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 课文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 课文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作者:LZ文人 最新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 课文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学情,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学生多多朗读便能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从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我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感受、质疑、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寻求安慰,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他才会确立新的目标,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学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几点启示:

其一,当学生的发言仿佛偏离了老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时,教师该怎么做?其实,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其二,我感到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三,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其四,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再设计:

教学《三袋麦子》时,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效果会更好。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如果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来上,因为在课堂上,许多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我先让他们去看看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反应,同时让孩子们知道怎么读,并读好,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小猴、小猪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让他们给麦子去名字,经过引导,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出金灿灿、饱满、麦种这样的词来看待这个麦子。

一年之后,土地爷爷去看看他们。这里我先带领孩子懂得小猪的憨厚可爱以及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学小猴与小牛,在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能说到小牛节约,我觉得在我不引导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所以,从这里我觉得一些课文对孩子的吸引会促进他们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课文,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增强气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的最后,孩子们都是认为小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是不能只看当前,要为长远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创造。可惜这里我引导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给孩子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失败。

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检查,落实课文中难读,难认,易混淆的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认读情况时我特意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认读本课新字词,二是辨析两个难认的形近字,三是读准课文中容易混淆的三个多音字的练习。其中兴奋与磨成面粉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容易读错的两个字,刚才的课堂也看到了,尽管领读练读了好几次,但课文学习中还是有出错的现象,这是意料中的,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让所有的孩子都完全巩固,也提醒我们下节课要继续把这两个字放到语境中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1)、读词语,情趣盎然。比如第一组词串的出现就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理解“黄灿灿”是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再结合小猪当时的心情朗读体会;而理解“上等”则用了换词语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小猴的聪明机智。(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正是在遵循这个年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多种读的方式。课文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看到麦子后的想法和做法非常形象,把三个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刻画的栩栩如生,但要读好却不容易。读小猪,是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这一段学生读的特别好,课堂气氛也活泼有情趣;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且拗口,所以我在这一段用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多种方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的断句处理,比如边读边想象,比如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这些方法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是拿来指导就能生效的方法,所以,虽然老师引的多但学生收获的更多。同时,这段的教学还是建立在突出中年级段的教学上,虽然在指导学习过程中我没有强化段的意识,没有明确指出段的概念,但相信这样的朗读训练已经潜移默化的给了学生段的层次意识。小猴的读主要放在课文后半部分,在这个环节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合作者,是平等的对话,在老师的帮助激励下,学生对小猴的理解已经到位,需要的只是教师的引领和促进,所以这里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彰显个性。相信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记得崔峦理事长在贵阳会议讲话中一再强调,要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我想,我一直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其次是语言训练。崔理事长在讲话中还嘱咐我们要把阅读观摩课上成常态的精品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呈现真实扎实朴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我这节课的过程应该说是扎实的,大家和我已经一起感受过,我只想说说其中的一个词串教学环节。词串教学是苏教版教材一个训练点,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一组有关联的词语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读语言想画面的能力。而这节课的三字词串是依据故事内容设计的,横着读三组词是课文的三条暗线,竖着读三组词又分别是三个小动物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不仅简化了对故事内容的繁琐分析,而且同时又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铺垫,大家在刚才的课堂上已经看到,学生在最后复述故事时已经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够比较完整条理的讲述故事,这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很不容易,也的确是令我们教师所欣慰的!

最后,我还是想说,小学阶段是漫漫求学路的开始,所以我们小学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所以,我一直把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轻松快乐地享受语文放在第一位。当然,这样的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用心经营全心投入的,因为课堂毕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阵地,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这个知识大熔炉中快乐成长!

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它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这时,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的环节就是第二年土地爷爷来到小动物家看到了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予了不同的态度。

最活跃的是孩子们表演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袋麦子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我抓住了文中的留白部分引导学生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节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会怎样?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基础再演一演,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一时间课堂十分热闹。

同学们演完故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为文本续编故事: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回呀,土地爷爷给咱们也送来了一袋的麦子,这袋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小朋友,现在这袋麦子就归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给动物村庄里的小动物一起分享。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点是值得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