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专业15篇)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专业15篇)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在写作过程中的运用要灵活多样,以符合个性化的表达风格。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生态环境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林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期能为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从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我国推出植树造林的政策,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依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林业和生态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仅达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储存量仅是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这表明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匮乏。但相关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一情况,不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相关政策不健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未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也未采取强硬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的人员,导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态环境投资不到位,我国并未足够地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有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一直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增强民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各级政府都应出具有实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对林业进行保护。

尽管我国在草原植被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认真执行任务的人,应采取措施严厉地惩罚。

2.1树立科学的观念。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因此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量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大量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建筑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建筑工程完成之后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问题、水污染问题、废水问题、建筑垃圾等问题都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有效处理,也是树立建筑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当然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解决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根据相应的问题也提出了对于的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1.1噪音污染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引起众多的实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为突出而且最会引起民愤的问题还是噪声污染问题。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个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问题影响周围群众,同时对施工人员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正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来源主要有土石方的挖掘、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等其他机械噪音、打桩机发出噪音等等,当然每一个过程都会用到机器,只要使用机器基本都会产生噪音污染,噪音来源都是多方面的,也是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代表,噪音问题能否切实防治,将会给工程周围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个问题要充分引起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

1.2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问题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来回运输以及搅拌过程、砂石料的搅拌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灰尘,这些灰尘就会随着气流向周围扩散,如果时间过程,则周围就会形成强烈的粉尘大气污染,粉尘污染也是导致施工人员职业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时也会给周围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如果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涂料,涂料中含有很强的气味或是有毒气体向周围散播,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理,其危害是巨大的。

1.3水污染问题。

建筑施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施工设备的清洗过程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这方面还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面,另一方面是由施工原材料方面带来的水污染,很多原材料需要经过清洗或者混合,废水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很容易将重金属等对土壤或者地下水物质排出,从而引起环境污染。1.4固体垃圾处理问题固态垃圾我们也称之为建筑垃圾,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理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固体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占用施工单位很多的空间,缩小施工有用区域,同时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很多的固态垃圾会产生不良气味或者有害物质,进而影响环境。

第一,建筑施工噪音污染防治首先要确定好噪音产生的源头,从源头出发才可以更好的发现噪音源头,进而更好的针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汽车、机械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可以在建筑工程色周围设置专门的隔离带和隔离墙,起到良好的隔音作用。而对于一些打桩、钻孔等噪音可以通过改良施工方式进行控制,比如打桩可以采用静力压桩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很好的降低噪音,同时还可以以提高压桩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噪音控制问题,施工企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噪音问题的存在会大大的加大附近居民对施工单位的投诉率,影响施工单位的形象。第二,对建筑施工中的大气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施工中,对施工中的粉尘问题解决,就要能在施工现场进行设置一些保护措施,在防尘的处理工作上加以完善化实施。在运送过程中避免从人群密集的地方经过,在运输的路线选择方面要能优化。在施工中遇到天气比较干燥的问题,就可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洒水的方式。在对泥浆进行搅拌的时候,可通过防尘罩加以应用,这对粉尘污染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三,建筑施工中的废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要科学性。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就要能注重对废水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保障废水的水质达到可排放的标准。可以通过化学絮凝剂的应用,对污染物进行沉淀,以及在有害物质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消解。总之,只有达到废水排放的标准才能进行排放,严格的按照排放要求实施。第四,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垃圾处理要及时有效无污染。很多固体垃圾的长时间堆放会产生有害气体或者滋生有害物质,遇到大风天气还会加深大气污染,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固态垃圾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及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做好废物再利用的同时也要科学有效的降低固态垃圾的污染程度。

建筑施工项目的增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控制,那么会给环境污染的扩大带来隐患,影响施工企业的形象,也会给最终的工程验收带来问题。在解决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切实际,要注重科学的应对策略,处理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的问题解决措施的制定都要行之有效。同时也希望本次问题分析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的启示。

[1]杜培龙,郭子雄。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基于iso14001的建筑企业环境因素及管理措施[j].建筑,2003(12).

[2]关晓宇,侯丽丽。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好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3]陈鸿亮,唐豪,杨宏路,陈代光。从中外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差别浅谈如何提升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17(02).

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姚震寰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文档为doc格式。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劣是全球高速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由经济制度促使各国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创造财富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已造成全球物种急速减少消亡的趋势,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蔓延,为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设想”的论调。

“新计划经济”是在我国60、70年代已经经历过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个人理念设想,有区别于我国60、70年代的计划经济的。

原则上“新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取缔不必要的物品生产(塑料袋一类的),减少对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量的生产,但这些产品的品种、科技含量、价格、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市场来决定。未来的经济绝对不应该是以数量取胜的,应该是以质量和科技立足的。

假设我们已经进入了“新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我们的资源消耗速度将会慢下来,我们不在那么过分追求手机、电脑的更换速度,不在快速的换衣、换车、换房,我们的精力将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向农业、军事、教育、医疗、计算机、软件、硬件、机械、智能、宇宙等尖端科技、高端领域进发。

“新计划经济”的宗旨是:能创造但不轻易制造。

这样我们既能保持在强敌环饲的列国有立足之地,也能在各国角逐中有一抗之力,打消了放缓步伐进人“新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顾虑,可以相对放心的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的历程迈进。

2.1国家指令性干预。

国家以保护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目地指令性干预市场,通过限制部分产品总数量,规定其标准、质量、投资方向、竞争等政策矫正如今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环保健康发展。

(1)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2)细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触犯生态环境法的企业、集体和个人有法量刑。

(3)法律规划生态环保监测机构的执法力度,不作为者依法追究其法律刑事责任。

(4)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减少资源原材料的总体消耗,全民进人节俭型生活模式。

(5)取缔制造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牙刷等用品,取缔不必要的产业链。

(6)禁止市场投放过度包装的商品,应把包装规定在方便物品运输就行。

(7)禁止企业过快的向市场投放新型的手机、电脑、衣物、饰品,特别是以塑料、铜、铁、铝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

(8)精细化回收垃圾废弃物,实行建筑等其它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治理制度.

(9)致力探索废弃垃圾再利用,再还原原材料技术。

(10)政府不以房地产和过多开发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点,官员不以破坏生态环境而创造的财富为任期内的政绩,国家更不该以此为考核标准,节省土地、矿产资源。

(11)禁止人为巨资打造各种观光旅游景观,违反规定者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2)有计划的开采国内现有资源,有计划的进行伐木、养殖、捕捞、采摘、猎杀。

(13)对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资源分阶段、量化高效重复利用,并进行定期质检,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消灭,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4)充分利用我国地理环境,按我国原有动植物种类和生长区域特性培育繁殖生态环境循环圈,逐步养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2企业承担。

企业是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也理应由企业来主动承担.

(1)企业一切活动理应考虑环保法实行。

(2)企业应树立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使用的发展理念。

(3)企业应积极组织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4)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的环保项目开发。

(5)企业应主动放缓短期财富指标,以发展兼顾生态环保为己任,生产制造节能、高效、环保、可循环利用型产品。

(6)企业应在产品创造和制造期初就想好产品废旧了怎么回收处理,做在实处。

(7)企业要积极自助开创、探索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利用的新产业新链条模式。

(8)企业要致力于环保产品的上市和售后服务问题。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要质量稳健。

(9)企业要以生产实用耐用型产品为己任。

2.3规范民众行为。

民众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承受着,为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更应该积极生态保护环境,始终把节约、节能、保护环境,做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把这种生存理念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1)民众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随意捕捞、浪费自然资源。

(2)社会、企业、学校要主动承担教化、灌输节能环保理念和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3)从娘胎开始灌输节能环保理念。

(4)从小树立孩子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5)从小开始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6)从小教育孩子垃圾分类投放。

(7)从小带孩子一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8)全民进人无纸化办公。

尝试通过“新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探索发现一条可以节约资源,阻止破坏,又不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道路,借助国法、企业、民众的共同力量,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消费生活模式,真正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主要包括农村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毁林开荒、耕地占用、过渡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年均土壤流失50亿吨,土壤侵蚀45.2亿吨,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7.3%和17.9%。

1.2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在促进农产品增收的同时,也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农药残留不仅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经过渗透作用还会污染地下水,经过雨水冲刷也极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1.3农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日常消耗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种类增多,数量加大。而当前农村垃圾的分类、集中处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农村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于乡村的拉动作用,农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具有严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工业,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1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受到制约。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载体逐渐丧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其次,农业及工业生产中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使得农作物的质量降低。此外,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推行新型绿色农业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于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2.2资源开发的机会减少。

政府对农业的粗犷式经营管理,使得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城市工业的进驻也占据大量耕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这都直接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主力-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生活区的空气、水体污染,容易引发各种突发性和慢性病。近年来,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肆意横行。不仅使农村家庭的医疗负担加重,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缺乏环保意识。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化学药品,造成大量的化学药品浪费、乱丢乱弃的现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类健康。在居住场所内,随意堆放垃圾,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

3.2生态环保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环保体系,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政府官员之间的“权、责、利”的不统一,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分机构、多部门、多层次,执法力度弱。地方上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重视经济成果,环境保护机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3.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取得经济利益,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经济原因。政府、农民和企业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参与者。政府在发展规划中引入污染、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农民只重视最终的经济收益,缺乏环保意识;工业企业一昧地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缺乏环保责任心。

4.1提高环保意识。

首先,改变政府的观念,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具体可以对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严格实行“绿色gdp”法,使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农村基础环保设施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其次,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强街道卫生文明建设。

4.2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

加快建立并实施各种环保法律,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农村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保护法律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借助科学手段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严格详尽的测评,对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细分析,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4.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污染治理。

合理调整农村工业的区位布局,使其与村镇建设相适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当地政府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对于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业提高准入条件,排放未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和关闭整顿。

4.4推动科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中要适当引入新型环保科技,促进节约型生态产业的构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鼓励新品种、新科技的研发,加大对高产优质种苗的种植。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

[2]施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加快植树造林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形势,不断创植树造林的管理与经营方法,使植树造林工作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负担越来越大。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过大,即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栋梁。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更是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一)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他们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是他们学习专业技能、提高知识涵养、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大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和高中阶段相比都是有较大区别的。大学阶段的学习相对更加的细化,专业课程增多,而且没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与管理,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再加上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一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给自己规划较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即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又积极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考证报培训班进行培训,将自己的时间全部按照规定进行。由于整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神经变得较为敏感,如果他们某一学习成绩没有到达自己的目标,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增加心理压力。

(二)人际交往压力。

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真实的社会也是一样的复杂多变。人际交往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在“社会”中顺利而愉悦生活的前提。但是,大学生在独立面对新的环境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结交朋友时,难以协调处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其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因而,一些大学生变得内向、自我、自私,不愿意也不敢和他人交流,长期沉迷于网游之中也使其与同学之间缺少共同话题,与同学相处时容易产生矛盾或是隔阂。

(三)情感压力。

恋爱是多数大学生所期待和向往的,但是对于一些对感情认真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即是一把双刃剑。感情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努力向上的学习,学会担当并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能吸引或是配得上心仪的对象;另一方面感情的毁灭可能会影响一些大学生正常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一些大学生在谈恋爱时,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经常争吵或是产生矛盾,进而产生较大的情感压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理想中的爱情是美好的,而现实中的爱情是残酷的。现实的恋爱会使大学生产生失落之感,心理痛苦,有些会长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可以说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一些大学生还未毕业就开始忧心忡忡就业的问题,加大其心理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扩展,再加上海龟回国潮,而岗位逐渐减少,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一些大学生自信心不够,总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实力不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压力逐渐增加。此外,大学生家庭条件差、所学专业饱和、专业不对口,缺少必要的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眼光过高,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二、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学业与就业的相关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的能力。

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大学中重视研究与开展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开展大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年级开展课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与帮助大学生形式正确的就业观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采取专业介绍会、学生学习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如何学习与规划。另外,积极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让大学生意识到想要在社会谋取一席之地,就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鼓励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压力。

(二)重视引导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在大学中,学校可以重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依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分别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促进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心理辅导方式,可以缓解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可以预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找到心理压力的缘由,并在教师的开导下,释放心中的苦闷,寻找到抗压的方式。

(三)引导大学生交流沟通,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与交流是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进行沟通与交流。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打开心扉,主动向他人倾诉心中的苦闷,主动与他们交流。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恋爱中沟通与交流都是促进学习、工作、恋爱顺利进行的保障。面对学业问题时、面对就业选择时、面对感情选择时,主动与他人交流,他们会给予较为合适的意见,进而解决一些大学生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压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即和谐的环境感染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以此增加学生群体活动,通过这样大型的群体活动在学生之间形成群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又能通过他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更多的大学生。

三、结语。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这于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在各种心理压力的磨炼与抗击之中,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之变得更加的坚强。因此,只要大学生端正心理态度,积极向上的面对一切的艰难困苦,明天依然是阳光明媚的。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在当今时代中,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个性突出、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良好的文化知识,有着敢做敢为的无畏精神,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社会上的精英,是祖国的接班人。可是很多大学生缺乏礼仪意识,缺乏交际礼仪的能力,这一点会让大学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关于培养大学生交际礼仪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大学更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养过程。

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讲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讲礼仪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讲礼仪可以使你的事业成功,讲礼仪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礼仪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

2.1是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2.4是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的需要。

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但很多大学生的交际礼仪能力并不如我们想象中优秀,他们甚至不懂什么为交际礼仪,更别说讲礼仪了。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的高层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在宿舍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在课堂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及迟到早退;在公共场合行为放荡不羁;在个人外在形象上肆意追求时尚、穿着不得体等。作为学校会计系礼仪队队长,我感同身受,在开学初礼仪队招新面试中,许多大一新生缺乏礼仪礼貌,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问好也没有,而仪容仪表方面,衣着颇随意,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对面试的尊重,对面试官的尊重。

4.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礼仪教育缺位。

道德与礼仪教育表现为一个由内到外、由低到高的传递过程。因此学前阶段、小学及中学阶段恰当的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在这些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礼仪理论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尚未得到彻底改变,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习成绩,学校过分注重“成长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这就导致从学前到中学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尤其忽略了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的礼仪培养不能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许多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

4.2家庭礼仪教育缺位。

家庭中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而往往较多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情况等。此外,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目前的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简单,没有机会再家庭中参与和感受礼仪实践。当孩子在家庭活动中和交往中出现失礼或失误行为时,一些家长也采取模棱两可甚至包容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

4.3高校放松了对学生的礼仪行为管理,忽视了礼仪教育课程的设置。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礼仪文化的教育十分空泛,高校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的“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功能淡化,使不少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高校也几乎取消了升旗礼和课前的尊师礼,礼仪教育氛围的淡化,使大学生的知礼、行礼意识也逐渐淡化。从课程设置看,许多高校尚未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礼仪教育意识。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理所当然地把专业理论和技术课设置为必修课,,一些学校的公选课虽设置了礼仪教育课,但大多受礼仪教师不足、开课次数少等因素影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5.1把提高礼仪素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新审视礼仪教育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其中前五项内容都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间接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得出结论:和谐社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工作。而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前提是人人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因此把礼仪教育作为加强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入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5.2大学生礼仪规范化。

大学生礼仪自身要求规范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大学生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建设。

5.3学校礼仪教育功能归位,保障礼仪教育的持续性。

人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要使当代大学生养成符合礼仪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礼仪教育及反复持久的礼仪实训。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礼仪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礼仪素养和品质。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小学到大学礼仪课程开设的监督,在内容设计上适合合个年龄段礼仪要求,使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都不缺乏礼仪教育。

5.4高校应提高礼仪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实效性。

建议高校把大学生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把礼仪教育引入各个大学各个专业,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化。此外在礼仪课程教学中药强化实践训练教育。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将礼仪知识变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想多练,成为一位有礼仪修养的大学生。

大学生礼仪,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学校的努力,国家民族的努力,“礼仪之邦”必定永久长存,而我们自身的礼仪素养,也必将大大地提高。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建筑论文: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探讨

4.1拓扑几何学在建筑空间中引入拓扑学的动态连续概念,通过简单的拓扑变换规则生成结构复杂的建筑空间,其中孔洞形式运用的比较成熟。比如在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阅读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其仅有8m×8m×8m的立体空间,然而通过一系列映射操作之后,则产生了相对复杂的变幻空间。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为这个小小的阅读空间提供了三百多张剖面图对其空间进行阐释。

4.2多面体几何。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复杂性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多面体几何在建筑领域中得以深入应用,通过对多面体进行复杂的编辑与组合,其能够产生超乎想象的有着大量表明的不规则体量,满足了当代艺术视觉陌生感的追求。波尔图音乐厅构造就是多面体几何应用的成功案例,其自身作为一个混凝土的多面体,通过增减或者削切功能体块的方式产生复杂多变的折面,从而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对于波尔图音乐厅的设计者库哈斯而言,建筑并非一种简单的容器,而是各种社会事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个几何体,其将建筑复杂内部空间与独特的外部造型联系起来,与变化莫测的城市景观交相辉映,为城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3非欧几何学。

在非欧几何学中,数学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三维空间中,多维空间以及流行概念的发展使得通过几何学语言来对多元函数解释成为了可能。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空间设计的二维及三维拼贴、折叠系统均可以通过增加相应的数量来达到第n维度的效果。当前,建筑师已经研究出通过从物体的二维横断面插入新值的方式来创造n维物体的途径。一旦n维物体被创造出来,那么在n维空间中进行的平移、旋转等一系列简单地操作将会变得未知而有趣,这也为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无限可能。就目前而言,在建筑造型中普遍使用了柔软、光滑的曲面和三维形体,其中计算机提供的相应的辅助软件为建筑空间设计的多变性和精准性打下坚实基础。

5空间几何化的应用。

5.1由面组成的空间。

5.1.1连续折面。

连续是当代建筑表面空间的突出特点,这种连续空间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当前,在表皮对建筑空间构造的过程中,正逐步由“四维分解”向着“四维连续”转变。其中,连续折叠是思维连续构造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表面在三个维度上经过连续折叠的方式形成的流动性、开放性的空间结构。其中,阿萨帝多电影院的空间设计将连续折叠的空间构造方式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影院地面的升起,形成了大量折叠,并与影院自动扶梯空间完美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光滑而连续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

5.1.2复杂曲面。

具体来说,当前曲线形态建筑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复杂曲面形态以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曲面造型具有复杂性、连续性以及光滑性等特点;第二,其塑性形体具有自然形态特点,比如哈迪德流动性的建筑体量;第三,对数学含义的曲面形态进行全面、深入探讨,比如对各类最小周期的围面和曲面进行研究;第三,对无规则的自由曲面形态进行研究,例如盖里的一些建筑作品。随着当代建筑空间数学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更多的数学曲面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比如微分几何的流形、拓扑学的扭结、特定数学问题中的类型曲面等。

5.1.3自由曲面。

近年来,建筑师对自由曲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自由曲面的数学化设计也逐步兴起并发展起来。相比较建筑领域来说,自由曲面设计则更多的应用于船舶、汽车以及飞行器等流体力学应用领域。人们通过参数化的抽象曲线nurb监理具有较强视觉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精准的计算机编码组成一系列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其中,绿伞表演厅就是利用自由曲面的典型案例,设计者莫斯在其原有结构和形态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伞”形自由曲面,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5.2空间编织。

当代建筑设计中,轻型材料和曲面形态的使用给建筑空间带来了轻质、柔软的特点,具体则是通过对空间进行相应的编织来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空间编织的目的主要包含围护和容纳两个方面,其中围护跟建筑表皮有着密切的关系,容纳则与建筑空间相对应。所以,对建筑空间进行编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二维表面制造带上,建筑表皮是一种具有纺织机理的外皮,也就是所谓的表皮编织化;第二,在三维空间中,编织体系构造了相应的结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空间编织化。顾名思义,空间编织化来源于纺织领域的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其主要利用的是纤维材料特定的次序来形成经纬交叠的方式,对点、线、面以及空间的形成过程予以显示,从而展示不同的空间效果。在对编织系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普遍采用拓扑模型实现对建筑表面的复杂性以及空间的生成方法予以揭示和编织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将线性材料周期性的相关生成操作纳入到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

6结语。

随着数学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当代建筑空间数学化的发展也逐步成熟,加上计算机数学化设计方式的快速发展,给建筑形态设计和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

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体育的内容能够在大学体育管理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结合。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还能够使其逐渐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体育课程与项目,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科学、合理以及规范的体育锻炼方法。如将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不仅有助于大学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社会体育教学项目,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的发展能够在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影响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对于大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模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与俱乐部自身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是相吻合的。目前,不少大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体育设施不到位以及场地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开展,致使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非常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及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并不能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而将体育俱乐部这一模式引入到大学体育中能够使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到有效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拥有的体育潜能,实现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二、解决大学生体育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使大学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得到不断转变,并且使大学体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以便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现代化的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模式,还包括学习多样的体育项目和自由的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除了要运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既有助于提高国内大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荣辱观也是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能够用一个平常心看待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要转变管理思想和观念,积极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和水平。

2.提高大学体育课程常规管理水平。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体育常规课程的教学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做好课前体育器械的准备工作,必要时也可以将体育小组的人数提前确定,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的管理。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发状况有很多,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保持镇定的态度,努力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用流利的普通话为学生上课,以身作则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常规教学管理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体育教学计划,而不应该过分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和水平。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地要求学生按照体育课堂的规范要求穿运动鞋和运动裤,并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安全问题,也对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教师应切实做好体育常规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

建筑论文: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探讨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这是一次建筑美学的大趋同,并在发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从而建筑创作活动以及对建筑的欣赏与评价均以此为参照系统,其作用和影响至今还能够从许多新建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可是很快这种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人们眼中就由美变丑了。从接下来的几十年到现在,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试图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主义之初的新事物,这表达了人们对一个确定或可能确定的“普适”法则的期待与追求。然而,普适法则所依赖的“普适情境”却无法当今找到。

1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经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

“当代建筑审美之所以出现无序的构成而贬损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动机源于一种打破规则、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的冲动”;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以“无序”来对抗“规则”,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程式化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2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混沌学所蕴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力,使建筑师以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构建聚落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混乱与秩序并存,片段性与整体性同在。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种展示非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空间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精神。混沌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聚落。混沌思维给当代建筑聚落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混沌思维作为机械论模式的对立面受到当代建筑师的重视,但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明晰”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混沌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在一个层次上的混沌可产生另一个层次上的明晰”。从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讨论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个层次的混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

3追求:发展与回归相通。

作为建筑审美的发展,人类中心论被逐渐打破。在当代人类世界有两种相关的危机:第一种是最直观的危机是环境的危机;第二种更微妙,也同样是致命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与自己的联系、与所有包围人类的一切关系的危机,还有和地球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危机。这两个危机是紧密联系着的。如何恢复人与自然之间正常而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受污染的绿色生存空间等问题,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摆在了当代人的面前。“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

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必须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协调。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同人类以外的自然生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价值,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建筑聚落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和自己的种群、其他的种群以及非生物的环境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4结束语。

今天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面临的课题,比如:价值取向、审美思维、时空观念、文化模式等,都显得极为复杂和难解,这与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推动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建筑美学在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都体现出一种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维屏.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采取法律、经济、行政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并且按照土地的用途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以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的这一过程被称作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内涵在于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原有土地格局和利用方式的改善,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鉴于我国土地整体仍旧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我们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的,虽然大多数的整理项目是为了增加耕地而积,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但是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已经开始大面积背造防护林,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单一作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大规模进行土地平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实现了垦殖率的提升,但是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规模减少和退化。农作物过于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很容易导致受灾区域的急剧扩大,此外单一作物还会减少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

1.2对水资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大量耕地的开垦,需要新建农田水利工程,虽然会增加粮食产出,但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这就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虽然减少了除草和维护渠道等工作内容,但是却会影响涵养水源,易造成洪水寅宣泄。部分地区由于梯田建设不当,导致土壤过分侵蚀,很容易阻碍流域水源的补给过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总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开垦工作不仅会延缓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破坏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后果,例如沙尘频繁发生。

1.3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时要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证,并且由于我国现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因此说土地生态环境评估工作很难落到实处。特e是部分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土地整理数量,却对土地整理的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

1.4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

在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时,为了减少项目投资,并且为了提高设施的耐用度,经常将沟渠建成直线形状。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与结构,大量铺设混凝土沟渠和路面。这样不仅无法涵养水源,还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还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无法发挥水生物的自净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间水渠内不存水,更是恶化了沟渠附近的水环境。

2.1建立、确定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明确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监控指标进行量化,将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还要通过恰当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措施来提高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2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结构的优化,我们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来协调、缓解人与地的矛盾。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作为自然地产物,土地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到各生态因素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环境系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采取适宜的生物和工程技术。

我们以新疆地区为例,作为典型的干旱气候,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保证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言目的进行开荒造田,应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布局,以水为龙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土地整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非目标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促进养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提{土地产出量、保护土壤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人们在农业区域进行生产,因此就无法像建立自然保护区那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说在少影响或者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2.4实施景观生态规划。

地球表面土壤、气候、生物以及地貌构成了地表景观。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将目光放在土地调整、改造方面,还要对土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例如:将田间两边的灌木林和防护林为单独的林块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边种植树木降低水温等。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我们应尽快在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引入新的负反馈机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系统中总体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酒店大堂空间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场所。人际交往是酒店大堂发生概率很高的活动。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审美、艺术、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到人际交往这一活动,设计适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亲切感以及空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

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

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

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

设计要点:。

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

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

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

设计要点:。

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

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

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

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

设计要点:。

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

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1997.2-3.

[3]唐玉恩。旅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