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叫有感地震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5篇)

2023年叫有感地震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5篇)

作者:笔舞 2023年叫有感地震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叫有感地震篇一

这周日下午,我又看了一遍《唐山大地震》。

同前两次一样,看完之后我难过了很久,一个人在家里抽泣。然而过后仔细品味,我发现三次让我流泪的理由,或者说悲伤的对象,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次主要是为灾难的残忍和人物的悲惨命运而哭,第二次主要是为了那个母亲的挣扎而哭,到了第三次,我除了为电影,为人物落泪之外,还为我自己感到悲伤。

这时,一个疑惑突然就从心中升起。我突然就想问自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这么多的灾难,我却没有付与同等的悲悯?同一类的地震,有的甚至有更多的伤亡。还有海啸、泥石流等等诸多灾难,我在新闻中看到时,从没给予过一句超越“哦,可千万别发生在我身上”之上的评价。甚至对于南京大屠杀,我即使会在历史试卷上写下“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一类的话,内心也从无过深的触动,只是对“三十万”这个数字有一个冷漠而疏离的印象。

我开始想,用力地想,我想这之间有怎样的差别,又是什么样的隐蔽的力量促使我作出两幅截然不同的姿态来。

我似乎发现了问题所在。

“三十万”,这可怕的“三十万”!它是罪魁祸首,是差别产生的根源。

人不是冷漠的,但数字是无情的。一个数字,只是一个符号,轻飘飘地钻进人的耳朵里,除此之外,再无甚功效了。我们在听的时候,听到的是“死了三十万人”,于是就只是“死了三十万人”,这就完了。

可不该是这样的。哪能是“三十万人”,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再一个人……每个人生命的消逝,哪怕是意外中的丧生,都该是值得哀悼、同情的。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可爱的个体啊!这么能用一个简简单单的“三十万”来掩盖、代替!他们中,有俏皮可爱的小孩儿,会拉扯着衣角向我们要糖吃;他们中,有善解人意的邻家兄长或是姐姐,会在我们摔倒时温柔地把我们扶起来;他们中,有不苟言笑的努力工作的大叔,用有些弯了的背,扛起了一个家……他们就是我们,就是我们亲的,爱的人啊!

可悲的是,许多人早已习惯用“数字”打量灾难,记录“灾难”,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地以这样的方式来转述“灾难”。这样看来,某些人对于灾难所缺乏的同情心和对生命所缺乏的敬畏心,似乎也解释得通了。

可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而当灾难只是用数字来描述和概括的时候,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灾难呢?

叫有感地震篇二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9》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2019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叫有感地震篇三

1976年,一夜间,唐山暴发了大地震!顷刻间,一座座房子倒塌了,砸死了一个个生命,呼喊声,求救声一声接一声,我看到这,心里一下子揪了起来。

故事讲的是一个爸爸跑回家救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不幸被石头砸死。两个孩子被压在同一个石板下,可只能保一个,妈妈两个都要保,时间不容考虑,妈妈违心作出了选择保儿子。最终女孩得救了,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30年没去找亲人,因为她一直忘不了妈妈说的话保弟弟。

30年后,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身在加拿大的她,豪不犹豫的回到了祖国,来到了第一线,积极参与救人,弟弟一听到地震的消息,也是来到了汶川参与救援,她们相遇了。

母爱不是自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灾难是无情的,人和人之间的亲情是无价的!

文档为doc格式

叫有感地震篇四

“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你快点选择吧!”,看完唐山大地震后,母亲面临一对儿女生死的选择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母亲爬跪在地上,拉着救援人员的手说:“我两个都要救!我两个都要救!”,母亲撕心裂肺地喊着,恨不得这水泥板下压的是自己。

母亲那痛苦而无奈的眼神,那绝望而凄惨的哭泣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一次次地闭着眼睛,试着叩问自己,如果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我会选择什么,是姐姐,还是弟弟?他们一样乖巧,一样可爱,他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不管放弃谁,这都不会是母亲内心真正的意愿。不管谁离去了,这都将是母亲一生的遗憾和伤痛。丈夫已经不在了。或许儿子更柔弱些,或许,要为方家留下一条根,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弟弟。从影片中,我似乎感觉在母亲的眼里,弟弟受宠多于姐姐。地震前那仅剩的一个西红柿,母亲也是把它塞给了弟弟,只是对姐姐承诺“明天给你买”,地震了,姐姐和弟弟分别压在同一个水泥板的两头。

救援的人说只能救一个,母亲又一次选择了弟弟。其实在这两难的选择里,根本没有孰轻孰重,做出选择的人才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影片里,母亲的一句台词就深深地将感情表达出来:“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女儿没了,但做娘的心里却一直装着女儿。她无时不在想念着她,惦记着她。女儿走后,母亲每天在家里放着一盆水,水里面放着两个西红柿,她答应给女儿的。每年的书,她也是买双份,在她心底,女儿没有离去,一直在她周围,一直都在。爱的选择里,包含着深深的无奈。32年里,母亲一直饱受着思念的熬煎,她坚守在地震发生的地方,等待丈夫和女儿的归来,拒绝再婚也拒绝搬迁,她把一生的幸福都放在思念已逝之人身上。

三十年前的妈妈在她的内心里开始重叠,眼前的一切,促使她重新解读当初母亲对自己的选择,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对母亲的怨。直到她认出了弟弟,并听到弟弟对妈妈评价,唐山大地震后,她妈妈的心也跟着彻底碎了,再也不能愈合……就在那一刻,她尘封了32年的坚冰终于彻底的融化,她说:弟弟活着多好,弟弟能活这多好啊……印度有句名言:“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的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看了这部影片,我对母爱,对生与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把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呈现在我面前,却给了我心灵前所未有的震撼。有时,我们会在爱与恨的边缘徘徊,其实,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值得在意的纠缠,只要在一起活着就好,就好。

叫有感地震篇五

看了《唐山大地震》,带着未干的泪痕走出影院,心在隐隐作痛。

我是带着何种渴望而又惧怕的矛盾心理在追逐这部影片,想从《唐山大地震》的故事里再次咀嚼那似曾远去的伤痛。当千百次曾在梦中忆起的尸横遍野、断壁残垣、骨肉分离的情景在银幕上清晰显现时,我仿佛再次置身于那场人间炼狱。喝地上积存的雨水、吃长满白毛的霉变大饼,忍着恶臭抬运一具具尸体、在蚊虫与露水的覆盖下睡在旷野、浑汗如雨的抢救废墟下的生命...。

但是,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除了具有灾难片的特征,更是一场情感大戏。她以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这一矛盾为主线,牵出了绵延32年撕心裂肺的情感故事。每一个情节我都如置身其中,因为我是唐山人,银幕上让我一次次热泪横流的情景我都曾经历。回望那些日子,除了感叹人类在巨大天灾面前的渺小和无助外,充满胸膛的,更是在灾难过后,人们匍匐互救、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倾力支援唐山的大爱与感恩。

影片中,方达在杭州蹬三轮,听说陈道明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随口叫了一声恩人并且不要车钱。“恩人”二字是个分量极重且轻易不会使用的字眼,可是在唐山,这两个字却常被提起。但凡参加过抗震救灾的人,唐山人都管他叫恩人,唐山人民的感恩之情历经34年愈加强烈。

“我是唐山人!”方登面对负心的恋人说出的这句话,是对唐山人民性格的最好诠释。对于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还有什么能够吓倒我们?唐山气象局的员工,未曾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拖着残肢断臂第二天即恢复观测,那尚且带有血迹的手颤抖地发出震后第一份气象电文,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我们还活着!我们不辱使命!

在炎炎烈日和瓢泼大雨中,在到处是断裂的水泥板、碎玻璃、钢筋头和铁钉的废墟中,第五天,震后第一份天气预报随电波飞向天空。一顶绿帐篷就是预报室,包裹着纱布、拄着拐杖的那位就是预报员;用脸盆正接棚顶漏水的是观测员;挥汗如雨抢救档案的是全体干部职工…。没有更多的语言,他们把滴血的心默默藏起。

生活还要继续,哪怕这生活充满苦涩。唐山气象人的家家户户如影片一样经历了情感的蹂躏。张维柱7岁的儿子没了,他把丧子之痛深埋于心,用无休止的工作冲淡心中的哀痛;杨捷民失去爱妻和儿子,自己被砸成高位截瘫仍然笑对生活;闫学荣的丈夫瞬间离去,她却用工作强压内心的思念,虽然在夜深人静时一次次哭醒…。我不想在34年时间的磨砺之后重新触碰人们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可这是从那场灾难中走过来的人绝对不能释怀的东西。

唐山人民感谢徐帆,她把一个身历情殇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唐山人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一盆西红柿和母亲向女儿充满歉意的一跪,让观众感动的浑身颤栗、痛哭失声。有哪个母亲不爱孩子?留弟弟那是万般无奈啊!

影片中那浓重的唐山口音,那再熟悉不过的震前街景,那自己亲身经历的艰辛与苦难,还有那些早已逝去的熟悉的面孔,让唐山观众有更多的感受与感动。这就是为什么在“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唐山人文精神里,把感恩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当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后,唐山人民能做出让世人感动的壮举的原因。

影片结尾展示了现在唐山宏大的城市风貌,还有南湖旖旎迷人的风光。这是唐山人民用不屈的抗震精神建设与维系的家园,其中也有全体气象人的劳动成果。地震主题公园那些巨大的殉难者纪念墙,是24万已离我们远去的同胞的灵魂所在,让他们与我们共享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