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包氏父子读后感(实用18篇)

包氏父子读后感(实用18篇)

作者:影墨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对个人阅读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包氏父子》读后感

《包氏父子》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小说。故事中的儿子包国维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还像那些“阔少爷”一样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实际他们家穷苦不堪,只能依靠父亲每月十元钱来勉强维持父子俩的生活。

包国维多次留级,老包并没有责怪他,还为他的学杂费和制服费四处奔走借钱。而包国维却无视父亲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他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被众人逼债、儿子被开除,还要赔医药费,为儿子煞费苦心、望子成龙的老包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这就是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位可怜的父亲。

说到包国维,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我们对得起父母的努力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有一句话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如果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没有价值的,那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现在的我们应该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为:青春是无比灿烂的年华,也是我们树立远大志向、打下良好基础的宝贵时光。

看完了《包氏父子》,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金色年华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待我们到了而立之年,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包氏父子读后感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上讲述了30年代的江南水乡某镇。五十多岁的老包忠厚、善良,但却很懦弱。他在秦府当差三十多年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从小失去母亲的独生子包国维身上。

文章由大家谈到包国维不过年就要上学和缴学费开始,包国维是省立志诚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老包在熟人的称赞声之中窃喜,心中怀揣着包国维成才之梦,却终日为了他的学费焦急,四处奔走。可是最终老包等来的并不是小包优异的成绩,而是五个“丁”和一个“乙”。期间,学校来了通知,小包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

为了替儿子交学杂费和制服费,在替小包筹措学杂费,老包四处奔走,在走投无路之际,去学校和银行求情,毫无用处。收到的白眼自不用多说。当从银行里面出来之时,描写到了老包油腻腻的棉袄和被脚汗泡来三个冬天的棉鞋,让老包可怜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包国维对待老包趾高气扬的态度的恶劣。

最后,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凑齐。盼小包能继续上学,日后出人头地的愿望,又在老包心中翻腾。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落实的喜讯时,小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穷酸父亲。语气恶劣,只顾和富家少爷谈笑风生,寻欢作乐。调戏女孩,满口污言碎语,他们无论是走路的动作,还是爱好,好似都一模一样。在家看闲书让老包误以为是在用工读书,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不被承认莫过于是最大的伤害,然而老包还是一如既往的做自己的梦。

包国维喜欢扮阔家少爷,也做梦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阔家少爷。去郭纯家里,如同自己家里面一般熟悉,挑剔的用着别人家里面的东西,想象着自己是一个美男子。然后又嫌弃自己的棉袄样式老气,羡慕富家少爷的各式各样的西装。干什么都紧盯着富家少爷的嘴脸,希望吸引富家少爷的注意力。富家少爷随意的一瞥,仿佛都能够带给包国维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每次回家,留给老包的总是横眉冷对,趾高气扬,怒气冲天。老包为了他,可谓尽心尽力。为了他,费尽心思,一辈子老实巴交的老包去像其他人讨要搽头油,去偷秦府少爷的头油。老包的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为筹措小包的学费,满足他各种各样的要求而焦急,或者说是和讨债的人周旋。望子成龙,是老包一辈子的信念。

我趴在木头桩上,郑重地在一片秋叶上写下我的心愿,写完一片又一片;我悄悄地站在爬山虎身后看着,希望有人为我送来鸡汤,真是个可爱的心愿呢。我将满满一罐子的心愿埋进了屋前的地里,期盼着上苍对我的眷顾。

而包国维每天不学无术,与执绔子弟厮混,每天躲在家里面看无聊的小说,为了耍帅和吸引女同学的注意力而费劲心思。向老包要求皮鞋,绒裤等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每次去郭纯家里面,他都希望自己也同样有一个奢侈的家。

人生不仅需要成功,还需要奋斗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考验,当挑战变得无法抗拒的时候,人生就并非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啦!还有要笑着走过失败,把自己当做一个傻瓜,你面对的就只是那么点事,不会破产。人身最大的破产。

而包国维每天不学无术,与执绔子弟厮混,每天躲在家里面看无聊的小说,为了耍帅和吸引女同学的注意力而费劲心思。向老包要求皮鞋,绒裤等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每次去郭纯家里面,他都希望自己也同样有一个奢侈的家。

此时的老包,仍然在和别人周旋欠债之事,还钱的事情迫在眉睫,而小包却又惹是生非,求情无果,在小包被开除之际,也是老包望子成龙的信念崩塌之时。

故事情节平淡,对人性的反应却是入木三分。

理,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父母便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儿女能够飞黄腾达,给自己带来荣耀和光荣。这也说明了,孩子在某种程度之上,仍然被父母所掌控,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仍然生活在父母给予的他们的期望的重压之下。这或许也是当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的最好的解释,各种补习班兴起。

还有老包对包国维过分对溺爱,要啥想方设法给啥,是一种父母教育的缺失和失败。

而当今社会各种“巨婴”仍然存在,“妈宝男”事件偶有报道。这也是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所导致,孩子如同一棵幼苗,过多的肥料对他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反而让他有枯萎的风险。反而言之,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爱或者得到的爱太少,幼苗也有夭折的风险。

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的奉献。所谓“孝子”,是指孝敬父母的子女,而现在的所谓“孝子”,有向指代孝顺其孩子的父母的发展趋势。孩子成为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务使稍受挫折。虽然现代儿童教育学家提倡所谓“个性”,但是我想这种个性应该是适可而止的。就像是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一样的。那些将父母看做“奴隶”和“工具”的个性,不提倡也罢。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包氏父子有感

同学们,你是包国维吗?面对包国维,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包国维啊,你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去报答你那可怜的老父吧!”面对如今校园内的“包国维”我又将说什么呢?我只能说:“同学们啊,看看《包氏父子》,好好接受一下教育吧,且莫再让包国维出现在我们身边了!”

《包氏父子》读后感【】

《包氏父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包氏父子为代表,描写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渴望。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压迫,老包将希望都寄托给他的儿子,包国维,希望他能够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大老爷。于是老包省吃俭用、借债求人,供养儿子包国维上学。但是包国维根本无心学习,三次留级,爱慕虚荣,喜欢跟富贵人家攀比,向往富贵的生活却从不从实际出发,并且还抱有幻想从富贵人家那得到些好处或者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虚幻的满足感。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对包氏父子所怀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同时有一种更深沉的悲哀,给人一种压抑感。

小包就读的学校是一种富贵和希望的代表,里面的学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学习环境优美。当然这所学校的学费也是相当的贵的,一年算上所有的费用需要51。5块,而对于一个月只有7块钱收入的老包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小包在富贵的学校上学,里面的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常常向家里要零花钱就是1百、两百的甚至更多。于是小包产生了自卑感以及想谋求认同感的心理,于是他只跟富贵人玩,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他的'那些同学完全没把小包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是个替死鬼,出事时就找他做替死鬼,玩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可有可无,这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尤为深刻。

小说中,小包猛地把牙刷抽出来大叫着,喷了老包一脸白星子。“我要的是司丹康!司丹康!司丹康!懂吧,司丹康!”,“拿开!我用不着这种油!——多寒伧!”包国维一直忿忿着,一洗了脸就冲了出去。老包手里还拿着那个瓶子:他想把它放在桌子上,可是怕儿子回来了又得发脾气,摔掉可又舍不得。他开开瓶塞子闻了闻。他摸着下巴。他怎么也想不出包国维干么那么发火。这一场景可以看出老包对待自己的儿子十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小包却对自己的父子粗声粗气。我认为小包的性格就是老包给惯出来的,这种“父不父,子不子”现状让我们着实为老包感到悲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所体现的悲哀情感。

最后,小包被退学,老包希望破碎。这一结局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一心想往上爬的底层人民,去最终仍与穷困结伴。这一注定的命运对中国民众的病态生存和奴性意识给予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或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在作者的笔下,描绘得非常可悲。恶性循环从来就是一代传一代的,父辈无自由,子辈亦无,子辈不争气,父辈徒伤悲。由此可改变的命运也变成注定的结局。

七年级读后感:包氏父子读后感

《包氏父子》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小说。故事中的儿子包国维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还像那些“阔少爷”一样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实际他们家穷苦不堪,只能依靠父亲每月十元钱来勉强维持父子俩的生活。

包国维多次留级,老包并没有责怪他,还为他的学杂费和制服费四处奔走借钱。而包国维却无视父亲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他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被众人逼债、儿子被开除,还要赔医药费,为儿子煞费苦心、望子成龙的老包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这就是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位可怜的父亲。

说到包国维,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我们对得起父母的努力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有一句话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如果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没有价值的,那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现在的我们应该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为:青春是无比灿烂的年华,也是我们树立远大志向、打下良好基础的宝贵时光。

看完了《包氏父子》,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金色年华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待我们到了而立之年,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读包氏父子后的感想:金色年华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待我们到了而立之年,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文档为doc格式。

包氏父子读书笔记读后感

包国维多次留级,老包并没有责怪他,还为他的学杂费和制服费四处奔走借钱。而包国维却无视父亲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他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被众人逼债、儿子被开除,还要赔医药费,为儿子煞费苦心、望子成龙的老包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这就是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位可怜的父亲。

说到包国维,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我们对得起父母的努力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有一句话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如果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没有价值的,那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现在的我们应该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为:青春是无比灿烂的年华,也是我们树立远大志向、打下良好基础的宝贵时光。

看完了《包氏父子》,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金色年华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待我们到了而立之年,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包氏父子读后感

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无私奉献?也许只有亲情才能有这样的力量……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当今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已经记不清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只记得她那同样沉甸甸的期盼!我不是一个好女儿,因为母亲对我的期盼和付出总是比得到的回报要多的.多,至少现在是!每当看到母亲渐渐渗白的发丝,我总是希望能多做一些让她高兴的事,多做一件,也许就有一根白发可以变黑,妈,请原谅我以前的不懂事,未来的日子,如果我做了什么错事,你可以教育我,但请记得不要让自己不高兴,我不想看到你紧锁的眉头。

妈,下次买衣服的时候还带我一起去,我再给你挑一些适合你的!还有,别买了几件就舍不得!你为女儿花钱的时候,很少听到你有抱怨过什么,记住,女儿以后一定给你买很多很多衣服……还有,我不在你身边时,请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

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平平淡淡的。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入木三分。这主要是通过几组对比来实现的:第一组对比是包氏父子,且来看看他的衣着:父亲:一件穿了几年的旧棉袍:一双破棉鞋:儿子:一件青布棉袍:一双锃亮的皮鞋:油亮的头发这反差极大的衣着。便可以把父子俩的形象烙入读者的脑海中当然,他们的不同不仅仅是衣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

父亲把儿子奉若少爷。百依百顺,以为儿子能够有出息,好让他下半辈子可以享清福;而另一方面。儿子又把父亲当奴隶。认为这样无能的父亲耽误了他。他包国维怎能有这样的父亲呢?两者比较之下,父亲的期盼是炽热的。可儿子去抛开自己的实际,追求奢靡的都市生活。当这个天真的儿子被学校开除时,富于幻想的父亲的支柱倒了,他也在寻找铺保的路上倒了。

包国维父子最终并没有美梦成真。造成他的命运悲剧的看起来是他的人性格所致。但透过现象。我们便能看到本质。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掠夺,使老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资料。更要命的是,还进行了文化渗透。使包国维身上的奴性带有半殖民地历史环境的深刻时代印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天翼所披露的,不仅是旧中国平民的艰辛,还有资产阶级对青少年一代的腐蚀。

《包氏父子》读后感

《包氏父子》的作者是张天翼,学名叫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湖南省湘乡县东山乡双泉村,出生于南京,在杭州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这些背景都成为了他的写作素材。

小说主要讲述老包是一个在大公馆里当听差的唯命是从的仆人,他不甘心永远处在这样卑下的地位,而自己又老了,发财致富无望,于是便把“往上爬”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地供奉儿子上“洋学堂”,因为只有在“洋学堂”毕了业才能获得当官发财的机会,而老包也才能实现当老太爷的愿望,做个“人上人”,安享荣华富贵。但包国维却不争气,不用功读书,不思进取,追求虚荣,整日与富家纨绔子弟鬼混,甚至轻视、嫌弃生身父亲,最后因充当阔少爷的打手,闯了祸而被学校开除。老包的希望终致幻灭。

写作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天翼住在南京八府塘六号他姐姐张稼梅家。八府塘云集各色人等,从机关小职员、街上杀猪的、阔人家的大司务到公所看门的、走投无路的失业者,张天翼与他们一起喝酒淡天。这种环境为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后,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由悲观转而消沉。城镇的一些市民阶层也增长了市侩习气,畏难苟安,汲汲于个人私利,他们既有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又填进了资产阶级的“新派”,追求起送子弟念洋学堂,将来做大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天翼根据张稼梅家所住大院的门房父子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包氏父子》。

小说全篇通过老包“望子成龙”的悲剧,写出小市民阶层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鞭挞了愚蠢无知与空想虚荣以及“向上爬”心理。“向上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奴性思想。老包的“望子成龙”观念中分明体现着奴性。他想做老太爷,实际是寄望于依附儿子庇护,而无形中把自己降到了从属地位。

同时小说还通过老包与小包的冲突及共同失败的'结局,揭示了旧教育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包氏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时代特征。当时的社会,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普遍存在。如果说老包是封建思想观念的义仆,小包则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奴才。老包要求儿子走类似旧式科举成名的老路,十年寒窗,飞黄腾达;小包则幻想成为尽情享乐的时髦阔少,享乐腐化,得过且过。他们的矛盾反映了过时了的封建思想与摩登化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作者既批判了老包“望子成龙”思想的可悲,也批判了小包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可恶。在现实面前,笃信“学而优则仕”的老包碰了壁,一味追求时髦的小包也没有好下场。这种同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旧教育制度和旧社会风气的彻底否定,也从客观上说明了不改变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改变社会地位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幻想。《包氏父子》体现左联时期作家对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社会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的批判。

《包氏父子》应该说是一部悲剧性作品,可是张天翼却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这样,它就成为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作品……张天翼擅长写喜剧化的人物……可是,作为他的代表作,《包氏父子》的成功却提醒人们对于他写悲剧的杰出才能也同样不能忽视。《包氏父子》的成功还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在喜剧作品中注入悲剧因素,就可使作品不致太过浮浅,太过夸张,而有所节制,增强了分寸感,从而使作品显得更为深沉,更有力量。《包氏父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包氏父子》读后感

一个忠厚老实的勤劳中年男子,把自己一生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儿子小包身上!

虽然自己生活艰苦,清贫,却从没让自己的儿子吃过苦!忠厚的他居然去偷也一定要让他儿子体面。自己省吃简用没关系,只要儿子有出息!可是,换来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个梦想的破灭罢了。当小包因为做了太多违反校规的事而被开除时,老包被吓傻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无私奉献?也许只有亲情才能有这样的力量。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当今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已经记不清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只记得她那同样沉甸甸的期盼!我不是一个好女儿,因为母亲对我的期盼和付出总是比得到的回报要多的多,至少现在是!每当看到母亲渐渐渗白的发丝,我总是希望能多做一些让她高兴的事,多做一件,也许就有一根白发可以变黑。妈,请原谅我以前的不懂事,未来的日子,如果我做了什么错事,你可以教育我,但请记得不要让自己不高兴,我不想看到你紧锁的眉头......

妈,下次买衣服的时候还带我一起去,我再给你挑一些适合你的!还有,别买了几件就舍不得!你为女儿花钱的时候,很少听到你有抱怨过什么。记住,女儿以后一定给你买很多很多衣服。还有,我不在你身边时,请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

《包氏父子》读后感

这是一片令人悲伤的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了浓浓的父爱,读后感《《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500字》。

文章是作者回忆六年级毕业典礼时的事。共分为典礼前、典礼时和典礼后三部分。在典礼前,先描写我别着一颗夹竹桃,从而想到夹竹桃是爸爸种的,又联想到爸爸病人膏盲来不了了。所以就回忆起昨天见到爸爸的情景。

先描写爸爸病的很重,然后再问爸爸去不去时,用到了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无奈和悲伤,同时也写出了我的伤心。细致的描写爸爸的动作,是因为他万分伤心,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掩饰心中的悲哀,不让女儿看见自己哭。然后,他看了指甲,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动作,想掩饰自己,却更深的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叹息。

从父亲叮嘱我不要迟到中,引出了曾经迟到的经历。父亲打了我后,又来补救,给我带来花夹袄和两个铜板,使我十分惭愧,再也没有迟到过。

后来,是毕业典礼进行时,我产生了很多想法,接着又想起家中的孩子们,,弟弟妹妹都还小,自己也只有12岁,这时爸爸的信息已经扩大了,而自己却没有适应,还有些害怕。而别人跟自己送别时,自己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害怕。长大也是,要人一点点接受的才行啊。

在典礼结束后,我的心情十分着急,从而把父亲去世的消息表达出来。而后,我有看到了夹竹桃,联想到爸爸,并意识到自己是大人了。

《包氏父子》读后感

它讲的是民国时候的故事。老包在富人家里做佣人。他没有文化,但他想,如果要让下一代翻身变成富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包国维上学读书。

看完这个故事,我几乎要流出泪来,那一半是为可怜的老包所感动的,一半是为不争气的包国维而愤怒的。回过头来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包国维存在吗?每到放学的时候,校园门口,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家长,他们或许刚下班,或许刚忙完自己的事情,或许还没有来及把事情干完……他们匆匆地来接我们了,在他们心里,只有我们啊!可是当他们微笑着接过我们的书包时,有谁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有谁说过一声:“谢谢!”我以前写过一篇作文叫《雨中》,那是我亲眼目睹的:大雨中的校园外,有一个腿有残疾的中年阿姨,给她的女儿送桑女儿接过伞后,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包氏父子》读后感【】

一个忠厚老实的勤劳中年男子,把自己一生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儿子小包身上!虽然自己生活艰苦,清贫,却从没让自己的儿子吃过苦!忠厚的他居然去偷也一定要让他儿子体面。自己省吃简用没关系,只要儿子有出息!可是,换来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个梦想的`破灭罢了,当小包因为做了太多违反校规的事而被开除时,老包被吓傻了。

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无私奉献?也许只有亲情才能有这样的力量。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当今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已经记不清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只记得她那同样沉甸甸的期盼!我不是一个好女儿,因为母亲对我的期盼和付出总是比得到的回报要多的多,至少现在是!每当看到母亲渐渐渗白的发丝,我总是希望能多做一些让她高兴的事,多做一件,也许就有一根白发可以变黑。妈,请原谅我以前的不懂事,未来的日子,如果我做了什么错事,你可以教育我,但请记得不要让自己不高兴,我不想看到你紧锁的眉头。

妈,下次买衣服的时候还带我一起去,我再给你挑一些适合你的!还有,别买了几件就舍不得!你为女儿花钱的时候,很少听到你有抱怨过什么。记住,女儿以后一定给你买很多很多衣服。还有,我不在你身边时,请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

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平平淡淡的。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入木三分。这主要是通过几组对比来实现的:第一组对比是包氏父子,且来看看他的衣着:父亲:一件穿了几年的旧棉袍:一双破棉鞋:儿子:一件青布棉袍:一双锃亮的皮鞋:油亮的头发这反差极大的衣着。便可以把父子俩的形象烙入guan者的脑海中当然,他们的不同不仅仅是衣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

包国维父子最终并没有美梦成真。造成他的命运悲剧的看起来是他的人性格所致。但透过现象。我们便能看到本质。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掠夺,使老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资料。更要命的是,还进行了文化渗透。使包国维身上的奴性带有半殖民地历史环境的深刻时代印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天翼所披露的,不仅是旧中国平民的艰辛,还有资产阶级对青少年一代的腐蚀。

父子读后感

《父子》是一本陪伴我五年的书。一个头扁圆、背心凌乱的儿子是父子的形象。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漫画故事。书中的父子其实是作者卜劳恩和他的儿子,书中描绘的故事也是卜劳恩父子之间的故事。我喜欢父子之间的幽默和乐观、真诚和乐于助人。

书中父子深厚的亲情,让我感动。在《父子深情》中,父亲为了哄儿子睡着,尽了最大的.努力,陪着推车,踩着高跷。哈哈,最后,他们都累了,睡在儿子的小床上...在《小逃亡者》中,儿子因为打破了玻璃,让父亲非常生气。他生气地跑了出去。晚上8点,他看到儿子还没回来。再次被球击中,虽然儿子还是犯了错误,但父亲还是惊喜地抱着儿子。在我的生活中,我父亲也非常爱我。据说小时候,他也经常哄我睡觉,累得自己和我都睡着了……哈哈。据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哄我睡觉,累得我和我都睡着了。哈哈。当然,当我犯错误时,他会严厉地批评我,但我知道他是为了我的利益。原来我们也是真正版本的“父女”。

书中父子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欣赏。在《新镜子》中,父亲砸了很多钉子,但钉得不好。最后,他终于订购了新镜子,可以像杂技一样照镜子。然而,他们仍然很高兴。在《因祸得福》中,父子俩在冰上滑冰,掉进了冰洞,但他们抓到了两条鱼。虽然烤鸭“飞”了,但他们比自己吃得更快乐,因为他们帮助了贫穷的家庭。

喜欢《父子》,不仅让我笑,还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好来自爱与乐观!

电影包氏父子观后感

它主要说的是有一个父亲,虽然他的表面看起来很严肃,但内心却是一位慈父,《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500字。

在他的女儿英子要毕业的时候,而他却生了重病,不能去参加他女儿的毕业典礼,他的女儿英子回忆起以前父亲严格要求她的种种,不禁流下泪来。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已经逝世了。无论是从题目,还是从文章的结尾都能知道,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了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虽然整篇文章写的都是她的父亲,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不单侧重于父亲的爱,更侧重于我长大了!从一棵幼小的树苗变成挺拔的大树,从一只脆弱的雏鹰成长为强壮的雄鹰。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长大了。但是通过阅读了这篇文章,通过英子的亲身感受,我认为长大不只是生理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记得以前有一次,我认为包饺子是很简单的事,就想帮妈妈包,但是妈妈不同意。于是我趁妈妈接电话的时间,包了一个“三层肚皮”的将军肚饺子。后来,妈妈看见了,对我说:“孩子,做事情不能光靠自信,还要动动脑筋,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做得更好。”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吃一堑,长一智”的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才慢慢成为一个懂事理,明是非的少年。现在我长大了,真正理解了长大的含义。英子也长大了,“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电影包氏父子观后感

《包氏父子》描写的是20世纪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包氏父子为代表,描写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渴望。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压迫,老包将希望都寄托给他的儿子,包国维,希望他能够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大老爷。于是老包省吃俭用、借债求人,供养儿子包国维上学。但是包国维根本无心学习,三次留级,爱慕虚荣,喜欢跟富贵人家攀比,向往富贵的生活却从不从实际出发,并且还抱有幻想从富贵人家那得到些好处或者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虚幻的满足感。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对包氏父子所怀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同时有一种更深沉的悲哀,给人一种压抑感。

小包就读的学校是一种富贵和希望的代表,里面的学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学习环境优美。当然这所学校的学费也是相当的贵的,一年算上所有的费用需要51.5块,而对于一个月只有7块钱收入的老包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小包在富贵的学校上学,里面的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常常向家里要零花钱就是1百、两百的甚至更多。于是小包产生了自卑感以及想谋求认同感的心理,于是他只跟富贵人玩,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他的那些同学完全没把小包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是个替死鬼,出事时就找他做替死鬼,玩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可有可无,这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尤为深刻。

小说中,小包猛地把牙刷抽出来大叫着,喷了老包一脸白星子。“我要的是司丹康!司丹康!司丹康!懂吧,司丹康!”,“拿开!我用不着这种油!——多寒伧!”包国维一直忿忿着,一洗了脸就冲了出去。老包手里还拿着那个瓶子:他想把它放在桌子上,可是怕儿子回来了又得发脾气,摔掉可又舍不得。他开开瓶塞子闻了闻。他摸着下巴。他怎么也想不出包国维干么那么发火。这一场景可以看出老包对待自己的儿子十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小包却对自己的父子粗声粗气。我认为小包的性格就是老包给惯出来的,这种“父不父,子不子”现状让我们着实为老包感到悲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所体现的悲哀情感。

最后,小包被退学,老包希望破碎。这一结局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一心想往上爬的底层人民,去最终仍与穷困结伴。这一注定的命运对中国民众的病态生存和奴性意识给予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或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在作者的笔下,描绘得非常可悲。恶性循环从来就是一代传一代的,父辈无自由,子辈亦无,子辈不争气,父辈徒伤悲。由此可改变的命运也变成注定的结局。

父子读后感

傅聪走之后不久,傅雷便就开始思念他,从小的时候,傅雷对他很严格,所以父子的感情并不好,但是最后傅雷也很后悔。父亲的爱也很含蓄,所以我们对于父亲的爱要少于母亲,但其实父亲对我们的爱丝亳不亚于母亲。傅雷给傅聪写信怕打扰到他工作,想必傅雷心中十分后悔,痛苦。

傅雷的精神也渲染了傅聪,使他跟傅雷一样,不仅是立身处世的原则性,各方面也是,例如:民族傲气,爱祖国,对事业的热忱,态度的严肃。他对儿子的关怀十分全面,为人处世,学习方面,国家事业。傅雷对黑人的同情,恨殖民主义者欺凌弱小,对世界上一切丑恶的愤慨,他充满热情,充满爱,有正义感,磊落的`爱国之情。这些精神也承载到了他儿子身上。

在信中,傅雷对傅聪说:“孩子勇敢些,别怕,别踌躇,而最要紧的是把日常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我相信这一定会对傅雷有很大的鼓舞,感动。他的精神浸润着他的儿子。傅雷的渊博知识和情深见解,在来往书信中,使得他的儿子受到许多教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像傅雷那样严格,那样细致,彻住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却并不多。

他对孩子每次关心教育,都让傅聪的心变得美妙,给付聪带来了温暖,感动,慰藉。让他的孩子变得正直,坚毅,有了极其高的艺术造诣,谦逊有礼。

父子读后感

你与父母之间相处的融洽吗?这个问题一半人说是,一半人说不是。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可靠的原因,父母老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够好,反而对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或好朋友十分赞许,并以此来贬低你自己。我说的对吧,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我是在说不融洽人中的一个人,同样,主人公贾里也是。

贾里是个生在重女轻男的家庭。他喜欢别人夸奖自己的妹妹,唯独他们的爸爸不行。妹妹长得很甜美,语言也很甜美,应该有好多追求者吧。一次,爸爸的偏心,,把他送到了练字班,练字,让他认识了王晓明,同时也让他有了一个妹妹的把柄。然而他也没有觉得很高兴,反而是这件事使他和爸爸关系跟进一步了啊。原来,王晓明喜欢贾梅,并,通过贾里把装有情书的诗集交给贾梅,贾梅因为粗心所以没发现。结果,被贾氏父子两发现了,经过一番忙活后,事情圆满结束了。圆满是:贾里与他那重女轻男的爸爸喝起了高粱酒啊。

我与爸爸之间,我与爸爸之间有超多误解的。一天也说不上几十个字。既陌生又熟悉,他对我真的是很苛刻,夸姐姐的时候让我觉得好委屈也没想过想过要去解释或怎样,因为关系不亲不热的,没有那个必要去那样,就像一个人不死不活的能怎样啊。或许这样过于夸张了,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啊。可是爸爸,看我的`眼神,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应该是中国福清特有的感觉吧。爸爸总喜欢拿我与姐姐比较,姐姐考上了前黄高中,并一直拿他给我做正面教材,而且做的是我对他有种厌倦感了。又或许,我正的是太笨了。爸爸对于我拿的每一个奖项,都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挂在嘴边的一直是“不要过于满足”。

父子(女)之间,是一道沟。或许只有在中国有。谁都要跨过去,可就是谁都不敢跨过去打扰各自的生活。爸爸,平时却对我好的无微不至,虽然不怎么相,但我要是想吃什么他都知道。因为我们是父女,就是生不生,熟不熟的父女,其实,我们不融洽,但我们互相彼此爱着对方!

电影包氏父子观后感

由《包氏父子》所引发的有关当代家庭教育的感想“速写三篇”是张天翼的代表作,然而在我看来,《包氏父子》却是写得尤为精彩。从刻画的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我明显感觉到一种教育的失败。且借一家之言,结合《包氏父子》表述一下我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包氏父子》集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刘公馆三十多年的佣人老包和他的在中学读书的儿子包国维。父亲省吃俭用,辛苦积蓄,而且还用三分利的高息向人借贷全力供养儿子。儿子却无心读书,成绩极坏,追求物质享受,向“阔少爷”看齐。

老包梦寐以求的是儿子能够飞黄腾达,在他面前态度卑微,说尽好话,耐心劝慰。然而,作为对老包的回报,包国维却捧回了五个“丁”一个“乙”的成绩单。整个作品笼罩着一种温情脉脉却略显悲哀的气氛。尤其是当想象到老包在儿子面前低三下四的样子,而包国维对父亲却不体谅并有过分的要求,甚至是对他发脾气,我总是感到一种心酸,欲哭无泪。同时,对老包的隐忍退让,我总是在同情之中又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有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那是老包的内心独白:“可是有时候觉得包国维可怜:要买这样没钱,要买那样没钱。这小伙子永远在这么一间霉味儿的屋子里用功,永远只有这么一张方桌给他看书写字。功课上用的东西那么多,可是永远,只有这么三个抽屉给他放——做老子的还要把眼镜占他一点地方。”这种甘为“奴才”的心态,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看他的儿子是怎样对他的吧:包国维的同学问那个老头是谁时,他回答说不相干。这种对比,实在更能凸显教育的失败。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看开,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几次与宿舍管理员的闲谈中,她每每抱怨说犯愁孩子不好好学习,饮食只吃零食,脾气大的管不了。这种现象绝对是普遍性的。而我只能以“树大自直”来安慰她,但是心里却总是隐藏着一种忧患意识。我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的成长是大人一点点教化的,何以到了不能管制的地步?包括网络上的新闻,很多90后为了出名采取了很让人费解的方式——上传自己的黄色图片或是视频,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毋庸置疑这些孩子的价值观是出了问题,但是是何种家庭教育造成了这种认识,是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我一向不认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这句话。因为,我所见到或是听到的孩子的形象,早已是现在的主人。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俨然成为主人,成为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最好的东西是要呈献给孩子的,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要起惶恐了,就像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样。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以前的所谓“孝子”,是指孝敬父母的子女,现在的所谓“孝子”,有向指代孝顺其孩子的父母的发展趋势。孩子成为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务使稍受挫折。虽然现代儿童教育学家提倡所谓“个性”,但是我想这种个性应该是适可而止的。就像是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一样的。那些将父母看做“奴隶”和“工具”的个性,不提倡也罢。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打着“爱”的旗号,给子女造成很大的压力。那种亲情捆绑我们是不提倡的,不能背上爱的枷锁。但至少,对那种爱,做子女的要学会用心体会。对父母的回报,不是称之为义务,是一种良心。纵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和我们的家庭条件差异不无关系。但是,个人的能力却是要靠自己的。要赢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不仅仅是看家庭条件的。包国维在同龄人面前深深的自卑感,虽然是源于自己家庭的贫穷和寒酸,但是如果他能够有一项特长为别人所佩服,那么情况将远不是这样的。人不能根据家庭条件定位自己的价值,更不能将这种因为家庭产生的自卑感和内心潜在的愤怒转嫁到父母身上。父母和儿女相互体谅,互相关爱,达到一种平衡关系,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家庭关系。即不受束缚,也没有压力,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