网,推进欠发达地市政务外网示范点建设。提升省级政务外网承载能力,连通不少于250个政务单位。(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二十八)全面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以业务应用为导向,集中开展数据治理专项攻关,建设省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基本实现对全省统一数据资源目录规范管理,实现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接联通,建立面向全省的省政务大数据中心门户,打造一站式数据资源服务体验,发布300个以上通用数据服务接口,并实现对不少于100个高频应用的有效支撑。(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二十九)强化安全管理保障。建立健全“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工作协调、关键信息基础设备保护和网络安全通报预警与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建设“数字政府”云平台密码服务资源池、内容安全监管平台、政务网络安全态势监测平台,加强“数字政府”政务网络重点部位保密技术监管,提升“数字政府”网络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和安全监测监管能力。(省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十)完善制度标准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政府”立法,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智力支持作用,不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编制和应用工作机制,实现数据格式标准、程序接口标准、运行维护规范覆盖90%以上的新建系统,50%以上的已建或在建系统。(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三十一)提高建设运营支撑能力。进一步规范“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内部建设,不断提升运营人员政治意识、廉政意识和保密意识。充分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优秀企业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优势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支撑能力。(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牵头)。

(三十二)加强培训宣贯。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数字政府”建设相关培训、研讨活动,以简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总结推广“数字政府”成功经验。通过新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我省“数字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牵头)。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本要点部署的各项任务,结合实际提出具体措施,细化任务目标和进度安排,认真抓好落实。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任务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

数字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数字政府建设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旨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政府服务的全方位、精细化、智能化。在数字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机构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政府数字化改革是大势所趋。

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政府服务的诉求逐渐增强,传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数字化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率,还能带来更好的政府公信力和民生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改革需充分思考,精心设计。

政府数字化改革需要充分思考,精心设计。不应仅仅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应寻求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应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根据不同政府机构的特殊职能和工作特点,制定专门的数字化改革方案,确保数字化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完善信息安全是数字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和控制,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应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完善保障机制,形成既有力又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政府数字化改革需要科学评估和不断优化。

政府数字化改革需要科学的评估和不断的优化。政府机构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对数字化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的优化。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推动数字化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和人民需求。

人才培养是数字政府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机构应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招募专业人才、加强培训,培养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字化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数字政府建设是当前推进政府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各地政府机构要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不断深化数字化改革,创新政府工作模式,让数字化技术与政府服务紧密结合,为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智能、专业的公共服务。

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精选_

龙凤镇人民政府(2018年10月)。

龙凤镇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现将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学习。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司法所所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法治政府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召开班子会议认真研究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二是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我镇高度重视培养干部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并采取了以下措施:(1)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对镇各村(居委会)、站所干部,在平时和年终考核时注重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及依法行政情况,对于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年底予以加分;(2)建立镇干部学法和培训制度,举办法律培训班、观看法制视频,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通过教育培训,让全镇干部了解到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3)对个人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质的情况纳入年度评价中。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人员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我镇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机制。根据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权力类别,对现有权力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建立了龙凤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全镇各站所严格按照清单内容开展自身工作,对于超出自身权限违反规定的行为,将按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处分。二是严格执行行政决策制度。今年我镇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5项必经程序,依法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三是依法公开政府信息。严格按照区政府有关规定,及时在区政务信息栏目公开政府信息,除传统渠道外,充分利用镇政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

三、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龙凤镇不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龙凤镇法律服务群”为载体,搭建起村干部、网格管理员、普通村民党员与镇领导、镇各站所部门、业务专干之间面对面、轻松、积极、务实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法治政府工作的深入展开。坚持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屯“五位一体”的工作制度,充实农村一线工作力量,对村干部工作进行指导,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工作机制,即干部包村负责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纠纷化解、代收代办和推动发展工作。一是通过下基层活动,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政策送到每位农户家中;二是在下村过程中,及时将群众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及时进行反馈;三是发现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四是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伤残群众代办一些事务;五是完成包村中心工作,积极为镇村发展献言献策。通过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农村的实际问题,更体现了将法治政府建设与广大群众相联系的特色。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顺利进。

下面就本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加强领导,把信息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学校园网数字化硬件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各处室级部配备公用办公计算机,并在部分处室配置打印机,充分利用校园网一这平台将各处室级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学校购置数字化电子图书馆一套,计130万册图书,并接入校园网,使全校师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校园网浏览阅读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学校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信息发布、知识资源及电子图书等内容,为学校管理、师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汇报【】

20-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乘势而上全面开启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新征程的一年。做好20-年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湛江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总任务,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上新台阶。坚持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全力开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新局面,在省改革建设框架内加快我市建设步伐,为我市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有力支撑,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湛江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依托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结合湛江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以数据为核心资源,以应用场景驱动数据融合,提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指挥能力,形成“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新模式,支撑城市治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

(一)探索构建“湛江大脑”指挥平台。按照省统一标准规范,探索构建集研判分析、综合指挥、高效处置及监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湛江大脑”调度中枢和指挥平台,纵向与“粤治慧”(广东大脑)平台对接,逐步实现上下协同联动,横向与市内各系统对接,持续推动信息指令互联互通,将“湛江大脑”打造成全面感知城市家底的运行态势感知中心、支撑科学化城市治理的技术平台赋能中心、跨部门跨领域的一体化城市级联动协同处理中心、基于全局数据关联分析的领导决策分析中心。(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6月底前完成湛江市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建议书。)。

(二)适时启动智能运营中心筹建。按照“粤治慧”(广东大脑)建设进度,适时启动智能运营中心的筹建工作,探索构建智能运营中心大厅、决策指挥室、可视化指挥调度室、参观走廊、配套设备间等功能模块。通过中心大厅、临时指挥车、移动终端等设备形成平时办公、战时指挥的运行模式,为决策者、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提供不同应用场景的数据资源和智慧应用服务。(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20-年6月底前完成湛江市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建议书。)。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推动“粤系列”移动应用品牌向注重用户功能、服务和体验转变,促进线上线下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渠道深度融合,构建泛在普惠的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

(三)加强全市权责清单管理。组织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责事项以及省级通用目录,编制汇总本级政府权责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司法局、市委编办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6月底前完成市直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公布工作。)。

(四)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市直部门牵头组织本系统相关单位,梳理市、县两级共有,县级不同区域共有事项清单,并对共有事项清单的业务办理项、申请材料、业务表单、办理时间等要素保持统一。各部门按要求完善本单位政务服务事项要素,确保事项要素准确、完整,提升办事指南规范性和精确度。梳理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事项,提升政务服务智能、精准推送能力。(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12月底前完成。)。

(五)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取。设置“一窗通取”专窗,申请人通过“广东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成功办理企业开办全部事项后,各部门按规定职责和时限,分别将纸质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和税控设备送至专窗发放,申请人在专窗一次性通取。(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12月底前完成。)。

(六)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深化“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确保落地实施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达到60项以上。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四免”优化工作,实现全市原则上不少于50%应优化事项完成“四免”优化,落实本地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应用尽用。优化行政服务大厅预约系统,提供全市统一分时段预约服务,实现我市预约办率达到100%。推动5个事项线上智能审批或无感申办,实现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12月底前完成。)。

(七)深化“粤系列”平台型应用建设。拓展粤省事平台服务事项覆盖范围,探索推动市场主体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实现实名注册用户突破500万。完善粤商通平台涉企服务功能,拓展粤商码应用场景,实现注册市场主体用户超过20万。加快县(市、区)和部门应用接入粤政易平台,实现实名注册用户超过7万。强化粤视会平台开放接入能力,推动与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对接互通。配合加强粤政图平台支撑服务能力,持续丰富地图产品应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9月底前完成“粤系列”平台事项应用接入服务项目立项采购,并持续推进。)。

(八)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群众延伸。在全市部署一批政务服务一体机,对接银行等智慧终端,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梳理推动30项跨域通办服务事项接入政务服务一体机平台。推进银行网点开设政务服务专区。考虑不同用户需求,重点关注使用智能技术存在困难的老年人等群体,坚持线上线下渠道相结合,提升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

(九)深化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以海口、玉林、钦州、北海等城市为突破口,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打破事项办理属地限制,优化调整通办事项业务规则,推动不少于8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探索政银合作、政邮合作、政务小屋等创新模式,不断丰富办理渠道,提升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便利度。(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7月底前完成。)。

(十)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除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外,统筹推动各地各部门设立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设立的在我市范围接听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为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平台入口纳入粤省事、粤商通,畅通互联网咨询和投诉举报渠道,提高智能应答能力。(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8月底前完成。)。

(十一)强化政务服务指导监督。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加快实现省好差评系统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对接,不断提高企业群众评价参与度,优化差评处理回复机制,深化评价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和结果运用能力,强化问题整改和监督。配合省建设全省政务服务监管平台,完善全市政务服务地图,实现线上线下监督可视化、评估预警常态化。统一部署政务服务效能评估系统,实现事项标准化监管、服务过程监管、运行能力监管、综合效能监管等在线监管。(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12月前完成省好差评系统与12345热线对接。)。

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紧跟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步伐,探索构建以“湛江大脑”为核心平台的“一网统管”工作体系,加强动态感知、联动指挥、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市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十二)加强“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围绕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职能,全面部署专题应用建设,提升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水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配合,20-年12月底前着手编制湛江市“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

(十三)加快“一网统管”试点专题建设。围绕经济运行、应急指挥、消防救援、住房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领域,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融合共享,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市统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分别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阶段性工作,并持续推进。)。

围绕市委市政府20-年工作重点,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行业特色应用建设,做好重要平台系统的应用推广,推动相关部门业务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政府建设助力部门履职提质升级。

(十四)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开展。

1.提升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监测能力。积极配合省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监测系统,实现疾病及相关因素多维多点的预警预测及处置闭环管理,提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和数据分析效率。开工建设湛江市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市卫生健康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

2.优化疫情防控数据支撑体系。积极配合省进一步优化“粤康码”服务,推进多“码”融合,推动跨境、跨省、省内健康通行码互信互认。健全防疫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共享机制,形成业务数据使用闭环,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市卫生健康局、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11月底前完成公安疫情防控数据支撑。)。

(十五)助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1.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相关部门既有审批平台的互联互通,并接入省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集成服务系统,实现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个入口、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并联审批”,分阶段全流程“一网通办”。全面实施网上并联审批,将电水气外线工程审批纳入工程建设审批平台。(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接入省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集成服务系统,并持续推进。)。

2.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应用。搭建“不动产链”应用平台,开展数据上链工作,形成链上不动产登记全市“可信库”,通过“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再提升”建设,更好地支撑“全域登记”“智能登记”等新业务场景,促进办理时限压缩和效能提升。推动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过户一窗联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

3.打造新一代智慧型税务应用。建设智慧电子税务局,推动实现全程网上办税。加快推广使用加油站智能税控系统,加强成品油流通环节的税收征管。推进税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市税务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

4.推动智慧金融应用。推广应用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成工商登记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信息、部分许可证信息、企业黑红名单信息等接入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发布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专项金融产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整合相关部门政务数据,加大对智慧金融应用场景的探索与支持,推动构建金融科技服务生态,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市金融工作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

5.构建智慧信用应用体系。优化升级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广东湛江),形成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评价、监管闭环,补齐公共信用服务短板。上线“信用+大数据”精准监管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信易+”应用系统,构建湛江特色的智慧信用信息应用体系。(市发展改革局牵头,20-年12月底前完成开发。)。

6.提升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水平。依托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根据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持续推进应进场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市场主体和交易过程信息全面记录,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继续加强中介服务超市推广应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20-年12月底前实现招投标项目不见面开标和各类进场的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系统建设,组织完成市直单位中介服务超市工作的宣传培训。)。

7.深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加强监管数据归集、治理和应用,推进与各行业专业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功能,提高监管精准化、智慧化水平。完善行政执法“两平台”功能,完成市、县(市、区)两级平台一体化工作,实现平台用户覆盖全市360个执法主体、超过1万执法人员和11个监督部门。

8.建设招商项目管理系统。汇聚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的招商项目数据,促进招商项目信息的整合共享,形成集招商项目信息、资源互通和企业服务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实现招商项目全领域覆盖、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管理。

(十六)推动民生保障能力取得新突破。

1.提升教育考试招生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考试公平考务项目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加快考试招生信息管理、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等平台建设,提升教育考试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推动民政业务一体化建设。按照“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公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的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建设,构建智慧民政数字综合信息平台。深入开展数据治理和深化民政数据综合应用,提升内部运作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

3.深化人社数字化应用服务能力。建设智慧人社服务平台,提供人社业务的经办、分析、决策和监管的智能化服务,探索建立人社领域创新型信息化应用。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支持整合各部门各类民生服务卡,配合省加快实现社保卡在全省范围内互认互用、通办通用。

4.强化住房数字化管理。对接省“数字住房(粤安居)”一体化平台,围绕住房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实现住房业务全程网办。汇聚房地产管理核心数据,建立房地产行业数据库,满足政府服务监管需求和行业应用需求。

5.构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模式。依托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退役军人数据库,助力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精细化管理。

6.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全市一盘棋”。上线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全市医疗保障业务经办系统一体化格局,为全市医疗保障业务提供支撑。

(十七)支撑平安湛江建设再上新台阶。

1.深入建设平安湛江。构建综合网格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综合网格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推进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打通政法部门间办案数据流转壁垒。

2.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项目(一期)建设。深度融合应用人口、车辆等公安基础数据与政务数据,配合省公安厅推出一批“打防管控服”智能化应用,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精准预警、趋势预判和主动服务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转变,积极支撑“平安湛江”建设,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3.深化智慧新警务建设应用。推动视频图像、公安云图、政务服务、公安人体生物特征与公安大数据平台全面融合应用。推进前端高清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打造多维即时智能感知体系。全面整合共享数据资源,依托“全省一片云”,整合智慧新指挥、新侦查、新防控、新民生等八大创新警务应用。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以用促建、以用促管,全面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功能建设,提高打击违法犯罪的精准度。

4.提升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市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物联网网关、视频智能分析、高性能客户端、高清图像处理器建设,提升应急特殊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强危化品企业管理和化学品知识图谱更新,提升危化品安全风险分析、综合监管能力。

5.打造新型智慧消防救援体系。建设智能接处警、智慧指挥、三维数字化预案等系统,推广部署火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健全消防实战指挥体系。开展消防数据分析模型建模与优化服务,实现高风险区域风险评估、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精准治理。

(十八)助力美丽湛江建设取得新进展。

1.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能力。建设地质灾害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进自然资源一体化政务管理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信息化建设,为各项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做好“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探索大数据、ai技术、生态遥感等新技术应用,健全水、气、土、预警应急、污染源精细化管理等功能,形成监测网络全面化、决策分析智能化、业务应用融合化、工作办理便利化的数字化生态环境管理格局。

3.强化水利管理数字化能力。完善“智慧河长”平台,为河湖管理提供支撑。推进市水利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全市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建设视频监控点,深化图像智能化应用,提升水利工程智能感知能力。

4.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动海洋气象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产品应用,初步建成琼州海峡气象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临灾阈值智能提醒ai机器人,加强跨部门数据融合共享,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智慧化水平。

(十九)推动行业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1.强化财政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财政综合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推动财政业务一体化管理。建设完善财政资金监控平台,深化财政大数据应用,建设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预算单位、财政、代理银行、人行等单位全方位、全业务流程电子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2.深化交通运输数字化应用。建设治超非现场执法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有效防止超限车辆出站(厂、场),进一步提高治超效能,提升对货车和源头企业的智能监管力度。启动交通大数据决策系统二期项目建设,构筑全面支撑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平台,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3.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水平。依托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湛江市农村产权转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利用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支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业数字化应用,创新智慧农业新模式。

4.推进审计作业全过程智能化。加快“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建设审计专网、审计分析网、数据分析室、现场审计作业云,实现审计现场资源随时共享、计算处理能力按需提升。根据各被审计单位“数字政府”建设情况,不断适配完善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推进数字化审计和大数据审计。

5.强化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市国资监管云平台项目建设,完善数据分析平台与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业务流程协同化、决策分析智能化。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动等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动态监管。

6.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综合能力。推进广东数字供销公共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湛江节点)建设,对接广东数字农业,通过建设农资农技、冷链物流、农产品直供配送、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实现四级助农服务平台数字化管理。

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法治环境和管理体系,逐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推进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在省的统一建设框架内,探索建立我市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机制,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治环境。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架构,加快构建公共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二十一)稳步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逐步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目录和动态更新机制,配合完善“开放广东”公共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试点。

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理念,强化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持续提升政务云、政务网及大数据中心能力,守住安全底线,稳扎稳打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二十二)提升政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市级政务云平台支持能力,资源总量达到6704核vcpu、25024gb内存、988tb存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专项规划》,构建有韧性、多代际的服务型电子政务网络,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探索1.4ghz或700m频段无线政务专网在移动政务、公共安全、应急通信等场景的应用。选择部分领域,探索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密算法加密能力的去ip化新型视频传输网络。

(二十三)提升大数据中心支撑能力。持续推进全市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工作,推进广东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湛江节点部署、对接,有效盘活数据资产,支撑全市政务大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工作。按照全省构建统一标准、统一架构、分级管理、互联互通的省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要求,试点建设湛江市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大现有视频资源、感知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推进共享交换能力建设。

(二十四)完善公共支撑平台服务能力。配合省完善全市统一身份认证账户库,推动“一次认证,全网通办”。推广电子签名在高频服务场景的应用,有效减少群众、企业跑动次数。规范和加强本市电子印章管理,提升统一电子印章公共支撑能力。推动一批高频业务系统与省电子印章平台、省电子证照平台、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公共支撑平台对接,提高我市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实际签发使用量。

(二十五)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数字政府省市一体化安全运营平台湛江节点。加强与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及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单位的合作,积极参加“粤盾杯”攻防演练,发布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初步完善政务云平台密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产密码应用支撑能力。

进一步完善数字政府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加强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建设,优化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生态,整体性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效。

(二十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全面构建政务数据共享管理体系、安全制度体系、技术防护体系,推动数据供需对接更加精准顺畅。建立证明事项信息数据收集、共享、核查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核查联动,为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七)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运营能力。优化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定位,强化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加强日常指导监督,提升运营服务质量。优化全市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生态,探索建立数字政府相关产业联盟,提升各行业专业化建设水平。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本工作要点,结合实际提出具体措施,细化任务目标和进度安排,认真抓好落实,于20-年7月10日、20-年1月10日前报送阶段工作进展情况。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坚持挂图作战,加强督促检查,适时组织第三方评估,并通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