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优秀5篇)

最新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优秀5篇)

作者:文轩 最新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优秀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一

《中国智慧》主要写了易老师对国学六法,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的理解,而且与现代社会结合,写出了许多新意。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他的世界观。

开篇易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刻地告诉我们如何在21世纪的中国,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他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对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儒道两家。在这本书中,易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就是”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儒家重视”仁“与”爱“。特别是孝顺父母。有一段讲得很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们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而现如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养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却一年难得来看他们几次,我以前去过养老院,很冷清,老人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间里,讲话已经不利索,整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新闻也有报道,一些养老院的保姆对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鲁,每次看到,眼泪都忍不住流下。父母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劳累又劳心,他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父母呢?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点时间来陪陪他们,聊聊天,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步等等,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孝“。当然孝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很敬佩他,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他对民主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他同时还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力和利益。他是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着想,明确知道了对民众最重要的是经济,他就提出”平均地权,鼓励工商“。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这就是孟子。

对于道家,而不是道教。道家是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这些智慧我们要学习,要保持。而道家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儒道两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中国做好的精神指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待,这些精神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二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独特而繁荣的社会。这个国家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更体现在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在我与中国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方式来论述我对中国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智慧来自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尊重家庭、孝敬父母,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自我超越、通过修行探索人生意义等观念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备了坚韧、宽容和智慧的品质。

第二段,智慧体现在社会管理和发展中。中国政府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例如以人民为本的民主,依法治国,以及重视公共利益等,使得中国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此外,中国的智慧还在于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探索。近年来,中国以创新为驱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段,智慧体现在对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中。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然而,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绿色环保和生态建设。例如,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建设。这些都是中国智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体现,为后代子孙留下了更好的家园。

第四段,智慧体现在文化交流和包容中。中国崇尚和平、自由、平等、互利和多样性的价值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开展友好交流和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中国智慧的体现在于在大国之间保持平等和谐,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分歧,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智慧体现在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关注中。中国智慧的价值观和个人修养追求,使得中国人民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注重自己的心灵修养和社会责任。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现代中国人民的追求个人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中国人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这种智慧使得中国人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深思熟虑,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内心世界的建设。

总结起来,中国智慧体现了在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管理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和包容、个人成长和幸福等多个方面。这种智慧饱含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中国的智慧是多维度的,既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幸福,又注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种智慧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活力的国家,也为全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三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国智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力量。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国智慧,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国智慧在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序;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自我修养以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思想关注人类的痛苦,力求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来达到心灵的自由。这些思想体系都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人民在实践生活中通过智慧来解决问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探索创新的方法,他们用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智慧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创新性应用都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第三,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医智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医智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养生、预防和调理的理念贯穿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观念。这种智慧对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许多西方国家都对中医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尤其在养生保健领域,中医智慧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第四,中国智慧还可以在艺术和文学中找到。中国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传统的绘画、音乐、戏曲等形式都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国画强调意境和笔墨的精雕细刻,音乐注重节奏和和谐的统一,戏曲通过表演技巧和艺术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中国文学也是智慧的结晶,小说、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

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智慧对我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智慧激励我追求自己的梦想,将勤劳、诚实和坚韧精神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我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智慧指导我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以及解决问题。

中国智慧的力量在于它的价值观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古老的智慧传统,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中国智慧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断进化和发展。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中国智慧的力量并运用它去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智慧的真谛和价值。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荣,并将智慧传承下去,为这个世界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四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五

原文有六大内容,我按自己的喜好重新排序。一、禅宗的境界二、魏晋的风度三、老子的方法四、周易的启示五、中庸的原则六、兵家的思考、心心相印,叫做“道体心传”。于是菩提达摩就在中土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鼻祖。中土禅宗的二祖是谁呢?慧可。中土禅宗的第三祖,叫僧璨。僧璨的法嗣(传人),也就是中土禅宗的第四祖,是道信。到七十多岁,道信圆寂了。衣钵传给谁?弘忍。六祖是谁呢?惠能,也有书上写成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就是一点一点地修,慢慢修成正果。南宗以惠能为代表,主张顿悟,说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没有那么麻烦。

所谓“魏晋风度”,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望,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当世。