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专业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范文(19篇)

专业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范文(19篇)

作者:紫薇儿 专业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范文(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所学所悟与他人交流,互相促进成长。这是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社会实践体会与感悟

中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也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使我们自己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在整个暑期实践中,自己能够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工作,尽力、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够积极进行有关方面的自学并积极向别人请教学习;能够热心帮助不同小组去完成他们的任务;能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等等;与此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广泛的学习;自己有时做事还缺少一点耐性和细心。从这次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以下就来分享一下。

一、我们需要坚持团队精神打造奇迹。

这次实践,我想我们其中每一个成员都清楚这一点——我们是一个从开始各不相识,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去完成一项共同任务的团队,只有大家都做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样的组队方式可以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等我们组员来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一直都想如果再有机会,无论有多么艰苦,我仍相信团队。

二、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选择所要做的事,尊重选择。

三、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他人。

只要正确地看待被拒绝,机会可以自己去创造。我们应该懂得相信自己,也懂得相信别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悟体会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10年的暑假了。伴着暑假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大学里学习一年了。这一年,收获颇多。这一年,让我圆了孩提时的梦想――上大学。这一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大学生活,并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不经历大学的人生不算完美的人生”这一句话的意义。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立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老师的督促,有的是学生们互相的攀比和帮助;在这里,没有固定不变的死知识,有的是探索和实践得来的应用知识;在这里,没有条条规定,有的是学生们自律自强。一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感觉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似乎有点,有点误差。

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是大学里的师哥师姐们的影响,我也想在假期打工,来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赚点生活费。于是,经亲戚介绍,我就在假期出来打工了。

期末,总是让人忙,不管是平时学的好的还是相对差一点的,大都在自习室或是宿舍里拼命看书,并不是说我们平时没有努力,没有学好,毕竟是期末嘛,检验我们这学期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我在紧张复习之余,还在考虑暑假打工之事。我准备考完试就走,先不回家了,干够一个月后再回家,不但打工了,还能有时间回家。在打工期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尽量不回家,不改变原定计划。

考试如期来临,计划也一点一点来临。7月15日计划开始实施。一路颠簸,我来到了本溪市桓仁县雅河乡。一路赏山赏水赏人情,满眼的绿色,扑鼻的瓜香,蜿蜒的公路伴着同样蜿蜒的河水,令我赏心悦目,再加上马上就要实现我的计划,竟忘记了颠簸与疲惫,欣然前行。

其实,出于无聊,在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里我就来过这个地方干过活了。熟悉的山,熟悉的水,不熟悉的桥梁(因为照去年多修了好多)和陌生的工人,让我有了像是回家了的感觉但又有点生疏。简约的宿舍,窄窄的床铺,和那水分较多的伙食,立刻让我知道了在外打工的不易。熟悉了各位领导之后,我就要开工了!

也许是为了抓工期,也许是为了交叉作业,这里很容易有晚班。尤其是路基组,刚到的那个晚上,他们就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回填,而施工位置恰恰在离我们宿舍不足十米的地方,一夜的轰鸣啊!再经常有夜班的就是混凝土组了,晚上打灰(即是浇注混凝土,工人前辈们都这么叫,我也就随俗了)似乎是常事,这个的原因我没打听到,也许是出于对温度和阳光的考虑吧。恰巧,我刚到的那晚,这面回填,那面打灰!好像是约好了似的,等到我们木匠组等起床吃饭的时候,他们都停了,都干完了!刚好我们在这时候起床。要说的是,我在学校时一般都在早上7:00起,感觉那还挺早;而在这,4:30!第一天起简直就是挑战!但我来的目的就是锻炼自己,所以我这样鼓励我自己,硬是起来了,还和他们一起吃了在学校时很少吃的早饭。也许,我达到了我的目的。

第一天上班,早已准备充分,工作服,胶鞋,手套,这些装备可是平时在学校里穿不到的。我今天的任务是与另外一名工友一起养生。养生,就是在浇筑完混凝土之后用尼龙布(或其他吸水材料制成的布料)将混凝土盖住,然后在其上浇水,以防止混凝土因过快蒸发而产生裂纹,影响承受力。一般养生期为七天。所要养生的这个桥面是一个e字形的互通桥。它既有弯度,又有一定的坡度。所以对它养生就容易了许多,只要将水管放在高处让水顺势下流即可,然后再拿着水管检查一下是否有干燥的地方,确保处处都有水分。就在去尼龙布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想象。因为尼龙布的宽度有五米,其重量并非两人所能抬起。于是我就取了两辆推车,一人一辆,分别作用在尼龙布的两端,我二人一起用力,发动了我们的“运输车”。向右转弯,则右面的停下,左面的前进;向左转则相反。上坡时则一齐用力。因为路面还没有回填到桥面的高度,所以要把尼龙布搬到桥面上又是一难题。此时,我就想起了杠杆原理,将两根木棍斜放在桥面与路面上,再把尼龙布从推车卸到两木棍上,最后,我二人再抬起木棍,直至没过头顶,尼龙布顺势滑下,滑到了桥面上。就这样,笨重的尼龙布就被我们二人抬到了指定位置。那位工友说,不愧是大学生啊,脑子就是好使。

像这样需要动脑的工作有很多。有些时候,领导们就只给我们下任务,具体怎么做就不管了,说那是我们的事,连这都干不好还出来打什么工。有的工作确实很难做,他们根本就不考虑。于是,智慧就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只要是不上天,不入地,只要领导吩咐,我们工人就能想出办法来解决难题。也许,领导们早已知道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成绩也越大这个道理,才给我们出“难题”了。不过,我觉得最难的还是跟着测量的师傅们干活了。

有几天,我被派去帮忙测量。开始,师傅只是让我拿拿仪器架子,听说我是大学生,就让我也试着学习使用这些仪器了。期间,我没少挨批评,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这些东西,之前的实验课业没有类似的仪器,所以总是会笨手笨脚的,所以就挨批评了。但是,越是说我笨我就越是努力去思考,去体会领悟。前进之心怎么会因为几句批评就退缩。经过我的学习,了解到一些知识,如下文汇报。

水准是用来测量高程的。在最初选建设地点是会留下一些已知高度、位置坐标的参考点,在测量时称它们为后视。比如在测量路缘石该砌到什么高度时,只要将水准仪架好,把塔尺竖直放置在后视点上,通过水准仪读出数据,在把塔尺竖直放置在准备砌路缘石的位置上,读出数据,因为后视点的高度是已知的,就可以通过计算相对高度,再加上设计图纸,从而计算出路缘石砌在什么高度了。全站仪是用来计算地面位置坐标的。棱镜竖直放置在已知或未知的点上。全站仪可以发射特定的不可见光,而且可以利用重力、磁场等测出自身与南北的偏角,通过反射回来的不可见光反映的全站和棱镜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位置坐标了。水准与全站配合,即可测量出空间的位置坐标了。在架水准时,水准上有像实验课时用的仪器一样,有一个水平泡,只要通过调节到水平即可。而全站,在通过已知点测量未知点时,就要架在特定地面位置,只能上下可以移动,而左右不能有误差。所以在架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也就是我被批评的主要原因了。所以,每当吃完晚饭,这是全天唯一空闲的时间了,我就去师傅那里,偷偷的练习架仪器。有几次还被发现了,他只是笑笑,问我在哪里念书。他说,现在的大学生,放假在家的是少,但在外打工的就不多了。会读书的不少,但肯吃苦的就不多了。像他那样每天都会训我,但还有上进心的,真是少了,所以就问问我在哪里读书。

在这一个月里,我还发现了不少以前从不知道的知识。在这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钢筋混凝土的时代。不说别的,就说桥面,在铺完箱梁之后,就在上面铺上直径12mm的螺纹钢,横纵都有,编制成钢筋网,间隔大概有10cm,远处望去,全是黑的,就像是铺上了以曾铁板一样。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还用震动棒震动,使每个角落都流进水泥。就这样,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一步一步的修好了,怪不得现在的桥梁都有那么大的承受力。另外,这还是“数字”大桥。因为,从最初的设计和逐步的施工,都没有离开数字。每一个部件,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点出现在设计图纸上,确保桥体的位置准确明了。在逐步施工中,都会反复的测量各个位置,确保桥体能够准确的按照图纸施工。所以,我们的测量师傅说,干我们测量的,就是和误差做斗争,误差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只能将其缩到最小,否则,桥就白修了。因为如此,我也认为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也是“数字”大桥。

最重要的,在这一个月里,我真的得到了锻炼。先是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地方,因为都不熟悉,而且还是一个人,所以各方面都要注意。然后又是努力承受庞大的工作量。在那里工作,一天要12小时,足足可以抵过我一个月的体育课的运动量。一天还可以,但时间久了,真的锻炼了我的忍耐力,我的承受力,和我的毅力。相信,现在回去上体育课,我绝对不会嫌累了。在这里,还锻炼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这里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因为这是工作嘛。每天都会用到不同的工具,连手都在不同的位置磨出了水泡,都是不同工具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我工作的检验和证明。尤其是测量那会,每天要测量的对象不同,所以要选择的后视点也不同,要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同,师傅还总是考我,让我试着测量,所以这就充分锻炼了我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的能力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我的承压能力。因为在这里工作,所要承受的压力要比在学校学习大的多了,但我没有退缩,硬是坚持到了预定的回家日期。这,是最难得的。

秋风已凉,天高气爽。秋天,收获的季节。开学的日子来了。这一年的收获,令我很是满意。在学校的锻炼,让我长大了不少;在本溪的打工经历,更让我成熟了不少。多么有意义的暑假,可惜时间有点短。要是再长些我就可以得到更多了。如果有机会,再有时间还会去打工,以增长实践经验。

以上就是我在暑假打工之后的体会,由于才学疏浅,只能写到这样了,可能不符合实践论文的要求,但这确实是我在实践后的真实体会,还望得以通过。

文档为doc格式。

底层社会视野与封建主义研究论文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

摘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环境恶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对于目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等,还是后起之秀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环境问题。有过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引言。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手段大大强化,进一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一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试验和失误”(trialand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三,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四,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

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

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推行“清洁生产”。

主要措施:

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

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

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一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一、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陈萍,《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环境代价台湾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第4期,2000。

胡国杰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师》第10期,2002。

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9期,1994。

冯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2002。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2002。

范桓山,《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取向》,《国有资产管理》,第1期,2002。

余谋昌,《中国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对策思考》,《科技导报》第9期,1994。

底层社会视野与封建主义研究论文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

[提要]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传统儒家文化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并不断发展;然后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诠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制约,部分传统儒家文化正因为某种社会保障内容的发展而日益变弱;最后从发展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文化;辩证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其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是各国都在争相热讨的话题。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也因深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立某些制度时打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略见雏形。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西方传入到中国,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思想意义上的。在本文中,笔者也考虑了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种考虑,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完整分析社会保障思想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是从经济角度或者实用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因传统文化引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如郑秉文(2009)等学者在《中国与拉美社会保障比较:传统文化与制度安排―――提高覆盖率的角度》中除了作比较,更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分析覆盖率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从理论角度分析二者关系,并没有明确表示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如车程(2013)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运行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社会保障在传统文化蕴涵中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王文茹(2015)在《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更多的分析各类传统文化(儒家、佛家、道教等)对社会保障产生与运行的影响。由于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与探讨,尤其是一部分学生也开始关注,并以此为方向完成学术论文,他们从分类角度单独分析某种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中某种社会保险的作用,这一类主要以学生论文居多,如刘丽(2009)在《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一文中梳理了社会保障伦理的思想史。以上学者主要是多种传统文化去分析,本文则是从儒家文化角度,历史纵向发展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并分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让读者清楚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的概念。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所讲的“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包括法定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系统和非法定的各种补充保障措施。它遵循公平、正义、共享原则,通过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国家干预,实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也包括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军人优待思想等类似思想;传统儒家文化则是指早期的一些儒家文化,主要以孔孟为代表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文化系统。

一、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思想形成与发展渊源。

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在我国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在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时的儒家文化主要提倡“孝道”、“民本”、“仁政”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最初的社会保障思想雏形。“孝道”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尊老、爱老,让每个老年人安享晚年,强调的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仁政”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统治者应该对其统治的社会成员施予仁政,用“仁爱”思想处以政事;“民本”则是在一个宏观指导思想的基础下进行“孝道”、“仁政”,强调的是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社会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外,道家、佛教等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化的佛教思想构成我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信奉佛教的人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慈悲情怀,使得信教之人具有利他思想。佛家文化讲究“普度众生”“、慈悲文化”,这可延生扩展为政府应平等对待社会成员,讲究的是平等性,在精神上树立一种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对古代的慈善事业非常有帮助。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思想也出现了独特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最初毫无规章制度及毫无尊严的“施粥形式”,到后来初具国家意识的“开仓济民”,这些全部属于现代意义上社会救助思想和慈善思想,是社会保障思想的最初形式。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抹灭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也逐渐成熟发展起来。从古代发展到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思想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有关。20世纪8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到中国,中国开始结合国际经验重新整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综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了国际经验,但更多的是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也可以讲,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吸收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但占主流的仍然是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最初萌芽阶段,还是建立以及完善阶段,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思想都具有一种推动作用,促使其建立并不断完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都有社会保障形成的影子。

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影响下的传统儒家文化。

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二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除了传统儒家文化在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所影响。古代的儒家文化占据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流,任何形式的制度都无法撼动其主导地位,而且更是由于传统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所以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作用不明显,更多的只是一种巩固和加强作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只是传统儒家文化发展过程的副产品,对传统儒家文化并没有什么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在现阶段的发展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最强烈的,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抑制作用,这两种作用也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中体现,具体表现如下: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削弱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孝道”思想。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模式占主导,体现的是“大家族”似的宗法保障模式。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潮流的引入,发展形成了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不断弱化,这种弱化的后果则是削弱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孝道主义”。在现阶段,网络上以及报道中不乏看到许多家庭子女苛待老人的现象,甚至出现因赡养父母问题进而引发的“打官司”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只在城镇中发生,就连受外来文化影响力较弱的农村也有所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形式发生变化,但从文化角度则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弱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社会成员思想中的作用远不如从前,“传统家族”、“宗法文化”的弱化,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后果,这种后果进一步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及催发政府及社会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应该发挥作用。2、社会福利思想强化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最初形成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并不包含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保障制度,这种制度从无到有的出现表明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以民为本,以社会成员的利益为基础出发点。从简单的教育福利到复杂的医疗福利,从儿童福利到老年人福利,这些方方面面的.完善更能证明政府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在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些做法向着“仁政”方向进一步靠拢,并不断完善“民本”思想。3、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改变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先行”思想。我国在古代就讲究“德治”,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法律先行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国制定政策更多时候并没有做到法律先行。在吸收西方经验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国家开始注意到法律先行的重要性。尤其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把法律的建立提到了重要日程上。在我国这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现阶段法律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法律先行的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三、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郑功成指出:“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50多年发展历程的简要考察,可以发现,前30多年是典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近则是逐渐在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演变,目前正处于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建设与完善阶段。”这种完善阶段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目前乃至将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社会保障形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城乡之间差别性取消,社会保障制度的流动性问题亟待解决;社会成员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需更加普遍完善。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当前乃至将来面临着空前的养老压力。这种养老压力对当前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养老更为困难,单纯的靠“4-2-1”式的家庭养老似乎难以解决这个重任。所以,国家也在不断发展其他形式的养老模式,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并不同,但是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方式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削弱。社会成员权利意识的增强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注重公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是一种主观形态上的发展,这种主观意识的增强相对应的是客观存在的强化,客观存在则是政府责任的存在。社会成员权利意识增强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公平性,强化客观存在则是政府认识自身责任,并不断完善,这种责任是在国家成立初期就存在的,是一种无法磨灭的自然责任。权利意识和国家责任的相互作用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进一步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传统文化中“众生平等”原则。城镇化的加快,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现省内流动,今后要做的是全部实现省内流动和省际之间的流动。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流动性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自然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其实,这与文化之间的融合相通。每个地方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措施有所不同,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即调整过后的社会保障方式也可以具有某种适合当地需求的特征,并不全部是相同的。在大趋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与时俱进。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当然,在目前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地方:总体经济水平低、制度不完善、法律依据不够等,这些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再加上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社会保障的经济发展自然受到限制;“德治先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法律发展。而且,我国在处理社会保障产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多是从政策法规入手,很少关注文化层面。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是要根除问题,还是要从思想源头抓起,这样才能治标治本。首先,我国需要做的就是“法先行”。任何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使制度实行长久,执行顺利,减少或规避漏洞,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如此,我国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比较晚,更是受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在完善过程中结合了我国国情。但是,其在完善过程中应该做到法律先行,做到法律保障。其次,注重文化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某些形式开始弱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平等思想,既看到社会保障过程中个人的责任,也意识到国家不可推卸的职责。我国需要摆正态度,正视自身职责,并利用有效的文化思想影响社会成员,使得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减少社会上出现的“不文明”养老现象,同时也为其他的社会保障经济效果奠定思想基础,从思想上达到统一。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影响着历代统治者的统治和管理,也指引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孝道”、“仁爱”,还是“民本”思想,都在社会保障中得以彰显。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着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传统儒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在一种相关的关系下得以发展。我们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时,应该吸收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秉文,j威廉姆森,e卡尔沃.中国与拉美社会保障比较:传统文化与制度安排―――提高覆盖率的角度[j].拉丁美洲研究,2009.2.

[2]车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运行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商界论坛,2013.3.

[3]王文茹.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j].人资社科,2015.2.

[4]刘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3.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

社会实践体会与感悟

今年暑假,我跟随x社社员来到 村小学进行社会实践 。对于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我来说,一到那儿,我就有种熟悉的感觉,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进村后,提起我注意的是整齐的屋舍和安逸的生活,这与我想象中的有着百大的区别。得融入村中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经济上的富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安居乐业”来作为作为万秀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们进学校时,正好是下课时间,小朋友们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尽情地玩耍,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童年。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真希望自己能再过一回童年,因为人长大了,烦恼的事情增多,人会变得很忧郁,在怎么高兴的事情也没有小朋友们笑得那么灿烂。

在进行分组时,我选择了三年级。因为我觉得二年级太嫩了,和他们可能没有多少共同的话题。而三年级应该比较懂事一些。一进入三年级的教室,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热闹,特别是在照相时,他们的活跃性更是达到了极点。当我们社的委员问题时,他们是那么积极、大胆地回答。而我们现在长大了,说起话来总是思前想后,考虑后果,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

别看他们还是小学生,可在谈到理想时,他们都认真地把他们的理想说出来。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成为明星。有的想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将来桃李满天下。本以为他们还是小学生,知道饿事情不多,可在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却问了我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使我感觉到自己懂得的知识是多么的浅薄。

虽然我们仅在那儿呆了几个小时,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却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真希望再有个机会让我再和小朋友进行一次交流。

底层社会视野与封建主义研究论文社会底层的人感悟体会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思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找到了一条“科学地研究历史”的新途径。但这一科学理论并未顺利地为西方史学界所广泛地接纳,直至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才逐渐为西方史学界所接受并作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在西方史学界的影响更大了。

英国史学界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出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及历史著作,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cerichobsbawm}1917-)的《原始叛逆者》u963年),爱德华·汤普森((edwardp.thomnson,1924-1993)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u963年),莫里斯·多布(mauricedobb,1900-1976)的《资本主义研究》,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hill,1912-2003)的《1640年的英国革命)))(1955年)等0izi(p3)罗德尼·希尔顿(rodney0hilton,1916-2002)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爱德华·汤普森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国内外学者均投以更多的关注,也有不少书籍和文章对其加以介绍和评述,而对希尔顿的史学思想,则缺乏较为详细的、深层次的探讨。本文以希尔顿为研究对象,从他站在社会底层看阶级斗一争历史的视角,以及他关于封建主义危机问题的认识两个方而,初步探讨其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杰出代表人物,罗德尼·希尔顿也是著名历史杂志《过去与现在》的创办人之一,主要致力于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对中世纪封建社会与农民问题尤为关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希尔顿著述颇多,其主要代表作有:o14和15世纪兰开斯特郡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牛津1949年).o1381年的农民起义)}(伦敦1966年)、《一个中世纪社会:13世纪末的西米德兰斯》(伦敦1966年)、《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伦敦1969年)、《依附农民争得自由:中世纪农民运动和1381年的英国起义》(伦敦1973年)、《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农民》(牛津1975年)、《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伦敦1976年)、《阶级冲突和封建主义的危机)}(伦敦1984年)等等。

在这些著作中,希尔顿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道,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从底层往上看”的分析方法—来看待历史,同时能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分析问题、解释历史的真实。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希尔顿通过深入分析中世纪英国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揭示出封建制度的本质—封建土地所有者与社会底层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认为正是这一阶级对立和斗一争,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封建主义发展以及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推动力”。他的这些观点在史学领域影响深远,并最终使他成为与前苏联的科斯敏斯基、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三代核心埃马纽埃尔·勒胡瓦拉杜里等齐名的中世纪史研究专家。

一、从社会底层看阶级斗争历史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学家,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罗德尼·希尔顿和其他历史学家一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决定政治,经济是基础,它制约着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那么经济是否是封建主义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否是推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推动力?对此,希尔顿并没有像马克思、思格斯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史家那样,将经济视为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而是以此为基点,另辟蹊径,从“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学术视野,对中世纪英国封建社会底层民众阶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能动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占罗德尼·希尔顿既反对某些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决定论观点—经济基础是所有其他因素的唯一决定力量的特定模式,也不同意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决定论观点—忽视经济因素而过分强调阶级斗一争的思想,而是将二者能动地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一个社会构成的不同的方而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包括经济基础,生产中的阶级关系,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诸方而的上层建筑等。

能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谨慎的,在而对基于一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时,他不会主张单一决定论,而是会重视那种相互的依赖性、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坚持这些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时,会给予社会阶级关系的物质基础一种长时段的优先考虑’。英国的封建制度是在12世纪上半叶才最终确立起来的`。在英国封建化过程的初期,农村公社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公社内部,自由农民占有一定份额的份地,同时还有权使用公社的附属地。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发展,以及战争的破坏,贵族的兼并,农村公社逐渐解体,自由农民不断破产,从公社中分化出来的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封建领主;而破产的自由农民,则沦为农奴或自由佃农;另外,在农村中除了农奴以外,还有大量的各种依附农民以及自由农民,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至此,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建立。封建领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农奴和依附农民却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他们要生存,就要租种封建领主的土地或为封建主劳动。他们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除能够满足他们自身需要外,还有大量的剩余,这些剩余产品便为封建领主所无偿占有。这种经济上的剥削关系与被剥削关系便为后来的阶级斗一争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066年诺曼底征服后,威廉一世继任英国王位,英国封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王将大量土地分封给随其一同入侵英国的教俗大封建主,而这些大封建主又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他们的附庸。这样,封建统治阶级层层受封,从而加速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和发展,而原先广大半自由民及自由民的身份急剧下降为负担沉重赋役的农奴的地位。在征服者威廉政权眼中,农奴是生而自由但是不能出卖份地的人,他们占有领主的份地并负担奴役性劳役,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曼征服才使英国基本完成其农奴化进程。诺曼征服加速了封建领地的确立,封建领主不但取得领地占有权,而且还获得对领地直接生产者的司法审判权及其它特权。这样,到12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

“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无数史学家都对其做过深入的研究,但仍莫衷一是。马克思、思格斯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在“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而他们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即“封建主义”的研究却颇显不足。于是,一些历史学家将视线转移到如何定义“封建主义”以及“封建主义”如何向“资本主义”过渡等问题上来。对此,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这里,我们暂且抛开这些问题不议,而聚焦于能够体现希尔顿史学思想重要特色的封建主义问题的研究领域,对封建主义危机问题的认识作一些尝试性探析。

1930年以来随着历史学家经验的积累,社会体系中的普遍性危机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危机”这一概念反映在社会历史中与自然界有机体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危机、灭亡的过程。在罗德尼·希尔顿看来,如果我们要对一个社会体系的危机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必须要了解该体系的基础结构,以及这一体系的内部发展动力。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人民也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应该调查和发掘人民的历史,给他们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因此,对封建主义结构的分析必须从农业基础入手。因为在中世纪封建社会,无论任何特定时期,人口的绝大多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因此,在农业基础范围内,我们必须找出封建生产方式结构中的基本元素,而这一封建生产方式决定了封建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衰亡。

整个中世纪时期农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家庭的持有地。其波动幅度是根据占有土地多少、地理条件、技术水平以及组成基本劳动力的家庭的特征来变化的,即生产率。家庭结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当然,一个普遍情况是,大多数时期家庭占有土地在大小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平等。一些土地所有者(地主)拥有足够的土地、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并以此来维持依附于它的家庭及其佃农的生活,为经济再生产提供资金,通常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些规模更大的土地所有者(地主)。更重要的是,当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并且剩余人口不能被工业发展、城镇化和战争所吸纳时,处在他们下层的小土地所有者(地主)就会出现一个表而的波动,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从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大军中摆脱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农民经济的产物,或者说它是农民没有能力继续保持他们的所有物(不管是在劳动力,劳动产品还是在金钱方而)的一部分产品的结果。而这些为上层阶级和公共机构,包括地主、教士、政府和市镇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一上层建筑首要依赖于一定时期内的农民家庭经济关系。但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关系。在一个时期内,剩余产品要从农民经济转移到上层建筑中来有赖于一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在10世纪到13世纪之间。但是,从整体上看,农业技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在农民家庭经济范围内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开发未开垦的土地,从而导致小土地占有者数量的增加,而最终结果必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整体下降。而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存在着人口高速增长的问题。一方而,农民阶级无法从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另一方而,封建生产关系的剥削压迫不断加重,其结果势必导致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冲突,而这恰恰为封建主义的危机准备了前提条件。

在整个中世纪,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始终无法摆脱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和封建上层的剥削压迫。然而,一旦这种“束缚”和“剥削压迫”达到一定限度,其结果必将导致农民阶级冲破中世纪经济运行的模式与藩篱,并最终成长为一种崭新的生产力和阶级力量的代表者。这也正是封建主义危机问题的关键所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形成物,最终建立在剩余产品从农民经济向土地贵族及其国家的政府的转移之上的,在这一封建生产体系中仍有大量斗一争—尤以土地所有者(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一争最为显著,这些斗一争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导致封建主义危机的逐步加深,并最终导致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三、结语。

在研究中,希尔顿十分重视农民阶级的力量以及农民起义的巨大作用,在他看来,在农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由持有地和自由身份扩展过程中,在促使农民和工匠经济获得自由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致最后促进资本主义经营的兴起等方而,农民的抵抗都具有重大意义。罗德尼·希尔顿经过不断调查研究,对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点,“自下而上看历史”,对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一争及封建主义的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经过对农民阶级大量详实的调查取证,他认识到封建社会阶级斗一争的重要性,并给予阶级斗一争高度的重视。这些都使他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对农民问题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探索。实际上,“自下而上地看历史”,通过底层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活动和思想行为的研究,反映阶级斗一争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也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从事史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取向。不过,在希尔顿那里,底层社会学术视野与封建主义研究领域得到更为有机和整体的结合,通过宏观且细致的历史研究,英国乃至整个世界做出了独特和巨大贡献,其史学思想对国际史学界影响深远。

社会实践体会与感悟

刚来公司实践,所以从最基本的做起,我的实践岗位是__。第一天上班,心里没底,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很多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紧张的则是万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评。带我实践的前辈是徐会计和郭会计,我也很亲切的叫她们_姐和_姐。也许因为年纪相近的缘故吧,_姐和_姐对我们非常和气。她们首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然后又向我们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所提出的疑难困惑,她们有问必答,尤其是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她们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说句心里话,我真的非常感激她们对我的教导。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能遇上这样的师傅真是我的幸运。虽然实践不像正式工作那样忙,那样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觉得收获也不小。在她们的帮助下,我迅速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并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在两位会计前辈的安排下,实践期间,我共参与或个人承担了以下工作:做记账凭证,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科目汇总表,还有编制会计报表等。电脑录制凭证,打印各种报表等等做过会计模拟做帐的人都知道,填制好凭证之后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像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不像在学校,错了还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里,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

暑假社会实践感悟与体会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10年的暑假了。伴着暑假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大学里学习一年了。这一年,收获颇多。这一年,让我圆了孩提时的梦想――上大学。这一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大学生活,并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不经历大学的人生不算完美的人生”这一句话的意义。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立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老师的督促,有的是学生们互相的攀比和帮助;在这里,没有固定不变的死知识,有的是探索和实践得来的应用知识;在这里,没有条条规定,有的是学生们自律自强。一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感觉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似乎有点,有点误差。

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是大学里的师哥师姐们的影响,我也想在假期打工,来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赚点生活费。于是,经亲戚介绍,我就在假期出来打工了。

期末,总是让人忙,不管是平时学的好的还是相对差一点的,大都在自习室或是宿舍里拼命看书,并不是说我们平时没有努力,没有学好,毕竟是期末嘛,检验我们这学期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我在紧张复习之余,还在考虑暑假打工之事。我准备考完试就走,先不回家了,干够一个月后再回家,不但打工了,还能有时间回家。在打工期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尽量不回家,不改变原定计划。

考试如期来临,计划也一点一点来临。7月15日计划开始实施。一路颠簸,我来到了本溪市桓仁县雅河乡。一路赏山赏水赏人情,满眼的绿色,扑鼻的瓜香,蜿蜒的公路伴着同样蜿蜒的河水,令我赏心悦目,再加上马上就要实现我的计划,竟忘记了颠簸与疲惫,欣然前行。

其实,出于无聊,在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里我就来过这个地方干过活了。熟悉的山,熟悉的水,不熟悉的桥梁(因为照去年多修了好多)和陌生的工人,让我有了像是回家了的感觉但又有点生疏。简约的宿舍,窄窄的床铺,和那水分较多的伙食,立刻让我知道了在外打工的不易。熟悉了各位领导之后,我就要开工了!

也许是为了抓工期,也许是为了交叉作业,这里很容易有晚班。尤其是路基组,刚到的那个晚上,他们就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回填,而施工位置恰恰在离我们宿舍不足十米的地方,一夜的轰鸣啊!再经常有夜班的就是混凝土组了,晚上打灰(即是浇注混凝土,工人前辈们都这么叫,我也就随俗了)似乎是常事,这个的原因我没打听到,也许是出于对温度和阳光的考虑吧。恰巧,我刚到的那晚,这面回填,那面打灰!好像是约好了似的,等到我们木匠组等起床吃饭的时候,他们都停了,都干完了!刚好我们在这时候起床。要说的是,我在学校时一般都在早上7:00起,感觉那还挺早;而在这,4:30!第一天起简直就是挑战!但我来的目的就是锻炼自己,所以我这样鼓励我自己,硬是起来了,还和他们一起吃了在学校时很少吃的早饭。也许,我达到了我的目的。

第一天上班,早已准备充分,工作服,胶鞋,手套,这些装备可是平时在学校里穿不到的。我今天的任务是与另外一名工友一起养生。养生,就是在浇筑完混凝土之后用尼龙布(或其他吸水材料制成的布料)将混凝土盖住,然后在其上浇水,以防止混凝土因过快蒸发而产生裂纹,影响承受力。一般养生期为七天。所要养生的这个桥面是一个e字形的互通桥。它既有弯度,又有一定的坡度。所以对它养生就容易了许多,只要将水管放在高处让水顺势下流即可,然后再拿着水管检查一下是否有干燥的地方,确保处处都有水分。就在去尼龙布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想象。因为尼龙布的宽度有五米,其重量并非两人所能抬起。于是我就取了两辆推车,一人一辆,分别作用在尼龙布的两端,我二人一起用力,发动了我们的“运输车”。向右转弯,则右面的停下,左面的前进;向左转则相反。上坡时则一齐用力。因为路面还没有回填到桥面的高度,所以要把尼龙布搬到桥面上又是一难题。此时,我就想起了杠杆原理,将两根木棍斜放在桥面与路面上,再把尼龙布从推车卸到两木棍上,最后,我二人再抬起木棍,直至没过头顶,尼龙布顺势滑下,滑到了桥面上。就这样,笨重的尼龙布就被我们二人抬到了指定位置。那位工友说,不愧是大学生啊,脑子就是好使。

像这样需要动脑的工作有很多。有些时候,领导们就只给我们下任务,具体怎么做就不管了,说那是我们的事,连这都干不好还出来打什么工。有的工作确实很难做,他们根本就不考虑。于是,智慧就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只要是不上天,不入地,只要领导吩咐,我们工人就能想出办法来解决难题。也许,领导们早已知道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成绩也越大这个道理,才给我们出“难题”了。不过,我觉得最难的还是跟着测量的师傅们干活了。

有几天,我被派去帮忙测量。开始,师傅只是让我拿拿仪器架子,听说我是大学生,就让我也试着学习使用这些仪器了。期间,我没少挨批评,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这些东西,之前的实验课业没有类似的仪器,所以总是会笨手笨脚的,所以就挨批评了。但是,越是说我笨我就越是努力去思考,去体会领悟。前进之心怎么会因为几句批评就退缩。经过我的学习,了解到一些知识,如下文汇报。

水准是用来测量高程的。在最初选建设地点是会留下一些已知高度、位置坐标的参考点,在测量时称它们为后视。比如在测量路缘石该砌到什么高度时,只要将水准仪架好,把塔尺竖直放置在后视点上,通过水准仪读出数据,在把塔尺竖直放置在准备砌路缘石的位置上,读出数据,因为后视点的高度是已知的,就可以通过计算相对高度,再加上设计图纸,从而计算出路缘石砌在什么高度了。全站仪是用来计算地面位置坐标的。棱镜竖直放置在已知或未知的点上。全站仪可以发射特定的不可见光,而且可以利用重力、磁场等测出自身与南北的偏角,通过反射回来的不可见光反映的全站和棱镜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位置坐标了。水准与全站配合,即可测量出空间的位置坐标了。在架水准时,水准上有像实验课时用的仪器一样,有一个水平泡,只要通过调节到水平即可。而全站,在通过已知点测量未知点时,就要架在特定地面位置,只能上下可以移动,而左右不能有误差。所以在架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也就是我被批评的主要原因了。所以,每当吃完晚饭,这是全天唯一空闲的时间了,我就去师傅那里,偷偷的练习架仪器。有几次还被发现了,他只是笑笑,问我在哪里念书。他说,现在的大学生,放假在家的是少,但在外打工的就不多了。会读书的不少,但肯吃苦的就不多了。像他那样每天都会训我,但还有上进心的,真是少了,所以就问问我在哪里读书。

在这一个月里,我还发现了不少以前从不知道的知识。在这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钢筋混凝土的时代。不说别的,就说桥面,在铺完箱梁之后,就在上面铺上直径12mm的螺纹钢,横纵都有,编制成钢筋网,间隔大概有10cm,远处望去,全是黑的,就像是铺上了以曾铁板一样。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还用震动棒震动,使每个角落都流进水泥。就这样,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一步一步的修好了,怪不得现在的桥梁都有那么大的承受力。另外,这还是“数字”大桥。因为,从最初的设计和逐步的施工,都没有离开数字。每一个部件,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点出现在设计图纸上,确保桥体的位置准确明了。在逐步施工中,都会反复的测量各个位置,确保桥体能够准确的按照图纸施工。所以,我们的测量师傅说,干我们测量的,就是和误差做斗争,误差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只能将其缩到最小,否则,桥就白修了。因为如此,我也认为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也是“数字”大桥。

最重要的,在这一个月里,我真的得到了锻炼。先是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地方,因为都不熟悉,而且还是一个人,所以各方面都要注意。然后又是努力承受庞大的工作量。在那里工作,一天要12小时,足足可以抵过我一个月的体育课的运动量。一天还可以,但时间久了,真的锻炼了我的忍耐力,我的承受力,和我的毅力。相信,现在回去上体育课,我绝对不会嫌累了。在这里,还锻炼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这里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因为这是工作嘛。每天都会用到不同的工具,连手都在不同的位置磨出了水泡,都是不同工具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我工作的检验和证明。尤其是测量那会,每天要测量的对象不同,所以要选择的后视点也不同,要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同,师傅还总是考我,让我试着测量,所以这就充分锻炼了我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的能力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我的承压能力。因为在这里工作,所要承受的压力要比在学校学习大的多了,但我没有退缩,硬是坚持到了预定的回家日期。这,是最难得的。

秋风已凉,天高气爽。秋天,收获的季节。开学的日子来了。这一年的收获,令我很是满意。在学校的锻炼,让我长大了不少;在本溪的打工经历,更让我成熟了不少。多么有意义的暑假,可惜时间有点短。要是再长些我就可以得到更多了。如果有机会,再有时间还会去打工,以增长实践经验。

以上就是我在暑假打工之后的体会,由于才学疏浅,只能写到这样了,可能不符合实践论文的要求,但这确实是我在实践后的真实体会,还望得以通过。

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悟体会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学生会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各种假期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我相信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

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这之后,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社会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尽管社会的发展已经如此的快速和巨大,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曾经有过深刻的思考和观察,并从中总结了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社会结构。

首先,对于社会结构的问题,我认为社会的复杂结构是一件很难被理解和看穿的事情。不同的职业、地位和人群在社会中占据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这些都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时刻保持对这些变化的敏感以及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第三段: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人会因为金钱、权力、地位等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约束。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如何保持自己的内心所坚持的道德准则和态度不被改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复思考和强化的事情。

第四段:关系问题。

此外,社交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不只涉及到家庭和朋友之间的联系,还包括了工作和公司中的关系、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政治互动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这些社交关系,一个人很容易落后和失败。学会平等、尊重、沟通,并提供帮助和合作,这些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关键所在。

第五段: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对我们每个人都给予了无数的机会和支持。我们也应该反过来,尽可能的为社会、为他人去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以回报社会。这种付出不仅有益于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弥补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

结尾: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可能会带来很多的压力和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实践去寻找、学习和发现社会的各种可能性和机遇。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尊重别人、尝试学习、关注社会问题、有所付出和身体力行,我们将会对社会和自己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新闻学感悟心得体会

社会新闻学是传媒学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它包含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通过学习社会新闻学,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还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与公众的交互。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社会新闻学时的感悟和体会。

社会新闻学是一门探讨媒体与社会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通过社会新闻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新闻内容和作为媒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适应和推动社会变革。

第三段:学习社会新闻学的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社会新闻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媒体的作用。

社会新闻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通过社会新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透视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发掘和推动社会变革。同时,社会新闻学的应用也能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公众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第五段:结语。

总之,社会新闻学是媒体学科中一门重要的领域,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和学习。通过学习社会新闻学,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还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与公众的交互。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实践中应用社会新闻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新闻学感悟心得体会

社会新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新闻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如何满足公众的需求。社会新闻学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深入剖析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客观性以及公正性等问题。在社交媒体的时代,社会新闻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为新闻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知识水平,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

社会新闻学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客观性都需要通过社会新闻学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首先,社会新闻学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性意义,从而更精准地报道新闻事件。其次,社会新闻学还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和公正。此外,社会新闻学可以洞察公众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作品。

社会新闻学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新闻传播是公众接触新闻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新闻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趋势。此外,社会新闻学也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社会新闻学可以分析新闻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促进新闻传播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同时也支持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四段:探索社会新闻学的未来发展。

面对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侵蚀,社会新闻学在未来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数据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下,社会新闻学将变得更加精准和科学,同时也会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未来社会新闻学将更加注重新闻的社会影响和价值,从而促进公众对于新闻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社会新闻学也将积极应对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影响,努力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需求。

社会新闻学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客观性以及公正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新闻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推动新闻领域的进步和创新。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应该不断学习和应用社会新闻学的方法和理念,使新闻报道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同时,公众也应该关注社会新闻学的发展,加强对于新闻信息的理性认知和真实认知,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说社会感悟心得体会

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故事为媒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悟。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生活和观念。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感悟。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变化,感受到人性的善恶,思考到生命的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我个人在阅读小说时所获得的社会感悟心得体会。

首先,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小说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些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例如,《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通过一系列见缝插针式的行动,逐渐攀升社会阶梯。然而,在社会的底层,他却变得冷血、无情、利己主义。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利益的追逐,令人不禁反思人性的扭曲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其次,小说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再现,让读者对社会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平凡的世界》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巨变和人民生活的痛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刻画了主人公的苦涩经历和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样的小说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底色,也让读者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与进步。

第三,小说还可以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有些小说将个人的人生视为一个缩影,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抉择,揭示出生命的真谛和追求的方向。例如,《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在战乱的阿富汗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友谊的背叛,最终通过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内心的挣扎,找到了救赎和希望。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人也都有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第四,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也能帮助读者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通过沟通和相互支持来建立友谊和爱情关系的。一些小说还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了社会压力和竞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这让我思考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相互沟通,找到平衡和和谐。

最后,小说也提醒了我要保持思考独立的意识。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常常会对人物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共鸣或反感。这些情感和感受都源自于我们内心对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判断。小说能够唤醒我们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从独立的角度审视和思考人生。

总之,通过阅读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它所蕴含的社会感悟。小说帮助我了解了社会的缺点和问题,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演变。它让我思考历史、命运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培养了我对于价值观的思考和审视。因此,我相信,通过阅读小说,我们不仅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社会感悟和心灵的滋养。

社会保障心得体会和感悟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制度,旨在保障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其人民的一种负责和关怀的表现,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我对社会保障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分享我的故事和经历。

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员,我知道在我们的人生中,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风险和挑战,不管是健康问题、失业、退休、丧偶或其他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计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社会保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带给我们安全感。例如,医保保障为我们提供了健康保障,失业保险能够帮助我们度过经济困难的时期,而养老保险则保障了我们退休后的经济生活。这些保障,让我觉得安全和有保障。

第三段:社会保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社会保障使我们成为一个关系更为密切的社会,这种关系基于更加公平和更亲近的价值观念。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人们能够互相关注、互相支持,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资助一些特殊的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团结和互助。例如,针对失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补助政策,能够为我们赢得这些人的诚挚感激,同时也让人们更关注彼此的生命和生活。我想,这也是社会保障的另外一个价值。

经济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保障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注入了新活力,使经济更加全面、公正和稳定。当人们有社会保障的保障时,他们会更为安全和放心的拼尽全力工作,同时,也能够更牢固的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社会保障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促进更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也能够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为更公正更稳健的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第五段:总结。

在今天的社会中,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表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是否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标志。社会保障为我们提供了物质资助,带来了安全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作为一个受益者,我想,我们应该要开始自己的援助工作,以回馈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温暖。

社会实践刷碗心得体会感悟

社会实践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大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其目的则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以刷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习到了刷碗的技巧,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刷碗背后的人生哲理。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刷碗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我们实践团队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背景,大家之间的合作并不总是那么顺利。然而,在刷碗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密切相互配合,有效地分工合作。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个看似简单却实则复杂的任务。通过实践,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刷碗的实践使我更加明白了生活细节的重要性。在碗具清洗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够做到碗具的完美清洗。每个盘子、碗、筷子的清洗,都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餐具完全清洁。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付出真心和细腻的关注,才能够享受到一个优质的人生。刷碗的实践教会了我懂得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再次,刷碗的实践让我体会到了勤劳劳动的价值。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刷碗的辛劳与不易,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价值。长时间地刷碗使我手部疼痛,身体也感到疲惫。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抱怨或者退缩,而是保持着坚持和执着。这种勤劳的劳动态度不光是刷碗中的一种体验,更是我在此次实践中所获得的珍贵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劳劳动,才能够真正理解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刷碗的实践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通过亲自参与餐厅的洗碗工作,我看到了餐厅工作人员的辛劳和付出,他们一天到晚为他人提供便利、卫生的餐具,为餐厅的经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劳动却经常被人忽视或者遗忘。这让我深思,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尊重和体谅每一个为我们付出辛劳的人。只有关注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刷碗的实践,我从合作、细节、劳动和责任四个方面深入体会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不仅仅是通过刷碗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刷碗的经历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明白了追求卓越、善待他人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采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感悟

采摘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活动,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采摘已经不再是只有农民才做的事情,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在参与采摘社会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体验和感悟,这些都对我的人生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第一段:采摘体验是如何改变我。

刚开始采摘的时候,我不仅疲惫,而且挫败感很大,看到其他人一天采了好多,而我只采了很少的一部分。后来,我逐渐克服了困难,一天的采摘量也开始增加。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勤奋和恒心是成功的关键。我也学会了吃苦,在极热的天气下耐心地接受阳光的照射。采摘的经历让我做好了积极应对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勤劳和坚持的重要性,这对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有了很深刻的影响。

第二段:结交新朋友。

采摘是一项团队活动,我在这个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我们大家都有着专业知识和不同的经验,在彼此之间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这些新朋友不仅对我的学业有着很大的帮助,还让我感受到敬业和单纯的美好。通过共同体验和相互帮助,我深刻感受到了友谊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段:体会自然奇妙之美。

采摘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之美。当我们在田里采摘时,会看到很多自然的奇迹,比如朴素的草木、清新的湖水、硕果累累的果树和天空中的白云。我们的生活是和自然紧密相连在一起的,通过采摘,我不仅更好地了解到了大自然,也更加深入的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护我们的家园。

第四段:学会了分享与感恩。

采摘不仅是一项采摘和学习的活动,也是一种分享与感恩的经历。在采摘过程中,我学会了分享我们的成果,一起品尝美味的食物,感受到了好友的温馨和快乐。我们也学会了感恩,想到那些辛苦地劳动着为我们提供食物的人们,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感恩的力量,感激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第五段:结语:采摘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不仅强化了社会实践的体验,学习了新知识,结交了新的朋友,也深刻认识到了自然的奇妙之美以及分享与感恩的重要性。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很棒的经历,不只是增强了我们的实际技能,而且重塑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采摘让我感到被自然所感动,也让我看到了年轻的出发点: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我们需要努力,不断的学习和拼搏。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价值。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感悟感恩

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经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我也不例外。社会实践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周时间,但却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面貌,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学习到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深深的感悟和感恩之心。

在社会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不成熟。那些为我们服务的工作人员与我们的差距那么大,他们的职业精神、责任心、服务态度都让我感触颇深。他们无私、勤奋、专业,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这让我不禁反思人生,没有什么是能够代替勤奋和专业的。我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对社会和自己负责的表现。

第三段:感悟社会。

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参观工厂、公司、社区和农村,我看到了社会不同层面的当前问题。许多年轻人追逐所谓的高收入、高地位,却无视了许多基本职业和社会责任,这种偏差的理解实际上也在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学会遵守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也需要学习网络素养,保持清晰思维。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责任感。

第四段:感恩生活。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也感受到了许多平凡却伟大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天赋,在特定的时候,你的出现可能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感恩这个世界,感恩那些关爱、帮助我们的人,同时也需要强化与周围人的交流沟通,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和帮助。只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懂得,真实幸福是分享的过程而不是拥有的实体。

第五段:总结。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体验和感悟,重新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懂得了感恩生活和人性美好。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希望能够不断学习,坚定信念,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积极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更好的社会未来。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感悟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劳动生产的具体劳作方式,体会农村人民劳作的辛苦与困难,从而激励我们此刻的大学生为自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对得起父母为自我付出的一切,我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的场所是在一个以种植西瓜为主要生活收入的农村,要求减少对一些用品的破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农业劳动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才能把他做好。每一天就这样的劳作,无论怎样劳累,里面的活一向都在,直到丰收。自我深深的了解到了劳作的方式,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明白了这么多年父母就这样一向为了我有个好的未来而辛苦劳作着。

有时且恰逢假期回家一趟,父母问寒问暖,生怕我们受什么委屈,这么长时间不回家一趟,我们又何曾问候过父母,替他们做做家务难道还想让他们劳作后为我们忙来忙去吗自我的良心何在,自我忍心这样做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做好我们自我的本职工作,自我好好努力,为自我创造一个好的未来。

虽然只是干些农活,但也是需要为我们指挥工作,仅有有秩序、有条理的工作才会有效率、有质量。我们能够领会到的风范,作为一个,怎样去指导工作,怎样让下属心服。对于每个人都会有自我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对他们做合理的分工。

在生活,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自我做事必须要灵活,仅有用简单的方法把事情解决,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要理智的去解决问题,更要学会独立,在以后的道路上没有人会一向伴随着自我,帮自我去解决自我不能解决的事,自我要明白,靠人不如靠自我,自我能做的事情自我必须要做,不要总对别人构成一种依靠,仅有在困难中我们才会成长的更快,学会锻炼自我。

实践过后,真真正正的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经过实践能够学到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能够发想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做到学有所用,清楚地了解到自我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及时去弥补。

我们也能够接触到不一样的人与事,并能够学习如何去相处去处理,使自我更好的去接触社会。实践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父母挣钱的不容易,这使我清楚地明白自我在今后的日子里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努力才能对的起自我的父母。自我要运用在这次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弥补自我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使自我变得更优秀。

小说社会感悟心得体会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理解。阅读小说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和娱乐,还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我关于小说社会感悟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小说中我学到了社会的多样性。不同的小说作品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无论是描写农村还是城市,描绘职场还是家庭,都让我对社会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说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形象也代表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比如贫富差距、性别不平等和社会阶层等问题。通过阅读小说,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不同社会现象有一种全面的认识。

其次,小说让我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有一些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往往代表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比如,某些小说中描写了职场上的拼搏和竞争,这背后往往蕴含着现实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激烈的问题。通过阅读小说,我不仅可以看到社会问题表面的现象,还可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这样的体验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也更加全面。

第三,小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善恶。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邪恶、自私的人物。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表现,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展示出来的善良和正直,也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而有时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邪恶和自私,则让我对人性的悲观和警醒。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我更加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社会的现实。

第四,小说帮助我发掘内心的情感与价值观。当我阅读小说的时候,总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小说中描写的情节和人物的遭遇,往往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时候,我会因为小说中的人物的坚持和奋斗而感到励志和勇气。有时候,我会因为小说中的人物的悲伤和痛苦而感到心痛和思考。通过阅读小说,我意识到自己对于某些人生价值和道德观的认同,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最后,小说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通过阅读小说,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让我逐渐形成了对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和行动的意识。因此,我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尽自己的能力为改变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参加公益活动、推动环保行动还是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我都愿意尽力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小说的鼓舞和启发,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之,阅读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和娱乐,更是一种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途径。通过小说,我学到了社会的多样性,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思考了人性的善恶,发掘了内心的情感与价值观,并且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小说,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