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父母的心教案反思(汇总16篇)

父母的心教案反思(汇总16篇)

作者:琉璃 父母的心教案反思(汇总16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书籍和参考资料。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1、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事迹.。

2、根据内容自拟题目。

3、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其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怀是无限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妈妈关怀你的小故事来写一写。比如,你生病了,爸爸、妈妈给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予你最大的帮助等等。

其二、写与父母之间有趣的事。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关爱,这之间还可能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你们之间闹的小笑话。这些故事虽然不是催人泪下,但是写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其乐融融的故事,也会打动和感染别人的。

其三、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往往寄托了厚望,一定倾注了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开导,也可以作为写入我们习作的素材。

其四、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在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父母欢乐的时光,我们与父母之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发生,可能有些小摩擦。还可以让我们与父母更好进行交流,更好地解除误会,加深感情,和谐相处。

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纯纯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涵盖各个方面。于是我通过课件展示更多的事例,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说到这么多的内容和方法,却不易。但要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写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此刻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篇下水文表现的是:一位生病的妈妈在雨天为自己的孩子送雨伞的故事,故事中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妈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疼爱自己孩子的典型事例,突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情境朗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他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要将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赶紧跃然纸上。

1、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和理性的材料。为这次习作教学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作文教学合理地使用课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教师亲自拟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到学生习作时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都享受着那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从而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同时让学生领悟习作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平时善于积累素材,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有所收获,但也不尽人意,好多地方值得我反思:

从作文看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令我堪忧,这不能不说是我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误,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自身到学生都真正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思想。本次的教学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写作时间,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

自信心是小学生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学写作的过程中失败过,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我在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时做得不够,如果从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效果可能会更好。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更能顺利进行了。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也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两篇例文的分析明确抓住细节能使作文之花更美,使文章更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本次习作围绕如何抓住细节这一个教学点指导学生习作,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写出真实的人物,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群文阅读,我有些迷茫,这么多篇课文,这么大的容量,一堂课如何能落到实处,大脑一片空白。还好有前辈们创造的模式,我可以沿途前行。

“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

“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通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阅读课本的《父爱安全网》《鼾声》《秋天的怀念》《母亲的故事》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今天在网上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感人至深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从习作前的交流来看经历了同桌或者小组交流后,学生已经汇集或者说选择了一些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是不是可以直接进行习作了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班级授课,五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还是需要对习作的核心目标有所撷取和展现。全班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此。

学生讲故事,用口语表达,是陈述性的语言表达,难以达成书面表达中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于是就需要教师追问、点拨和指导。指导什么?凸现细节,也就是动作、语言等。学生讲述的“故事”中可以交流的点无处不在,比如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仅仅是考试成绩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仔细而后悔啊?诸如此类,这样就把核心话题遗落了,看似深入交流,实则离题万里。教师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然后集中一点,寻求凸现或者突破。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感觉余翔老师的课上的真实,学生的基本功也很强,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5年级第6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

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就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课前序曲,渲染亲情。先刺激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表达爱的欲望,利用情感上的延伸,把学生带进浓浓的爱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了。紧接着再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更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理解规律。

在指导写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提问,将事情说具体。

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二)、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选择话题。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三、教师示范。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四、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学生的思维是由感知向感悟过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如果文章开头就写贫穷夫妇拒绝财主夫人的要求一个孩子也不送,好不好?”这一问题的讨论,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心。

3、仿写训练,口头小创作:父母的爱是??

4、在学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文中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眼含热泪到无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后痛哭失声。思考:若有第四次换子女,穷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又会怎样把孩子要回来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5、课堂练笔。

让学生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倾听、矫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他们常有许多问题,需要质疑问难。教师在讲课时缺少激情,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学教中,我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穷的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妇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伟大的爱心。现将本次试讲做以下几点的反思:

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们体会歌中之词,并且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创设情境法,导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讲述了做阅读的方法,将自创的小宝典“三步走”依次进行解释说明,(第一,分析标题,预测主旨。第二,浏览考题,巧记在心。第三,精读课文,解答问题。)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做阅读时,做到有条有序,避免无从下手。大致阅读方法介绍完之后,便以本篇阅读具体问题进行讲解。例如,第一小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明确、总结。在这道题中,要强调“概括”与“复述”的区别,防止学生混淆二者概念。

由于时间关系,以上是我本次试讲的大概内容。教学流程还没有讲述完整,请允许我将教学思路补充完整,在进行完第二道小题的主要情节分析后,会进入课堂难点。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水平虚线,上方代表贵妇人,下方代表穷夫妻,出示课前准备的小卡片(长子、次子、小女儿),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文章情节结构。根据学生演示的次序画出路径,至此引导学生以此图形概括出本文的情节结构特点:一波三折。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节变化,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写作特点,用板书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再启发学生,如果一开始这一对穷夫妻便回绝了贵妇人的请求,那文章会是怎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一波三折”写作手法魅力之处的思考。与此同时,列举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郎》的情节结构,其结尾都是灰太狼:“我一定会再回来的!"但就是这样的故事,为什么成为了近几年最成功的国产动画片呢?明确其也是“一波三折”的精妙功劳。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易于学生理解,而且会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一题是开放性探究:你认为把孩子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这一道题,我将转变为“小小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个人观点,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学生们激烈的辩论中,便可以得到:其实送与不送都是一种爱!这时,本篇阅读的全部考题讲述完毕了。在结束时,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这里的“得”并不是技巧知识学习,而是个人情感及其价值观的收获,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恩。(本想给学生播放一个cctv的公益广告感恩父母,但是由于条件关系,试讲前已用录音机录到了手机中。)当音频播放完毕以后,进行总结“别让爱来的太迟”,一定要体会父母之心,感恩父母。随之布置“爱之行动”小作业。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可以是一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是一杯沁人的热茶,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等等。

通过本次试讲,我从中收在接到复试通知时,已经知道是十五分钟的试讲。但是还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后面的两个板块没有讲,真的非常遗憾。其次,本次试讲未准备相应的阅读讲义,造成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不够活跃。再次,板书不够整洁、美观。最后,在语言表达方面,感染力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本次试讲中,有很多同学都值得我去学习,尤其是讲化学的巫艳君同学,短短的十几分钟便感染了我。严谨的教学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大方得体的教学手势、干净利索的教学语言、以及完整的教学流程。这些都是我应该去学习的。

说到这里,真是深感惭愧。还是专业不扎实啊,当时太慌张,没有经过冷静、理性的分析便随口说出。哎!这也给我了一个教训,还是应该停下来,静下来,努力扎实个人的专业基本功,努力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我想,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决不会放弃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信念。当然,我知道,这需要不断的充实,不断地努力,不断的成长。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必须有勇气面对和足够的努力争取我想要的。不是吗?就像有位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有做“乞丐”的魄力,那么终有一日他(她)便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王者”。加油!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

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的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疼你们的人?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教师出示课文填空,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三、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边读边思考:

1、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教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2、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师生评价。

3、把“与其……不如……”这句话用“宁可……也不……”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看来你们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四、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2、小练笔。

续写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父母的爱》时,采用了“体验型”作文教学,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入手,努力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经验,力求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大作文的教学理念。体验型作文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学习,需要学生整个身心投入,需要创设氛围,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看、听、说、画、写、想象等,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习作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基础。

创设符合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一般设计在上课时进行,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进行。在课堂开始时,我们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音乐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把爸爸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一一再现出来。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爱的力量使学生心中涌起了一桩又一桩的往事。有的就写出了“妈妈下岗了”,“爸爸在医院的日子”等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体验评说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关键。

所谓体验评说是指在学生动手作文前,让学生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环节,也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宜过多,教师的语言并不是学生作文的“圣旨”,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捕捉思维火花(灵感)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尽量给所有学生练“说”的机会和时间,形式要多样而新颖,在评说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要说得有理、有重点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说”的质与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评说主要是使学生有话要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有谈话式、讨论式、演讲式、表演式等几种方式。

三、自由抒写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核心。

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强烈体验后,自然而然地要表达出来。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要求是淡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练笔兴趣,鼓励个性化的作文;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叶圣陶语)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反对用任何的框框及所谓的写作方法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四、交流赏析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保障。

作文后的交流欣赏,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成效的重要保障。课堂交流要注意两点:

(1)以鼓励为主。

在学生作文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作“佳”在何处,教师要拿出1--2篇充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习作,作为佳作进行赏析。原则上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然后请佳作作者谈谈写作思路,或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2)以自评为主。

作文交流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先让作者自评,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再引导其他学生互评,让他们说出所评作文好的.地方和应该修改或补充的地方,也可让佳作作者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体验型作文教学解决了作文内容学生无话可写的矛盾。通过创设许多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具体内容可写。在情景体验中,由尖子生开路,中下学生也得到较为深刻的感情体验,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当堂成文、当堂讲评、当堂修改,能及时反馈、及时纠正,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修改作文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体验型作文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兴趣盎然的演、说之中,一改过去分析型作文教学的单调枯燥之感。

学生跃跃欲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更使学生重新确定了自我认识,树立了自信心,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写作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

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背篓里数妈妈的白发》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主题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学生知识的获取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探究与发现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深情领悟。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学习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植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的目标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我也意识到了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错了我们大家才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习作指导课。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习作前交流指导,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用了一一系列图片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事情说具体。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还是起步阶段,因此要像爬山一样,有针对性的一步步去引导,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