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范文(15篇)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范文(15篇)

作者:纸韵

一个全面而周密的规划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付复杂和多变的情况。通过阅读下面的规划计划示例,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加强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发挥其多种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统一由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局)负责,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五)会同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区内外有关单位制订森林防火公约,共同搞好森林防火;

(六)审核、办理入区手续;

(七)对入区人员和驻区内的单位进行自然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

(八)定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消长规律,建立自然资源档案;

(九)按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总体建设规划进行建设,监督和管理区内的各项建设;

(十)制止和依法处理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三条。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并由保护局设立标志。重点区域可设立专项保护点。

核心区只供保护局进行巡护、定位观测研究和定期资源调查,禁止进行其他活动。如因特殊需要,必须进行其他活动,须经保护局同意,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考察、登山、拍摄影视、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以及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四条。

保护局应当在实验区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促进保护对象的生长繁衍。

第五条。

保护区内严禁狩猎、垦植、放牧、开矿、爆破、采伐树木、军事演习和在野外使用明火等活动。

第六条。

保护区内禁止捕捉野生动物、采挖野生植物和开采沙石土料。因科研、教学需要,必须到保护区采集标本的,按照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植物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经保护局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指定的实验区内限量、有价采集。保护区内公路养护所用沙石土料,由保护局批准,在指定的地点采取。

第七条。

有关单位确需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机构和进行规划、勘探、建设、资源开发的,由保护局签署意见,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任何部门、团体和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到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视、登山、探险等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第九条。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须凭下列规定的证件办理入区手续,方准进入保护区:

(四)区内各单位的人员和进入保护区工作的人员,凭保护局发给的通行证;

(五)边防执勤人员凭省边防局签发的执勤证或执勤标志;

从事本条(一)、(二)项活动的,须交纳入区费,其标准按《吉林省收费罚款没收财务管理条例》规定制定。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条例和保护区的有关规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景物和设施,接受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指导。

第十条。

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主,旅游服从保护的原则。

保护区内的旅游,由保护局统一管理,业务上接受省和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旅游部门指导,所得收入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在保护局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保护区的旅游设施,可以由保护局自建;也可以与其他单位联合兴建,收益按投资的比例或协议的约定分成;还可以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由其他单位独资兴建,收益归建设单位,但须向保护区交纳经营收入额千分之五的保护管理费。

旅游必须在指定的旅游点和旅游线路内进行,旅游点和旅游线路由保护局规。

划,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

保护区内现有的旅游建筑设施,由原建设单位所有和使用,但须服从保护局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管理,向保护局交纳经营收入额千分之五的保护管理费。

第十二条。

保护局应当在旅游点、线范围内修建停车场,设置卫生、宣传、安全等设施,并要做好安全、保洁等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人员在保护区内不得超越规定的旅游范围,不得污染环境,不得损害自然资源和各项设施。

第十四条。

本着旅游人数不超过自然保护承受能力的原则,根据接待条件和旅游需要,由保护局会同旅游部门制订旅游规划和计划,报省林业、旅游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计划开展旅游。

第十五条。

到保护区内边境线附近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边境管理规定,接受有关边防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行政上受保护局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职责是: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七条。

有关保护区的宣传材料、电影、电视、图片、画册等的出版、发行,须经保护局同意;凡涉及边境和外事事宜的,须经省林业、宣传、边防、外事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

对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保护局、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二)坚持在基层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十年以上,成绩优异的;

(三)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的;

(四)同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有功绩的;

(五)揭发违反本条例行为,有功的。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者,由保护局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第三条第二款、第九条、第十三条规定之一的,根据其情节,处十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损失价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二)违反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处罚规定的,按规定处罚;没有规定的,责令停止违反规定的行为,收回其所得物品并没收其使用的工具,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并处损失价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三)对未经批准,擅自在保护区内进行建筑的,应责令限期拆除,恢复植被;逾期不拆除的,没收或强行拆除,并处五十元至五百元罚款。对强行拆除的,还要收取恢复植被费用和拆除费用。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边防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一条。

省林业主管部门和保护局应严格执行本条例。如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视其情节,对单位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制裁,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三条。

被处罚单位或个人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保护局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诉、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保护局可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依据本条例所收的收回物品变价款、赔偿损失款,须全部用于保护区的保护事业;罚没收入,一律上缴省财政。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是保护区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工作。省人民政府成立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实施本条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内过去有关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定与本条例有抵触的,按本条例执行。

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景洪以东、澜沧江以北,距州府8公里,是全州离景洪城最近的一块原始森林,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之一。

森林公园里的景象与野象谷类似,不过这里更大一些,而且在山上,所以一般会乘景区电瓶车一一游览,徒步会比较累。

坐电瓶车游览,主要看三个站,第一站是孔雀山庄附近的孔雀放飞,每天七场,每场约10分钟。森林公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孔雀放飞了,大多数游客是从未看到过孔雀展翅飞翔样子的。当驯养员一声哨响,上百只孔雀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降落在岸边,场面非常震撼。在这里,游人还可以与这些孔雀一起嬉戏、拍照,非常有趣。

沿着蜿蜒的盘山小道继续前行,不远处就是第二站爱伲山寨。这里游客非常多,平日来这里得排上好一会儿队。在排队的间隙,不时会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对着你就拍照。不要理会他们,如果你要这些照片的话,价格不菲。寨子里可以观看爱伲民族歌曲、竹竿夹脚舞、冬巴嚓等等,挺有民族风情的。

第三站是民族风情演艺场,这里也是民族歌舞表演,还有小型的泼水节活动可以参加。这边最值得一看的是附近是原始森林,因为已经人为开发过,所以不太会有危险。徒步走在竹栈道上,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好像走进了一座天然氧吧,深呼吸的感觉非常好。林中还可以见到各种奇珍异树,有能使味蕾失去分辨功能麻木不堪的“割舌树”、有两棵树缠在一起的“绞杀树”、能防止毒液蔓延“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吸血鬼”爬树龙等等,树林里还常常能看到猴子在藤蔓间荡来荡去。

原始森林的步道分大圈和小圈,一般都会走小圈,大约20分钟可以走完。大圈游人更少,风景更好,走下来大约需要1小时,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尝试。

森林公园内用餐只能在孔雀山庄,另有一些小店出售零食,可自带些水和食物。

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早在1983-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办公室、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等单位,对这里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了达里诺尔在候鸟迁徙中的地位,并提出建立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建议。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内蒙古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规划》将达里诺尔地区列入到拟建自然保护区规划之中。1986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由达里诺尔渔场负责。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达里诺尔这一块宝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她的科学价值、保护价值和将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越来越清楚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1995年,内蒙古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和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委托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做了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规划》。1996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向内蒙古人民政府提出了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12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材料和提出的申请。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初探

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记录着距今18.5亿年至8亿年间的地质演化史,贮存着反映当时的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古构造、古地磁等大量自然信息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被誉为“世之瑰宝”。1984年10月2日,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立碑揭幕仪式在剖面起点常州村举行,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类自然保护区的诞生。,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前有7个国家的地质学家对蓟县剖面进行了科学考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蓟县剖面的重要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目录简介护区类型地质演化科学价值收缩展开简介护区类型。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袒露着一块保存完好、结构单纯、出露连续的古代地层,自黄崖关附近常山村向南延伸,至蓟县城北府君山,长20余公里,这就是1982年命名为“中上元古界”(前称“震旦亚界”)的地层剖面,被誉为罕见而有价值的地质瑰宝,堪称世界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是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大学教授高振西先生发现的。在蓟县北部山区,始于县境东北端的常州村,沿东北至西南方向层层叠复,直至临近县城的府君山。有一块保存完好的古代地层,地层总厚9197米,剖面长约24公里,以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古生物化石丰富而著称。据测,该地层的地质年龄约为18.5亿至8亿年,由老至新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三个地层单位,包括11组105层。1984年国务院批准将该剖面列为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下设陈列馆,集地学资料、学术研究、自然景观于一体,填补了中国此类自然保护区的空白。这个厚近万米的剖面,在地质界称为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简称“蓟县剖面”。

地质演化。

从常州村至府君山距离仅在24公里内,代表了18亿年至8亿年长达10亿年的'地质历史中连续沉积的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古生物化石丰富,其中发现了宏观多细胞生物化石,使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年代从国际公认的9亿年提前到17亿年。另外,尚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现象,如形成于距今12~13亿年间的沉积海泡石矿床和铁岭组内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喷气孔构造。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所发现的一些重要生物化石对研究早期生命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过程有重要意义。对揭开地球远古时期许多科学之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科学价值。

中上元古界剖面展布在山峦重叠的燕山南脉,以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质地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和古生物化石丰富闻名于世,并被确定为中国中上元古界的标准剖面。剖面地层总厚度达9197米,记载着距今18.5亿年至8亿年间的地质演化史。在岩层中,有生命早期阶段的宏观藻类植物,并在距今14~12亿年的岩层中,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微生物群,大大提前了此种微生物的出现年代,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记录着距今18.5亿年至8亿年间的地质演化史,贮存着反映当时的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古构造、古地磁等大量自然信息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被誉为“世之瑰宝”。1984年10月2日,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立碑揭幕仪式在剖面起点常州村举行,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类自然保护区的诞生。19,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前有7个国家的地质学家对蓟县剖面进行了科学考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蓟县剖面的重要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自1934年高振西教授等发现并研究以来,长期为中外地质学界所瞩目。李四光先生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称道“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县剖面之佳,恐无出其右者”。1959年全国地质会议将蓟县剖面确定为我国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支机构――“地科联”选定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蓟县剖面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地质旅游,都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功能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国不少自然保护区也已发展了生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下文是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保持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在自然保护区开展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合理利用、科学恢复、损害担责、永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统筹领导协调机制,负责协调、指导和决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重大事宜。

(二)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控制、利用管理,科学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

(五)负责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巡查,组织、协调和实施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工作;。

(七)其他依法应履行的职责。

市发展改革、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水务、旅游、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港航管理(地方海事)、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做好自然保护区有关工作。

第七条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依法承担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责任,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履行职责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应当提供支持。

环升金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做好保护工作,指导环升金湖村(居)民委员会结合实际制定保护公约,鼓励村(居)民参与保护工作。

第八条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规划与保护。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与国家、省、市有关湿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并符合我市生态红线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流域规划应当遵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和流域规划,应当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意见,依法报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经批准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和流域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更改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和流域规划,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三条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所涉及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应当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项目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候鸟越冬期。

第十四条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并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督管理,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外迁、渔民上岸的,依法给予补偿或者安置。

第三章管理与利用。

第十六条自然保护区实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区管理,其具体范围、面积、界线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总体规划为准,依照有关规定设置界碑、界桩和网栏等界标。

第十七条核心区除依法经批准的科学考察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经依法批准可以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活动结束后应当将活动成果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依法批准可以进入实验区从事参观考察、旅游、摄影、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第十八条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的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应当严格遵循生态红线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坚持以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退圩还湖、移民搬迁、植被恢复等措施,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

第二十条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水位调控机制,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内的水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具体水位调控机制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建立。

除防汛抗旱和经依法批准的工程维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内擅自设置阻水障碍物。防汛、抗洪、河道治理等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兼顾湿地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用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工程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建设生产设施和其他项目,应当维系自然保护区水系与外围水系的贯通。

第二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会同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建立候鸟等野生动物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的补偿机制。因保护越冬候鸟等野生动物对自然保护区内农作物造成损害的,依法给予一定补偿。

第二十二条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或者占用湿地;。

(二)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三)擅自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

(四)擅自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

(五)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或者排放未达标的废水;。

(六)涂改、破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碑、界桩和网栏等自然保护区界标;。

(七)猎捕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八)擅自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执法监督。

第二十三条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及其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务、港航管理(地方海事)、农业、水产、林业、交通、旅游、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依法查处违反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据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依法查处违反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查处的原则开展联合执法。

第二十六条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建立环升金湖巡查机制,组织开展集中联合执法活动。

环升金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规划、建设、环保、旅游等方面的日常巡查工作,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现场依法予以制止,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及时报送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罚。

第二十七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包片执法巡查机制,开展日常执法巡查工作。发现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的,应当现场制止,依法予以处理、处罚;发现应由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处理的违法行为,应现场予以制止,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及时报送并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第二十八条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合执法考核机制,与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签订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管理目标。

责任书。

严格考核。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恢复,并处非法所得的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擅自占用湿地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或者恢复,并处非法占用湿地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项、第四项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设施,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三项规定,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三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五项规定,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处理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排放未达标的废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六项规定,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七项规定,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二倍以上八倍以下的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八项规定,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十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的;。

(二)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从事参观、旅游等活动不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七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贵池区、东至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因管理不善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破坏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上述保护区内分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物资源,而且又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

1956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中国已建成保护区700多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多处。

截至20xx年底,中国自然保护数量已达到2349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14994.90万hm2,约占中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0.34%,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特点是面积小的保护区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保护区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管理级别低,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50.3%。

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海王九岛风景区是庄河市王家镇所属的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祖国东部边陲,黄海北部,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距庄河12海里。全镇由大海王岛、寿龙岛、小海王岛、双狮岛、元宝岛、井蛙岛、海龟岛、观象岛、团圆岛等9个岛屿组成,陆域面积6.93平方公里。

神力的雕塑博物馆:海王九岛的美景自然天成,观光资源绚丽独特,岛礁分布疏密相间,海蚀地貌和海岸景观随处可见。亿万年的大海波涛,岁月长河的风霜雨雪,使海王九岛形成了蜿蜒34.2公里的风景海岸线,3个较大的岛屿分列外围,6个小岛如珍珠项链串在中央,景区内黑白奇石、大象嬉水、骆驼奇峰、神龟探海等60多个奇礁异石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在国内沿海均属罕见。奇妙的自然风光,渊远的古朴民风,使王家镇集海洋、陆地、景观于一体,是盛夏避暑、度假观光、猎险探密的圣地。享有“黄海娇子”、“海上盆景”等美誉。宋庆龄、郭沫若、胡风、丁玲、田汉等知名人士都曾驻足过这里。大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留下了“汪洋万顷青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的赞美诗句;我国著名风景专家、原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汪之力先生曾赞誉“海王九岛的风光在国际国内是第一流的”。

天然的海上公园:海王九岛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植被葱笼,自然景观随处可见,丰富多彩,宛如天然的海上公园。海王九岛瑰丽的海蚀地貌,壮美的奇礁异石,俊秀的碧海青山,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览胜探奇,觅仙寻幽,成为人们游览的胜地。

海鸟栖息的王国:海王九岛也是黑脸琵鹭、海鸥、海鸭和白鹭等珍奇鸟类集中繁殖栖息的地方,是闻名遐迩的“鸟岛”。

渊源的历史遗迹:由于本域东临朝鲜、韩国和日本,是我国重要的国防要地。早在嘉庆年间,岛上望海楼山为观察倭寇入侵的烽火台,至今,山上烽火台遗址和几百斤重的报警铁钟仍然保存完好。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也是发生在海王九岛的东部海面,目前,小海王岛仍保存当时海战日寇船舶在此靠泊的铁锚桩。海王九岛还有日本侵略者1938年建造的国际灯塔、1942年在岛上修筑的船泊大坝。有1945年9月八路军从山东渡海第一次挺进东北的第一站。

特色旅游丰富多彩:绵延的海王九岛孕育着大自然的精华,海蚀神境、奇礁异石随处可见。海王九岛具有大海、岛屿、奇礁、海鲜等地域特色,不但有观光形态,而且更具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主要旅游活动项目有:海岛风光游、渔家风情游、海上垂钓游、观赏渔业游、小岛野炊游。

美味海鲜回味无穷:海王九岛座落在著名的东岛渔场中心地带,周围海域各种贝类和经济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贝、藻、参、蟹等海珍品资源蕴量大,资源量都属长山列岛首位。主要海洋物产有刺参、赤贝、海胆、海螺、扇贝、褶牡蛎、贻贝等海珍品,还有黑裙鱼、六线鱼、黄条狮、鲅鱼、对虾等各种经济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是品尝海鲜的最佳去处。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鄂尔多斯保护区)位于内蒙古东胜市和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市50km,距伊金霍洛旗政府40km。属于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遗鸥繁殖地及内陆湖泊。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盐湖、淡水湖泊和人工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3、5、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鄂尔多斯保护区内记录到的湿地鸟类共计83种,主要有天鹅、白琵鹭、赤麻鸭、蓑羽鹤等。遗鸥数量最多时达到16000只,约占自然界遗鸥数量的60%,繁殖巢数最多达到3600余个,承载了繁殖种群中90%以上的个体。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由典型高原向荒漠化草原过渡地带,植被稀疏,多为沙生植物。草原上以长芒草、糙隐子草、萎蒿、百里香、冷蒿等为主;沙地上以油蒿、中间锦鸡儿作为建群种;流沙上以沙米、沙竹、白沙蒿等为先锋群落;滩地植被类型有以寸草苔为建群种的湿滩地,以沙柳、乌柳等为主要建种的柳湾林地,以芨芨草、碱蓬、红柳等为建群种的盐化滩地等。湖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眼子菜、刚毛藻、转板藻、绿藻以及蒲、苇类等。

鄂尔多斯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受西北环流与极地冷空气的影响,春季、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季度更替明显,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200h,年日照率大于70%。年太阳辐射能量平均686.83kj/cm2。太阳辐射能量最高值在5月份,最低值在12月份。年平均气温5.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3℃,最低的12月份平均气温-12.9℃,10℃的年积温为2580.3℃。平均地面温度8.1℃。土壤冻结日数达7个月左右。无霜期多年平均116天。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平均降水量325.8mm,蒸发量为2501mm,春夏两季蒸发量很大。

鄂尔多斯保护区境内主要湖泊有桃-阿海子、侯家海子和苏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湖泊桃-阿海子位于泊江海子乡南部与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呈驼峰状,湖面开阔,景色迷人。水质偏碱性,ph8.4~8.6,常水位水域面积10km2,湖水平均水深2.5m,最深处超过9m。桃-阿海子是东胜唯一不干涸的内陆湖,山泉水及局部深水区为桃-阿海子提供水源,保证湖水不干涸,但水面面积很不稳定。雨季到来,扎日格沟河(鸡沟河)、乌尔图河、活页乌素河、根皮沟和孟家河等季节性河流雨水大量涌入湖内,使其水质、水量得以充分保证。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面积555849公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古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因此,该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面积555849公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古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因此,该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鄂尔多斯保护区)位于内蒙古东胜市和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市50km,距伊金霍洛旗政府40km。属于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遗鸥繁殖地及内陆湖泊。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盐湖、淡水湖泊和人工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3、5、6。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20xx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鄂尔多斯保护区内记录到的湿地鸟类共计83种,主要有天鹅、白琵鹭、赤麻鸭、蓑羽鹤等。遗鸥数量最多时达到16000只,约占自然界遗鸥数量的60%,繁殖巢数最多达到3600余个,承载了繁殖种群中90%以上的个体。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由典型高原向荒漠化草原过渡地带,植被稀疏,多为沙生植物。草原上以长芒草、糙隐子草、萎蒿、百里香、冷蒿等为主;沙地上以油蒿、中间锦鸡儿作为建群种;流沙上以沙米、沙竹、白沙蒿等为先锋群落;滩地植被类型有以寸草苔为建群种的湿滩地,以沙柳、乌柳等为主要建种的柳湾林地,以芨芨草、碱蓬、红柳等为建群种的盐化滩地等。湖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眼子菜、刚毛藻、转板藻、绿藻以及蒲、苇类等。

鄂尔多斯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受西北环流与极地冷空气的影响,春季、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季度更替明显,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200h,年日照率大于70%。年太阳辐射能量平均686.83kj/cm2。太阳辐射能量最高值在5月份,最低值在12月份。年平均气温5.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3℃,最低的12月份平均气温-12.9℃,10℃的年积温为2580.3℃。平均地面温度8.1℃。土壤冻结日数达7个月左右。无霜期多年平均116天。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平均降水量325.8mm,蒸发量为2501mm,春夏两季蒸发量很大。

鄂尔多斯保护区境内主要湖泊有桃-阿海子、侯家海子和苏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湖泊桃-阿海子位于泊江海子乡南部与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呈驼峰状,湖面开阔,景色迷人。水质偏碱性,ph8.4~8.6,常水位水域面积10km2,湖水平均水深2.5m,最深处超过9m。桃-阿海子是东胜唯一不干涸的内陆湖,山泉水及局部深水区为桃-阿海子提供水源,保证湖水不干涸,但水面面积很不稳定。雨季到来,扎日格沟河(鸡沟河)、乌尔图河、活页乌素河、根皮沟和孟家河等季节性河流雨水大量涌入湖内,使其水质、水量得以充分保证。

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游词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1996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口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达来诺尔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面积119413公顷,1987年经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省级,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大鸨等珍稀鸟类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集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残丘山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一体,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棗湖积平原棗湖盆低地棗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太系统,境内有大小湖泊22个,其中最大的达来诺尔湖面积22833公顷。众多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因而被列为亚洲重要湿地。

保护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据调查,种子植物有434种;脊椎动物中有鱼类21种,鸟类133种,哺乳类15种。基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白鹳、黑鹳、丹顶鹤、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等18种。本区是丹顶鹤、大鸨、大天鹅等珍稀鸟类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丹顶鹤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早在1983-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办公室、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等单位,对这里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了达里诺尔在候鸟迁徙中的地位,并提出建立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建议。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内蒙古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规划》将达里诺尔地区列入到拟建自然保护区规划之中。1986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由达里诺尔渔场负责。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达里诺尔这一块宝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她的科学价值、保护价值和将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越来越清楚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1995年,内蒙古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和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委托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做了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规划》。1996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向内蒙古人民政府提出了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12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材料和提出的申请。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西北9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公顷。该地区地貌主要由玄武岩台地、风沙地貌、湖泊地貌等类型构成,以达里诺尔湖为主要水域。

达里诺尔保护区以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物种以及多重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而著称于世。这里有鸟类152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26种,啮齿类动物15种,鱼类21种,浮游植物72种,浮游动物36种,两栖动物20种,高级植物434种。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

在保护区的西北部是绿草如茵、牛马如云的无垠草原,纵马放歌、天高云阔,美景如在画中游;在保护区西南部是巍峨的达尔罕山,那里树如冠盖、怪石粼峋。站在山顶极目四望,保护区的美景尽收眼底;在保护区中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多,湖泊、河流、沼泽、草甸及盐碱滩星罗棋布,如同一粒粒珍珠、一条条玉带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在保护区中还有独特的沙地景观,让你感受到长河落日下的大漠孤烟的朔漠风情。

保护区内还有多处名胜古迹,有砧子山岩画、金界壕、元末皇城应昌路遗址、曼陀山龙兴寺、净凡水云洞等历史遗迹,那里的典故与传说数不胜数,让您听得感慨万千、留连忘返。

初春,融融的艳阳唤醒沉睡的生灵,冰消雪融。封冻半年的湖面在一夜之间轰然崩裂,被波涛堆向岸边,叠成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冰山,这时,您来到湖边,面前是一湾浩浩荡荡的春水,身边是寒气袭人的冰山,身后草原深处却已是繁花点点,这种冬春夏并存一处的奇妙景象,是造物赐与这里的奇迹,只有在达里诺尔,你才能欣赏到。

夏秋时节,您来到这里,可以看见天空中飞过点点飞鸟,湿地中白天鹅、灰鹤、丹顶鹤、大雁、鸿雁在梳妆洗浴。在清凉的风中,达里诺尔湖波光荡漾,鱼跃鸥拍,飞花点点,反射着煦日的光芒如同那晶莹的珍珠一般。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20xx年3月16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xx年5月27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20xx年8月2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为了加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保护管理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

(一)保护范围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和西畴县小桥沟片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二)管理范围为:西畴县董棕槽州级禁伐林区和发源于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并流经文山市范围内的那么果河、盘龙河。

保护管理范围的界限由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依据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和本条例规定划定,设立标志,并向社会公布。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主要保护对象:

(三)水工程、河流和水源点。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设立保护区保护管理专项资金。资金主要来源:

(一)上级扶持资金;。

(三)生态补偿资金;。

(四)社会捐赠和资源有偿使用等其他资金。

保护管理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统一保护和管理。文山市和西畴县的管理机构承担各自区域内的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制定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六)协助做好保护区内生态移民的规划工作;。

(七)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执法权。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务、旅游、扶贫、公安、安监等部门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应当协助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自治州应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和所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措施,落实森林防火责任。

在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道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采砂、开发水上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的,有关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段,自河岸向外50米至100米的区域为河段控制区,具体范围由文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报经文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推广使用太阳能、以电代柴(燃料)等替代能源。

对核心区、缓冲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住的居民有计划地迁移,对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按公益林管理进行补偿,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个人所有的林木和集体所有的林地可以依法流转为国有。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实验区及周边村(组)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开发。

实验区内个人所有的人工用材林,在不影响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前提下,由所有人申请,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具体方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对火灾隐患增多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更新。

自治州、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每年12月30日为“老君山保护日”、“小桥沟保护日”。

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猎捕、采集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

(二)乱砍滥伐、毁林开垦;。

(三)向河流、水源点倾倒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有毒废水和污水;。

(四)野外用火;。

(五)兴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设施;。

(六)侵占、损毁水工程设施;。

(七)经营性采石、采砂、取土;。

(八)探矿、采矿;。

(九)侵占、移动、损坏保护设施、界标。

在保护管理范围内进行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保护管理范围内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除外。

核心区内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因科研等确需进入核心区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缓冲区内因工作需要进入的,应当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批准后可以进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生物繁殖、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殖、种群复壮、生态恢复等活动。

实验区内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科学试验、参观考察、生态旅游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水资源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

在缓冲区内进行科学试验和在实验区内开展经营活动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具有优先参与权。

经批准进入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科研、教学、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保护区管理机构交纳保护管理费,并提交相关资料。

保护管理范围内的居民自用建房等,需要少量采石、采砂、取土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到其指定的区域开采。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对在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对个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办理。

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20xx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改内容

(20xx年9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保护区属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97°23′34″-103°45′49″,北纬36°29′57″-39°43′39″范围内,其总面积为1987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04067.3公顷,缓冲区面积387371.4公顷,实验区面积1095761.3公顷。”

二、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划定的外围保护地带,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权属的单位保护和管理。”

附:

(1997年9月29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xx年3月30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第一次修正20xx年9月29日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正20xx年9月29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三次修正)。

为了加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保护区属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97°23′34″-103°45′49″,北纬36°29′57″-39°43′39″范围内,其总面积为1987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04067.3公顷,缓冲区面积387371.4公顷,实验区面积1095761.3公顷。

凡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保护区必须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坚持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依法监督,协调发展的原则。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以下简称保护站)负责对本辖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管理,由管理局和所在地市(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市、县为主。

保护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工作的领导,做好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保护区所在地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各级护林联防责任制,加强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管理。

保护区内的居民,应当遵守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可以从事正常的农牧业生产,也可以有偿承担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局组织的劳务或者保护管理任务。

(三)负责专项投资和基建投资的管理和监督;。

(四)调查自然资源,组织环境监测,建立资源档案;。

(六)开展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七)对保护区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八)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二)依法保护和管理森林、野生动植物、冰川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三)负责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具体实施;。

(五)组织区内有关单位制定森林防火、防盗公约;。

(六)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面积;。

(七)制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依法处理各类林政案件。

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改变保护区的性质和范围。

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树立标志,并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保护区的界标。

核心区是指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区内现有居民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有计划地逐步迁出。

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于三十日前向管理局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按程序报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管理局批准,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拍摄影片和标本采集等活动。但不得损害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实验区内经管理局批准,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地质勘测、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驯化培育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向保护站交纳资源保护管理费。在不破坏植被的前提下,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可实行轮封轮牧,轮封周期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在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管理局和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必须坚持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原则。

旅游项目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划征得管理局同意,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旅游活动应当在划定的旅游地点和路线内进行。

进入保护区内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所在地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保护站的管理。

保护区林地属国家所有。确因需要,必须征收、征用林地的,经管理局同意,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交纳林地、林木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禁止毁林毁草垦荒。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开垦的,应当限期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在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封山育林地的外围,划出不少于十五米的森林保护带,以利于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发展。

禁止采伐保护区各种林木。确因需要进行灾害木清理的,必须按程序上报,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管理局监督执行。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需要猎捕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管理局申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禁止在保护区散放、野放从区外引种的野生动物。

在保护区内携运林木产品和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必须经过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携运林副产品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

做好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工作,禁止放火烧荒。每年十月一日至次年五月三十一日为保护区森林防火期。在此期间,严禁野外用火;确需用火的,必须经保护站批准。

建立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补偿制度。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益地区征收的水资源费总额中提取3%;从保护区内进行科学研究、灾害木清理、旅游等收入中提取2%-5%,用于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发展,专款专用。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省人民政府和保护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加大对水源涵养林的投入。

在保护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构,负责管理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区内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局、当地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认真执行本条例,全面完成自然保护任务,成绩显著的;。

(二)长期坚持在基层从事自然保护工作成绩优异的;。

(三)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的;。

(四)同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有功绩的。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四条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破坏的,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条规定的,责令其改正,并根据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主管部门对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者,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政处罚,按照管理权限,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及其委托的组织依法决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划定的外围保护地带,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权属的单位保护和管理。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本文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本质与内涵出发,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提出了草原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性、社区参与、产品多样化、多渠道筹资等原则,并对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具有专业知识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与加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等建议.

作者:郝晓兰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呼和浩特,010000刊名:前沿pku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年,卷(期):“”(10)分类号:f59关键词: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峡、内乡、南召、栾川、嵩县、鲁山等6县境内,面积56024公顷。保护区由西峡老界岭黑烟镇、黄石庵、南召宝天曼、栾川老君山、嵩县龙池曼、鲁山石人山等6个保护区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南省境内平均海拔最高、人类活动相对稀少、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山区。

目录简介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收缩展开简介历史沿革。

伏牛山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南阳盆地、进入荆楚地区的天然屏障,古代交通要道三鸦路即贯穿其中。历史上伏牛山闻名于世的,莫过于唐自在禅师的典故。宋《高僧传》有传,但未及伏牛神迹。依我推测,伏牛山得名应与自在禅师有关。“伏牛”一词为禅宗常用比喻,以“牛”喻心,“伏牛”意即为降伏自心。“伏牛”与“自在”,意相关连。后世流传甚广的描述修行过程的“十牛图”,当本于此。有明一代,伏牛山又以僧兵名于时,据史料,伏牛僧兵与少林僧兵有关,但证据不够有力。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伏牛山国有嵩县五马寺林场、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栾川老君山林场、鲁山林场、南召乔端林场、西峡黄石庵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嵩县龙池漫、栾川老君山、鲁山石人山、南召宝天曼、西峡老界岭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2月,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伏牛山确定为具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区域(a级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的保护区),同年10月,又被确定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的优先领域。1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上述5个自然保护区合并为一体,并将南召乔端林场、内乡万沟林场、西峡黄石庵林场、嵩县五马寺林场的部分林区划入在内,建立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09号),总面积56000公顷,主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自然环境。

位置。

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13°05′,北纬32°45′-34°00′,区内全部为国有林区,总面积5.6万公顷。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延伸的山脉之一。山脉长250里,宽约40-70公里,山脉主脊高度约1500米上下,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黄河、淮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最高峰鸡角尖2212米。岩层由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花岗岩体等组成,主要研产有矿产有铜、铅、锌和铬等,山区有森林及草原分布,有林业及牧业发展,植被依高度呈垂直分布,从低海拔的落叶阔叶林到高海拔的灌丛都有。

地质特征。

1.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的典型性秦岭造山带是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中国大陆形成和全球地壳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造发展史和复杂的组成和结构,非为已有造山带模式所能完全概括,是促进国际地学领域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关键区段。2.花岗岩地貌类型的完整性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表现出与造山运动的亲缘关系和构造发展阶段的专属性,尤其是以强力侵位花岗岩的'“箭簇峰”“锯齿岭”地貌、陆内花岗岩的“岩盘山”地貌、俯冲型花岗岩的“五行山”景观、碰撞型花岗岩的“摞摞石”景观、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的“石柱林峰”景观等,体现了伏牛山花岗岩地貌类型的系统完整性和唯一性。3.岩溶洞穴景观补充性以构造“塑性流变”图形为主体的岩溶洞穴景观是“喀斯特”地貌的新类型,代表了大陆造山带独特的地质貌,体现了伏牛山岩溶地貌景观的异质性。4.河流侵蚀地貌类型景观的系统性在一个面积不到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先成河与后置河交织、河源湖与准平原伴生、瀑布九级叠挂、河湖与瓯穴毗邻,代表了大陆造山带的运动节律,展示了伏牛山河流地貌类型的系统性。5.晚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的稀有性晚白垩系红星层盆地中埋藏着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伏牛山独有的西峡长圆柱状蛋和戈壁棱柱蛋化石,是世界上罕见的古生物地质遗迹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

生物资源。

伏牛山东西走向,是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华中、西南植物的镶嵌地带,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的过渡区。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8%,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阔叶林保存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人为干扰较小,使保护区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区内维管束植物有2879种,其中有中国特有属37个,单属种5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等32种;野生动物中兽类有62种,占河南省兽类总数的86%,鸟类有213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71%,昆虫的种类则超过300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麝、大鲵等50多种。伏牛山还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发源地,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改内容

(9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保护区属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97°23′34″-103°45′49″,北纬36°29′57″-39°43′39″范围内,其总面积为1987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04067.3公顷,缓冲区面积387371.4公顷,实验区面积1095761.3公顷。”

二、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划定的外围保护地带,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权属的单位保护和管理。”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