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部编版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热门18篇)

部编版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热门18篇)

作者:文轩 部编版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热门18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和参照,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效果和质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课堂实录

1、巩固字词。

去掉拼音读生字,并组词读一读。

2、学写“垂”字。

(1)书空。

(2)和老师一起住进田字格(师范写)。

(3)生自己写一个。

(4)评价写得怎样?

(5)取长补短,再写一个。

二、小结下课。

师:至于那只逃走的蜘蛛后来怎样了呢?雷雨中、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示与感知。

(1)出示课题,认识葫、芦二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

(3)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生字的识记。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是,每。

(二)朗读感悟。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标出段的序号,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2.朗读理解第一段。

(1)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3)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3.朗读理解最后一段。

(1)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

(2)齐读最后一段,质疑。

4.小组合作理解第二、三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课文里的语句读一读。

(2)朗读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4)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5.整体欣赏感悟。

多媒体配乐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

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一)看图。

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二)说话。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读文。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2.找到了吗,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让学生自由说)。

3.请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想象。

1.出示图二。让学生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出示图一。让学生补画出葫芦长大后的图画,再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五、资料袋。

1.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2.蚜虫。

昆虫,身体卵圆形。喜欢聚集在植物嫩芽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对植物危害极大。蚜虫种类很多,有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方法指导】。

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预习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渔阳鼙鼓霓裳羽衣千乘万骑因利乘便跨下坐骑花钿委地。

翠翘金雀天旋日转椒房阿监监视监狱耿耿星河翡翠衾寒。

临邛道士西厢玉扃珠箔银屏仙袂飘含情凝睇钗擘黄金。

二、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黄埃散漫风萧索。

2.云鬓半偏新睡觉。

3.遂教方士殷勤觅。

4.临别殷勤重寄词。

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一、订正预习案的内容。

二、诵读正音(听录音,指名读,齐读)。

合作探究:

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句子,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师生合作解决。

请你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

概括: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

概括:

第三部分:“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概括: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

概括:

四、课堂检测:

(一)名句默写。

1.,六宫粉黛无颜色。

2.云鬓花颜金步摇,。

3.,在地愿为连理枝。

4.遂令天下父母心,。

5.天长地久有时尽,。

6.,对此如何不泪垂。

7.,惊破《霓裳羽衣曲》。

8.,两处茫茫皆不见。

9.玉容寂寞泪阑干,。

10.,天上人间会相见。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4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5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7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8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9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10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课堂实录

2、说说雷雨。

师问:雷雨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生1:是有雷声的。

生2:先有闪电再打雷。

生3:雨点很大,速度也很快。

师:那雷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去读读课文吧。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雷雨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二、学习字词,理清脉络。

1、学习字词。

(1)齐读生字。“压、垂、乱、虹”

在认读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如“垂”的读音,学生指出是翘舌音;“虹”字怎么记?学生的回答有:“虫+工=虹”;“一只虫子在咬一个工人。”(老师夸奖他真会动脑筋,但能不能再编得好一些?)“虫子在工作。”(一个小女孩这么说。)。

(2)开小火车读生字,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3)读词语。(开双轨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小节:雷雨前。

4—6小节:雷雨中。

7、8小节:雷雨后。

3、理清课文脉络: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板书)。

三、研读课文,多元感悟。

1、自由读雷雨前(1—3自然段)的景象。

边读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2、品读句子,随机点拨。

师: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1: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里的乌云是满天的,而且还是黑沉沉地压下来(边说还边做手势,非常形象的样子,但也有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师出示第1小节)。

生2:“满天”可以看出乌云真的很多很多的。

生3:而且蝉一声也不叫了。

师:是啊,为什么蝉都不叫了呢?蝉儿们,你们怎么了?

生1:太可怕了。

生2:天气太闷了,我要回家了。

师:从哪里也感受到闷呢?

生:叶子一动也不动就是没有风,所以很闷。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的样子”。)。

看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满天的乌云全都慢慢地压下来,把东西都挡住了。

生2:那些房子和树都被遮住了。

师:是啊,那谁能来读读,读出闸门的感觉来。

生读。

师:那么,读了第2、3小节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了呢?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里的“乱摆”说明风很大。

师:“树枝乱摆”有什么想说的?

生1:说明风很大,树枝也乱摆了。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风来的时候,蜘蛛为什么要从树上垂下来,逃走呢?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也正是老师想问的呀,谁知道呢?

生:因为树枝乱摆,说明风很大,蜘蛛就要逃了。

师让学生模仿小树大树,伸起双手,跟着大风乱摆起来。(情景模拟)。

老师作随机的采访,为学生:你为什么要乱摆呀?你为什么停不下来呢?

再读句子,读出风大。

师:我们再来看看逃走的蜘蛛(课件演示)。问:蜘蛛是怎么逃的?

生1:它先吐出一条线,再慢慢下来。

生2:因为它很害怕,所以逃走了。

生3:它逃的时候速度很快。

师:它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逃走啊?

生1:风太大了,要摔下来了。

生2:待会下雨的话,它会从网上掉下来的,因为网会被打破的。

师:那就请你把它的害怕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大风吹来了,树枝在风中乱摆,现在蜘蛛也逃走了,你能不能用上“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来说一说?(出示图)。

(1)同桌说说。

(2)指名说。

生1: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小草、小花都被吹歪了。

生2: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枝吹歪了,树叶也被吹掉了。

生3: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的衣服被吹得乱飘。

生4: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还来不及收进去的衣服被风吹得乱飘,好像在对主人说:“赶快把我收到屋里去吧。”

生5:衣服好像还在说:“我都快要掉下来了。”

师:你还能说说这儿没有的景物吗?

生2:风把衣服都吹走了。

生3:大风吹进窗户,桌子上正好有一张纸,风就把纸吹走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变化?

生:我看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出示句子)。

(指名读。)。

读后问:听着听着,你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1:闪电很亮很亮,雷声也很响。

生2:“越来越亮”不是一下子就很亮,而是一点一点地亮起来了。

(师多媒体演示)。

师:你怎么吓得跳起来了?(课件中响起了很响很响的雷声)。

生:因为雷声越来越响了。

读句子,女生读,男生读。

3、总结梳理,朗读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学习了1—3小节,看到了满天的——(生)乌云,又看到了——(生)蝉一声也不叫,接着还看到了——(生)大风来了,蜘蛛从树枝上垂下来,逃走了,然后又看到了——(生)闪电,还听到了——(生)雷声,这一切都让你感觉到——(生)雷阵雨就要来了。

(2)齐读1—3小节。

读后师说:大雨马上就要来,就来年生字宝宝也要躲起来了,我们跟他们说再见吧。

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课堂实录

生:非常熟悉!

生:有!

师:我们先不急于定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丑小鸭〉读后感》,对照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一下自己所写的文章属于哪个话题的,并照此分组。

师板书:1、你被故事里的那些情节感动了?为什么?

2、丑小鸭的故事让你联想到哪些人和事?

3、从丑小鸭身上你感悟到什么品质?

4、我们现在再学空上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5、其他。

师:快速地看一下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和四个话题相关,如果不是就属于“其他”这个组的。现在同学们就分成五个小组。同组的同学可以交换文章来看。相互交流讨论。

(学生在此期间,迅速换组,坐好后根据要求开始交换文章阅读并讨论)。

师:请各组推选出发言代表,其他组员在代表发言后可以补充。下面有请第一组(也就是第一个话题)的代表发言。

生1(林师宇):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丑小鸭经过一番磨难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被大家赞美时,他一点也骄傲,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得到幸福之前曾经历过的苦难。我想,他一定会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师:我想你是被丑小鸭的善良和单纯感动了,是吗?

生2(林师宇):是的。

师:好,说的非常好,师宇读书很认真!(掌声)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生2(卢思颖):丑小鸭因为丑,处处遭到动物们和人们的排挤和欺凌,我深深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无助。在这样的遭遇下,他仍然坚强地活着,并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一美!他的坚强让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思颖同学是在用心灵去阅读,与主人公丑小鸭同呼吸共命运,因而才有这番真切的感受。好,我们再来听听第二组的看法。

生3(郑植蔚):丑小鸭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最近报纸一直在报道的洪志功的事迹。他是陵水县人,是个残疾人,患了肌肉萎缩症,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和病魔作斗争。因为是残疾人,他在学习、工作、爱情三方面,都屡受挫折。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 lu (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hu lu teng xie zhi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ya ding sai lin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生:我心想:小葫芦快长吧,……

生:我对小葫芦说:“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

7、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生:我想每天都去看小葫芦。

生:我真想为小葫芦唱歌。……

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生:好可惜呀!

生:我心里很难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二)语文能力。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德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

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师: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他一心想出名。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头的宣传栏里,因为自己长跑成绩突出。他顽强地跑呀跑,当他跑了第十五名时,宣传栏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七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四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三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他终于跑了第一名,可宣传栏里展出的是这次比赛的群众场面!这个一个多么不幸运的“人”啊!(板书“人”)。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这更加不幸的人,同学们看黑板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那么,如果严格人失去了双腿,他又该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世界呢?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他最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命运之神残酷地夺去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坍,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后勇敢地站立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师: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文章讲了两方面的内容,

那么是哪两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

师:可以说作者对于地坛和母亲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地想要去解。

生: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会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去别的地方而去地坛呢?

生: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点。地坛被历史废了而自己也被生活摆布成了残。

废。他觉得自己与地坛有同病相怜之感。

师:于是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

四百多年。”(地坛:“废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师:那么,作者在地坛当中看到了些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吗?这样的景物又给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启迪?(引导:第一部分中哪几段是写景的?)。

生:第3、5、7段,有“琉璃”、“门壁”、“玉砌雕栏”、“古柏”、

“野草荒藤”、“太阳”、“蜂儿”、“脚印”等。

师:那么我们就以第5段为例来分析以下地坛景物的特点。

生:在第一部分第5段,作者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作者感受到了小生灵们生命的顽强,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生:正因为有了这些生机勃勃的景物,作者说了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板书: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作者领悟到:生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

生:作者还明白了: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师:所以作者如此说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下,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生:母亲。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读一下母亲。我们称它为:懂你——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板书:母亲)。

师: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一下。

生:讨论并归纳。

师:我们说等待有很多种,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下面就请全体女同学朗读第2部分第8段,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生:全体女同学齐读。

生:懂了。

师: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生: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懂他的母亲,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读着母亲这一生质朴、真实却又热烈的诗篇……我想请全体男同学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男孩,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生:男生齐读第2部分第7段。

生: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师:答的非常好。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又是一个有着“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板书:坚忍、毫不张扬的爱)。

师: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史铁生关于母亲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哽咽)。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欣赏。(《神秘园之歌》)(师生一起流泪)。

师: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展示图片)。

1962年斯拉夫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非洲大地。图片上这位母亲在镜头前面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如同枯萎的梨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泉又怎能再涌出甘露,他更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下吸吮都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彻心扉……然而,我坚信这位母亲一定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这是一位一千年前的母亲,今天,她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具白骨和一个“母爱的姿势”,哀戚的白骨记录了一个心酸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前却又平凡的让人早早的忘却了的故事:一千年前,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在了这位母亲身上,母亲下意识的把孩子护在了胸前,她一边挣扎,一边仰着头向老天乞求着,乞求老天能给孩子一条生路……也许上天是被这位母亲给感动了,他用另一种方式成全了这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让这对母子在地底下又一同相依了一千年。

这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妈,你不嫌脏吗?”母亲摇了摇头说:“因为我是你妈啊!”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母亲都有一种独特的“母爱的姿势”,她们就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默默地爱着她们的孩子。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传说: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位天使在保护着他:这位天使会每天为他唱,为他笑;会告诉他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耳的词语;会耐心地、仔细地告诉他生活是什么;会拼命地保护他,即使那将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这位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叫这位天使“妈妈”!(流泪)。

(听课老师及学生落泪不止)。

师: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地坛,作者摇着轮椅在那儿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刻思想;母亲,这位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载负着心灵的沧桑血泪,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正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使他在宁静和执著中寻找到历久而弥坚的活力,从而支撑起他那残破的人生,最终让他又重新“站”了起来。这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

1、回家给母亲泡杯茶,说声“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妈妈!”

2、找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同时对照母亲现在的样子,用心去读你的母亲,为你的母亲进行一次特殊的肖像描写。(要求对母亲两个时间段的肖像要有比较)。

下课!

板书设计。

“我”

地坛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坚韧、毫不张扬的爱。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孩子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孩子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我要的是葫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唯恐老师不点他回答。)。

生:他会这样想:我早就应该听邻居的劝告,不然的话,我可爱的小葫芦就不会掉。

生:早听邻居的劝告,不就没事了吗?

生:如果我听了邻居的话,我的小葫芦肯定会赛过大南瓜的。(边说边得意地用手比划着大南瓜。)。

生:(一脸的迷惑)我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

师:是呀,你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小朋友们能告诉他吗?

生:到现在还不知道呀,你没有听邻居的劝告呗。

生: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大得很!可你不知道呀。

生:(长叹一口气)唉!我真后悔。原来蚜虫有那么厉害呀!

生:我喷了药就好了。唉!

生:还有下一次的话,我一定要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来,邻居说的话一点也没错。

生:我怎么这么笨呢,早问一问邻居怎么治蚜虫就得了。

生:哦……原来叶子与葫芦之间有这么大的联系。

师: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象真丰富呀!在学习中,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想象,多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力,从中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同学们的想象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又对课文有深一层的认识。那稚气的充满了想象的话语足以让老师感到欣喜若狂。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教学实录

(出示简笔画《无叶黄瓜》)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与夏天时,你见过的现象一样吗?(生:不一样,我们见过的都是有绿绿的叶子;叶子长得特别好,黄瓜也长得特别好;先长叶子后,才长黄瓜;)你们还见过哪些叶和果实的现象呢?(可能有:桃树叶子又绿又多,桃就长得又大又甜;西红杮叶子长得好,西红杮就长得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谁愿意把这篇课文大声的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那个人种的葫芦,看看这幅图你最想说什么?

生:葫芦叶子绿;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种葫芦的人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在课文中画出来。谁愿意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考老师?

生:每天什么意思,能用它说句话吗?

赛过什么意思,能用它说句话吗?(师可让学生用这两个词说话。)。

师:种葫芦的人这么喜欢小葫芦,这两句话该怎样读呢?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那一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小葫芦长得这么好,结果怎样呢?

生: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为什么这样呢?

生:叶子上长了虫子了。

师:(出示长虫子的投影片)叶子上长了虫子,你们在想什么?

生:1、我想把叶子上的虫子拿下来。

2、该喷药,我家黄瓜秧长虫子时,我妈妈就给它喷药了。

师:他的邻居是怎么说的。

生:(读邻居说的话)。

师:可是种葫芦的人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生:(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种葫芦的人可能在想什么?

生:(叶子上的虫没什么关系,我又不要叶子;叶子被虫子吃了不要紧的`。)。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看到自己辛苦种的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1、他看到自己种的小葫芦落了,很伤心。

2、应该听邻居劝告,把虫治一治。

3、下次再种葫芦,及时治虫。

生:再读课文。

师:学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不会像种葫芦人那样,叶子上长虫子,我会给它喷药。

2、听得进别人的劝告。

3、多学点知识,就不会像种葫芦人那样做。

4、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学习。

游戏:翻纸牌。回忆生字。

师: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你能续讲这个故事吗?(在班内讲一讲)。

在设计中,老师领的太多了,也许更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说论。

学生很难联想到,有知识的农民是不会像种葫芦的人那样做的,需要老师引导。

《我要的是葫芦》的课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为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

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密切联系。

难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老师范读,生圈字。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

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后来葫芦的叶子上(),这个人不去(),最后葫芦都()。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种葫芦可爱(喜悦、高兴)。

不治蚜虫。

落葫芦变黄(难过、可惜)。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讲授的是一个人种了一颗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却不知道要治理,认为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结果一个葫芦也没得到。需要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道理。

中心校的各位领导今天听取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设计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语导入,引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圈出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其中的识字部分,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偏方归类,形声字归类,熟字替换,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多种方式练读词语,加以巩固;初步感知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纵观整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4、课堂教学中,孩子应该是主体,可是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太过冗长,没能给孩子们留足空间和时间,有些本末倒置,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对于学识有限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希望能尽早理清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部编版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我认为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环节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时过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课文的插图激起学生读文欲望,让他们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在读通、读正确中让学生自己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短语卡片,这样,葫芦的生长过程自然呈现,清晰明了。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若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平时很喜欢作游戏,请几个同学来作打滑溜的游戏,哪些同学来试试。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师:打得非常好。我们看见有的同学滑的距离特别长,有的同学滑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同学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学的鞋底不光。

生:鞋底粗糙,滑的时候对地面产生一种摩擦,产生了一种阻力,阻碍滑行,就滑不起来。鞋底光滑,摩擦力非常小,产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远)。

(指导者评:通过游戏,使学生运用经验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出示投影片)。

生读: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师:谁能发现这种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接触面上产生。

师:想想看,刚才几位同学打滑溜的时候,什么地方是接触面?

生:鞋底和地面构成了接触面。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会产生摩擦力,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骑自行车,滑旱冰的时候。

生:溜冰的时候。

生:走路的时候。

师:冰面非常光滑,打滑溜可以滑很长的距离,很轻松,有没有摩擦力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大小的问题,还要解决这样两个难题。(出示投影片)。

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师: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认真观察,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戏一:一名同学分别拉蹲下的两个体重不一样的同学。

师: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拉×××(体重的)费力,拉×××(体轻的)不太费力。

拉人游戏二: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蹲在地面上,一个蹲在地毯上的同学(两人体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较轻松,在地毯上拉却非常费劲。

(指导者评:这两个游戏为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进一步作出铺垫,提高了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物体大小、轻重有关系;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情况有关系。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很小。

生: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得出了结论,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桌上有许多实验器材,请同学们用木板、木块、测力计来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各组自己设计实验。

(指导者评: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作实验的,得出了什么数据和结论。

生:木块在粗糙的木板上拉用0.6牛的力,在光滑的木板上拉用0.4牛的力。接触面光滑时产生的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时产生的摩擦力大。

生:在光滑的面拉木块用了0.3牛,在粗糙的一面拉用0.5牛。在接触面粗糙的时候摩擦力就大,用的力就大;接触面光滑的时候,用的力就小,说明摩擦力也就小。

师:刚才两个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我们再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加上钩码来验证一下物体的轻重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生:我们先用4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1.2牛,用一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0.7牛。物体轻摩擦力就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生:我们用了3个钩码,用了0.9牛的力,放两个钩码用了0.7牛的力,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摩擦力就大,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师:其他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问题,谁来总结一下。

生: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指导者评:归纳总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又搭了一个台阶。)。

师:冬天有的路面结冰,我们走在路面上容易摔跤,这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冰上很光滑,摩擦力比较小,所以容易摔跤。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在冰上不摔跤?

生:可以在冰面上撒砂子,使接触面变粗糙,就不容易摔跤。

师:他的办法真好,还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穿鞋底粗糙的鞋、有钉子的鞋,在冰面上走就不容易摔跤。

师: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办法,这些办法使摩擦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使摩擦力变大。

师:使摩擦力变大,改变了什么条件?

生:从光滑改变到粗糙。

师:刚才讨论的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增加和减小摩擦力。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验,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数据,先讨论再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

生:我们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垫上砂纸,木块上放4个钩码,在砂纸上拉用了3.5牛的力。把砂纸拿掉,在玻璃上拉用了0.4牛的力。在接触面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小,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另外,物体轻的时候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还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块在毛巾上拉,用了1.2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0.2牛的力。

师:无论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都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生: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要增大摩擦力,就要把接触面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增大,减轻物体的重量,摩擦力就变小。

师: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研究一下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立在讲台上。)。

师:自行车哪些地方用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办法,为什么?先观察,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轮子粗糙可以增大摩擦力,可以防止摔倒。

生:车轴内有滚珠很光滑,轮子转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生:脚蹬表面粗糙,用力时不易打滑。

生:车闸的闸皮表面粗糙,在刹车时与车圈产生摩擦,使自行车容易停下来。

生:车把套上有花纹的塑料套,刹车时不会打滑。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自行车有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同学们看课本47页的几幅图,互相讨论,哪些情况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

(学生看图讨论。)。

师:同学们知识很丰富,能说明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我出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里有一根拉链已经不好用,请同学们想一个办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链上涂上蜡,使接触面光滑,拉时就比较省力。

师:为什么省力?

生:摩擦力减小了。

生:抹润滑油,可以使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编者评:《摩擦力》这节课,执教者的思路比较清楚,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来安排教学的。

从整体上看,执教者的思路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得出假设,然后再为学生提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最后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出发,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这是十分可贵的。

验证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这说明执教者在备课时并不是简单地以得出结论――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有意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磨练。请别小看这一点,没有相信学生,敢于让学生“胡想”、“胡说”、“胡做”的魄力,这一步是很难放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这种尝试了,这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新表现。

值得研究的是怎样给学生展示材料。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有一定的结构,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学生操作材料、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目的就是探究隐含在材料结构中的意义。这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科学过程。但是这种意义由教师给学生暗示或挑明了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好?很值得研究。本课似乎是选择前者。比如说两个“拉人游戏”,第一次要求学生拉体重不同的人,第二次要学生在地板上和地毯上分别拉人,实际上就将结论暗示给学生了。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得到结论,课可以上得很顺当,但毛病恰恰也是学生得到结论太容易了,课上得太顺当了,学生得到训练、磨练的机会却少了。也许有人会说:教师不是要起“主导”作用吗?不是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吗?问题的实质可能正在这里:既要放手而又不能失控,既要引导而又不能包办。这里面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问题,也有教学方法问题。请读者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清兵卫与葫芦》是第五单元“情节”的第一篇小说。“情节”话题重在让学生知道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和对小说主题的作用。为大家分享了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设计,希望对老师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重点: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人小故事。

(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

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

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

热衷战战兢兢 茶卤薪水 哆嗦 呵斥 熠熠 乖觉。

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

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

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

(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

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

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

(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学生思考、交流、表达。

参考示例:

b、教员的爱好和清兵卫的爱好形成了明显的对峙。(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着自然、每、和谐;而教员所喜欢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的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对于教员爱好武士道这件事,作者的态度如何?(嘲讽)。

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6)“这件事”对清兵卫有怎样的打击?找到相关的细节描写,要求学生体会清兵卫的心理。示例:a、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b、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c、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朗读品味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简单的几笔就将清兵卫面对打击时震惊、恐惧的心理、失掉葫芦后痛苦无奈的心理、面对种种打击后已经认命与不敢抗争的心理深刻而传神的传达出来。面对教员,父亲的不理解,甚至粗暴的反对方式,年幼的清兵卫除了害怕,似乎找不到别的理由了。

(7)概括小说主旨: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这也符合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示作者简介)。

【ppt】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19,与人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2、我们仅仅读这一部分,中心故事很完整了,主题也能很精准地概括出来。如果我们删去1——20内容,,你觉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内容1.铺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板书热衷、痴迷)。

2.透露清兵卫和父亲的矛盾。

作用:为故事的发展铺垫;为矛盾的爆发伏笔。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这种痴迷的程度?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抓住传神的细节)。

参考示例:a、(2、5)买葫芦、把玩葫芦;(狂热的收藏热情,专业的收拾技巧)。

b、(3、4)错看葫芦;(痴迷忘情)。

小结细节描写:

教师语:读过一本小说,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情节如何曲折怪异,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细节,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苔》中葛朗苔的眼睛和手。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正是这些具体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的细节使得整个情节更充实、质感,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丰满。

【ppt】细节作用情节更充实质感。

人物更鲜活丰满。

参考:(1)高价出卖葫芦。

(2)清兵卫现在的爱好。

合作探究:(1)你认为“卖葫芦”这个结局合理吗?这样一个结局它有什么意味?

观点示例:反衬清兵卫的天才和慧眼。

天才的无奈(被小人玩弄于鼓掌)。

人性的阴暗(道貌岸然下的虚伪)。

人性的悲剧(受害者不明真相)。

人人都是清兵卫???

(2):小说现在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参考: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任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加剧了悲剧意味;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这样的结尾引起了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4、小结话题知识:危机爆发。

“这件事”的影响的确非同寻常,对清兵卫而言,“这件事”改变了他的爱好,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上来说,这件事也是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称之为“危机爆发”。

【ppt】所谓危机爆发指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是一个转折点,是情节新的起点,因为一段故事结束了,又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了,小说又可以大有所为了。《清兵卫与葫芦》就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情节生发方式。

四、体验感悟。

1、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2、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3、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五、布置作业:

1、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2、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编排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清兵卫(热衷、痴迷)葫芦(反对、排斥)父亲、教员。

天性、天赋绘画压抑、扼杀。

个性解放vs压迫势力。

人人都是清兵卫。

教学反思:

初读《清兵卫与葫芦》,感觉文章挺简单,仔细一读,又觉得难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摇摆理论、矛盾冲突、主题把握等节点一下子蜂拥而来,不知如何传达,准确合理地进行教学。掩卷沉思,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葫芦由1毛钱被卖到了600块,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前文许多细节已经暗示清兵卫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及非凡的鉴赏力、审美力与创造力,然而清兵卫在种种打击下,由痴迷葫芦到放弃葫芦,天性的喜好得到无情地扼杀,令人痛惜。而1毛钱的葫芦卖到600块这件事,清兵卫是不知道的,父亲、教员也是无从知晓的,于是,一切照旧,惟有清兵卫的爱好变成了绘画,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本设计试图抓住高潮部分,替换文段让学生体会本文情节运行的特点,并以此带动全篇,通过讨论分析,理解摇摆起伏、细节描写传神等写作特色,适当讨论主旨。

从课堂来看,替换文段抓高潮环节与学生的兴趣点契合,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摇摆理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应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学生对前文的细节描写寻找与分析均比较到位。教学过程基本流畅,重点难点有所落实突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感觉不足的是,摇摆理论、细节描写的穿插稍显生硬,细节讨论与主旨探讨有部分重复之嫌。对主题尚可深化些:天性的、自然的美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往往非常艰难。

更遗憾的是,文章常读常新,人却渐渐衰老。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