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浣溪沙开场白 读浣溪沙有感(实用10篇)

浣溪沙开场白 读浣溪沙有感(实用10篇)

作者:文锋 浣溪沙开场白 读浣溪沙有感(实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浣溪沙开场白篇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题记

提起纳兰容若,谁都不会陌生,这个才华横溢,温宛如玉的谦谦君子,如一颗流星,在文坛上闪耀即逝。

他的一生,外人想必是羡慕的,出身名门,父为一品大学士纳兰明珠,自己好读书,擅小令,官拜一等侍卫,家族兴旺,一如《红楼梦》中的贾府。

然而,华丽只是他的外表,忧伤内敛才是精魂,他有太多的苦衷不能对外人道,只能将它们向词倾诉,凄凄惨惨戚戚。以至于在他死后,明珠翻看他的《饮水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还会不快乐?若明珠明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他也就不会讶于容若的悲戚。

这首词是容若在妻子卢氏死后所作的,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妻子的思念,赌书消得泼茶香是引用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赵二人喜文学,夫妻二人经常背诵书籍,且互相抽查对方,如某某句在某某页,高兴之时,不小心将手中的茶泼在了身上都不知道。容若回忆起亡妻生前的点点滴滴,又联想到自己孤身一人,不禁悲从中来。

其实,我也一直觉得他是不该如此消沉的,高贵显赫的家族,惊人的才情,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群知心朋友,他的这些朋友啊,都是皇帝费心网罗,却不肯轻易折节的人。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如果我与他生在同一个时代,我会劝诫他,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何必作茧自缚?他若能像明珠,像苏轼,官场沉浮,起起落落该多好?他太不禁风雨了,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放不开,总是那么消沉,如果你不喜官场,那像晏小山那样多好,干净落泊的生活,这样你至少可以活得久一点,不要死都死得那么阴柔飘渺。终年只有30岁。

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亡妻,他原本对卢氏没有感情,他爱的人早已入宫,成了朱门贵妇。直到这个温婉大度的女子死后,他才惊觉自己欠她多少。

他不寻常的人生,不寻常的思想,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可,他终于在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凋零,如梨花在春光中枯萎。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的一生,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

浣溪沙开场白篇二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张先词作鉴赏

此为闺怨词。

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近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平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开场白篇三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浣溪沙开场白篇四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我们的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我们的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我们的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我们的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我们的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浣溪沙开场白篇五

时光、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热爱生命、有情趣、有思想的人来说,时光、生命的消逝总能引起他深沉、萧远的人生感慨。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是一首美丽的生命之歌,作者在生命消逝的过程中,那颗驿动的心在美丽的徘徊,划出一道迷人的轨迹,留在了历史的星空。

晏殊,一位太平宰相,政绩平平,而词学的造诣却极深,他的词意蕴深广,含蓄之至,优美之极。尤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为最。每每玩索,都能生出一番新的意味和感触来。

《浣溪沙》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感慨良多。在暮春时节,作者来到一座小园,向亭台一坐,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观夕阳西下。蓦地,外在的景物触发了词人心底感伤的情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一年。如今,亭台依旧,天气依旧,而不同的却是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词人的心在驿动:又见一年春花落,岁月去留无印痕,人生但悲不同昨。于是词人感慨万端,斟一杯酒,慢慢品味,拟一曲词,细细赏玩。抬头远眺那彤红的夕阳,词人的心震动了,面对大自然,他发出极其苍凉的一问:“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震撼人心。是啊,夕阳西下,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它落了还会回来。太阳还是那个太阳,而人每天都在衰老,而这种衰老是不可逆转的。生命不可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岂不悲哉!

面对夕阳,作者感到了悲凉;而面对落花,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花,生命美丽的绽放,而绽放的美丽却要凋零。人生命中的美好年华,意气风发的岁月,令人心动的情感,都难以长存。这是多么的无奈!

人是一根能思想有感情的苇草,人的尊严,高贵和美丽都来自于思想和感情。在人生的小园中,在落满生命花瓣的香径上,晏殊那颗美丽的心在徘徊,在感受生命中的无奈和无助,在发现生命中的欣喜和欣慰,在思索着人生的真谛和本原!他给人类的大地留下了一汪美丽动人的清泉,他给人类的天空留下了一片令人心醉的云彩!

浣溪沙开场白篇六

改写指(1)通过重写或修改使适合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或情况。(2)把一种文体转变为另一种文体,把一篇散文改写成诗。(3)变换另一种写法,意思不变。(4)根据原著进行改编。(5)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使得未来从此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饮着桌上的一杯美酒,写下了一首新词。天气还是那么温和,和去年此时无异。

此处往远处望,感觉心里多了几分凄凉。此亭台屹立于此数年未变,也许它还会在这儿待很久,以此铭刻以往的美好。

夕阳还悬在西方,放射出满方的金黄,感到十分刺目。夕阳映上了白云,白云如幕布般承接着光,显出一片金灿。我眺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思索该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这般美景,可地平线在那不经意间变吞噬下了夕阳。

唉,这夕阳一沉下去,又要经历多少黑暗的折磨,经历多少思念的折磨,才能再见它一次啊。

正当我流连于落红之时,一只燕子翩翩飞来。熟悉的颜色,熟悉的眼神,燕儿呵,你还是去年与我邂逅于园中的燕儿吗?你这次会在这儿呆多久呢?你还会离开我吗?你走后还会再回来看我吗?你要是还要走,别忘了把我的思念和爱带给我那些昔日的好友们。

独自徘徊于园中,衣上沾满花的香气。落红满天飞扬,盖住了一切,遮住了曾经的记忆。我隔着多少年的时光,探索着曾经。

落花飞扬,也盖住了路,迷路在园中……

俗话说,当官当以百姓为父母。前一阵子,徐州这地好久没有下雨,在这么下去,庄稼就要旱死了,我甚是着急,赶紧带着百姓去向龙王爷求雨,好在老天很给面子,终于降下喜雨,赶紧到石潭去感谢一下龙王爷。

大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我感到格外高兴,决定步行回去。

远处青翠的山,连绵不绝,近处桑园里的桑树在雨水浇灌过后,仿佛一下子长长不少,到处都是青翠欲滴。田野一片碧绿,一条清澈的小溪穿过田间,几只可爱的鸭子游来游去。

天空晴朗,白玉朵朵点缀着蔚蓝的天空,微风吹过,片片枣花轻柔地落到了我的衣服和头巾上,空中也飘着朵朵淡绿色的小花儿,春旱终于解除了,我仿佛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今年枣子一定丰收,我内心不禁充满了欢喜。

“吱吱呀呀”,从哪儿传来的声音?我不禁侧耳倾听,想起来了,现在正是收蚕的季节,怪不得缫丝声此起彼伏,村南村北连成一片了。

继续向前走去,看见几个身穿粗布衣衫的农夫在古老的柳树下坐着,他们面前摆放着新鲜的黄瓜,偶尔听见他们的叫卖声。

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真令人开心,就这样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我有些累了,因为高兴,中午喝了点小酒,现在是又渴又困啊,偏偏太阳像个大火球,我赶紧加快脚步,向前面的.村庄奔去,终于碰到一个农家院落,小心地敲敲门,出来一个老妪,我说明来意,老妪为我递来一碗花茶,我端起碗一饮而尽,顿觉神清气爽,于是继续赶路。

舒服,我的生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在小花园充满了在路上花,独自徘徊.

晏殊的“huanxisha”

一项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回来的时候太阳下山?

做任何事情,熟悉燕归来.单独小花园香路漫步.

浣溪沙开场白篇七

常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

辛弃疾两次罢官居江西上饶郡外的带湖和铅山期思渡旁的瓢泉,有十八年之久。反映农村生活的词,大都写于这两段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本篇即作于嘉泰三年(1203)夏,他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赴任经常山的路上。常山,县名,在浙江省西部,毗邻江西省。县境内有常山,绝顶有湖,亦曰湖山,为衢、信间往来必经之路。

词上片为所见农家劳动与生活场景: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隔着院墙买来酒,并煮了小鱼。杜甫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句;姜夔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惜红衣》)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从结构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更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本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下片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起,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结以“卖瓜人过竹边村”,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更富情趣。

辛弃疾写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表示对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场污浊气氛的厌弃。而总的看来,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和平静穆的,农民是淳厚朴实的,各种人物都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如果抛开宋中叶以后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会现实,我们会觉得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田园里。倘若责备辛弃疾没有写出像苏轼那样的“而今风物那堪,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或是像南宋陆游那样的“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描绘农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为小道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就农村词这个领域说,我们只要看辛弃疾有没有“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浣溪沙开场白篇八

作者: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作一首词曲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开场白篇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何时才了得一个“燕”字啊!

情依然存在于世间,可猜不到物是人非啊!月的亮,是会变的;开的花,也是会枯的;亦然间,人也是会变的。无法去挽回花的凋零,无法挽回昨日钟情的燕,是否还在园乡小径徘徊。曾闻,燕儿是双飞的,为何独独我没有这一天。

夕阳西下几时回?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又怎怀一份孑然独立的惆怅。夕阳既是离别,明月既是离愁。还是铭记燕的模样,带樱花烂漫之时,再去寻觅那只愿为情郎化身为殷蝶的燕儿。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几分萧瑟、几分凛冽?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上高楼,不禁想起明月下,我与你最初的约定。“樱花自落,燕儿无法挽回。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吟完,不禁在凝眸处滴下晶莹泪花,多么的悲凉。

却不知远处樱花巷间有只殷红色的蝴蝶心也在滴血……

浣溪沙开场白篇十

同是瀛洲册府仙,今朝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唤起封姨清晚暑,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鉴赏

“结社”,组织团体。“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诗。”(唐·许浑《送太昱禅师》诗)次句巧妙地将“结社”二字拆开,一作“聊结”,一作“社中莲”,由此又将今朝宴会比之于晋慧远集高僧名儒结白莲社于庐山东林寺。庐山白莲社数百人中,其间誉望尤着,为当世推重者,号社中十八贤。晁补之于《白莲社图记》亦有记载。

第三句作为上片结语,是说当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兴,坐上十八客酒兴更高。“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一种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写下《胡笳十八拍》流传于今。“按拍”,击节,打拍子。今宵按拍赏音,不禁抚今思夕,感慨万端,自是豪饮痛醉一场。

换头用“封姨”对应时节,切合“十八”。“封姨”,古时神话传说中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诗文中常作为风的代称。由于中秋季节犹有余热,词人便在此时召唤风神送来凉爽,清涤晚暑,以助酒兴。

接下一句说酒后更有荔枝品尝,以切“十八”,并扣题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巩《荔枝录》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苏辙《干荔支》曰:“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赏月,赏月当有瓜果供奉,该词故有“荔子荐新圆”句。“新圆”,指中秋圆月。

荔子自然圆,中秋月更圆,新朋老友中秋团圆更是大快人心,于是全词最后一句即景生情作结,说今宵赏月尚可再延长三夜至十八。“婵娟”,月亮。这是词人的美好愿望,亦可见词人填词用事的高强本领。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题解

这首小令在《于湖居士长短句》、《于湖居士文集》、《百家词》诸选本中有数处小异,宛敏灏先生在《张孝祥词笺校》中对此词作了认真笺释。

此词不加雕琢,淡淡写来,每句均用事切“十八”,以应题目。《文集》、《百家词》题作《坐上十八客》,《长短句》题作《中秋十八客》,现从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