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驿路小说读后感 驿路梨花读后感(模板5篇)

2023年驿路小说读后感 驿路梨花读后感(模板5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驿路小说读后感 驿路梨花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驿路小说读后感篇一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

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小说读后感篇二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dd“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彭荆风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小说读后感篇三

《驿路梨花》讲述的是一个爱的传递的故事。我和老余在深山老林走了多时,又累又饿。恰好,我们遇到了一个小茅屋,屋子里有水,有米,还有柴,就是没人。我们生火做饭,吃饱喝足后,遇到了一个瑶族老人。我们以为老人就是主人,不料不是。老人也曾在这里歇脚,这次是回来给主人送粮食的。老人说,屋子是一个叫梨花的瑶族小姑娘建的。第二天,我们遇到了一群瑶族小姑娘,老人赶忙上去道谢。可是她们中间没有梨花,而且房子也不是梨花建的。房子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建的,她们也经常过来照料小屋,补充食物什么的,来方便过路人。

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建造屋子的解放军早就离开了这里。不过,屋子留下了,爱和温暖也留下了。

梨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因为是环境描写,意在渲染一种美好的气氛,也为下面小屋的出现作了铺垫。不过,最好要展开描述。幸好。紧接着又写了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算是稍稍弥补了一下不足。

主人第一次出现加了引号。其实,这里加不加引号都是有道理的。加引号的目的是,显然是表示特殊含义,因为瑶族老人不是真正的主人。其实,这里的引号也是不必要加的。因为,看不完整篇文章,是不了解真相的。

经过了几番误会,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主人是解放军啊。可是,主人早就到别的地方执行任务去了,而且,可能再也不会来了。那么,小屋不就成了无主的了吗?当然不是,文中出现的我和老余、老猎人、梨花妹妹等都是小屋的主人。以后,谁来到这里,谁就是他的主人。

文章表达的是一种人性的美好方便他人,传递温暖。文章写于1977年,那还是一个人性淳朴的年代。而现在,尽管社会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人性的高低未必赶得上当时的水平。说当今人心不古,似乎有些过了。可是,真的还有很多让人心寒的现象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时代再看看这篇文章,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这篇文章重新回归教材,也是很有必要。它所担负的德育任务,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不禁想到了一个外国的视频《爱会传递》。大意是,一个乞丐扶起了一个倒地的滑板少年,滑板少年就无帮助老太太过马路,老太太帮助了没有零钱打电话的年轻女子就这样,大家一直把爱传递下去。这个时候,耳畔响起了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语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悲是怜悯。众生有苦难,一定要帮他、救他。为什么帮他、救他?因为他跟我是一体,他苦就是我苦,他乐就是我乐,我们是一体。

无论哪一种信仰,都是大慈大悲的,都是希望每人都安享人生的。按照眼下流行的话说,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但愿,有幸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心花怒放,通体生香。

驿路小说读后感篇四

读《驿路梨花》读的是一股清新之气,似梨花的淡淡幽香飘到了现实中一般,渺茫却又非常吸引人。作者试图通过梨花来表达两方面的意思,现实的梨花奉献了袅袅的幽香,而象征的梨花更是让人在大山之中感受到了沁人心脾的关怀。这两方面的结合启发读者在生活中寻找梨花,并且去充当一朵梨花。文章很像散文,其实却是小说,这也说明了作者在梨花飘香的生活之中一种明快的心情,并且试图让读者去感受这种心情,让每一个人都想做小屋子的照料者。

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生活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是一个很小的分子。同样的一个小分子,但是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比鸿毛,为什么呢?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把握自己。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即要努力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就要在生活中争取做一朵飘香的梨花,那样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骡路梨花处处开。

助人为乐在我们华夏族中有着优秀的传统,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教育她的儿女不要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方便别人也就方一便厂自己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此,对待别人同样也要如此;对同民族的要如此,对待兄弟民族更要如此。大山里的哈尼族乐于助人,我们的解放军乐于主人,老猎人也乐于助人。这里边诉说的是人的品质,是优良作风的表现。他提出了一贯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努力约束自己,告诫自己,要在生活中给人方便,要在生活中多一分爱心。如果别人给了我方便,那么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给社会。

作者在优美的文字和特殊的梨花山林里讲述了一种美德,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梨花,歌颂了热情洋洋的哈尼族梨花小姑娘的优良品质。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做一朵梨花,当然我们这梨花和现实的梨花是不同的,因为现实的梨花只能在春天开放,只能在泥土里开放,我们要做永远都不凋谢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放的梨花。那样的话,梨花就不仅仅只在驿路开放了,而是“祖国梨花处处开”了。做一朵梨花吧,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驿路小说读后感篇五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qiang,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驿路梨花》读后感及原文

2.《驿路梨花》读后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