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优质5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优质5篇)

作者:灵魂曲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优质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篇一

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看到书架上《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完全是不知所言!只是稍微泛读了些《论犹太人问题》,这本书还算没有那么强的学术性。到高中时候学习政治的哲学部分,正式开始接触了马克思理论,印象很深刻,记得老师把很抽象的理论讲的很有趣,从那时开始觉得原来这套理论也是如此有意义。但毕竟对于理科生而言,应对了会考考试就足够了。所以只是蜻蜓点水。终于,在大学,在这个学期开始更加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就像许多老师说道的,即使作为理科生,也应该广泛涉猎一些政治,哲学的一些著作。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所谓考试,其实对于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塑造,思维的完善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课上,我也注意到了沙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联系到许多简单的例子以及实事新闻来更加形象的阐述知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着实让我们更好的接受学习。但毕竟自己是能力有限,认知和思考的水平还没有到达所要求的水平,一些观点还有一些前后的联系,还是理解的不太清楚。例如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等等。但基本的一些理论介绍还是可以理解认知的。确实,有时候当遇到生活实际的一些问题,可能不经意间想到学过的某个知识,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

我不敢引用或者叙述书中的理论知识,因为我觉得我远没有到达驾驭的能力,我也不想空空的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如何如何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只想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打算和规划。

对我有最大的吸引力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

此外,“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理论又指导我们不断更正自我观念,与时代同行;还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的观点指导告诉我们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等等等等。

现在的我们或许就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都非常明白,但是具体实践与进一步的理解又差了很多,所以到最后结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虽然沙老师的课程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但我知道老师对于我们的指导,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依然再继续。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并适当合理的学习运用,形成完善自主的自我认知,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谈不上对于社会如何,只是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最好,完成应尽的义务,对于自我而言,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精彩!

让这“新”思想为梦想续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篇二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成凉工业园区在20xx年春节期间认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内容和、王东明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观点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点,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也是认识主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党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只有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正如同志所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在当今中国社会,要解决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也要警惕和解决“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侵袭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在有的政府部门或官员表现出的种种逐利行为、庞大的公务消费等,是与党的根本宗旨相背离,都会直接动摇党的价值基础,损害党群关系。

因此,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胜利之本。只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点,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性和主动权,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我们的全部工作始终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篇三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

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从儿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后来中学时的政治课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再到现在——大学时期——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步地深入,也越来越明白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曾经我一度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距离我很遥远的东西,后来我发现我“太年轻”了。马克思主义涉及到的东西太多,而我从中感触最深的是它给我们引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方法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能使我们将问题看的更加深刻、全面。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其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革命性,三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的不朽丰碑,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了解了关于马克思一些东西,我似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总是可以找到马哲的一些投影。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出现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的情况,严重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房价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所,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就算勉强有了,大部分人也注定要做大半辈子的房奴,这不禁使我们这些身在校园里面的大学生感觉到现实的苦恼与未来的迷茫。

利润,掩盖了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物价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物价虚高的价格,商人们则从中渔利,而那些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的人也利用了市场的炒作性进一步哄抬了物价。购房团就是一个例子。可能有人会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但目前市场中的情况是工资永远没有物价涨得快。而有些不法商贩更是逾越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这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为了利润那些商人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会做。虽然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稳定物价,但很多地方的物价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在降价中出现的众多矛盾,商人追求利益与民众渴求物价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某些官员官本位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等等。

另外,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要求我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是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学习讲求的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旺盛的求知欲同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总之,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学习纷繁复杂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客体方面的限定和制约,掌握好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精髓,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篇四

”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一次更大的机遇,这正是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悟篇五

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关于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深刻阐明并正确规定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基础关系的立场,方法和作风。

坚持党的点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点,对于党的干部来说,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党性问题。党的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坚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永远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担当起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坚持党的点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人的一切实际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规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坚持党的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坚持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我们党之所以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即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这是党的点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等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同时,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要靠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奋斗,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党将会寸步难行,一无所获,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的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点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即要相信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因此,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点永远不能变。只有真心掌握和实践点,才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才能真正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