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博说家书读后感(优秀6篇)

2023年博说家书读后感(优秀6篇)

作者:紫薇儿 2023年博说家书读后感(优秀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部充满了父爱与谆谆教诲的教育的书信集,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的长辈,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做推测,更作为一个指路人,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办法,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帮助儿子吸取经验,让他引以为戒。

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为渊博的知识,即使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正在准备一场极为重要的音乐演出,而他却好象在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一样,殷切的关注着他的没一个举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要在去的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去应对,傅雷在这儿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他高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关爱。

1955年1月16日的那封家书,是写在儿子成功之时,作者的儿子在那时刚刚取得了音乐会的成功,边寄了一封家书给父亲,傅雷在受到家书的时候,一方面为儿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真心的为儿子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诫儿子,不要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傅雷对儿子的祝福,表现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他在祝福儿子的同时也不忘教育儿子,却体现了他最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严厉要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事业却是无限的,通过亲生儿女,来延续希望,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是一项为人父母所应尽的义务,从傅雷的行为中,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对世界负责任的。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二

傅雷: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傅的雷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教育着、激励着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化作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

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只是他们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父亲因过肚疼爱成了溺爱,让自己的该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风雨雨;有的父亲过于严格,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将孩子陪养成了“追求完美者”,所以他的孩子总交不到朋友;有的父亲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过于放松,以至于影响学业。

在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可不一样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一位父亲,他即懂得何时让孩子学习又懂得何时让孩子放松。但有时他也因他那代表爱的严厉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而感到十分伤心与苦恼,但他从未在脸上流露的过,特别是在儿子面前,因为他是一位坚强的分亲,他要在儿子心中做个榜样。这也是他教育儿子的一种放式吧!

父亲是一种称呼,父亲是一种责任,父亲更是一种温暖。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三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在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候挫折也是我们人生画卷中的一笔浓重色彩,如果人生道路上只有成功没有失败,那这个人生便变的单调乏味。

傅雷在儿子受挫后,对儿子说:“人一辈子不可能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只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像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我只求得心里平衡”。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引以为鉴。世界上多数伟人的成功哪个不是经历了艰难,挫折及打击呢?居里夫人为研制出镭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美好生活及家庭,历经艰难困苦才取的了成功。无人知道她的成功里包裹了多少汗水,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后的她,也许无人关注在研制过程中她到底有多难!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残酷,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人更加明白“成功”的来知不易。但是他们都没有因为遇到挫折与失败而临阵退缩,却是乐观的面对人生中坎坷与低潮。所以我们也要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去分析,彻底的感悟,才不至于被过去的阴影所侵蚀。在生活中很多现实是不能逃避,错误还需正视,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失败的经验及教训,引以为鉴。这样就能够无坚不摧,就可以不怕打击和挫折,铸造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强者。

杜牧的一首诗说过:“胜败兵家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那些挫折与,打击,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失败的压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让失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学会微笑看待人生的每一次失败,这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而赢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我们应该相信,人生不可能永远乌云密布,太阳总有出来的一天,而当风雨过后,将会是更加明朗湛蓝的天空,以及五彩斑斓的彩虹。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四

平时并不太接触现代经典作品的研读,对其的精髓了解甚少,傅雷家书记得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有摘取一部分,回忆起来只记得那是傅雷父子间的书信往来,而现在看完整本书却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新的反思!

傅雷、傅聪、傅敏间联络是以书信方式,现在的发展如此迅速,手机电脑早就成为我们主要的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但认真感受一下,是否觉得这种方便让我们彼此之间少了些什么?是珍惜,是真诚,是感情……看傅雷家书上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的是距离所不能阻隔的关爱教诲,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是相处的温暖和快乐……现在的家庭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如此,可以说这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身心受到伤害,让孩子变得反叛。父母应该学习如何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而我们则应该去感受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另一方面也能学着去欣赏艺术,在生活的很好的处事做人,正确的走自己的道路。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个严父,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在我看来一个父亲能在孩子面前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傅雷不仅如此还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他的形象不仅在我心中上升了一个高度,相信在傅聪和傅敏的心里他们的父亲是个可亲,可敬,可爱,可佩的崇敬之人。

最值得思考的是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应该互相学习,包容彼此,改变自己。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只有不愿去理解的人。

当然,傅雷家书所表达出来的绝非只有这些,只是对于我来说这是最触动我内心的,期望以后的重读能带给我更多的学习和思考,因为他的精髓一两次的研读是无法了解透的。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五

我不知要以何种文字将我的内心寄于薄薄一张纸上。夏木、金沙,早春的树和暮冬的雪,繁阴或河沉只不过五官通感交织生就的美,《傅雷家书》表达的展现的却是肺腑血脉的具象,不论有言无言、有声无声、留白补白。

作为一部书札体的文学作品,傅雷无疑是成功的,这成功不在于华美辞藻,而在于情真意切的呼告、平铺直叙的汹涌和印本上隐约浮现的泪痕。他说不必自责,我便替那不甚细致的儿子愧疚悔恨;他说要做这个学那个,我便一字一句随着附和;他说了与大道忏悔的经验之谈,我便惋叹慨息那纯良的赤子之心……整部书通过对儿子傅聪的教诲,生活与学习,立身和处世都折射出全中国乃至全天下父辈内心的苦闷。这种映射才使他个人的家书作为教材、文学名著广为流传。

作为一终纯良敦厚的赤子心,傅雷也很拿捏得了尺寸。他将多少人百思不解的道理具象化于信纸,仿佛信手拈来,轻巧把玩于股掌之中。他极会规划自己,包括日常琐事、做人之道及远大方向,都抓得极稳,也极踏实。我们读《傅雷》,所学的之一也是他这种对自己近于严苛的追求。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想将框架也为儿子锻造打磨好,才造就了他作为父亲的失职。

荒唐,人间情事,恋恋风尘。我放下没有邮票的家信,窗外万家灯火璀璨,星光缭乱,天地喧闹尘嚣。

博说家书读后感篇六

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

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